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2·終結篇

第14章 第一十四節政治就是表演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朱元璋畢竟出身草野,頭一次當皇帝,政治手腕有諸多不夠老到之處,許多招法用得過辣過猛,殺人過多,成為政治敗筆。 而作為朱氏家族的第二代皇帝,朱棣繼承了老皇帝的政治智慧,文化水平更高,性格更陰鷙,手法更老到更圓熟。比老皇帝更高明的一點就是適可而止,對殘暴用之有度。目的達到之後,他就適時收手,著手修補自己的形象,而老皇帝的殘酷,在很多時候是為了滿足心中的變態慾望,已超出了政治需要之外。 權力的奧秘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正如馬基雅維里所說:“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君主必須學會用權而不仁,但要明白何時當仁,何時不仁。”“如有必要,君主應隨時拋棄傳統道德。然而,只要有可能,他還是應當恪守正道。”他已經向天下人展示過自己獅子般的可怖面孔,然而這種展示應該偶一為之,絕不能讓它成為天下人心中恆定的形象。不節制的暴君往往沒有好下場。道德這個工具,在君主的工具箱中應該放置在日常應用的位置上。

現在,天下人都已規規矩矩,安安分分,正是需要朱棣展示他的仁慈、仁義的時候了。這正是朱棣所擅長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說過:“政治就是演戲。”而朱棣就是個天生的演員,喜歡也善於製造一些傳奇性的故事,以達到需要的政治效果。 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五月二十,朱棣在南京靈谷寺進香。經過一株槐樹下面的時候,一條小蟲子落到了皇帝的袖子上。皇帝輕輕把蟲子抖落地下,隨從們上來就要踩死,皇帝很不高興地瞪了他們一眼,命他們把這條蟲子再放回樹上,並且教訓道:“此雖微物,皆有生理,勿輕傷之!”和尚們忙念起阿彌陀佛,連連稱讚皇帝真是菩薩心腸,猜測皇帝可能是哪一位菩薩轉世。當然,僅僅是這些小伎倆並不能起太大作用。 朱棣還有大手筆。他知道,天下真正對他心懷不滿的是那些讀書人。雖然在大屠殺之後噤若寒蟬,然而心裡對他並沒有好感。所以,大屠殺之後,他對依附於自己的文人學士特別寬宏,多方優容。他即位不久,就安排實行科舉考試,擴大錄取名額,拓寬了讀書人晉身的道路。對在朱元璋時受到委屈的一些文人,他積極平反昭雪,挽回了不少人心。

從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他就開始以他獨有的宏大氣魄,組織編修有史以來最大的一部類書(古代的“數據庫”)《永樂大典》,以此表示自己對文化的重視。此舉贏得了士人的極大好感。一打一拉,天真的士人立刻掉入彀(gou,圈套)中。文人學士們忘掉了朱棣的兇殘,開始滿腔熱情地歌頌永樂皇帝的豐功偉績,由此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新流派——臺閣派。 他們作品的中心內容,就是歌頌朱棣的功德和祥瑞,歌頌國勢的強盛太平,平正典雅,詞氣安閒,雍容曉暢,一時製造出一派歌舞昇平的文化繁榮景象。 對比朱元璋、朱棣父子,常常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老皇帝起身平民,所以對同樣出身流氓的漢高祖感覺十分親切,每每自比漢高祖,為人行政上自覺不自覺地以劉邦為榜樣。而朱棣篡得皇位,所以對同樣用血腥手段奪得皇位的唐太宗極有好感。

唐太宗不但篡位成功,並且還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皇帝。每當提到唐太宗,朱棣敬慕之情溢於言表。所以,他為人行政,也處處踪跡唐太宗。 平時說話,必以仁政為辭,反復強調儒學教條,把老百姓的飽暖時時刻刻掛在嘴上。經常號召大臣們進諫,而且確實也多次誠懇接受別人的意見,勇於改過。 他一改老皇帝的政策,提出“用法當以寬不以猛”的原則。他一再表示反對老皇帝的嚴刑峻法,修改了許多過於苛刻的法律條款,並且特別規定,凡是判死刑,都要“五復奏”,即要反複審查五遍。一轉眼,那個以人命為草芥,無理株連肆意“瓜蔓抄”的暴君面孔慈祥得讓人不得不感動。 然而,再有自製能力的人也不免有失控的時候。在晚年,一次偶然的失控,使他的野獸本性又一次暴露。在后宮的一次爭寵鬥爭中,一個妃子的侍女被屈打成招,供認曾想謀害皇帝。暴怒之下,他大開殺戒,竟然輾轉株連,一舉殺掉了二千八百人。只有在這種時候,人們才吃驚地發現,原來魔鬼並沒有變成天使。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