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2·終結篇

第54章 第七節刮人肉者如屠豬狗

在明末,農民們被逼到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落? 關於那時社會危機的記載和描述已經太多了,在這裡只需要引用下面兩例資料: 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官員吳應箕在一封信裡,談到他途經河南真陽的見聞:“今天走了四十里路,這四十里,都是廢耕之田,一望皆黃茅白草,兩邊的村莊都成了廢墟。我問當地人,問為什麼不耕種。幾個人同聲說:'差役太重,承受不了,只好逃亡去了。人走了,地自然就沒人種了。'當地人說,一家逃走了,他家的差稅就被歸到他本家或者親戚名下,久之,本家或者親戚也沒辦法,也逃了。剩的人越少,每家承擔的差稅越重,一來二去,全村都逃光了,就造成如今的現狀。” 在政府的過度榨取下,農民們無法承受農業稅的重壓,不得不走上流亡之路。這尚是承平年景所見。而災荒一來,農民就更無路可走了。

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山東諸城縣舉人陳其猷(you)進京會試,途經災荒地區,依據親身見聞,給皇帝上書:“臣自正月離家北上,出境二十里,見道旁刮人肉者如屠豬狗,不少(稍)避人,人視之亦不為怪。於是毛骨懍懍。又行半日,見老嫗持一死兒,且烹且哭。因問曰:'既欲食之,何必哭?'嫗曰:'此吾兒,棄之且為人食,故寧自充腹耳。'臣因此數日飲食不能甘。”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