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

龙镇

  • 歷史小說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205507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一個奸雄的誕生

我們的故事從一個噩夢開始。 話說公元前八世紀的某一天晚上,鄭國首都新鄭的宮殿中,誕生了一位貴人。 古往今來,舉凡貴人誕生,必有奇異的預兆。然而這位我們要說的貴人,他的母親在懷孕的時候,既沒有夢到熊,也沒有夢到蟒蛇,更沒有夢到麒麟,反倒是分娩的那天晚上,做了一夜不可名狀的噩夢,汗津津睜開眼睛來,發現臥榻上已經多了血肉模糊的一團。 關於這件不同尋常的事,《左傳》是這樣記載:“莊公寤生。”——該書的作者左丘明,是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紀的魯國的史官,以簡約、生動的敘事風格聞名於世。然而,正是由於左氏過於簡約的文風,令後人對這件事有了不同的理解。 一種意見認為,寤乃是寐寤之意,所謂寤生,顧名思義,也就是夢中出生;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寤乃是“牾”的假借字,寤生即是牾生,意思是生育的時候,嬰兒的足先出,即世人俗稱的逆產。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管如何理解,總之,這孩子的出生與眾不同,以至於他的母親大受驚嚇,因而對他產生了厭惡,卻是眾所周知,沒有任何意見分歧的。 有必要介紹一下貴人的家庭。 貴人的父親姓姬,名掘突,是周平王的卿士、鄭國的第二任君主,因為死後的諡號為“武”,歷史上稱之為鄭武公。 鄭國的領土面積,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大致位於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北靠黃河,西接王畿(周王室的直領地),南邊是陳、蔡等諸侯國,東邊則與宋國接壤。這一帶,是中原文明的濫觴之地,開化甚早,在當時堪稱最富庶的地區。 僅僅在數十年前,鄭國還不是一個國家。 鄭國的首任君主,也就是掘突的父親,名叫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周宣王的同胞弟弟、週幽王的親叔叔。周宣王即位的第二十二年,友被封為鄭伯,因其為人正直,施行仁政,受到百姓們的愛戴。週幽王即位之後,又任命友擔任了王室的司徒,負責打理王室事務,管理王畿的百姓。但那個時候,友的領地還極其有限,僅僅是王畿內的一座小城和周邊的一些農村。

《史記》當中提到了友的發家史:友擔任司徒一年,週幽王因為寵愛褒姒(si),王室政治腐敗,有些諸侯不服從王室的領導。於是友問史伯:“王室多難,我應該怎麼樣才能躲避災難?” 史伯心裡明白,友問他的,是一旦周王室這棵大樹倒下,他和他的族人該如何在這即將到來的亂世之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仔細考慮後,史伯很鄭重地回答道:“恐怕只有雒邑(周朝的都城)以東、黃河與濟水以南的地區符合您的要求吧。” 接下來友和史伯的一番對話,堪稱春秋版的“隆中對”。史伯分析說,雒邑以東、濟水以南的那片地區靠近虢(guo)國、鄶(kuai)國,這兩個國家的國君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很貪婪,喜歡佔小便宜,百姓不親附他們。 “如今您身為王室司徒,位高權重,百姓又擁戴您,您如果要求居住在那裡,虢、鄶兩國國君見您在朝中當權,也會同意將土地分給您。那樣的話,不用過多久,虢、鄶兩國的百姓就變成了您的百姓了。”

友聽從了史伯的建議。他向周幽王請求,將自己領地上的百姓東遷至雒東。畏於他的權勢,虢、鄶兩國果然獻給他十座城池,就在那裡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鄭國。 不久之後,友的擔心變成現實,犬戎大舉入侵王畿,一舉攻破周朝的都城鎬京,殺死了周幽王和他的兒子伯服,俘虜了周幽王的寵妃褒姒。值得一提的是,友雖然早就準備好了逃生之路,在關鍵時刻卻表現出無比的忠義,為了保護週幽王,戰死在亂軍之中。 犬戎之亂後,週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將都城從鎬京東遷至雒邑,中國的歷史從此進入了春秋時期。掘突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一方面參與了護送周平王遷都的行動,另一方面趁著王室衰微,吞併了東虢和鄶,並將鄶作為鄭國的都城,更名為新鄭。

據說掘突在平定犬戎之亂中表現突出,令申侯(申國國君)青眼相加,所以將女兒許配給他。這個女人,後來在史書上被稱為“武姜”,那是因為她的娘家姓姜,又嫁給了鄭武公姬掘突,按照當時的習慣,便以丈夫的諡號“武”加上娘家的姓“姜”來稱呼她了。 在那個年代,這種政治聯姻比比皆是,諸侯的女兒生來即被當做交易的籌碼,為了國家的利益,嫁給糟老頭做小妾也是常有的事。而武姜嫁給掘突的時候,掘突才二十三歲,身強力壯,事業有成。說實話,誰家女兒要是嫁給這麼個郎君,夜裡不偷著笑才怪。 郎才女貌,又生了個大胖兒子,是喜上加喜的事。然而在武姜心中,那天晚上噩夢的陰影似乎一直揮之不去,等到夫妻倆和朝中幾位重臣商量著給孩子取名的時候,她半是自言自語,半是說給掘突聽:“就叫寤生吧。”

春秋時期的人們,取名字不像後世那般講究,既不看生辰八字,也不求富貴吉利,有的人為了紀念自己的戰功,甚至以被自己斬首的敵將的名字給兒子命名。聽到武姜這麼說,掘突僅僅是略為考慮了一下,便表示同意。 於是,寤生這個名字便被一本正經地寫入家譜,告知列祖列宗,成為鄭國的世子(國君的繼承人,又被稱為大子或太子)的名字了。 數年之後,寤生的同胞弟弟段誕生。生孩子是件技術活,一回生二回熟,這一次,武薑的生產很順利。 段出生後不久,掘突就將共(地名)封給段作為封地。因此,段又被人們叫做共叔段。 寤生沒有封地。作為世子,他將繼承整個鄭國,所以沒有必要分封領地。 宮裡的人很容易看出,武姜對兩個兒子的態度截然不同。對於大兒子寤生,她始終帶有一種固執的厭惡;而對於小兒子段,她則體現出一種超出尋常的母愛,說是溺愛也毫不過分。

自古以來,母親寵愛小兒子,乃是人之常情。平頭老百姓家如此,公卿士大夫家也是如此。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大概是因為大兒子有權繼承家業,而小兒子相對只能分得最少的一份,做母親的因此想用更多的愛心來平衡一下這種地位的不平等吧。 雖然是人之常情,但是像武姜這樣厚此薄彼,還真少見。宮裡的人只能推測,這一切,都是因為那天晚上那個噩夢引起的。 寤生出生那天晚上,武姜究竟做了一個什麼樣的夢?史料上卻沒有任何記載。 長久以來,夢都被賦予某種隱喻。據傳很多年前,周宣王曾做過一個怪夢,夢見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大笑三聲,大哭三聲,然後將大廟(祭祀祖宗的祠堂)裡的神位捆做一束,飄然東去。直到犬戎之亂後,人們才弄明白,周宣王夢中的年輕美貌女子就是周幽王的妃子褒姒,大笑三聲是烽火戲諸侯,大哭三聲是周幽王死於犬戎之亂,神位東去則預示著周平王東遷。

弗洛伊德或許對此不屑一顧,但武姜不能。 也許,那個夢太可怕了,以至於武姜從來不願意對任何人提起。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她無時無刻不記起那個夢,只要一見到寤生那張平淡無奇的臉,她就禁不住從心底打一個寒戰。 對大兒子強烈的厭惡感,不但使她將全部愛心傾注在小兒子段的身上,她甚至開始考慮置換兩個兒子的身份。 憑心而論,段確實長得比寤生討人喜歡,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對比也越來越強烈。寤生敦敦實實,一副木頭木腦的樣子,在父母面前總是唯唯諾諾,生怕說錯一句話;而段玉樹臨風,風度翩翩,妙語連珠,時常發表一些驚人的見解,連掘突都不得不點頭讚賞。 除了相貌英俊,才思敏捷,段的武勇在當時也是盡人皆知的。流傳下來的《詩經·鄭風》中,有一首名為《大叔於田》的詩歌,記錄了當年共叔段狩獵的颯爽英姿,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田就是狩獵,是自古以來統治階級習武備戰的常用手段。這首詩歌生動地描述了共叔段狩獵的盛大場景。從詩中可以看出,段是個武藝高強的人,長於弓箭,力能搏虎,曾經將打死的老虎親自獻給父親。 然而,即便段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即便武姜多次以母親的身份提出廢長立幼的請求,掘突卻絲毫不為所動。他的理由很簡單,嫡長子(嫡妻所生的長子)繼承家業是祖先傳下來的規矩,即便段再優秀,只要寤生沒犯什麼錯誤,就不能被廢除繼承權。 因為掘突的堅持,寤生的政治地位得以保留,並且在掘突死後,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鄭國的主人,也就是歷史上的鄭莊公。 寤生即位沒多久,武姜就來找他,抱怨說段的封地太小,要求寤生把製(地名)封給段。 制在當時是一座大城,原來是東虢國的領地。掘突吞併東虢國之後,在製設立關卡,駐紮軍隊,把它建設成一座舉足輕重的軍事重鎮。

制還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別名,叫做“虎牢”,也就是中“三英戰呂布”發生的地點。 “制啊……”寤生支吾了半天道,“您也知道,制曾經是虢叔(東虢國君)的領地,虢叔仗著它易守難攻,不修德政,胡作非為,所以先君把他給滅了。我擔心,把這樣一座城封給段,很不吉利。要不您考慮一下其他地方?其他地方我都沒意見。” 寤生話裡有話,他在提醒武姜,如果把製封給段,怕他也學著虢叔的樣子,有恃無恐,胡作非為。 “那好,就把京城封給段吧。”武姜很乾脆地說。 鄭國的重臣們聽到這個消息,都跑過來找寤生,大家議論紛紛,一致反對將京城作為段的封地。 大夫祭(zhai)仲說得很直接:“京城的城牆長度超過了一百雉(三百丈),按照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城牆超過一百雉的城池不能分封給任何人。現在您為了順老薑之意,把京城封給段,不合規矩,好比一個國家有了兩個主人,後患無窮。”

寤生無可奈何地說:“老薑要這麼辦,我有什麼辦法呢?” 眼下這些人都是鄭國的權臣、元老,關起門來說話,從來沒把武姜當一回事,總是“老薑老薑”掛在嘴上。久而久之,寤生也習慣了。 祭仲說:“老薑貪得無厭,什麼時候是個盡頭啊?依我之見,您應當趁早妥善安排這件事,不能依著她的性子來。否則的話,事態一旦失控,將直接威脅我鄭國的安全,對您極為不利。” 祭仲的話明顯帶有煽動性,把一屋子人的情緒都給點燃了,有的人甚至拔出劍來,叫嚷著不如先下手為強,現在就把段給殺了。順便說一句,那個年代的君臣關係不像後世那麼疏遠,大臣帶著武器來見國君並不違反規定,諸侯與大夫坐在一條長板凳上吃飯也是常有的事。 堂下群情激奮,堂上的寤生卻始終不動聲色。他心平氣和地看著大夥吵完、鬧完,才不緊不慢地說了一句話,平息了大伙的情緒。這句話是如此經典,以至於後世的人曾經無數次引用,而且一直被延用至今。我時常認為,中國人的可敬和可怕之處,其實都包含在這句話裡邊了。 他說的是:“多行不義必自斃。” 段帶著自己的隨從,風風光光地離開新鄭,前往京城去了,從此他被鄭國人叫做“京城大叔”。這種叫法多少有些戲謔的成分。據傳,段在離開新鄭的時候,武姜還私下找段談了一次心,大致是說,你哥哥寤生為人刻薄,完全不顧同胞之情,這次給你封京城,是我再三懇求,他才不得不從,心里肯定不舒服。你到了京城之後別閒著,要習武備戰,一旦有機會就派兵襲擊新鄭,我來給你做內應,打他個措手不及。武姜還說,如果段取代寤生做了鄭國的國君,她就死而無憾了。 按照武薑的意思,段大張旗鼓地干起來了。他到京城之後第一件事,是命令京城附近兩座邊城的地方長官聽命於他,又以狩獵為名舉行軍事演習,將兩座邊城的士兵編入自己的部眾。 有位叫公子呂的大夫,對這種情況深感不安,他對寤生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我不知道您葫蘆裡面賣的是什麼藥。如果想把國家拱手讓人,那我不如直接投奔大叔好了;如果沒那個想法,就趕快制止他,別讓百姓三心二意,不知道誰是鄭國的主人。” 公子呂的擔心並非多餘,京城大叔的所作所為,不只是在軍事上威脅中央政權,更在政治上造成了另立中央的事實,勢必導致國內民心不穩定。 但是寤生只是抬了抬眉毛說:“不著急,還不到時候。” 沒多久,段干脆將兩座邊城收作自己的領地,還派兵佔領了鄢(yan)和廩(lin)延兩座城池。 這回動靜有點大,公子呂又坐不住,跑去對寤生說:“是時候啦,再拖下去,大叔的實力越來越強大,依附他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寤生仍然是不動聲色,說起話來就像一個迂腐的老學究:“不親不義之人,依附他的人越多,滅亡得越快。” 就這樣,在寤生的縱容之下,新鄭和京城兩個政權雖然互相戒備,竟然相安無事地並存了二十二年。鄭國的百姓談起自己的國君和京城大叔,已經習慣於用“宮中這位”和“京城那位”來代稱,就連宮中最重要的幾位大臣聚在一起喝酒聊天,也會不小心說漏了嘴:“京城那位前幾天又舉行了大規模的狩獵,宮中這位還是不當回事呢!” “宮中這位還真是沉得住氣啊!” 只有祭仲捏著為數不多的幾根山羊鬍子,半瞇著眼睛說:“請不要低估宮中這位的智慧。” 這一年的冬天,眾臣的擔心終於變成了現實。蟄伏京城二十二年之久的段終於作好充分的戰爭準備,發動了叛亂。他寫了一封密信給武姜,要武姜作為內應,在指定的時間打開新鄭城門,同時又派自己的兒子公孫滑前往鄰近的衛國請求援軍,許諾事成之後給予厚報。 這之後,段便帶著部隊從京城出發,朝著新鄭進軍了。和當年離開新鄭一樣,他的心情既輕鬆又愉快。這位從小受到母親溺愛的人物並非泛泛之輩,更非只知道追逐聲色犬馬的公子哥兒,他有思想,有口才,有組織能力,更兼武勇過人,而且還有英俊瀟灑的相貌和肌肉勻稱的身段,深得京城婦女界的青睞——如此之多的美德集於一身,不用來造反真是太浪費了。如果要問他有什麼缺點,那就是缺乏對傳統秩序的尊重與敬畏,也缺乏對他那位外表懦弱、看似無所作為的哥哥的正確認識。 他沒有想到,自己的那封密信在送到武姜手上之前,先被送到了寤生那裡——信使既是段的親信,也是寤生的間諜。自打段搬到京城去居住,他的一舉一動,就從來沒有逃脫過寤生的眼睛。 寤生不止提前知道了他要起兵的消息,甚至連他抵達新鄭的時間都摸得一清二楚。 寤生在看到那封信之後,閉上眼睛,做了一個深呼吸,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笑容。 是時候了! 他把大夫們召集起來開了個簡短的軍事會議。令公子呂們感到驚奇的是,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事件,寤生的表現依然是不慌不忙,他井井有條地將任務分配給列位重臣,三言兩語交代好必須關注的細節。寤生的態度之從容,計劃之周密,只能說,對於京城大叔的反叛,他是早有準備,而且早就作好了應急預案的。 按照寤生的安排,公子呂帶兵車兩百乘前往京城附近埋伏。等段的大部隊走遠了,公子呂突然殺出來,兵不血刃地佔領了京城。 京城被攻破的消息很快傳到段的隊伍裡,段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如果繼續前進,新鄭已經有準備,偷襲肯定是不成的了,強攻則毫無勝算;如果打道回府,後路被抄,京城已經易手,公子呂防備周密,再奪回來幾乎沒有可能。就在段傻了眼的那一陣功夫,他手下的士兵發生動搖,呼呼啦啦跑了一大半。 倉皇之中,段帶著幾名親信逃往鄢城,又輾轉逃回舊封地共城。 共城只是區區小城,抵擋不了寤生的大軍。眼看城門將破,段哀嘆一聲“老薑害我”,棄城投降。 一場蓄謀已久的造反陰謀,轉瞬間宣告失敗。 段逃到共之後,寤生有沒有乘勝追擊且致其於死地?這個問題在歷史上有較大的分歧。在闡釋《春秋》的三本傳記中,《左傳》只記載段逃到共城的事,沒有明確的下文,但是從寤生後來的一些言行分析,段似乎沒有死,而是逃到別的國家,過起了流亡的日子;而《穀梁傳》和《公羊傳》則都認為寤生殺死了段;《史記》對此的記載也語焉不詳,只寫到段逃到共城就草草收筆,沒有後文。 不管是何種結果,這位一心想取代自己哥哥的漂亮人物,在歷史上扑騰了沒幾下,就灰飛煙滅了。回想起來,他的命運好像一直被一隻看不見的手推動,這隻手似乎是母親武薑的,又似乎是哥哥寤生的…… 寤生如願以償地殺死了自己的弟弟。多少年來,他一直忍耐著,等待著,就是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我們不難理解他為什麼對段有這麼深的仇恨。這種仇恨植根於他多年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中,植根於得不到應有母愛的失落感中。童年的陰影影響了他人格的形成。 在段一步一步走向謀反的路上,他有很多機會對段進行規勸。如果段不聽規勸,他還可以用強硬的手段進行製裁。然而,如果那個時候就動手,他不可能將段置於死地,社會輿論對他不利。 他不怕段謀反,就怕段不謀反。 他像蜘蛛一樣,一動不動地趴著,看著自己獵物一步一步走進自己布下的大網。只在最後一刻,他才驟然出擊,而且一招致命。 段舉起反旗的那一天,他在道義上獲得了置段於死地的權力。沒有人能指責他什麼,包括武姜都無話可說。他已經一讓再讓,仁至義盡,無可挑剔。 然而,記載歷史的史官卻洞若觀火地看穿了他的心思。 《春秋》記載這件事,只有六個字: “鄭伯克段於鄢。” 別以為這是平鋪直述的記錄,我們來聽聽《左傳》裡對這六個字的分析: 第一,段以下犯上,違反了孝悌之道、君臣之義,所以直呼其名,以示警誡; 第二,寤生和段兩兄弟相爭,如同一國二君,分庭抗禮,所以用了“克”這個字; 第三,稱寤生為鄭伯,而不按慣例稱為鄭莊公(寤生死後被謚為莊公),是諷刺他沒有盡到兄長的責任,不但不教育弟弟,反而養成其惡,這也說明他本來的動機就是想殺死弟弟; 第四,不寫段“出奔共”這部分史實,是因為如果寫了,好像罪責全在段身上了,其實寤生同樣有責任,只是不好下筆罷了。 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微言大義,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有其特定的含義與價值判斷;該寫什麼,不寫什麼,都有其深思熟慮。 讀史至此,喟然長嘆,寤生固然歹毒,史官的筆觸更毒! 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還有一段花邊。 段失敗後,寤生多年來積聚的對母親的怨恨來了一次總爆發,他命武姜從新鄭搬到城穎去居住,臨行還叫人給武姜託了一句話:“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黃泉,就是地中之泉。他這句話的意思很明顯,不到死了埋葬到地下那天,他是不願再見到武姜了。 武姜無話可說。這一切,畢竟是她親手種下的苦果。 然而沒過幾天,寤生就開始後悔了。 這種後悔,不能排除寤生打心裡邊對自己的母親仍有深厚的感情,但更多是政治上的考慮。民意調查顯示,全國上下對於國君流放母親的做法一邊倒地表示反對,寤生的支持率急劇下降至歷史新低。而且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其他國家也知道了這事,對此紛紛發表意見,譴責寤生的行為,友邦人士,莫名驚詫! 如果不及時作出補救措施,勢必動搖政權的統治基礎。 問題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何況是堂堂的國君?狠話既然說出去,想要收回就沒那麼容易了。寤生很傷腦筋。 穎谷地方的小領主穎考叔前來朝覲國君。按照禮節,寤生請他吃了頓飯。每上一道菜,穎考叔先用荷葉將菜包起來,放在懷裡。 寤生白了他一眼:“還沒開吃呢,就打包了?” 穎考叔誠惶誠恐地說:“您有所不知,小人的老母親年紀大了,這輩子只吃過小人領地的食物,還沒嚐過國君賞賜的食物,我想帶回去給她嚐嚐,讓她也享受享受您的恩澤。” 寤生聽了,長嘆一聲:“你還有老母親可以服侍,我如今卻沒那個福氣。” 穎考叔故作驚訝道:“怎麼可能呢?” 寤生把自己的煩惱向穎考叔傾訴了一番,忍不住掉了幾顆眼淚。 穎考叔聽了,安慰道:“這事其實好解決。” 穎考叔的意見是,不妨派人挖個隧道,一直挖到有泉水的地方,把武姜接到隧道中,再由寤生親自駕車將她接回來,這樣也就算是黃泉相見了。 這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掘地見母”的故事。寤生派穎考叔帶了壯士五百名,跑到一個叫做牛脾山的地方,掘地數十米,直到有泉水湧出,又在泉邊支起木頭架子,營造了一座洞室。穎考叔將武姜接到洞室之中。寤生則在一群朝臣和外國使節的簇擁之下前往洞室迎接武姜。母子倆舉行了簡短的相見儀式,抱頭痛哭。寤生親自駕著馬車,將武姜接回宮去。 這場政治走秀獲得圓滿成功,一夜之間,寤生的支持率又恢復到百分之百的水平。 穎考叔因此受到了寤生的重視。 《左傳》評價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說他對母親的愛澤及君主,是大大的孝子。還用“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這樣的詩句來讚揚穎考叔。 據說寤生在洞室之中做了首詩:“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武薑和了一首:“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算是當時母子相見的心情寫照。後人把其樂融融當做一句成語來用,最初大概就出於此。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