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其實我們一直活在春秋戰國2

第12章 扮豬吃老虎的楚莊王

現在可以說說楚莊王了。 楚莊王繼承王位的時候,楚國正處於一種不安定的狀態之中。這種不安定,不單是楚穆王去世而引起的。早在楚穆王去世的前一年,楚國就因為令尹成大心的去世而發生動盪,當時楚穆王任命成大心的弟弟成嘉(字子孔)繼任令尹,楚國的屬國舒國及其附庸宗、巢等國背叛楚國,於是成嘉率軍討伐舒國,俘虜了舒、宗兩國國君,並且包圍了巢國。 楚莊王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13年,成嘉、潘崇決心徹底消滅叛亂勢力,率軍再次出征,而派公子燮(xie)與鬥克鎮守國都。 鬥克曾經是秦軍的俘虜。公元前635年,秦穆公和晉文公聯合討伐鄀國,楚成王派鬥克、屈禦寇帶兵援鄀,二人均被秦軍俘獲。後來秦國在殽之戰中敗給晉國,急於與楚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才將鬥克等人釋放回國。鬥克回國之後一直鬱鬱不得志,而公子燮一心想當楚國的令尹卻敗給了成嘉,兩個人湊到一起,發發牢騷,吹吹牛皮,久而久之就有了謀反之心。

公元前613年秋天,公子燮、鬥克宣布首都戒嚴,又派刺客前去襲殺令尹成嘉,結果失敗。成嘉和潘崇迅速回師圍攻郢都。八月,公子燮和鬥克挾持楚莊王從郢都突圍,準備逃到商密去另立中央。經過廬(楚地名)的時候,二人被廬大夫戢梁誘殺,楚莊王才得以獲救。 但楚國的動盪並未就此結束。公元前611年,楚國發生了百年一遇的大饑荒。居住在今天四川東部的山戎族趁機襲擾楚國西南邊境,一直打到阜山(今天的湖北房縣一帶)。楚國人組織防禦,派部隊在大林一帶布防。東方的夷、越之族也趁機作亂,派兵入侵楚國的東南邊境,攻占了陽丘,直接威脅訾(zi)枝(今天湖北鍾祥一帶)。一直臣服於楚國的庸國也發動各蠻族部落造反,而前不久才被楚國征服的麇國人也帶領各夷族部落在選地(楚國地名)集結,準備進攻郢都。一時間,各地的告急文書雪片般飛往郢都,各城各地都開始戒嚴,空氣中瀰漫著一種緊張的氣氛。

自楚國崛起以來,這是最困難的時刻。當年齊桓公率領八國聯軍大兵壓境,楚國人應付得游刃有餘;晉文公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楚國的實力也沒有被削弱。但是現在,數年的國內動盪加上飢荒,卻使得楚國幾乎陷入崩潰。而那位少不經事的楚莊王,卻一如繼往地躲在深宮之中,日夜飲酒為樂,並且向國人發布了一道命令,說:“有誰敢勸諫,殺無赦!” 聽到這一命令,大夫們無不搖頭嘆息。在楚文王年代,鬻拳為了勸諫楚文王,敢拿著刀子威脅他,楚文王也不曾將鬻拳治罪,反而給了他極高的待遇和榮譽。敢於直諫,已經成為楚國大夫的優良傳統,在及時糾正國君的錯誤、確保政令無誤方面,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現在,這個曾經被人像傻瓜一樣帶出郢都的楚莊王,卻以死來威脅眾大夫,封住他們的口,不讓他們自由地發表意見,實在令人感到心寒。

楚國的前途,大概就要葬送在這個傻瓜手上了吧。眾人都這樣暗自思忖。 某一天,大夫伍舉覲見楚莊王。正好楚莊王在飲酒作樂,左抱鄭姬,右抱越女,穿著一件鬆鬆垮垮的衣裳,歪戴著帽子,坐在鐘鼓之間,已經喝得七歪八倒了。 “伍舉,你難道沒有聽到我的命令嗎?敢勸諫我的人,都得死!”楚莊王用一雙充滿血絲的眼睛狠狠地瞪著他。 樂師們停止了演奏,低著頭大氣也不敢出。 伍舉愣了一下,隨即爽朗地笑道:“我這把老骨頭還想多享享清福呢,哪裡敢違抗主公的命令?我今天來,一是為了陪大王喝杯酒,助助興,二來是為了告訴大王楚國發生的一件怪事。” “哦?”楚莊王來了興趣。 “三年之前,有一隻大鳥從南方飛來,身披五色羽毛,眼睛大於銅鈴。這鳥一來就棲息在郢都西南的高山之上,整整三年了,既不飛走,也不鳴叫,百姓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鳥,大王您知道麼?”

“這鳥啊……我當然知道。”楚莊王輕描淡抹說,“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你退下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說這話的時候,楚莊王看都沒看伍舉一下,眼睛出神地望著門外的天空。一行大雁正從天邊飛過,時值深秋,它們一路南下,很快就要抵達過冬的棲息之地了。 然而,接下來的日子裡,王宮中依然是歌舞昇平。大夫蘇從忍不住直闖進王宮,對楚莊王說:“楚國就要滅亡了,主公難道就這樣得過且過嗎?” “大夫難道沒有聽過我的命令嗎?”楚莊王反問道。 “如果臣能以一死讓主公明白事理,臣願意!” 楚莊王和他對視了一陣,說:“你別說了,我知道該怎麼做。”他命令樂師和舞女退下,嬪妃們回到后宮,又命令內侍將眾大臣召集起來開會。行動之迅速,就好像電影導演換一塊背景幕布一般。

關於楚莊王何以在一夜之間由頑劣少年轉變成有道明君,史料上罕有記載,亦無人細考。浪子回頭金不換自然是一種說法,但更合理的解釋是:他的頑劣只是表面現象,用來麻痺那些有野心的人和不足以擔當本職工作的人,好讓他們不在意他的存在,充分暴露自己的本來面目。而他將這些人的所作所為都暗暗記在心上,同時也將有德有能之士的所作所為記在心上。據《史記》記載,楚莊王第一次聽政,便拿出一份長長的名單,有數百人受到各種懲罰,同時也有數百人得到擢升,於是“國人大悅”——這是典型的扮豬吃老虎。 楚莊王一邊整理內政,一邊應付外敵。他及時下達了一道命令,派人加強申縣和息縣的守備,並且宣布無限期關閉申、息兩縣的北門,直至中央政府認為可以解除警報。

申、息兩縣是楚國進出中原的門戶。加强两縣的防務,關閉兩縣的北門,是為了防備晉國趁火打劫,動員中原諸國的部隊討伐楚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庸、麇、蠻、夷的叛亂已經令這個國家疲於應付,如果趙盾聞到風聲,嗅出味道,率領大軍南下,楚國人只有憑藉申、息兩縣的防備,將敵人拒於國門之外了。楚莊王這一招,看似對解決叛亂沒有直接作用,但是對穩定楚國的人心、斷絕中原各國的綺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楚國解決叛亂打下了基礎。 當時楚國朝中有一種議論,認為形勢逼人,為了避開叛軍的鋒芒,最好遷都到阪高。 阪高是楚國境內的險地。遷都阪高,自然是為了中央政府自身的安全著想。但是,國都遷動,必定導致民心渙散,蒍賈馬上站出來反對,他說:“遷守阪高,看似保險,其實不然。我們能前往,賊寇也能前往,同樣免不了一場惡鬥。依我之見,打蛇先打蛇頭,不如出動出擊,討伐庸國。麇人與百濮之人因為我國鬧飢荒,以為我們不能動員軍隊作戰,所以才敢侵略我國。如果我們出兵討伐庸國,他們必定認為自己判斷失誤,產生畏懼之心而退兵。百濮之族居無定所,組織性不強,見到大事不妙就會作鳥獸散,哪裡還顧得上討伐我們?”

楚莊王支持蒍賈的意見,於是組織了一支機動部隊,自郢都出發,前往討伐庸國。果然如蒍賈所料,楚國出兵不到半個月,百濮之人就亂作一盤散沙,各自回聚居之地去了。 在楚莊王的領導下,楚國人的愛國熱情被迅速激發出來。楚軍自廬地向庸國進發,沿途各城各鎮均主動打開糧倉供給部隊。而部隊中的袍澤之誼也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從統帥到馬夫,軍官與士兵同食一灶,不分彼此。 到達西部邊境的句澨(地名)後,楚軍在此安營扎寨,建立了大本營。曾經因誘殺公子燮和鬥克立下大功的廬大夫戢梁,奉命率領所屬軍隊出境,作為先頭部隊入侵庸國,抵達方城。 庸國人集結大部隊對付戢梁,雙方在方城附近發生遭遇戰,戢樑的部隊根據原定計劃,一觸即潰,戢樑的部將子揚窗也成為了庸人的俘虜。

三天之後,子揚窗趁庸人看管不力,逃回了句澨的大本營。他建議說:“庸軍人多勢眾,又得到蠻族人相助,不如全軍出擊,而且派精銳的王卒(楚王親兵)參與,集中力量打擊他們。” 大夫師叔反對說:“沒有必要。最好的辦法是派小股部隊去和庸人打幾仗,讓他們更加驕傲輕敵。這樣的話,敵人驕縱,而我方將士憋了一肚子勁,可以打敗他們。” 戢梁於是又帶兵出去和庸國人打了七仗,七戰皆敗。庸國人放鬆了警惕,認為楚國人不堪一擊,僅僅派了裨、倏、魚三個部族的部隊追逐楚軍,而且主力部隊的防備也開始鬆懈。 “楚不足與戰矣。”庸國人這樣說。他們沒有認識到,任何輕視楚國的行為都是極其危險的。 當庸國人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楚莊王帶領楚軍的主力,偷偷集結到了臨品(地名)。為了不讓敵人的探子覺察,楚莊王甚至沒有乘國君的戎車,而是坐普通的傳車到達戰場。

在臨品稍事休整後,楚軍分為兩隊,一隊由鬥越椒率領,一隊由子貝率領,分別從石溪和仞地(地名)進攻庸國。另一方面,楚國還從秦國、巴國請來了援兵,對庸國實施戰略包圍。 多年以來,巴人與楚國人都處於一種既有合作也有鬥爭的關係之中。楚莊王一上台,就通過外交途徑使得巴國成為楚國的盟友,對於解決楚國西部邊境問題很有幫助。而秦國自殽之戰後就力圖與楚國搞好關係,以共同對付晉國,當楚國有難的時候,秦國人拔刀相助也是理所當然的。 在楚、秦、巴三國的軍事打擊下,庸國的盟友——各蠻族開始見風使舵,背棄了庸人,轉而與楚國結成了聯盟。兵敗如山倒,庸國也沒能支持多久,很快就滅亡了。 滅庸之役是楚莊王上台以來第一次嶄露頭角,事情做得乾淨利落,讓人無可挑剔。庸國的滅亡意味著楚國內亂的結束和楚莊王政權的穩固,而對於晉國來說,這件事還意味著楚國作為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重新出現在自己眼前。

自楚武王至楚穆王,楚國一直給中原各國製造各種麻煩,一次又一次給中原大地帶來戰栗。如果我們回顧楚國侵略中原的歷程,不難發現楚莊王與他的先輩們的微妙區別:楚國的歷任君主想要稱霸中原,不是伐鄭,就是伐陳、伐蔡,直接與中原諸國爭鋒;而楚莊王剛剛聽政,就與秦國、巴國建立了聯盟,好比在晉國背後打了一個漂亮的左勾拳,對晉國乃至週、鄭等國形成了半包圍態勢。單從這一戰略上看,楚莊王已經隱然勝出先輩一籌。 公元前610年,鄭穆公前往絳都朝覲晉靈公。自四年前通過魯文公從中斡旋,鄭國又重新投靠於晉國門下,鄭穆公就一直小心翼翼地服侍著這位過氣的霸主,不但追隨於晉國左右參加了幾次會盟和出征,而且時不時到絳都朝覲晉靈公,以示臣服。 沒想到,這次鄭穆公吃了一個閉門羹,被晉國人拒之門外,理由是鄭國近來又與楚國眉來眼去,暗中打得火熱。 為此,鄭國大夫公子歸生派了一名“執訊”,帶著國書前往絳都求見趙盾,對晉國人的懷疑進行正面回應。所謂“執訊”,從字面上解釋就是訊問之官,大概類似於今天的危機公關吧。 鄭國的國書上這樣寫道: “寡君即位的第三年,陳、蔡二國皆臣服於楚國,是寡君給蔡侯做思想工作,要他放下包袱,一心一意服侍貴國。當年九月,蔡侯到敝國,準備與寡君一同前來絳都朝覲,不料當時敝國發生內亂,寡君因此不能與蔡侯同行。到了十一月,國內的事情尚未完全解決,寡君就跟隨著蔡侯的腳步來到貴國,聽命於階下。 “寡君即位的第十二年,為了使陳國脫離楚國而臣服於貴國,敝國大夫公子歸生輔佐大子夷來到絳都,朝見了貴國國君。 “寡君即位的第十四年,又因為完成了說服陳侯的工作,再一次親自來到絳都朝覲,以示不辱使命。而作為此事的結果,第二年五月,陳侯經過敝國,前來朝覲貴國國君。 “去年正月,敝國大夫燭之武又輔佐大子夷前來貴國朝覲。八月,寡君再來朝覲。陳、蔡二國與楚國接壤,卻不敢對貴國懷有異心,正是因為敝國不斷從中斡旋的緣故啊。像敝國這樣盡心盡力侍奉貴國,為什麼還會受到責罰呢?寡君在位這些年,先朝覲了貴國先君襄公,繼而又朝覲了現任君侯,大子夷與列位大夫也從來沒有停止來往於絳都與新鄭之間,鄭國雖然弱小,在侍奉大國這件事上,沒有別的國家能夠超過。 “現在貴國又責備說,'你們做得還不夠令我們滿意。'就算要敝國滅亡,恐怕也沒辦法做得更好了。古人說,畏首畏尾,只剩下身體還會不畏縮嗎?又說,鹿死的時候,哪裡還管得了自己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小國侍奉大國,大國如果以仁德對待,小國就是人;不以仁德對待,小國就是鹿。鋌而走險,是因為沒有選擇。大國的要求無窮無盡,我們也知道自己快要滅亡了。所以,我們已經整頓軍備,在兩國邊境上恭候貴國大軍。回想起來,當年敝國先君文公即位的第二年六月,前往齊國朝覲。兩年之後,因為齊國討伐蔡國,敝國又不得不與楚國談和。小國居於大國之間,聽命於強權,難道是小國的罪過?如果貴國不考慮這些,我們也就認命,準備滅亡了。” 春秋時期,列國之間的文書來往,主要是以竹簡為載體。鄭國的這封國書,捧在手裡估計是沉甸甸的。值得一提的是,那個年代,各國都很崇尚辭令。鄭國的先君鄭莊公就是善於玩弄文句的高手,以綿里藏針的外交辭令聞名於世。到了鄭穆公年代,鄭國的國勢日益衰退,只能在齊、楚、晉、秦諸大國之間搖頭擺尾,苟且偷安,但是,單從公子歸生操刀的這封國書來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拒之以義,文采兼得,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文。 趙盾收到這封國書,不怒反笑,派鞏朔前往鄭國回訪。為了加强两國之間的信任,晉國又派趙穿、公婿池二人到鄭國為人質,而鄭國也派大子夷和大夫石楚前往晉國為人質。一場劍拔弩張的外交糾紛,至此被化解。 在對待鄭國的問題上,晉國何以如此前倨後恭?往大處看,是因為楚莊王已經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晉國真切地感受到楚國造成的壓力,不但不敢對鄭國太過分,反而要想辦法拉攏鄭國,與其建立更為牢固的同盟關係。否則的話,鄭國一旦投向楚國的懷抱,則楚莊王不但能通過秦國對晉國打出左勾拳,還能通過鄭國打出右直拳,晉國可就難受了。往小處看,趙盾將趙穿派到鄭國為質,其實是出於私心。公元前615年的河曲之役,趙穿和胥甲洩露晉國軍機,致使秦軍安然逃逸,趙盾一直未予治罪,成為一塊心病。將趙穿派到鄭國去後,趙盾終於對胥甲下手,於公元前608年發起整頓運動,追討各級官員的瀆職罪,將胥甲流放到衛國,由其子胥克繼承家業,而胥甲的家臣先辛則逃亡到齊國。趙穿雖與胥甲同罪,但是因為在鄭為質,“僥倖”躲過了一劫。 趙盾希望通過互派人質加強與鄭國的同盟,但是,這些年來晉國的所作所為實在讓鄭國人感到不服氣。公元前610年,宋國發生弒君事件,宋文公上台,晉國糾合諸侯大軍討伐宋國,結果卻收受宋國的賄賂,無功而返。齊懿公上台之後,多次入侵魯國,晉國兩次召集諸侯會盟,準備為魯國主持公道,因為收受了齊國的賄賂,也是不了了之。通過對這些事件的觀察,鄭穆公得出一個結論:“晉國不值得依靠。”於是,晉鄭兩國互派人質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608年,鄭國再一次背棄晉國,投向楚國的懷抱。 同年秋天,楚莊王揮鞭北上,入侵陳國和宋國。趙盾連忙率領大軍救援,與宋、陳、衛、曹等國諸侯在棐林會師,準備討伐鄭國,以吸引楚軍前來決戰。 楚莊王派蒍賈帶兵救援鄭國,與趙盾率領的諸侯聯軍在鄭國北部的北林發生遭遇戰,楚國人取得勝利,俘虜了晉國大夫解揚。趙盾連忙回師國內,以避楚軍鋒芒。 外交與軍事的雙重失利使得晉國不得不再一次反思自己的外交政策,由此做出的第一個反應是,想與秦國恢復友好關係,將秦國從楚國的身邊拉過來,以解除西方邊境的後顧之憂。 應該說,這一戰略意圖是非常正確的,如果實施得當,則晉國可以解除楚莊王的“左勾拳”的威脅,放心大膽地在中原地區與楚國放手一搏。但是,主意是好的,行動卻讓人啼笑皆非。 剛從鄭國回來的趙穿急於立功,給趙盾出了一個餿主意:“如果想與秦國恢復友好,不妨進攻秦國的附庸崇國。秦國緊張崇國,必定派兵相救,我們再賣一個人情給秦國,要求消除宿怨,重修舊好,想必秦國會答應。” 按照趙穿的意見,A如果想討好B,最好先去欺負B的兒子,然後以不再欺負B的兒子為條件,與A進行談判。這與當年鄭莊公對周天子的“打一巴掌,再給顆糖”的政策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他沒搞清楚,鄭莊公之所以可以採取這樣的政策,是因為周王室的實力遠遠不如鄭國。而秦國與週天子不可相提並論,秦國的實力足以與晉國抗衡,而且秦國人屢敗屢戰、百折不撓的精神,是晉國人老早就領教過的,怎麼能夠指望秦國人挨個巴掌再來吃你那顆可憐的糖果呢? 可笑的是趙盾居然聽了趙穿的意見,於同年冬天派趙穿帶兵入侵崇國,然後再派使者到秦國要求和談。可想而知,秦國人給了趙盾的使者一張冷板凳,讓晉國人先冷冷屁股再思考問題。 《左傳》寫到這段歷史評論說,晉靈公昏庸無道,趙盾主持國政,數次強諫晉靈公而不成,所以晉國勢弱,在國際競爭中輸給了楚國。 從那些年發生的事情來看,我倒是覺得,責任不在少不經事的晉靈公,喜歡瞎折騰的趙盾才是晉國衰落的真正原因。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