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唐朝從來不淡定2·李世民的政治課

第5章 第五章朝中人識人薦賢才李世民為民吃蝗蟲

把官員管好,別的什麼都好。蕭瑀是一類,王君廓又是一類。但這都不妨礙整體,總的來說,推薦良才才是最重要的。 御史大夫杜淹榮幸地成了推薦者之一。他推薦的人,是刑部員外郎邸(音:底)懷道。李世民是個很會難為人的人,也是個非常狡猾的辯論手。杜淹禀奏,李世民好好地給他上了一課。 問:“說說看,你推薦他的原因。” 杜淹答道:“邸懷道當時是吏部主事,隋煬帝當年想下江都遊玩,召百官問可否,滿朝文武都不敢說個不字,只有他反對,這是我親自看見的。” 李世民拿眼看著杜淹,看得杜淹心虛。他“嗯”了一聲,深呼吸後道:“你剛才說……邸懷道直諫的時候你也在場?” “是,陛下。” “這就是說,你也沒上諫!”

“臣當時官職較小,又知道,即便是上諫也不會被採納,弄不好還會白白丟命,所以沒說話。” 李世民冷冷一笑,道:“愛卿知道隋煬帝不納諫,為什麼還為他辦事兒?為人家辦事兒還不上諫,是不是失職?你在隋朝當官,可以說官職小,但是後來你在王世充那里當官,官高名顯,為什麼還是不上諫?” 杜淹徹底怕了,竟驚得滿臉是汗,“臣給王世充上過諫言,可是他不聽!” 李世民哈哈大笑,道:“如果他是個賢人,就會虛心接受你的諫言,不至於亡國;如果他是個暴徒,就會因為你的忠言而殺害你,你現在怎麼還能活著站在我的面前?你倒是說說看,這是怎麼一回事?” …… 面對李世民如此機巧的詰難,一向善辯的杜淹竟然無話可說。對李世民這樣的人來說,臣下的聰明只能黯然失色。見杜淹站在那裡不敢動彈,李世民用平和的口氣問道:“從現在開始,你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了,你可以上諫了嗎?”

杜淹當即深深拜下,說: “臣願盡死!” 左僕射空置出來,等待人選。 而右僕射長孫無忌,也在經受著各種考驗。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但多數人都疑惑,認為他們兄妹兩個差距太大。長孫皇后是蠻腰柳葉眉,而長孫無忌同志,身高一米五,體重一百五,是個典型的胖子。可說到才幹,相信沒幾個人能比得過他。除去文武全才外,長孫無忌還是一名合格的法律專家和政治家。他和妹妹跟李世民關係再好不過,所以,由他擔任右僕射,有不少人說閒話。 外戚干政,自古沒有好下場。 朝內有人上密奏,專門就指責長孫無忌榮寵過甚,讓李世民自己小心。 第二日,李世民就召集了百官開會,他開門見山地對大家說:“長孫無忌功勞很大,對於我來說,他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所謂疏間親,新間舊,事情必有不順,昨日有人給我密奏,說的就是這樣的事。我勸你們不要再多說了,我用無忌是用賢人,不是親戚,你的說法我不接受!”

鐵了心要讓長孫無忌當右僕射,李世民沒瘋。他不是沒有考慮到外戚干政的後果,而是早已製定好了應對措施。外戚掌有一定的權力並非全無好處,至少能夠制約先前變態般臃腫的宗室權力。我認為,李世民之所以能這麼急切地想要長孫無忌當右僕射,與長孫無忌個人的性格也有很大關係。 長孫無忌深受高士廉的影響,知書達理,寵辱不驚。 盈滿為戒是他的人生信條。 如此,不必別人說,僕射長孫無忌自己就不想乾了。因為他知道,這一次自己順勢而上,稍有不慎,等待他的將會是兩個結果:猜忌,或者指責。猜忌肯定是皇上猜忌,李世民一旦猜忌一個人,其後果可想而知;而榮寵過盛,讓百官不滿,後果也好不到哪裡去。漢朝外戚的下場讓長孫無忌知道,自己絕不可以若無其事地承受這個官階。

辭職! 他知道求李世民沒用,便找到了妹妹觀音婢。 長孫皇后知道哥哥為何會這麼做,她是支持哥哥的。為此,她沒少跟李世民費口舌。讓長孫無忌當僕射,李世民曾是鐵了心的。最後,長孫無忌拗不過他,直接拋出他妹妹當撒手鐧。李世民愛老婆,人所共知。老婆天天吹枕頭風,說一定要撤了長孫無忌(可見枕頭風也有好的)。李世民這才決定,不升長孫無忌,讓他“開府儀同三司”。開府,設立自己的府院;儀同三司,地位和三司一樣高。 簡單來說,就是有實無分的宰相。 從隋末到唐初,幾經戰亂,由於多數小朝廷殘暴不法,很多士人都不肯出來做官。也極少有像杜淹那樣牛氣的人物,知道隋文帝喜歡隱士,便和好友一起到太白山隱居。後來隋文帝知道杜淹這麼幹不是淡泊名利,而是沽名釣譽,於是發飆,把他流放到了嶺南。後來大赦,杜淹同志榮幸地回到了朝廷。可見,治世中,極少有人願意隱居,隱居也是看破紅塵的高人。隋唐亂世以來,大家隱居不出,完全是為了保命。

官府的許多重要職位都無人擔當,各州縣的官府為了緩解壓力,便採用一種非常與時俱進的手法——赤牒補官。 赤牒補官,意思和“代課教師”差不多。每月給人家六百塊錢人民幣,忙的時候就讓人家頂著,閒的時候就回家種地,非常不正式。補官來的沒有編制,處理事情的態度是“愛咋咋地”。所以,對誰來說,這都不是想要的結果。 為了選賢,李世民下令,要將所有不稱職的官員裁掉,留下空間給賢人,各州縣代課、協管人員到長安集合,由省部面試官當面問狀,根據問答情況和實際才能安排編制。這日,有司奏報,“皇上,長安不行。” 關中大旱,已經八個多月,長安米價飛漲。如果這些人再來,吃飯都會成問題。 該怎麼辦? 先慢慢來,選官的事,明年再說?李世民決定,明年的事明年說,今年的事就今年做。長安不行,就讓他們去洛陽;洛陽不行,就讓他們去并州。好在洛陽並沒有受災,於是,聖旨一下,大群人才往東都洛陽而去了,場面尤為壯觀。等候面試的七千多人,經過省部幾天幾夜的考察,終於都得到了和自己能力相等的職位。

有人問:“朝廷怎麼要那麼多人啊?” 答曰:“這不是派給朝廷的,是派往各州縣的。” 那朝廷有多少人呢? 現在好幾千,李世民準備也給朝廷裁個員,裁員以後,人數驟減到原來的十分之一。 這手術動得有點兒大了,整容整得連親爹都認不出了。 房玄齡是負責裁員的主要官員,辦事得力。他知道,李世民的意思是:官在得人,不在員多。幾天之內,他合併了多個無關緊要的部門,裁除冗員。在房玄齡的修理下,滿朝文武怨聲載道(當然也有歡呼的),據完全統計,整個長安城的官員,就還剩下六百四十三人。李世民的目的達到了,賢人早就選完了,就讓賢人充任官員的缺口。 求賢令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有一個名叫劉子翼的猛男引起了中書舍人李百藥的注意,按照李世民的說法,如有發現那些才華橫溢而又秉性剛直的人一定要上報,否則就是失職,要挨一頓臭罵。劉子翼太符合李世民的標準了,此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罵人,跟他交往的人都知道,他今天劈頭蓋臉地罵完人,明天,那個被他罵的人就會感動得淚流滿面。

這就說明,劉子翼雖然罵人,但他罵得有理有據,罵得關懷備至,罵得讓人感動,罵出了風格,罵出了人性。 於是,朋友第二天再去找劉子翼,和好,劉子翼就再罵,罵完以後,朋友再哭,哭完再和好。 這就是劉子翼。 李百藥強力推薦了他,說劉四為人耿直,不可多得。 李世民決定會會他,乃召他進京。 劉四不來,劉子翼母親已老,他要等到伺候完老人以後再說。後來,劉子翼的母親去世,他成了吳王府的幕僚。劉子翼的事情給了人們推舉賢人的啟示,一時間,朝內舉賢若渴,成為風尚。可是,即便如此,有件事情依然不得不讓李世民心煩意亂。 關中飢荒。 不要以為天下太平,就會歌舞昇平。到現在,乾旱已經導致關內所有糧田絕產,百姓賣兒鬻女,餓死的也不在少數。最後,李世民下令開倉賑濟。官員中有反對的,朝廷用糧是用來備不時之需的,萬一遭遇圍城,好歹能夠用來堅持幾個月。賑災以後,如果突厥聽說,來個突然襲擊怎麼辦?

哈哈! 李世民大笑,他對黃門侍郎王珪說:“開皇十四年的時候,關中大旱,隋文帝不許賑濟,卻讓百姓跑到山東要飯。到了大業年間,儲積足夠供應天下五十年。隋煬帝覺得天下富饒,就奢侈無度,導致滅亡。朕的意思是,現在讓倉廩的積蓄足夠備用荒年的就行了,再多又有什麼用呢?倉儲本來就是用來救人的,如何卻賴在那裡害人!” 開倉之時,百姓山呼萬歲。 李世民不傻。 糧倉並不能滿足需求,李世民不會真的把糧倉清空,到了一定程度,他還是讓百姓四下就食去了。這個月,朝廷決定拿出府庫裡頭所有的金銀玉帛,把那些曾經迫不得已賣掉的子女贖回來。百姓中有的欣喜若狂,有的莫名難過,在路上相擁而泣。 為了安撫百姓,李世民下詔大赦天下,詔書上是這樣說的:“若使年穀豐稔,天下又安,移災朕身,以存萬國,是所願也,甘心無吝。”

也許是真心感動了上蒼,詔書一下,關中就下起了雨。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場鋪天蓋地的災難正一步步逼近。這是考驗李世民的時刻,也是考驗長安百姓的時刻。災難啊,要來就一起來吧! 久旱必有蝗,大旱引發了一場蝗蟲的浩劫。蝗蟲從四面八方成千上萬地席捲而來,有如陰雲密布,吞噬了天空,它們撲到田間地頭,咬爛了所有的草木。所有可以吃的東西,都消失在了大家的視野中。 蝗蟲大有我是流氓我怕誰的氣魄,吃飽喝足之後,一個個趴在草根樹梢上不肯走動,把東西嚼得一根不剩。 大雨下完後,蝗蟲並沒有走,它們賴下了,它們是害蟲,沒人敢惹的害蟲。古人對蝗蟲的認識不像現在似的,我們可以把任何能吃的東西都當成餐桌上的美食。可在當時,蝗蟲就好比現在的蛔蟲,百姓對之只有噁心,沒有喜愛。如果你實在不能明白蝗蟲在古代人眼裡是什麼概念,就想一下滿糞坑里的蛆吧。

蝗蟲跟李世民結緣,是在他帶著幾個大臣去皇苑的時候。 他抓住了幾隻蝗蟲,捏住,指著它們說: “民以食為天,你們把天都給吃了,你們敢吃我的腸胃不?(民以穀為命,而汝食之,寧食吾之肺腸。)” 他張嘴就要往嘴里送,大臣見狀,噁心得幾乎嘔吐,阻止道:“陛下,那是臟東西,吃了會生病!(惡物或成疾。)”李世民反問:“朕為民受苦,什麼病不病的?!”將幾隻蝗蟲一下填到了嘴裡,嚼也不嚼便吞了下去。蝗蟲本人是吃過的,但吃法和李世民大有不同。把頭連同蝗蟲的腸胃一起拔下來,洗好之後放到油裡炸,味道相當不錯。 李世民登基之初,關中就遭遇了這麼大的災難,但假如君臣同體,君民同心,淡定如李世民,再大的困難,又能拿人怎麼樣呢?曾有專家說李世民這是作秀,我也這樣認為。不過,首先要明白,一個人,要表明自己的立場,還就得靠作秀。寫文是作秀,表演是作秀,參觀考察是作秀,送戒指是作秀,結婚典禮是作秀,積極表現也是作秀。 多數作秀雖刻意,但也是一種儀式。 不是嗎? 真心為民者,先惠民,再作秀,作秀為鼓舞士氣。 假意為民者,先作秀,再作秀,作秀為糊弄百姓。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