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唐朝從來不淡定3·千夫莫擋武則天

第23章 第二十三章郭待封不肯搭把手王子安叫好玩鬥雞

大家以為李績真的是快好了,可等集合完畢,才發現自己的判斷是錯誤的。這只是一次迴光返照,不用李績管,大家就都安靜下來。李績說話了:“我知道我今天躺下去就再也起不來了,所以,我起來就是為了和大家告個別。”見眾人都默不做聲地低著頭,有的已經開始哭了。李績瞧著李弼,開始交代後事,“房、杜二人,辛勞一生,好不容易立了個門戶,到頭來因不肖子破產。這些子孫,以後就交給你了。我下葬以後,你就立刻操持家務,撫養孤幼。以後為人,要謹慎細心。家族之中,不管是誰,只要有志氣不倫的惡人交遊的,在家裡就先把他殺了,然後上告皇帝。你給我穿上常服,把朝服放在我身邊就好。 “用個露天的木車拉我去昭陵,先帝泉下有知,定能認出我來。埋葬所用的明器,只要五六個木馬,隨便用幾個帳子、幔子,底下放十個木偶便算數了,其他的,一律不得陪葬。眾妾如願意留下來養孩子的,就讓她們留下,不願意的就放她們走。”

李績把目光轉向了眾人,“以後,你們要善待弱小,如有違我言者,殺!” 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十二月初三,大唐司空、太子太師、英貞武公李績薨,時年七十六歲。 因為皇帝不能給臣子送葬,所以下葬那天,李治跑到未央宮的宮樓上去,望著靈車大哭起來。李治為李績的墳前起了陰山、鐵山、烏德鞬山(蒙古於都斤山)形狀的三座墳塚,彰表其破突厥、薛延陀之功。李績死後,各方的局勢有了比較顯著的變化,尤其是西南邊境的吐蕃,開始蠢蠢欲動。 一場因“搭把手”引發的動亂,名垂史冊。 幾年前,安西四鎮(龜茲、焉耆、于闐、疏勒)中的龜茲鬧起義,風海道總管蘇海政領命前去征討,他想了想,覺得曾經受封的興昔亡可汗和繼往絕可汗可以搭把手,幫助唐軍順利拿下叛賊。海政兄寫了兩封信,分別送給二位可汗,他不知道的是,這兩位雖然都是同時被冊封的可汗,卻並不是朋友。

海政兄帶著幾千人馬先來到了繼往絕可汗這裡。 見到蘇海政,繼往絕先進行了一下自我介紹,什麼我姓阿史那,名曰步真,以後喊我可汗就好了之類的,全都表達了一遍。然後,他又表達了對大唐的憧憬和敬仰,友好地讓蘇海政吃好喝好,敘述了一下西域的局勢。最後,他湊到蘇海政跟前,神經兮兮地問:“大使可覺得有什麼不對的嗎?” “我從一開始就覺得不對!” 步真忽然緊張起來,“彌射(興昔亡)謀反,咱得殺了他!” “彌射要謀反?” “是的,彌射要謀反。” “我這麼少兵馬,本就是要他援助,他如果鬧騰起來,我們肯定死得連渣兒都不剩!” “誰說不是呢……” “我看這樣,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不如我們先斬後奏,把他弄死再說!”

蘇海政輕輕鬆松被步真給忽悠住了,他偽造聖命,說要賜予彌射萬段絲綢,讓興昔亡部落的酋長和領袖都來領獎。 隨後,蘇海政來了一場大屠殺,將彌射等人殺得一個不剩。彌射手底下的兩個部落聽說可汗死訊,大恐而逃,被蘇海政與阿史那步真追擊了百十里地,死了個乾淨利落。海政兄與步真聯軍回營,途經疏勒南,被恨他們恨得牙癢癢的月弓部落圍堵。月弓部落的身後,是吐蕃的精銳之師。 他們是來當救兵的。 在這關鍵時刻,蘇海政再次顯現出了外交部一樣的實力。他派使者前去和吐蕃談判,答應將唐軍所有的輜重留給吐蕃,只求吐蕃放他們走。吐蕃得了軍資,見蘇海政手底下人口也不多,便放了他們。而昔日歸順大唐的彌射部落,從此認定了彌射是被冤枉的,紛紛掉頭,投奔了吐蕃。

咸亨元年(公元679年)四月,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聯合于闐攻陷龜茲城池。 幾十萬吐蕃大軍圍攻西域,唐朝無奈,宣布放棄安西四鎮,退守陝西。同時,讓薛仁貴立刻回朝,以其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以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副總管徵,由薛仁貴統領,將兵奪回西域。安排妥當後,薛仁貴開始行動。但有人對這種安排提出了質疑,他非常不滿。 他叫郭待封(愛你的小待封),徵高麗的時候和薛仁貴是平級的,現在,那個平頭百姓出身的傢伙竟然當了自己的領導。 郭待封不服,他需要發洩。 郭待封是不會當著別人的面發洩情緒的,他只會把憤怒髮洩在戰場上。可等人們明白什麼叫“只會把憤怒髮洩在戰場上”的時候,大家的眼眶濕潤了。軍隊進發至大非川(青海共和),薛仁貴命令部隊在這個可攻可守的地方修建防禦工事。他要求郭待封屯兵在此,而自己則放下輜重,率領輕騎奔襲。

在河口(青海瑪多),薛仁貴與吐蕃軍相遇,斬首無數。 趁著氣勢正旺,薛仁貴進軍烏海(青海喀拉湖),軍隊得以暫時休整。 然而,遊戲才剛剛開始。 薛仁貴給原地待命的郭待封寫了一封信,讓他趕緊把輜重運來。郭待封得令,拖沓著兩萬兵馬,運著輜重,慢吞吞,以難產的速度行進著。薛仁貴完全沒料到,郭待封竟然會因為不願受自己管理而故意貽誤軍機。等前鋒休整夠了,肚子餓了一整天,薛仁貴才發現,輜重真的是來不了了。 也別來了! 那位曾經攻下安西四鎮的論欽陵,已經率領二十萬大軍圍上來了。 他們不圖別的,殺死薛仁貴,勝過斬首十萬級。可論欽陵首先發現的並不是百戰百勝的薛仁貴,而是在後頭病病怏怏行走的兩萬唐兵。他一聲令下,二十萬吐蕃兵對郭待封展開了猛烈的攻擊。

郭待封到底還是見過場面的人,他支應了幾下,眼見敵不過吐蕃,於是丟盔卸甲,拋棄輜重,落荒而逃。兩萬本來戰鬥力極強的唐兵,在郭待封的率領下,展開了一場逃亡運動。薛仁貴聞訊,立刻退守大非川,做好了防禦工事。 只是,郭待封把輜重全弄丟了,他這幾千精銳又能把吐蕃二十萬大軍怎麼樣呢?論欽陵笑了笑,清點了自己的人數,除了自己人,還有剛剛俘虜到的唐兵。然後,他又調來另一半部隊,合眾四十萬,遮天蔽日地壓向了大非川。 四十萬大軍對薛仁貴展開了瘋狂的進攻。 血! 血流成河! 人數處於絕對劣勢的唐朝精銳,因沒有任何軍資做後備,竟然被吐蕃殺得全軍覆沒。唯一值得慶幸的是,薛仁貴與幾位猛士拼死殺出一條血路,回到了郭待封這裡。為了不至於被吐蕃全部殺死,薛仁貴、郭待封、阿史那道真只能接受吐蕃送來的和約,垂頭喪氣地回朝去了。

大非川之戰,是薛仁貴這一輩子唯一一場失敗的戰鬥。 回朝後,他遭到的是百官的唾沫星子,就連太學生都參與到了指責他們的行列中來,唯有李治,一如既往地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 有一個太學生上書罵李治:“賞是禮之基,罰是刑之本,賞可以讓人用心工作,罰可以讓人少犯錯誤,陛下現在幹的事臣認為不實在。吐蕃本就不是什麼勁敵,但薛仁貴、郭待封二人,奉命出征,不能拿下,也不能趁機反撲,敗軍之後,又不能轉禍為福,還丟盔卸甲,脫身而走。好在政策英明,寬恕了他們罪過,可賞罰就是這麼鬧著玩兒的嗎? “賞不勸謂之止善,罰不懲謂之縱惡。 “薛仁貴整天以為自己徵高麗有功,可實際上他一點功勞都沒有。他坐著就有賞賜,當官就靠貪瀆,今日不殺了他,以後就管不了了!”

這位太學生,名叫魏元忠,他巴不得薛仁貴趕緊死。 魏元忠的上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司憲樂彥瑋去西邊領人,他給三位扣上枷鎖,用囚車拉回了長安,境況十分淒慘。李治的日子也不好過,他雖然生氣,但念在薛仁貴、郭待封都是有功之臣,不想听從文官的建議殺了他們。太學生魏元忠的上書,讓李治背負上了不聽諫言的名頭,在當時可是很有思想壓力的——尤其是在可以批評皇帝的年代,皇帝的思想壓力更大。 那年頭,任憑誰都能上書言事,公元664年,右相劉祥道在關內巡遊,就收到過這樣一份投訴書。 “闢地數千里,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警烽走傳,駭秦洛之甿;飛芻挽粟,竭淮海之費。”這封駢文類型的上書,是用來指責李治征討高麗而寫的。劉祥道看罷,沒有義正詞嚴地說莫論國是,也沒有給上書者任何不屑的神情。他捏著那張紙,讚許地看著這個十四歲的小孩,長嘆一聲。

他隨口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王勃。” “可有先貴?” “祖父王通。” “哦。” 劉祥道忽然很激動,他理了理思緒,將王勃的情況寫成疏本,上表推薦了他。 王勃,字子安,隋末大儒王通之孫。 公元650年生人,六歲寫詩,九歲誦書,十歲博覽六經,十四歲受人推薦,十六歲科舉中第,名動京城(但要比金正恩,還差點火候)。很快,一封邀請函送到了他的面前。竟是沛王李賢邀請王勃到沛王府當幕僚,王勃痛快地答應了。 李賢,字明允,李治第六子,武則天第二子。 公元654年生人,看書過目不忘,小時候尤其討人喜歡,姿態端莊高雅,談吐極有氣質。李治愛在人面前誇獎李賢,他說:“賢曾讀,讀到'賢賢易色'的時候,他搖頭晃腦讀了好幾遍。”李治問:“你有病嗎,讀個書搖頭晃腦?”李賢答曰:“這句話好啊,實在是好,因為好,我就十分願意讀這句話!”

賢賢易色,不是“李小賢變了臉”的意思,而是選老婆要看品德的意思。李賢鍾愛此話,故而一讀讀了一整天。李治很喜歡李賢,所以就拿此事顯擺。 李賢酷愛學習,卻不是書呆子,常常和弟弟英王李顯(公元656年生人,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一起玩耍。一直到了王勃應召進入沛王府,李賢、李顯的兄弟關係越來越近,但李顯和李賢本質有區別,李顯這傢伙大腦袋鋥亮。 三人裡頭最大的就是王勃,二十歲的小伙子,領著十六歲和十四歲的兩位王子玩耍,情況愈發難以控制。 因為英王和沛王非要鬥雞,還讓王勃跟著寫讚美詩。 李賢:賢賢易色! 李顯:哥哥,我可以叫你賢賢麼? 李賢:你的意思是說,我容易好色?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