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唐朝從來不淡定2·李世民的政治課

第14章 第十四章開荒蠻文皇施教化論民生魏徵奪人情

“陛下,你管,還是不管?”蕭瑀的表情有些委屈,他果決地問李世民。 “這些事情有些是要管的,可要查清楚再問罪。” “陛下,你這是在為小人們開脫!陛下,臣生氣了,臣不滿!” “滿意不滿意你都得先回家歇歇,且看明日我如何處理。” 於是蕭瑀走了,一肚子不滿,在從宮中回家的幾重門間,他一直想像著李世民會如何對魏徵進行處罰。 翌日,開會,蕭瑀同學破天荒地顯得很高興,然而,他等了個地老天荒,等到事情都說完了,還是沒等到李世民下達任何處罰決定。唉,說實話,李世民才不想過問這些破事兒呢,面對態度堅決的蕭瑀,他決定不予理睬。 李世民保持了少有的沉默。 蕭瑀不高興了,他露出一副不快的表情,好像在告訴其他人:我錯了嗎?

見李世民沒有要說處罰的意思,蕭瑀同學忍不住發話了: “魏徵、房玄齡、溫彥博他們有沒有錯?” “有錯。” “有錯該不該查辦?” “該。” “那為什麼皇上還護著他們?” “散朝!” 在眾人呵呵笑著四散的時候,蕭瑀委屈地立在了那裡,不肯動彈。他真的好傷心,好難過,他仔細算了一算,自從參與朝政以來,他的意見和建議竟然多數都被李世民忽略了,這日子過得真的很不舒服。如今就是不如往日,想當年先帝當政,他蕭瑀就是說得不對,也沒見有人會如此對待他。 世道變了。 受不了被冷落的感覺,蕭瑀思前想後,覺得已經沒有必要賴在朝堂上不走了。他上書一封,自願退出御史大夫的行列,只擔任太子少傅,不再過問朝政。畢竟,蕭瑀同學知道李世民雖然頗有虐待他的嫌疑,但終歸是珍愛人才的,自己上書表明心跡,皇上猶豫一番,最後肯定還是會留住他這個人才的。

於是他就這麼上書了。 可令蕭瑀想不到的是,李世民居然長舒一口氣,直接給許了! 直接許了…… 看來世道真的變了,剛勁的蕭瑀決定用這種磨難來磨礪自己的品性,便乖乖跑東宮上班去了。 打發走這個煩人精後,李世民打算做一件大事。 他看著朝堂之下的文武百官,內心泛起一絲漣漪。自古以來,百官衣服全都是同一種顏色的,這是幾千年來的規矩。從武德四年李淵下衣服詔開始,帝王和百官的衣服才有了定式。武德的衣服詔,除了規定皇帝的著裝外,還列出了群臣穿衣的注意事項。總的來說,群臣的禮服有十種樣式,但官服的顏色是沒有區別的。 如此,百官烏壓壓一片,這要是帝王腦子不好使,一時間還真不知道上奏的人身為何職,是哪個部門的。

因此,八月份的一天,李世民忽然下詔宣布: 從今天開始,三品以上官員穿紫色;四品、五品官員穿深紅色;六品、七品穿綠色;八品穿青色;至於婦人參拜集會時候所穿,皆從其丈夫。 李世民的這個舉措,曾被有識之士指責為“創立了森嚴的社會等級”。 從李淵頒布詔書之後,百官的職權區分變得非常容易了。 在老爸的基礎上,李世民完善了職權與衣物顏色的搭配。 如果在這件事上,李世民的作為讓一些人不爽,那麼,接下來,他的舉動會讓他們受不了的。 考慮到百姓會因為各種原因遷徙,譬如中原人想要到西域發展啦,胡人嚮往長安啦,就必須經過邊境。災害年過去後,他要求,所有邊境官員都不去阻撓流民遷徙。一個留不住百姓的國家,不是好國家,李世民對自己很自信。流民事件後,李世民下令,在一些地方開荒。

這次開荒意義重大,因為這兩個地點,一個是費州,一個是夷州。 費州,原本是一片荒蠻之地,流放犯人到嶺南一般就到這裡,相當於今天的貴州。 夷州,是比嶺南還往南的地方,隔著一片海,隋煬帝楊廣同學曾經派人打過,這個地方還有個別名,就叫“琉球”。 大業年間,楊廣同志打過三次琉球。 頭一次,因為語言不通,大軍過海,只擄走了一個人;第二次,大軍打完後,為了表示安慰,只把琉球土著的長矛棍棒給沒收了;第三次,有虎賁郎將率領大軍征討,俘虜男女幾千人便撤退了。第三次的時候,為了解決語言和琉球土著不通的問題,虎賁郎將特意在軍中找到了一個南海崑崙(類似巴布延、菲律賓、馬來西亞人),據說他會講琉球土著話,他負責溝通。

貞觀時期,琉球已經成了大唐的夷州。 後來,我們把夷州叫做台灣。 一開始,李世民曾對魏徵抱怨說:“真是大亂之後難教化,現在天下剛剛安定,恐怕會很費勁。”魏徵似乎不愛給李世民面子,他反駁,“臣認為陛下在找藉口。”李世民有些不懂,魏徵接著解釋,“久安之民驕奢,驕奢則難教;經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就好比餓人吃什麼都香一樣,現在這種情況,再好不過了!” 魏徵的見解如此犀利,讓李世民感覺很滿意。 不過當時有一神人,名曰封德彝的,對此表示強烈反對。 他用不可置疑而又博學多識的口吻說:“戰亂之後,人心狡詐。所以,秦朝嚴苛律法,漢朝採用霸道。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教化不成才被迫這樣的,我們現在就是這樣,就應該也這樣辦!”

他瞧了一眼魏徵,用老人家的口氣道:“魏徵書生一個,不識時務,如果聽信他的虛言,國家必敗啊皇上!” 魏徵接招,順勢反駁,“三皇五帝教化子民,難道都是一路太平過來的嗎?照德彝所說,古人淳樸,今人狡詐,幾千年過去了,現在的人還不早就成妖精了?人主如何能治,天下如何能安!” 封德彝無法反駁。 朝廷開始按照魏徵的建議著手教化,廣設學校。 除了教育,一個國家能正常運行,一定是要有刑罰的。 當初,李世民先生為了體驗一下刑罰的殘酷性,曾親自跑到施刑的地方去觀看了一番。也是赶巧,那天的那個犯人不知道乾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兒,要受趾刑。趾刑,顧名思義,就是把犯人的腳指頭給削掉。如果只這樣,也倒真不算太過分,畢竟,在肉體刑罰法律化的古代,這已經很仁慈了。

但,中華文字博大精深,有一種情況就是字義的範圍擴大。 趾刑,在古代,其實是斷腳的酷刑。 拿砍刀直接將犯人的腳砍下來,犯人這輩子再也不能正常走路。李世民親臨現場,看後,鬱悶了老半天。 他跑到刑部,問刑部官員:“這個砍腳的酷刑是誰發明的?” “回陛下,殷商就有了,不是我朝的特產。” “朕……朕看還是廢了吧,改成別的形式,這樣實在是太殘忍了。” 回宮後,李世民左思右想,竟然還是坐不住,又找來熟知法律的人,參閱了很多法典。他這麼做,其實是為了找出比斷腳更殘酷的刑罰。為此,他親自免去了幾十條死刑的定罪,將死刑改為無期。在律法嚴明的情況下,減去那些極端殘忍的肢體傷害,是很有必要的。聲明:法律不嚴明的時代另說。

李世民去隴西巡閱的歸途中,在車上摸起一本隨身攜帶的《明堂針灸書》。 這是一本講述針灸的醫學書籍,什麼奇經八脈、十二經絡,人體內部構造,都有涉及,是世界公認的針灸寶典。李世民看得很帶勁,直到書中有一句道“人五臟之系,咸附於背”,他感覺心頭一涼。 他摸了摸自己的背。 “人五臟之系,咸附於背”,意思就是說,人體五臟經絡,全都匯集於背部。但是,這跟刑罰又有幾毛錢的關係呢? 懂些經絡的人(或者說讀過金庸武俠的人)都應該知道,人體最重要的兩大脈,一為任脈,一為督脈。任脈在前,督脈在後。 背部匯集了巨多無比的穴位,一以貫之,自上而下。學過神經學基礎的都知道,脊椎正是人體神經的匯集之所。人的脊椎一旦異常,可以出現諸多看上去與脊椎毫不相關的內臟疾病。這些疾病涉及內科、外科、神經科、內分泌科、婦科、兒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及皮膚科等。

在車馬顛簸中,李世民想到了杖刑,打脊的杖刑。 古代的杖刑,根本不像電視劇上演的那樣好受,用一根溜光的大木棍,讓犯人穿著衣服挨揍。 古代的刑杖並不如此唯美,它是用生荊經過簡單工藝製作而成的,身長兩米(六尺),粗如杯口,犯人需要脫了褲子,露出妖孽般的後背。從堯舜禹時代,杖刑就已經成為責罰罪犯的主要手段之一了。和“三言二拍”上經常出現“打脊”二字。在古時候,女人做了錯事,別人罵的時候就是這樣罵的: 打脊的賊娘! 這是一句發狠的話。 負責打人的也都是官府選的青年男子,力氣很大,也很有職業操守,說打就打,絕不手軟。 (女的都是女官或嬤嬤打,比方說紫薇捱的就是容嬤嬤的揍。) 抽到最後,背部鮮血淋漓,血肉模糊,場面十分悲慘。

讀過針灸書,李世民認為,背是健康之源,不可亂打,以後就以臀為背,從今往後,鞭笞不可再打背部。杖刑打屁股之風由此開始,諸位同學,如果有挨揍打屁股,而不是打臉或者背的,都應該感謝李世民,如果不是他,淘氣的孩子可就慘了。 減輕刑罰,對法制是好是壞呢? 根據史料來看,情況非常好。 李世民此舉不僅沒讓犯罪率上升,反而出現了一個奇蹟。這一年,整個大唐總共才有二十九個死刑犯(歲斷死刑二十九人)。有幾百囚犯,農忙時節,被李世民放回家裡種地,種完地以後,一個不落地又回到了監獄。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種狀況的出現,並非沒有緣故。 貞觀四年(630)的最後一個月,寒冬。 高昌王麴文泰,攜妻兒,另加文武百官,浩浩蕩盪地從高昌來到了長安,他們入朝拜見李世民。 高昌,就是現在的吐魯番。 西域諸國國王見平日里治國治得不錯的高昌王都入朝了,也想領著使者組團來朝。於是大家上表,說經過討論,大家都想去長安拜拜,何如?李世民批准。為了迎接這百國嘉賓,麴文泰的屬臣屁股墩兒還沒坐熱,就被朝廷派到前方去接洽。 第一,他們路況熟; 第二,他們語言通。 泱泱大唐,威武雄風。 我有嘉賓,也有魏徵。 在這個萬眾歡騰的日子裡,一向喜歡唱反調的魏徵同志又一次唱起了反調: “文泰來朝,浪費民力,現在又有那麼多國家都來朝見,不論對西域諸國還是大唐來說,都不是好事。朝拜花費甚多,邊民不勝其弊……” “你的意思,就是不要再往來了?” “臣以為往來是一定的,但勞民傷財是一定不能的。讓邊民之間相互貿易,互通有無才是長法。如果每天接待從這些國家來的領導,就是體現大國的實力,那乾脆不用做別的了,在朝廷安排個流水席,整天吃吃喝喝,方顯大國風範。臣認為,現在這種做法對雙方百姓都有害而無益。” 李世民悵然若失,立刻令人去追文泰的那些屬臣。 還是麴文泰的屬臣厲害,朝廷剛派出去,路都走了一半了。 快馬追到他們的時候,他們一臉愕然,最後才明白,堂堂天可汗,竟然會害怕那個叫魏徵的大臣。 什麼事兒啊! …… 李世民曾對長孫無忌說:“貞觀之初,大臣們都上書說,'人主應該獨運權威,絕不可將權力拱手讓給臣下。'還有的說,'為了揚我國威,一定要征討四夷。'只有魏徵勸朕一定要偃武修文,他說,'中國強大,四方自然服氣。'朕採納了魏徵的意見,才能有今天。現在頡利被擒,各族酋長帶刀宿衛,四方各族親如一家,這都是魏徵的功勞。” 嘆了口氣,李世民替魏徵委屈,“只可惜封德彝死得早,沒讓他看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