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唐朝從來不淡定4·守業更比創業難

第22章 第二十二章死姚崇算計生張說李隆基新寵武惠妃

姚崇是在床上不淡定的,因為他身體很差,而且差到了要死人的地步。 姚崇喊來自己的幾個兒子,跟兒子們分析了一下這個張說,“張宰相與我不和,這你們也是知道的……別跟我說你們不知道。現在我要走了,就在這時候他卻回了長安。以我們之間的恩怨,他肯定不會放過你們。而且你們這樣的,也難免讓人惦記,你瞧瞧你們那沒出息的樣!聽好,要想活命,你們必須按照我的計劃去做。 “我好歹也是救時宰相,和他同事多年,知道他喜歡珍玩,咱們家也不缺這些。我死以後,你們把所有貴重的東西統統擺在大廳前,專門給他發帖子。等他來了,來到咱們大廳,如果看也不看,你們就趕緊給自己準備棺材。如果他看了,還拿在手裡玩,你們就趕緊笑臉迎上去,也別想著你爹死了你要表現得憂傷點什麼的。你們就把所有玉器寶貝都送給他,說是邀請他老人家為我寫碑文的小錢。

“你們可給我記住,要提前準備好空白石碑,等他給我寫完文表,立刻給我謄抄一份。抄完就快馬往朝廷裡頭送,送給皇上過目。皇上看了誇讚我倆的友誼,你們就保住了。至於謄抄完了的那份,趕緊照著刻上去,不得有半點耽誤!等皇上表揚完我倆以後,你們就把皇上的話也給加上! “如果那老頭回頭說自己的文章寫得不好,想把他那張紙要回去修改,你們就說文章已經刻完了,而且已經禀奏給了皇上。 “小兒們,聽清楚沒有,都給我牢牢記住嘍。咱家滿門的幸福,就在我死後幾天內你們的做法上了。等皇上誇獎完以後,他就算再有能耐,也沒辦法算計我們了。” 姚崇的幾個兒子嗚嗚哭著,含淚答應。 開元九年(公元721年)九月初三,大唐優秀的實幹派政治家姚崇薨,時年七十一歲。

喪禮隆重,張說同志顛顛儿跑來哀悼,裝作憂傷地哭完以後,他被姚崇的幾個兒子請到了一邊,說了些寬心的話。 正準備撤,張說忽然瞥見了擺在大廳裡的一排器玩。人們可以清楚地瞧出,原本神色黯淡、略顯哀傷的張說同志,灰濛蒙的眼神忽然閃亮起來。他站在那裡,走近器玩,摸起來就把玩。 兩下對話一番,沒想到姚家的幾個孩子竟然肯把這些東西送給張說。張說大喜,卻還不敢收。姚崇的兒子又求他寫文,張說這才滿口答應,捧著玉器就往外跑,跟得了多大便宜似的。 張說特別得意,回家就寫好了稱頌姚崇同志的文章,讓人送到了姚府。內容無非是讚美姚老師德高望重,是大唐的八根柱子之一,我們全體員工都緬懷他老人家云雲。 文章剛送到姚府,就被謄抄下來,刻成了石碑,原件已經到了李隆基手裡。

李隆基閱罷,對兩位能夠解仇釋怨表示欣慰。 而此時,躲在家中鬱悶的張說,終於想明白自己為啥鬱悶了,他上當了,的確上當了。自己昔日的大仇都沒報,怎麼就給他寫碑文了?這要是刻成以後,署名張說,我以後怎麼找他家算賬! 張說一拍大腿,大呼上當,讓使者飛奔到姚崇家。 詞句欠妥,需要修改? 姚小崇們看著張說的使者,講了上述那催人淚下的故事。 張說的使者聽後,委屈著飛奔回家——這的確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因為姚崇已經把張說算計哭了。聽完使者的話,張說同志氣得眼珠子都快綠了,可是,又能怎麼樣呢? 張說回憶此事,不禁感嘆,“死姚崇猶能算生張說,我今日才知道我的才能的確不如姚崇!” 開元之所以是盛世,並不在於宰相不和。

事實證明,張說也是很會辦實事的,他剛一上位便乾了幾件大事。 第一件是壞事,他找史官幫忙,翻出《則天實錄》,竄改字符。 張說一輩子沒做過什麼特別噁心人的事,但一直對當年張昌宗虐待自己,自己徘徊猶豫那件事耿耿於懷。如果按照原來的寫,顯得自己婆婆媽媽,跟個小人似的。寫這段歷史的人,是劉子玄(已經死了)和著作郎吳兢(還活著),張說發現,這段歷史寫出來,竟然沒有絲毫隱瞞。所以,張說非讓人刪掉自己恐懼徘徊的場面。 最重要的,要把宋璟等人如何勸自己,自己有一臉苦逼的表情等都給刪掉。吳兢聽完張說的話,笑了,冷笑。他早就注意到張說先生老往史書編纂組裡跑的情況了,大家都認真校對著,張說也認真看著《則天實錄》。忽然,他將實錄啪地扔到桌子上,嘆息道:“劉五郎(劉子玄)真是太不樂於助人了!”

吳兢明白是張說這小老頭看到自己那一段,他根本就是指桑罵槐,明里說人家死人,暗裡卻是在說自己。他站起來大聲道:“這是我寫的,史家的記錄和草稿都還在,大人怎麼還把怨氣撒到死人頭上?”同事一個個被嚇得大驚失色,瞧著吳編撰,也瞧著張說。然而,張說也不是那種不要臉的人,他臉紅起來,訕訕說了幾句廢話,繼續假裝認真看書了。可是,不知張說是太要臉,還是壓根兒就不要臉了,過了幾日,他又跑到了吳兢跟前。 遭遇這麼一位宰相,想必吳兢先生也非常無奈。 他正告張說,以後別來煩我。言外之意,除非您老人家穿越回去爺們儿一把,否則史書就得這麼寫。張說也知趣,從此走開。其實,張說也太過緊張了,他修改史書這段歷史又成了他的污點。不過,後來,張說依舊是人們心目中的良相,吳兢依舊是人們心目中的史家。

吳兢完成了,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為政書。這本書最牛的地方在於,一千多年後,它還成了日本天皇的必讀書目,在日本社會也廣為流傳。 安南(越南)出問題了。 有個名叫梅叔鸞的人,不滿自己的小生活,領著賊軍圍攻州縣。起義軍鬧得風風火火,李隆基也重視起來,遣驃騎將軍兼內侍楊思勗前去征討。這個滿臉橫肉、脾氣大、愛吃人肉的太監,出發的時候就帶了幾個人。楊思勗一路奔波來到了越南,召集子弟,幾日內就聚集了十多萬人,效果非常轟動。 楊思勗也沒多廢話,領軍平定了梅叔鸞的軍隊。 賊軍四散潰逃,但逃也沒辦法逃。因為百越的子弟實在生猛,砍完大股賊軍後,有人領著一幫人直插腹心,將梅叔鸞斬在了馬下。真不知道這個賊帥和普通百姓間究竟有何種深仇大恨。不過,楊思勗不太關心這些問題,取得了大捷,楊思勗先發表演講,表揚了跟著他一起打仗的子弟,並宣布要將賊軍的屍體堆成大山(一陣歡呼),隨後還軍。

張說出了個餿主意,建議把河曲六州的五萬多胡人全部遷到許、汝、唐、鄧、仙、豫等州。 不過,坊間議論了很久,都沒搞清楚張丞相究竟想要幹啥。有的說空出軍事要塞,分散經常反复無常的胡人。那麼,有人問,朔方、河南既然沒有了人馬,那六十多萬鎮守的雄兵,是不是該回家休息了呢? 張說又出餿主意,他認為,裁軍二十萬,讓他們回家務農,留下四十萬鎮守,已經足夠了。 皇帝不敢相信,“裁了二十萬,遭遇強敵怎麼辦?” “臣也在邊疆乾了多年的工作,知道一些變故。六十萬大軍,在疆場最大的用處不是鎮守,而是當將帥的衛士和家了。想要禦敵制勝,沒必要要這些人。” “可是……” “陛下如果懷疑,臣願意以滿門百口的人頭擔保!”李隆基同意了他的辦法。不得不說,張說是第一個清楚地意識到府庫兵瓦解實質的宰相,這已經很了不起了。唐朝前期的府庫兵,從少年時代一直到六十歲,閒時為農,戰時為兵,這就是張說很不滿意的地方。但他更不滿意的地方是,六十萬大軍一年到頭都在邊關,根本沒人會在乎家裡如何。村里頭只剩下老弱,沒力氣乾繁重的農活,田地的壟子都偏亂了。

在這種情況下,戰爭時期,賦稅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免的,農民怎麼辦? 農民只能涼拌,要么去死,要么逃亡。 所以,到了則天晚年,府庫兵就已經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了。當時的張說就對這東西意見很大,只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當時人微言輕,還被張昌宗這個狗屁不懂的權臣鎮壓,著實說不出話來。現在好了,張說成了宰相,他覺得他現在的任務就是徹底否定府庫兵,請李隆基招募壯士充當宿衛,不問來歷,全部予以優待。只有這樣,那些因為避免賦稅而逃亡的百姓才會回家。 這麼幹行嗎? 效果:僅僅十天,兵部就擇選出精銳十三萬,分隸諸衛,更番上下。兵農之分,從此始矣! 以前是“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大家都是農民軍人兩不誤),現在是“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軍人就是軍人,不再乾農活)。張說樂呵呵地看著自己辦的這件大事,他為自己裁減掉了無數吃乾飯的人,還有讓許多百姓有家能回而自豪。以往那些數年不回家、一直漂泊在外的情況再也沒有了。

不過,張說發現,最近張嘉貞看他的眼神有點兒不大對勁。 和李淵、李世民、李治和武則天一樣,李隆基也有很多很多的媳婦,其中以大媳婦王皇后為最。李隆基不太喜歡王皇后,就是不喜歡,也沒別的原因。對於風流倜儻、相對年輕的李隆基來說,這個牢騷滿腹、年老色衰的王皇后,除了當年和自己一起經歷風雨,他很感激以外,真的就沒什麼感覺了。 他更喜歡有風情的妃子,那個非常受寵的女人。 想一想,那個妃子是誰呢? 答對了有獎。 人們管她叫武惠妃,性格野蠻。 在此之前,多情的李隆基同學曾經愛過趙麗妃、皇甫德儀、劉才人三個女孩,幾個人都為他生了孩子(而且都有男孩)。三人肌膚細膩,沒有痤瘡,長相美好,姿態銷魂,心靈手巧,但武惠妃一出現,直接將她們給秒殺了。其他兩人還算好些,最痛苦的是王皇后,因為她和李治當年的王皇后一個樣——不能生育。

這麼多年過去了,李隆基也沒有等待她懷孕的必要,所以武惠妃行動了。作為武攸止的女兒,她繼承了姑祖母武則天凶狠、毒辣、聰明、耍手段的基因,不過有一點,武惠妃還不夠強大,她比武則天信命。 王皇后失寵了,李隆基也逐漸厭倦了這個只知道埋怨的老女人,他想了很長時間,最終下了廢掉王皇后的決心。他一個人思路不清,於是找秘書監姜皎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