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朱元璋

第40章 第四節亡國的兩個誘因

看來是天下窮苦人的祈盼,感得天道循環,在安徽省明光鎮趙府村中生下太祖洪武皇帝來。這朝聖人出世,據後來鄉親們回憶,也曾紅光燭天(不過朱元璋當上皇帝前可沒人回憶起來過)。這個洪武帝,英雄勇猛,智量寬洪,自古帝王,都不及這朝天子,率領二十四員猛將,打下十五個行省。這天子掃清寰宇,盪靜中原,國號大明,建都南京,十六朝皇帝班頭,三百年開基帝主。這朝天子與歷代帝王不同之處,在於他出身純正,所以他能與農民心連心,急農民之所急,想農民之所想。 在混亂、腐敗的元末社會的最底層辛苦勞作時,朱元璋和所有農民一樣,心中朦朧渴望和描畫過理想社會的模樣。而當身居九重之時,朱元璋發現,一個皇帝心中的理想藍圖與廣大農民的夢想居然重合得如此天衣無縫。

他發現,實現“農民理想”,即是皇族的利益所在。登基不久,他就在政府文件中這樣描述了自己所要建立的理想社會:“人有田耕,安居樂業;男耕女蠶,無有遊手;摧富抑強,各安生理;貧富相攜,共濟互助;輕徭薄斂,阜富與民;趁時稼牆,完交賦稅。” 翻閱厚厚的中國歷史,他發現,導致歷代王朝滅亡的誘因不外是兩個: 一個是地主與官員結合,土地兼併與政治腐敗聯手,導致貧富差距加大,造成官逼民反;另一個是帝王大權旁落,王朝輕易為權臣、外戚、太監所傾覆。因此,要保證江山世世代代在朱氏子孫手裡,必鬚根絕這兩種現象。 針對第二個誘因,他以歷代帝王所不及的魄力,大刀闊斧進行了政治改革,廢除丞相和大都督這文武兩個最高官員制度,把丞相權力一分為六,分給六部;把大都督權力一分為五,成立五軍都督府。並且從制度上讓各個權力部門相互牽制,誰也不能單獨對皇權構成絲毫威脅。用朱元璋自己的話來說:“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諸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經過這樣一番大手術,官僚層級被大大簡化,天下所有的大小官員都直接向皇帝負責,每個官員都直接為皇帝跑腿。他就可以一管到底,不留一點死角。朱元璋通過這套單薄得近乎透明的官僚網直接觀察到他的子民在田間地頭的勞作情況,大大提高了做皇帝的安全感。 相比之下,要消滅第一個誘因,則要難得多。因為土地兼併與官僚腐敗,幾乎就如水往低處流,是傳統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 無知者無畏,朱元璋並不缺乏向規律挑戰的勇氣。兼併是由於地主階級的貪婪,腐敗則源自官僚階層的天性。為了帝國的根本利益,他必須嚴厲打擊地主階級與官僚階層。基於這個思路,大明王朝初期呈現出三明治式治理方式,皇帝與底層農民聯起手來,共同擠壓社會中間階層即地主和官員的生存空間,由此開創了中國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奇景觀。

在這個思路的指導下,朱元璋進行了不完全的土地改革,用行政力量,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的利益,把全國的大地主幾乎消滅殆盡,使普天下農民們土地大體平均。他展開了人類史上最嚴酷的懲貪運動,幾千年來習慣於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官員成了帝國里最倒霉的職業,一度被群眾運動衝擊得威風掃地。 他愛護百姓,勤勞國事,竭盡全力,發展生產,輕徭薄賦,不斷賑災,在他的治理下,底層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他建綱立紀,使全國人民有章可循,有矩可守,每一階層的人都清楚了自己應該如何生活。 他嚴厲打擊地痞流氓,懲辦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二流子,使得“流氓”在朱元璋時代幾乎絕跡。他還開展了富有創造性的思想教育行動,大力移風易俗,扭轉了不良的社會風氣。甚至,他還試圖在農村推行初級社,實行一定程度的計劃經濟。

在他的治理下,帝國里官員們大都老老實實,不敢輕拿老百姓一針一線;大地主們多數家破人亡,沒有機會再為富不仁,欺壓百姓;地痞流氓消失得無影無踪,社會秩序井然有序。 一般來講,如果一個皇帝能不傻不癲,不在農民們吃不上飯的時候問他們為什麼不喝肉粥;能心理正常,不成天迷戀於“秘戲”或者剖開孕婦的肚子看胎兒男女;能自個兒把握朝政,而不是幾十年不上朝或者把權力都交給太監們,農民們對於這個皇帝就基本上可以滿意了。而朱元璋居然超額實現了農民們的全部夢想。生逢朱元璋時代,難道還不是農民們的最大幸福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