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血腥的盛唐7·大結局·盛唐結局是地獄

第25章 一人獨大的朝堂

自從裴度和元稹罷相,李逢吉便在朝中一人獨大,其地位已無人可以撼動。於是,朝臣中的識時務者紛紛投靠,很快就在李大人周圍結成了一個陣容強大的死黨。 這個死黨以李逢吉的侄子李仲言為首,麾下有張又新、李續之、張權輿等人,號稱“八關十六子”。所謂“八關”,是說李仲言等八人是這個死黨的核心層,若有人想求李逢吉辦事,必須先賄賂他們,相當於八道關卡;李仲言等八人另外還有八個手下,所以統稱“十六子”。 面對權勢熏天的李逢吉一黨,多數朝臣都不敢招惹,只求潔身自好。但是,總有那麼一兩個剛直不阿的人,始終不買李逢吉的賬。 比如翰林學士李紳。 自中唐以後,翰林學士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職位,很多宰相都是從這個位子提拔上來的,所以中晚唐的翰林學士常有“內相”之稱,最典型的就是德宗時代的賢相陸贄。

當初穆宗在位時,李紳就深受天子信任,每逢穆宗跟他討論朝政,他都會不失時機地貶抑李逢吉。此外,凡是李逢吉有奏表遞進宮中,只要讓李紳看到了,通常都會利用自己的“內相”職權,不動聲色地將其否決掉。 對於這樣一個處處跟自己叫板的人,李逢吉自然是恨得牙癢。所以早在去年冬,他就曾精心做了一個局,要把李紳扳倒。 那是長慶三年九月,御史中丞一職出缺,穆宗讓李逢吉推薦人選。李逢吉二話不說就推薦了李紳。他的理由是,李紳秉性正直,為官清廉,正是肅清政風、維護朝廷綱紀的不二人選。 穆宗一聽,覺得很有道理,當即批准。 此時的穆宗當然不會想到,李逢吉這是在給李紳下套。他把李紳支到御史台,目的就是要看一場好戲。

當時,御史台的一把手是韓愈。而韓愈跟李紳是同一種人,性情剛直,眼裡從不揉沙子。很多人都知道,憲宗末年,韓愈曾因那篇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差點被憲宗砍掉腦袋,多虧裴度和崔群力諫,才救了他一命。長慶三年六月,韓愈從吏部侍郎調任京兆尹。在他之前,禁軍一貫在京師作威作福,過去的京兆尹都不敢惹,可韓愈一來,禁軍一下就變乖了,紛紛在私下里相互告誡:“這姓韓的連佛骨都敢燒,咱千萬別犯在他手上!” 韓愈當時除了京兆尹,還兼任御史大夫。按規定,有此兼職的京兆尹不僅要在本衙門辦公,還要在某些規定時間到御史台去坐班,稱為“台參”。 李逢吉就打算在這裡做手腳,讓李紳和韓愈去死磕。 李紳剛到御史台上任,李逢吉馬上通知韓愈不必台參。李紳不知此事,一連幾天發現頂頭上司都不來上班,便給韓愈發了道公函。韓愈有宰相特許,當然有理由不去。於是兩人便在來回往返的公文中打起了口水仗,雙方措辭都很強硬,最後鬧得沸沸揚揚,滿朝皆知。

李逢吉隨即上奏穆宗,說李紳和韓愈身為大臣,竟然為瞭如此芝麻小事就撕破臉面,實在不堪為群臣表率,理應貶謫。 穆宗也覺得李、韓二人太不識大體,遂貶韓愈為兵部侍郎,貶李紳為江西觀察使。 到了這一步,李紳和韓愈才不約而同地意識到——他們被李逢吉下套了。隨後,兩人便以辭謝君上為名入宮覲見。穆宗也依稀感覺事有蹊蹺,就讓他們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仔細講了一遍。 事情攤開後,傻瓜也明白問題出在哪了。 穆宗當即收回成命,改任韓愈為吏部侍郎,李紳為戶部侍郎。 精心布下的局就在最後一刻功虧一簣,李逢吉大為不甘。 長慶四年正月,穆宗駕崩,敬宗即位,李逢吉一邊慶幸李紳的靠山倒了,可一邊卻不免擔心新君會再度重用李紳。

為了徹底擺平這個死對頭,李逢吉召集黨羽,日夜密謀,最後終於想出了一個雙管齊下的辦法。一、破壞李紳的群眾基礎,讓滿朝文武都忌恨他;二、破壞領導對他的信任,讓新君李湛厭惡他。 從古到今,一個人要想在官場上混得好,都需要“群眾基礎”和“領導賞識”這兩大前提。李逢吉的這個策略,顯然是要把李紳的官場根基連根拔起。 當然,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做許多細緻的工作。 首先,李逢吉收買了李紳的一個族子李虞,讓李仲言、張又新等人配合他,在朝野上下大造輿論,散佈謠言,說李紳一直在暗中偵查百官,凡是經常聚在一起討論時政的,都被他以“交結朋黨”為由列入了黑名單,然後再呈報給天子。 由於此事是從李紳的族子嘴裡說出來的,所以很多朝臣都信以為真,自然都對李紳產生了極大的反感。

第一步大獲成功,李逢吉隨即展開第二步行動,請權宦王守澄幫忙,想辦法在新天子麵前抹黑李紳。隨後的一天,王守澄找了個四下無人的機會,對小皇帝說:“陛下,您是否知道,當初是誰擁立您為儲君的?” 小皇帝不假思索:“宰相啊。” 王守澄又問:“哪個宰相?” 小皇帝一臉茫然。 王守澄一笑:“這件事的內情,沒有人比臣更清楚。陛下之所以能登臨大寶,全憑李逢吉一人之力。至於杜元穎、李紳這些人,當時都是想擁立深王的。” 小皇帝雖然年齡不大,但不傻,聽了王守澄的話,始終半信半疑。 李逢吉隨即加緊攻勢,讓李續之等人接連上表,一再陳述相同的意思。最後,李逢吉親自上場,對敬宗說:“李紳此人心懷不軌,終將不利於皇上,必須加以貶謫。”

深諳權術奧秘的人,通常也深諳人心的奧秘。作為權謀高手的李逢吉,很清楚什麼叫做三人成虎、眾口鑠金,所以他堅信——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理。 小皇帝李湛頂不住李逢吉一黨的輪番轟炸,最後終於將李紳逐出了朝廷,貶為端州(今廣東肇慶市)司馬。 李紳被貶當日,李逢吉率領文武百官入朝向敬宗道賀,極力稱頌天子英明。出宮後,百官又趕緊來到中書省向李逢吉道賀,極力稱頌宰相英明。 滿朝文武中,只有少數人沒有參與這場鬧劇。 因為,他們還沒有喪失起碼的良知。 然而,在這個充斥著陰謀和謊言的世界上,良知很多時候只會給人帶來噩運。 在李逢吉看來,不參與道賀就是一種無聲的抗議。而在如今的朝堂上,他絕不允許任何人反對他,即便這種反對只是在心裡。

幾天后,沒有參加道賀的右拾遺吳思,翰林學士龐嚴、蔣防等人便相繼被貶謫出朝,放逐遠地。當時,龐嚴有一個好友叫於敖,擔任給事中,有權對中書省的敕令提出異議。李逢吉貶謫龐、蔣的敕令一下,於敖便原封不動地把它退了回去。 人們私下里都替於敖捏了一把汗。因為於敖這麼幹,顯然是在替龐、蔣二人打抱不平,可這樣一來,就把李逢吉往死裡得罪了,絕對不會有好果子吃。 就在親朋好友暗暗稱頌於敖品行高潔、不畏權貴時,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了。 人們聽說,於敖把敕書退回去的同時,還給李逢吉附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貶得太輕了,應該從重處罰。 人們恍然大悟,敢情這個於敖不是為朋友兩肋插刀,而是向朋友胸口上插刀啊!

李逢吉本來正尋思著怎麼修理這個不怕死的傢伙,看見紙條後,頓時開懷大笑,隨即重重褒獎了於敖。 李紳被貶到了天涯海角,此生回朝的機會已經微乎其微,可李逢吉還不甘心,決意要斬草除根。 隨後的日子,李逢吉授意張又新等人屢屢上疏,說對李紳的貶謫太輕了,應該將其誅殺。小皇帝禁不住他們的軟磨硬泡,最後終於點了頭。只是什麼時候殺李紳,他還下不了決心。 就在李紳命懸一線的時刻,終於有人站出來替他說話了。 這個人是翰林學士韋處厚。他上疏敬宗說:“李紳被李逢吉一黨迫害,朝野都為之震驚浩歎。李紳是先帝信任的臣子,就算有罪,也應該從寬處理,才能體現陛下'三年不改父之志'的孝道,更何況李紳本來就沒罪呢?”

李湛看完奏疏,略有醒悟,但還是沒有明確要不要殺李紳。 最後,一件很偶然的小事保住了李紳的人頭。 有一天,小皇帝閒來無事,隨手翻閱穆宗一朝留下的捲宗,其中幾道奏疏忽然引起了他的注意。那是大臣請立太子的奏疏,署名者分別是裴度、杜元穎、李紳等人。 李湛打開一看,發現李紳當初也是極力擁立他當太子的人之一。 小皇帝看著這些奏疏,慨嘆良久。過後,他就命人把李逢吉一黨要求誅殺李紳的奏疏全部燒掉了,隨後凡是此類奏請,也都被他當成了耳旁風。 然而,儘管明知道李紳是被冤枉的,李湛還是沒有將他召回朝中。 因為,李逢吉一黨的勢力太大了,小皇帝絕不敢為了一個李紳跟他們翻臉。更何況,李湛太年輕了,他那單純而稚嫩的心靈根本容不下繁雜沉重的國事。

換言之,李湛現在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嬉戲玩樂,而不是打理祖宗留下來的這片憂患深重的江山。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