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

第25章 宋襄公:真小人還是偽君子

葵丘之盟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51年,一直追隨齊桓公鞍前馬後的宋桓公去世了。 在他去世前,大子茲父曾多次在他面前請求說:“目夷年齡比我長,而且有仁德,請您立他為儲君!”態度十分誠懇。 茲父的母親,是宣姜與公子頑所生的第四個女兒、宋桓公的正室夫人。公子目夷的母親則是宋桓公的小妾。按著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目夷雖然比茲父大,而且比茲父能幹(這一點我們可以在以後發生的事情中看得很清楚),卻無權繼承宋國的君位。 宋桓公被茲父誠懇的態度感動了。生於亂世,還有比兄弟和睦更令人值得高興的事嗎?他把目夷找來說:“你弟弟茲父三番五次要讓位於你,我不忍心拂了他的好意,打算立你為大子,你看如何?” 目夷聽了父親的話,撲通一下跪倒在地上,說:“茲父有這麼高的覺悟,可以將國家讓給我,還有比這更仁德的事嗎?單從這一點看,我就不可能超過他。而且如果立我為大子,有違禮制,萬萬不可。”堅決謝絕了茲父的好意。

茲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繼承了宋桓公的君位,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宋襄公。 當上國君之後,他仍然十分尊重哥哥目夷,任命目夷為左師,執掌全國政事。目夷在宋國的地位,也許就和管仲在齊國的地位差不多吧。 宋襄公的母親是宣薑的女兒,而宣姜是齊桓公的姐妹,因為這層關係,宋襄公叫齊桓公一聲舅爺爺,也是未嘗不可的事。事實上,宋襄公此生最崇拜的人,也就是這位霸主舅爺爺。葵丘會盟的時候,宋桓公剛剛去世,還沒有舉行葬禮,但宋襄公仍然戴孝參加了會盟,使得齊桓公十分感動。正是在那次會盟上,宋襄公親眼看著齊桓公接受天子所授的祭肉,在他的心目中,耄耋之年的齊桓公彷彿渾身籠罩著一層神性的光輝。 “做人當如此!”他暗自告訴自己。

他比宋桓公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齊桓公身邊,唯其馬首是瞻,在眾多同盟的諸侯中,他的表現最突出,也最令齊桓公感到滿意。以至於當齊桓公和管仲考慮託付身後大事的時候,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他。 宋襄公因此成為了齊大子昭的保護人。 諸侯託孤,一般都是託付給國內的卿或大夫,託付給一位外國元首,還真是很少見。齊桓公對宋襄公的信任,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齊桓公能夠指定霸主繼承人的話,說不定也會指定給宋襄公。 而在宋襄公的心裡,他也正是把自己當成了齊桓公的霸業繼承人。這種想法,在他圓滿地完成齊桓公的囑託、將大子昭送上齊國國君的寶座之後,變得愈發強烈了。 照著齊桓公的葫蘆畫瓢,宋襄公於公元前641年在曹國召開了第一次諸侯會盟。這次會盟只邀請了曹國、邾國、滕國、鄫國等幾個小國參加,可以視為宋襄公開拓霸業的一次試水。

然而,這次試水搞得很不成功。 首先,作為東道主的曹國對這次會盟表現得不冷不熱,沒有為會議提供必要的後勤保障,參與會議接待的官員級別也很低,沒有安排群眾手持鮮花夾道歡迎,沒有文工團表演,沒有會議聚餐,沒有桑拿泡溫泉,更沒有準備土特產作為會議紀念品。 其次,滕國國君滕宣公目無會議紀律,一路晃晃悠悠,直到會議開幕兩天了才到會。見到宋襄公,也全然不似見到齊桓公一般戰戰兢兢,而是漫不經心地打了個招呼,說:“不好意思,天熱,路上不好走,來遲了。”便搖著扇子東張西望地找自己的座位。宋襄公正在主席台上對著為數不多的幾位聽眾做題為《繼承遺志,維護穩定,團結一致尊崇王室》的長篇大論,被滕宣公這麼一攪局,詞也接不上了,氣得命衛兵當場將滕宣公拿下,關進了大牢。

更過分的是鄫國的國君鄫子,一直到會議結束都沒有露面。等到大家散了夥,各自回家,他才氣喘吁籲地跑到邾國,向邾文公作了一番檢討,說自己被淮夷人趕得東奔西跑,原來齊桓公發動大家修的鄫城又是個爛尾工程,根本沒辦法居住,總之家裡的事情太麻煩了,手忙腳亂,所以沒趕上會盟,請大會主席團原諒。 邾文公又好氣又好笑,命人先將他扣下來,並派使者到宋國去請示該如何處置。宋襄公聽了,氣不打一處來,背對著使者說:“他不是被夷人趕得走投無路嗎?就用他來祭祀次睢(sui)之社,請睢水之神賜福於我們吧。” 睢水是汴水的支流,次睢之社是供奉睢水之神的場所。東方諸夷族也都信奉睢水之神。宋襄公這麼做,一方面是殺雞給猴看,讓中原諸小國看看怠慢他的下場;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從宗教上討好東夷人,希望與東夷人建立友好關係。如果能夠和平解決東夷人的問題,對他剛起步的霸業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利好。為此,殺掉一個鄫子又有何不可呢?

這件事遭到了公子目夷的極力反對:“按照傳統,祭祀的時候該用什麼牲畜都有明確的規定,馬、牛、羊、豬、狗、雞六種祭物不可雜亂使用。如果是小規模的祭祀,連大牲口都不能用,何況是用人?祭祀就是為了給人祈福,人民就是神的主宰,如果用人獻祭,什麼樣的神能夠享受?當年齊桓公稱霸天下,幫助魯國穩定局勢,去除慶父之亂,幫助衛國、邢國重建家園,君子仍因為他有趁火打劫、吞併魯國的念頭,而批評他品德有問題。今天您開一次大會,就關押了兩國君主,還想去祭祀莫明其妙的睢水之神,讓祖先蒙羞。以這種方式建立霸業,能行嗎?唉,我不如早點死了,免得看到你胡作非為。” 公子目夷的話說得像是苦口婆心,可謂是忠言逆耳,宋襄公一句也聽不進,還是叫邾文公殺了鄫子,獻祭給睢水之神。在他看來,如果要建立霸業,就必須不擇手段,先樹立自己的威信。再說了,當年齊桓公第一次舉行北杏之會,不也是將不來赴會的遂國給滅了嗎?

同年秋天,宋襄公又發兵攻打曹國,討伐其怠慢之罪。這樣一來,參加宋襄公第一次會盟的四個小國,倒有三個受到他的徵罰。 公子目夷再一次表示反對,他對宋襄公說:“當年周文王討伐崇侯虎之亂,打了一個月還沒結果,他馬上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麼,於是回國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然後才再一次發兵攻打崇侯虎。結果不等他動手,崇侯虎便主動投降了。詩經上說,禮樂教化和法制,要從老婆開始抓,然後推廣到兄弟,最後推廣到親族與國家。就是告訴我們治理國家要由內而外。現在的情況是您自己德行還有所缺陷,就急著去討伐別人,試問又怎麼能夠取勝?” 這話宋襄公怎麼聽怎麼不順耳,當然不會放在心上。 齊桓公在世的時候,中原各國被齊桓公役使著開會、打仗、修城,已經疲憊不堪。沒想到齊桓公一死,又冒出個宋襄公,叫著嚷著要做仁義大哥,本事不大,脾氣挺大,而且手段毒辣。這前後一對照,大夥兒發現原來齊桓公還是挺好的,於是紛紛懷念齊桓公的恩德。陳穆公更是向各國發出呼籲:重溫葵丘之盟的誓詞,構建和平友好的國際秩序。這一呼籲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同年冬天,齊、魯、陳、蔡、鄭等國在齊國舉行了會盟。

這次會盟沒有邀請宋襄公參加,反倒是邀請了一位身份顯赫的不速之客:楚成王的全權特使。 看來,這個世界上還真的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有的只是永遠的利益。 “齊桓公加管仲”這對北方組合死後,“楚成王加子文”這對南方組合一度陷入對手突然消失的空虛之中。 二十年來,楚成王和齊桓公一直在玩一種老鷹抓小雞的遊戲:楚成王是老鷹,齊桓公是母雞,而中原各國特別是弱小的國家是受齊桓公保護的小雞。 很顯然,楚成王憑藉其雄厚的軍事實力和地域優勢,以及楚國人特有的狡黠,在這場遊戲中一直佔據主動。他不斷變換自己的攻擊位置,改變攻擊策略,時而直奔主題、時而迂迴進攻、時而各個擊破,花樣層出不窮。一不小心就將一隻小雞抓到爪子裡,使得齊桓公這個雞媽媽疲於應付,心力交瘁。

但齊桓公仍然是一隻合格的老母雞。在他的天空上,不隻飛翔著楚成王一隻老鷹,同時還徘徊著狄、戎、夷各族猛禽,他用自己的羽翼保護著中原各國不受來自東、西、南、北的入侵,或者減少入侵帶來的痛苦。偶爾有一兩隻小雞被叼走,也是在所難免的事。 憑良心說,他已經做得很不錯,也該歇歇了。 這世上歷來沒有什麼救世主,地球缺了誰都照樣轉。老母雞雖然死去,小雞們的生活還得繼續,雖然活得和從前有些不一樣。 齊桓公死後的第二年春天,新鄭城頭的牆頭草——鄭文公便長途跋涉,不遠千里來到郢都,真心實意地朝覲了楚成王。 改換門庭,講究的就是一個快字。鄭文公這種從善如流的態度讓楚成王非常滿意,他熱情地接待了鄭文公,並且大手筆賜給他幾千斤銅。

在春秋時代,銅是用來鑄造兵器的主要原材料。楚國出產的銅以優質聞名,而鄭國生產的刀劍以工藝精湛聞名。楚成王一時高興給了鄭文公這批銅,很快就後悔了:如果鄭國用這批銅生產兵器,萬一落到中原大國手裡,對於楚國是一個重大的威脅。他連忙要求鄭文公簽訂原材料使用協議,要鄭國保證將這批銅用於和平用途。 鄭國用這些銅鑄造了三口大鐘,向楚國表態。 為了報答和討好楚成王,他提議邀請楚國派代表參加在齊國舉行的會盟。 齊桓公死後,齊國經歷了五公子之亂,實力已經被嚴重削弱。齊孝公審時度勢,對於把楚國人請到談判桌前的做法,自然不會表示什麼異議。再說,齊、楚兩國本來就有一紙召陵之盟,這次同桌會晤,也可以視為再續前緣,不必擔心人家說閒話。

蔡國本來就是楚國的小弟弟,唯楚成王馬首是瞻,對於鄭文公的提議舉雙手錶示贊同。 陳國在蔡國的西北部,也是直接受到楚國軍事威脅的國家之一,它一直依賴齊桓公建立的幽盟,才避免被楚國侵略。現在齊桓公已死,幽盟四分五裂,鄭文公倡議召開諸侯大會,能夠得到齊、楚兩個大國的響應,對於在夾縫中求生存的陳國來說,無疑是一件好事,也沒有理由表示反對。 《左傳》對這次會盟的具體內容沒有記載,只是簡單地說,這次會盟是“修桓公之好也”。 可想而知,被排除在這次會盟之外的宋襄公感到相當失落。 在這種情況下,他本來應該回家洗個臉,好好反思自己做錯了什麼,重新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然後虛懷若谷地回到國際大家庭中,謀一份自己能夠干好的差使。 洗個臉,是不夠讓他清醒的,可惜那時候沒人出來教育他,給他幾個更清醒的巴掌: 第一個巴掌:宋國歷來只是一個二流強國,與當時第一陣營的齊、楚、晉、秦等國相比,無論在國土面積、人口數量、國民生產總值還是軍事實力上,都有很大差距。以宋國的國力想要號令諸侯,存在嚴重的先天不足。 第二個巴掌:宋國是商朝的後裔,大廟裡供奉著的也是商朝的列祖列宗。自周朝建立之初,宋國就是王室與姬姓諸侯共同防範的對象。宋國周邊的諸侯佈局也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其目的只有一個:防止商朝遺民造反。現在雖然時過境遷,但是宋襄公如果跳出來要做中原諸國的仁義大哥,仍然難免引起周王室和姬姓各國的疑慮。 第三個巴掌:拋開國力和政治偏見不談,單從個人能力上講,宋襄公也僅僅是中人之資,就算給他一個大國元首當,他也不可能成為諸侯中的第一人。 很不幸,這幾個巴掌對宋襄公毫無作用。各國諸侯“修桓公之好”的第二年,他開始籌劃一次大規模的會盟。用《左傳》的話說:“宋襄公欲合諸侯。” 齊桓公自詡“九合諸侯”,現在宋襄公也想要“合諸侯”,自然是要做齊桓公曾經做過的事了。 很難理解,宋襄公連幾個小國都擺不平,居然敢學著齊桓公的樣子大會諸侯。 因而,魯國大夫臧文仲評論說:“他要是順從大家的意願,還勉勉強強;如果要大家順從他的意願,恐怕辦不到。” 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向齊國和楚國發出邀請,請這兩個國家派大臣到宋國的鹿上會盟,商討結束南北對抗、促進天下和平的大事。 此舉的用意很明顯,宋襄公欲合諸侯,必須得到齊、楚兩個大國的首肯,因此先在鹿上開一個三國部長級的預備會議,為接下來的諸侯大會作準備。 對於宋襄公不自量力的行為,公子目夷只能哀嘆:“小小國家,卻想當天下的盟主,不自量力,宋國難道就要滅亡了嗎?” 齊孝公礙於宋襄公的情面,答應派人赴會。 楚成王看了宋襄公的信,也很爽快地答應了。 馮夢龍杜撰說,鹿上之會,齊、楚、宋三國君主均親自到會,並聯合發布了會議通知,通知各諸侯國於同年秋天到宋國的盂地會盟。但根據《左傳》與《史記》的記載,聯合發布會議通知可能確有其事,三國君主親自會晤則是子虛烏有。 不管怎麼樣,那年秋天,盂地會盟如期舉行了。參加會盟的有宋、楚、陳、蔡、鄭、許、曹七國諸侯。 齊國和魯國兩個重要的國家缺席會議,原因是齊孝公對於這次會盟由宋襄公主持,很有些看法,而魯僖公對於和楚國直接打交道,持審慎態度,所以都不願意前來參加。 再來看看到會的七國諸侯,宋、楚兩國自不必說,陳、蔡、鄭三國諸侯目前都是楚成王的小弟弟,他們之所以應邀赴會,恐怕也是楚成王安排,至少是經過他同意的。 許國曾經臣服於楚國,但齊桓公在世的時候,和齊國也走得很近。在楚國和宋國之間,許國屬於搖擺力量。 而曹國,前兩年還因為會盟的事,被宋襄公派兵討伐。這次赴會,恐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會議還沒開始,似乎就包含著某種陰謀。 公子目夷十分擔心,他說:“大禍就要在這裡降臨了!主公稱霸的慾望太強烈,有誰受得了啊?” 但是宋襄公看不到危險,他滿懷熱情地接待了各國諸侯,幻想著通過這次大會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到了正式開會那天,宋襄公作為東道主,第一個上台發言。他簡單回顧了齊桓公的豐功偉績,以及當年齊桓公將大子昭託付給他照顧的點點滴滴,然後切入正題,闡明這次會議的主旨是繼承齊桓公的遺志,尊王安民,息兵罷戰,同享太平。為了掀起會議的小高潮,他問在座的諸侯:“諸君有沒有信心和我茲父共同建立一個沒有戰爭、沒有痛苦、只有健康和快樂的中國?” 他環顧了一下,大夥兒都低著頭,一言不發,場面有點尷尬。半晌,楚成王不緊不慢地站起來,說了一句很實際的話:“喊口號之前,最好先搞清楚,誰是今天的盟主?” 宋襄公裝作沒考慮過這個問題的樣子,想了幾秒鐘,然後說:“那,咱們就按爵位的高低來排,誰的爵位高就誰當盟主吧。” 如果按爵位,宋是公爵,在坐的諸侯沒有人比他高;而楚是子爵,只能排到最後。這盟主的位置,當然是他宋襄公坐了。 沒想到,楚成王臉上露出一絲紅暈,很不好意思地說:“既然宋公如此抬愛,我也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宋襄公聽了,愣了老半天才說:“咳,咳……這個,按爵位,您是子爵喲……” 楚成王打斷道:“您搞錯了,我明明是王,排在您這個公爵之上,怎麼是子爵呢?” “這個……您這個王,恐怕是自封的吧?” 楚成王笑了:“既然我這個王是自封的,誰要您把我請來的?”他把頭轉向其他幾位諸侯:“諸君難道也覺得,我這個王是自封的嗎?” “什麼話?”鄭文公站起來說,“明明是公認的嘛!” 陳、蔡兩位諸侯也紛紛表態說,楚王是真的,如假包換。 許國和曹國國君一聲不吭,悠然自得地看著這場鬧劇表演。 宋襄公還想說什麼,楚成王“哼”了一聲,搖搖扇子,早就埋伏在帳外的楚將成得臣、鬥勃帶著幾十名武士衝進大帳,直奔主席台,老鷹抓小雞似的將宋襄公拿下。 在人家的地盤上捉拿人家的君主,乃是楚國人的拿手好戲。想當年楚文王為了息媯跑到息國去,也是用這招將息侯俘虜,還順便把息國給滅了。 楚成王故伎重演,拿了宋襄公之後,立刻召喚在邊境上侯命的楚國大軍,連同鄭、陳、蔡、許、曹各國部隊,挾持著宋襄公,浩浩蕩盪殺向宋國的首都商丘。 楚成王的如意算盤是,以宋襄公為人質,迫使宋國人開城投降,即使不滅掉宋國,也要將它變成楚國的附庸。 然而,留守商丘的公子目夷早有準備,嚴陣以待。楚國人攻城數次,均無功而返。楚成王惱羞成怒,命人將宋襄公綁到城下,揚言宋國人如不開城投降,便殺了宋襄公。 這是一場心理博弈。 宋襄公不自量力,在盂地會盟上自取其辱,輿論風向對他是不利的,中原各國都樂得看他出洋相,宋國人自己也覺得沒面子,情緒十分低落。但楚成王在諸侯大會上公然綁架宋襄公,這種做法也確實有點過分,又挾持著宋襄公去攻打商丘,就更加引起了中原各國的警惕,也激起了宋國人的同仇敵愾。 這個時候,如果再殺掉宋襄公,不但宋國人不會投降,中原各國也很有可能產生強烈的反感,只要出現一個合適的人振臂一呼,很快會形成新的反楚陣線,對楚國大大的不利。 宋國人很明白這一點,他們對楚國的威脅不理不睬。說實話,如果楚成王真的把宋襄公給殺了,對宋國倒是件“天去其疾”的好事。 楚成王沒辦法,只好帶著宋襄公回到了楚國。回國之前,他還乾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派大夫申宜帶了幾車戰利品,前往魯國“獻捷”。 魯僖公收到這幾車禮物,哭笑不得。按照周禮,諸侯如果戰勝四夷,則獻捷於天子,不獻捷於諸侯;諸侯戰勝諸侯,則連天子都不能獻,因為違反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規定,天子如果接受了,也是“非禮也”。 俗話說,伸手不打笑面人。魯僖公對於楚成王主動套近乎的舉動,心裡還是十分感動的。 到了冬天,楚成王又在宋國的亳城召集諸侯大會,討論釋放宋襄公的事。與會諸侯除了盂地之會的原班人馬,還多了一位魯僖公。 看來,幾車戰利品不是白給的。 宋襄公灰頭土臉地從亳城回到了商丘。這次打擊對一個常人來說,確實夠大了。但很顯然,宋襄公不是常人,他仍然堅信自己的使命是領導中原各國反抗楚國的壓迫(雖然現在中原各國紛紛與楚國交好)。公子目夷對此深感絕望,他私下說:“看來宋國的禍患還沒有了結,因為咱們主公所受的教訓還不夠深刻。” 回想起來,公元前644年,也就是齊桓公去世的前一年,在宋國發生了兩件奇事: 第一件,有五塊隕石從天而降,悉數落到宋國境內; 第二件,有六隻水鳥倒退著飛過宋國的首都。 隕石降落,當然不是從賽伯坦星球飛來了汽車人,而是一種不常見的天文現象;水鳥倒飛,有可能是狂風將鳥兒吹得倒栽,無力飛起。但在當時的人看來,這兩件事非同小可。正好周王室的內史叔興在宋國訪問,宋襄公便抓住他問:“這是什麼預兆?是兇還是吉?”叔興說:“今年魯國有喪事,明年齊國大亂,而您將號令諸侯……然而不長久。” 叔興從宋襄公那裡出來,為自己剛才的言論解釋說:“其實宋公問錯了。隕石降落,水鳥倒飛,都是因為陰陽不調,不關凶吉之事。凶吉由人,根本沒有必要問。我是怕宋公生氣,不得以才這麼回答的啊!” 雖說是不得已的回答,叔興卻說得十分準確。當年三月,魯國的重臣公子季友逝世。第二年,齊桓公去世,齊國大亂。而宋襄公所謂的號令諸侯,不過是一場讓人笑話的鬧劇,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