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不容青史盡成灰·三國兩晉南北朝卷

第10章 第十章北魏是這樣煉成的

有一句俗話:“誰吃到最後,誰才能吃到最好。”歷史也一樣,從五胡十六國到南北朝對峙的中國北方歷史,更是一樣。 看看五胡十六國之後中國北方政局的變遷,著實應了這句話,各個政權的變遷,真可以說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灘上。從公元3世紀末北方動亂開始,一直到公元5世紀中期南北朝開始,北方最早一批政權,基本都被拍在沙灘上了。就以五胡十六國的各個少數民族政權來論,所謂的“五胡”——匈奴鮮卑羯氐羌,別管一開始鬧得多兇,戰功多麼顯赫,到了公元5世紀中期,基本上都歇菜了。最早開始反抗西晉統治的匈奴政權,到了公元5世紀期間,其民族大部分融合入了漢族與鮮卑族,而羯族政權在後趙滅亡後,隨著冉魏的興起和衰落,其部族也大多離散,到了南北朝時期,也只剩下北方爾朱榮和南方侯景兩支,最後也在南北方的叛亂中,融入了漢族等其他民族。其他的各個民族,也在其政權滅亡後,大部分都與中原漢族相處雜居,成為中華民族血脈中的一支,已經不再是歷史的主角,唯獨留在歷史舞台上的,是“五胡”中的鮮卑族。即使是鮮卑族,早期的“白部鮮卑”、“慕容鮮卑”等主要支係也大多離散,真正在南北朝中成為主角的,是“五胡十六國”早期鮮卑族中一個不起眼的部落:拓跋鮮卑。

在五胡十六國的早期,鮮卑族的力量,本身就是其中比較弱小的,而作為鮮卑族中的一支,拓跋鮮卑更是小得不能再小,然而就是拓跋鮮卑,不但在五胡十六國的爭霸中韜光養晦,最終發展壯大,更完成了五胡十六國時代任何一個政權都不能完成的偉業:終結北方的戰亂,建立一個長期穩固和平的北方政權,為整個中國北方帶來繁榮。事實上,拓跋鮮卑不但以最弱小的力量,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更用主動漢化的方式,最終融合入中華民族澎湃的血液中,在中國經過幾個世紀戰亂,最終走向南北統一的環節中,拓跋鮮卑,以及他們所建立的北魏政權,是其中承前啟後的最關鍵環節。 拓跋鮮卑的歷史,比起其他鮮卑部族的歷史,都可以說是短得不能再短。要了解拓跋鮮卑,我們不妨首先梳理一下魏晉南北朝的主角之一鮮卑民族的歷史。

說到鮮卑族,公認的說法是,它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古老的民族,關於鮮卑族的出處,歷來史家爭論頗多。有說法是他們本身是炎黃子孫,世居北方,如《魏書》裡就說鮮卑族是黃帝少子昌意的後代;也有說法是,鮮卑民族是炎帝神農氏的後代,這些說法,大部分都是在鮮卑民族進入中原後,為了爭得北方士族的支持,做的一些假託。在鮮卑入主之前,東漢的歷史學家普遍認為,鮮卑民族應該是早年和匈奴並立的東胡民族的一支,早在戰國時期,就與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發生了聯繫。比如寫下《三國志》的東漢著名歷史學家陳壽,就是這個觀點的持有者。而按照鮮卑民族自己的說法,他們祖居在一個叫“鮮卑山”的地方,早年被匈奴滅亡之後,他們的部族隨後分散遷移。鮮卑真正作為一個獨立民族出現,是在東漢後期,匈奴被東漢滅亡後,鮮卑人迅速南下,填補了匈奴人留下的空白,那時候的鮮卑,還是東漢治下的少數民族之一,對東漢採取臣服政策,而他們的部族也很雜,包括了白部鮮卑、慕容鮮卑等各個部族。

鮮卑的強大,開始於東漢和帝時期,竇憲擊敗北匈奴,隨後又在金偉山一戰中,消滅掉北匈奴的殘部,迫使北匈奴西遷。這場戰爭規模不大,卻成了改變北方草原格局的一件大事。鮮卑人趁機向原來匈奴的屬地擴展,實力迅速增強,到了三國時期,鮮卑族已經“盡收匈奴故地”。因為地盤廣大,所以他們的支系非常分散,雖然同屬一個民族,但是不同的鮮卑部落,也有不同的游牧區域,其中拓跋鮮卑的活動地帶,就在今天的河套草原地區,後來又內遷到了山西平城一地。東漢末年到西晉早期的鮮卑,還只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不是一個完整的草原汗國,無論是部落的嚴密程度還是團結程度,都無法與早期的匈奴汗國相比,所以在實力上,也不足以對中原構成致命威脅。事實上,除了東漢末年以及曹魏時代幾次有限的戰爭外,大部分時期,鮮卑民族都是對中原王朝臣服的。這種關係和匈奴以及其他民族都不一樣,他們與中原王朝之間這種主流的和平,也使他們在進入漢地之後,得到了更多中原士民的認同。

鮮卑民族和其他各個少數民族另一個不同點是:雖然他們的發跡比其他的少數民族政權都要晚,但是起步卻要高得多。當其他的少數民族政權,依然停留在奴隸制度,甚至才剛剛進入奴隸制的時候,從三國時代開始,鮮卑民族就已經由了封建化了。特別是在北方戰亂的東漢末年以及曹魏時代,大量的漢人北逃到草原地區,帶去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鮮卑民族在這個過程中,就已經由部族從游牧轉為定居了,也就是說,他們雖然在實力上不如其他少數民族,但是在文明程度上,走得卻比大多數少數民族政權都要快。五胡十六國的早期,許多鮮卑部族對於身為“中央政權”的晉王朝,依然採取了臣服甚至是盡忠的策略。比如著名的鮮卑民族英雄段匹單,就曾經幫助過劉琨在北方抗擊少數民族政權,甚至為了保衛晉王朝而殉國。至於著名的慕容鮮卑政權,也一度是東晉王朝的臣子,尤其在和冉閔的戰爭中,正是因為慕容鮮卑主動向東晉稱臣,才使東晉沒有去援助同屬漢人的冉閔政權,支持了與之爭鋒的慕容鮮卑政權。五胡十六國的中後期,隨著其他各少數民族政權的相繼衰弱,鮮卑人在中原越來越強大,他們建立的政權,包括慕容政權的前燕、後燕、西燕、南燕、禿髮政權的南涼、祈父部的西秦,但是這些政權大多曇花一現,最終成就大業的,是早期不起眼的拓跋鮮卑部,以及他們建立的政權——北魏。

和其他鮮卑民族一樣,拓跋鮮卑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同樣是從東漢開始,但是比其他部族要晚得多,拓跋鮮卑的祖先,大體可以追溯到一個叫力微的人。在東漢打敗北匈奴之後,力微抓住機會,率領部族們歷經磨難,從遼河地區游牧到了原來屬於匈奴人的河套草原地區,開始在這裡定居發展,這一段早期的遷移歷史,就是拓跋鮮卑後來建國後一直為之自豪的“九難八阻”。按照北魏名臣崔浩在修史中的記錄,拓跋鮮卑的這次遷移,主要因為他們原來的家鄉遼河流域發生了特大暴雪災害,對於當時的拓跋鮮卑來說,這次遷移可謂是一條“求生之路”。在他們歷經磨難,終於從遼河到達河套草原的時候,整個拓跋鮮卑部族,人口竟然減少了四分之三,拓跋鮮卑,就是在這樣艱難困苦的局面下發展的。

也正是這一次遷移,讓拓跋鮮卑的發展起點,和其他鮮卑各民族有了本質的區別。當時的河套草原地區,不是純粹的游牧民族定居點,當地還生活著大量以農耕為生的漢民。也正因如此,拓跋鮮卑的封建化,比其他的民族都要早一些,他們和漢人之間的相互聯繫,也比其他民族更密切,事實上,也正是這兩點,決定了拓跋鮮卑後來統一北方的命運。 拓跋鮮卑命運的再次轉變,開始於公元261年,當時拓跋鮮卑的王子沙漠汗被派到中原政權做人質,這時候的中原政權,正好是曹魏統治時代,沙漠汗憑藉著自己良好的口才贏得了曹魏政權的賞識,從此之後,拓跋鮮卑與中原之間的往來日益密切,史載雙方“互通有無”。這時候的拓跋鮮卑,對曹魏最重要的意義是:曹魏在軍事上以騎兵起家,拓跋鮮卑能夠給曹魏提供充足的戰馬,與此同時,中原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也開始傳入到拓跋鮮卑地區。沙漠汗在洛陽做人質期間,還和當時洛陽的許多政要成為好友,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就是後來取代曹魏的晉武帝司馬炎,而他的“公關”也最終得到了回報,在司馬炎廢掉曹魏建立西晉後,沙漠汗終於得到允許,回到了河套家鄉。這是公元275年的事情了,沙漠汗在洛陽整整生活了15年,不但深受漢族文化影響,甚至生活習俗也完全漢化了。回到家鄉之後,身為王子的他,極力主張學習漢民族先進的文化,改革落後的部落體制。他的主張,遭到了當時拓跋鮮卑內部貴族的反對,雙方第一次發生了衝突,沙漠汗悲哀地發現,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鄉,他自己的主張,卻不被家鄉人所接受。在這種苦悶下,他在回去後不久,便藉口出使,再次回到了洛陽,又在洛陽定居了兩年,一直到了公元277年,沙漠汗的父親病重,要接他回部落即位,意圖大展拳腳的沙漠汗,再次踏上了回鄉之路。這一次他雄心勃勃,雖然他在洛陽的好朋友們都擔心此行會遭到不測,但沙漠汗卻不在乎,臨走的時候,他用彈弓射下了天上的飛鳥,向朋友們表達了改革鮮卑舊俗,學習中原先進文化的決心。然而事情沒有他想像得這麼美好,在回去的路上,沙漠汗遭到了部落守舊派的伏擊,在山西遇害身亡,他遇害的地點,就是後來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政權的國都——山西平城。拓跋鮮卑的漢化歷程,就是這樣以鮮血開始的。

沙漠汗的死,並沒有改變拓跋鮮卑走向漢化的大勢,沙漠汗去世後,最終登上拓跋鮮卑酋長寶座的,是沙漠汗的兒子奇盧。這個奇盧,是拓跋鮮卑歷代領袖中又一個承前啟後的人物。這時候已經是西晉統治的後期,北方戰亂不斷,大批中原農民逃亡到拓跋鮮卑所在的河套地區,深有政治眼光的奇盧,不但高興地接納了這些來自中原的流民,還給他們劃撥了土地。當時北方農民向拓跋鮮卑的屬地遷移,類似於後來清末的闖關東,這些外來的人口,後來甚至超過了拓跋鮮卑本民族的人口,當時拓跋鮮卑的許多貴族都擔心這種情況,會威脅拓跋鮮卑在這裡的統治,奇盧卻回答說:“如果要成就大事,就要有成就大事的胸懷。”不但如此,當時的拓跋鮮卑,還和北方的許多大商人都有貿易上的往來,不但互通有無更利用他們蒐集中原的情報,雖然此時他們實力弱小,但對於中原,卻一直是有想法的。

公元308年,雄才大略的奇盧,完成了對河套各部落的統一,雖然這時候的拓跋鮮卑政權,只是一個游牧民族聯盟,但這個游牧民族的形態,卻和普通的游牧民族大不相同。這個政權裡,既有作為統治者的鮮卑游牧部落,也有作為生產者的漢族農民,其中後者已經占到了七成左右。這種情況下,奇盧採取了“兵民分離”的政策,即漢族專事耕種,所有的耕地都劃分出區域來,平均每一片耕地,要供養一部分鮮卑族軍隊,這種漢人種地,鮮卑人打仗的分工,成了後來貫穿整個北魏王朝乃至東魏、北齊王朝的政治經濟體制,中國歷史上兩個著名的耕戰政策——府兵制和均田制,都是以此為基礎演化來的,在南北朝中國封建經濟的重新整合中,拓跋鮮卑其實是一個探路者。

雖然在政策上領風氣之先,但是在早期的五胡十六國時代,拓跋鮮卑依然是一個弱者,不斷地依附於各派勢力。在這段時期裡,奇盧的政策就是聯合晉朝,對付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公元310年,奇盧接受了晉朝的冊封,成為北方的“代王”,在很長時間裡,他都是晉朝牽制北方五胡政權的重要力量。他與名將劉琨一起在北方開闢“敵後根據地”,趁機壯大自己的實力。與此同時,他也大量的招募漢族士人,他的身邊形成了一個漢人組成的智囊團,權力甚至壓過了部落裡的各個酋長們,這種大膽的改革,勢必會引起反彈。這一次反對他的,是他的兒子,結果,奇盧死在了兒子的謀殺中,隨後拓跋鮮卑爆發了內戰,政權裡的“舊人”,即守舊的鮮卑貴族,與政權中的“新人”,即歸附的漢人,以及支持漢族的鮮卑族貴族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引發了長達22年的內戰。但是奇盧的政策,卻給整個拓跋鮮卑的“形象”帶來了重要影響。在中原百姓心中,拓跋鮮卑並不是作亂的逆賊,相反卻是扶保東晉王朝的“忠良”,這樣的形象,為後來拓跋鮮卑爭取漢族百姓的民心以及北方漢族世家大族的支持,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奇盧去世後,拓跋鮮卑的內戰一直持續了22年,這22年也是拓跋鮮卑的暫時低潮期。一直到了公元338年,拓跋鮮卑再次出現了一個偉大的英雄——什翼犍,他是奇盧的侄孫,也是一個繼承了先輩漢化理想的人。什翼犍19歲的時候,曾被送到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做人質,他在後趙的國都邢台整整生活了10年,一直到後趙陷入內亂後,才得以逃了出來。在這10年裡,就如他的祖父沙漠汗一樣,他親眼看到了漢文明的強大,萌生了改革自己部族,實現漢化的理想。在逃離後趙後,什翼犍如願繼承了東晉所冊封的“代王”爵位,之後他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任用了漢人燕鳳、許謙等人,開始對拓跋鮮卑進行全盤的封建化改革,包括按照漢人的官職設立職務,設定了俸祿的等級,參照東晉的法律制定了自己的法律。儘管這些改革非常粗糙,但這時候的拓跋鮮卑,從此不再是游牧部落,而成為了一個文明的封建國家。公元340年,拓跋鮮卑在盛樂建立了都城,這標誌著拓跋鮮卑從此正式從游牧轉為了農耕定居。什翼犍是一個非常重視農業的人,他把獎勵耕種做為一項重點,甚至拿出政權的庫藏,去其他地區購買種子,然後分發給百姓墾荒。為了促進農業發展,他還出台了獎勵土地的政策,從其他政權的地盤上招募人口,結果他所在的地區,一度百姓“歸之如流水”,拓跋鮮卑的農業經濟,就這麼蓬勃發展起來了。 拓跋鮮卑轉化成封建國家,從時間上來說,要比“五胡”中其他政權晚得多,但是拓跋鮮卑的發展,更應了“後發效應”之說。五胡十六國的其他政權,雖然大多都開始了封建化,但是他們的封建化,大多是在得到土地建立政權後,倉促地從游牧民族轉型,結果就是轉型不徹底,保留了大量野蠻奴隸制度,以至引起治下百姓反抗,政權也大多短命,石勒的後趙政權就是一個例子。相比之下,拓跋鮮卑的這個過程,看似比其他政權要慢,卻來得更平穩,從什翼犍的曾祖父開始到他本人,一直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而且始終得到了北方士大夫家族的支持。所以,也只有拓跋鮮卑,能夠最後通過漢化改革的方式,成功建立一個強大持久的封建帝國。 同他的祖先一樣,什翼犍的改革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面臨著強大的敵人。什翼犍當政時期,對高車部發動了征服戰爭,並且平定了同樣屬於鮮卑一脈的敕勒部,後趙滅亡後,什翼犍曾經打算逐鹿中原,但是他的部落酋長們極力反對,甚至拒絕發兵支持,也就只能作罷。其實當時對於拓跋鮮卑來說,這是一次非常好的機會,後趙滅亡後,北方再次戰亂,南朝東晉政權無力北上,北方的冉閔政權雖然為漢人所建,但因為內外政策的失當,反而引發了新的戰亂,這時候的拓跋鮮卑,本身就有北方漢族百姓的支持,又有強大的軍隊,即使不能得到整個北方,也完全可以擴大自己的實力。後趙滅亡後,代之而起的,就是著名的前秦政權,同樣是漢化極深的苻堅,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開始橫掃北方。公元367年,苻堅對拓跋鮮卑發動了進攻,什翼犍逃往漠北,又遭到了高車部的打擊,這時候的拓跋鮮卑,再次重複了早年“九難八阻”的困境。北方草原此時爆發旱災,部落在漠北連水源都找不到,絕路之下又爆發了內亂,本身就反對什翼犍漢化改革的舊貴族們再次發難,殺掉什翼犍後投降了苻堅的前秦政權,拓跋鮮卑的漢化改革,再次以失敗而告終。然而不幸中的萬幸是,他們已經完成了從部落到封建王朝的改變,而且守舊派貴族的叛亂,雖然斷送了銳意改革的什翼犍,卻使拓跋鮮卑全族避免了滅亡的厄運,得以在苻堅治下生存下來。 拓跋鮮卑的再次發展壯大,是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之後的事情。公元383年,北方前秦政權與南方東晉政權爆發了淝水之戰,結果東晉政權以少勝多,以8萬軍隊擊敗前秦83萬大軍,上演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神話。原本統一的北方大地再次分崩離析,苻堅征服的各個國家紛紛復國成功,其中也包括拓跋鮮卑以及他們當年建立的代國。 領導拓跋鮮卑完成複國大業的,就是著名的拓跋珪。他是拓跋鮮卑走向輝煌的又一個重要人物。作為拓跋家族的直系後裔,拓跋珪在公元386年,由部下們擁立復國成功,重新恢復了“代王”的稱號,這個稱號是東晉王朝冊封的,為了表明自己的政權與東晉沒有關係,他又改成了“魏”。其實這次改名,本身就是一個“政治平衡”,當時擁戴拓跋珪的鮮卑貴族,相當多是守舊派,改個新名,是為了照顧他們的要求。拓跋珪是什翼犍的孫子,最後也繼承了什翼犍沒有完成的漢化理想,在北魏的歷史上,他被稱為魏道武帝。 拓跋珪建國之後,很快打敗了當年夾擊什翼犍的鐵佛部落,為他的祖父報了仇。這個鐵佛部落是匈奴人的政權,後來在中原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夏國,湧現出了一位著名的君主赫連勃勃。這時候被拓跋珪打敗,也注定了他們最後要被拓跋家族滅亡的命運。 打敗鐵佛政權,拓跋珪重新控制了河套草原地區,這樣一來,當時北方最大的產馬基地,就牢牢地抓在了他的手中。在南北朝的戰爭,尤其是中原的戰爭中,騎兵的優勢,會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這時候同樣屬於鮮卑民族政權的後燕,向拓跋珪索取馬匹,這個後燕是慕容家族所建,地盤包括今天的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雖然他們沒有戰馬,但是經濟富庶,也是拓跋珪的一個強敵。公元395年,後燕皇帝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寶統帥重兵,進攻拓跋珪,雙方在五原地區開戰,這一場戰鬥中,實力明顯不如後燕的拓跋珪,採取了正確的戰術,他故意節節敗退,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把慕容寶引誘到了黃河的北岸。是年十一月,勞師襲遠的慕容寶人困馬乏,決定先撤軍,拓跋珪抓住戰機,用兩萬輕騎兵快速包抄,在敵人回去的路上將其包圍,一場激戰全殲了慕容寶8萬大軍。慕容寶僅以身免,這一戰後燕5萬多人被俘,大多數被拓跋珪活埋。第二年,拓跋珪乘勝追擊,一舉攻占後燕的河北領土,後燕的殘餘力量不得不逃到了遼東地區。公元398年,拓跋珪定都山西平城,這也是北魏王朝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的都城。 與後燕的戰爭,確立了拓跋珪北魏在北方各政權中的強者地位,尤其是軍事上的強勢。這時候的拓跋珪,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經濟貧困,他所佔有的河北、山西以及河套地區,都是北方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尤其是經過多年戰爭的破壞,更是經濟凋敝,在這種局面下,拓跋珪採取了“屯田”的政策。從公元394年開始,他就不斷派遣軍隊在河套地區屯田,滅亡後燕之後,又把俘虜來的幾十萬漢人,統一安置在山西平城周圍。這時他獨創了一個政策,叫做“計口分田”,也就是按照人丁來分配土地和耕牛,這個決定看似簡單,但對於整個南北朝來說都有深遠的意義,著名的均田制,從此開始形成。在中原地區陷入戰亂,南朝政權由於士族壟斷,經濟日益僵化的時候,拓跋珪卻採取了一個超越所有政權的先進農業政策,這個政策不但影響了北魏的發展,更對後來的隋朝和大唐,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在當時的直接意義是,原本是一片牧場的內蒙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從此阡陌縱橫,荒廢的土地重新耕種,北方農業開始恢復發展起來。 拓跋珪在滅亡政權後,和他的祖父一樣,開始拉攏漢族士大夫,當時後燕的漢族人紛紛結寨自保,抵抗拓跋珪。對此拓跋珪採取了拉攏政策,他主動拉攏河北最大的兩個家族張家和崔家,在這兩個家族的支持下,他很快穩定了在北方漢地的統治。但和他的祖父一樣,這時候拓跋鮮卑內部反對漢化的暴動再次發生了,公元397年,拓跋珪的堂兄拓跋順以拓跋珪破壞祖制為名,在雲中發動了叛亂,雖然被鎮壓,但鮮卑貴族的暴動,依然此起彼伏。就連拓跋珪本人,也沒有避免祖父的悲劇,晚年的拓跋珪,因為他的幾個兄弟連續反對他,精神陷入苦悶,甚至一度不得不以“寒食散”來排解精神上的痛苦,以至於精神失常。而反對卻不因他的苦悶而停止,公元409年,拓跋珪的兒子拓跋紹發動謀反,將拓跋珪殺死,北魏一下子走到了一個歷史的拐點上。關鍵時刻,拓跋珪的太子拓跋嗣,在漢化派的支持下打敗了拓跋紹,最終重新奪回了政權。北魏,也就避開了這個歷史的暗礁。 北魏統一北方,是後來魏太武帝拓跋燾完成的。這之前的拓跋嗣,是個守成之主,他在位的時候,做得最多的就是修築北方長城,發展農業,優禮士大夫。尤其為了避免前人的悲劇,他的兒子拓跋燾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接受了正宗的漢族教育,聘請漢族大儒為他上課,他真心希望自己能夠教育出一個能夠一統北方的英主。最終他做到了,不過結果,或許出乎他的意料,他培養出來的,不是一個仁君,而是一個五胡十六國末年最恐怖的戰爭魔獸。 拓跋嗣過世於公元423年,他也是拓跋鮮卑歷史上之前少有的可以“善終”的帝王,之後13歲的拓跋燾繼承帝位,本來他並不為父親所喜,是因為以崔浩為首的一批漢臣力挺,才終保住了“繼承人”資格。少年時代的拓跋燾聰明英武,文武雙全,對北魏朝廷的漢族文臣也禮敬有加,因為拓跋燾的母親是漢人,這也使漢臣們對他大為認同,認定其將來是做明君的好材料,從此悉心培養。至於希望其將來登基後大行漢化,尊儒尚孔,引導鮮卑民族融入漢族文明的願望,那自是不言而喻的。 可後來發生的事情證明,他們培養出的,非但不是文質彬彬的好青年,卻是黃河以北最兇猛的戰爭怪獸。估計,他們連悔青腸子的時間都沒有——後來全被拓跋燾幹掉了。 五胡十六國猛獸不少,拓跋燾成就最高,原因不在於他勇猛,而是他智商最高,所以,他完成了之前猛人猛獸們都沒做完的事情——終結五胡十六國時代。 第一步,就是先拿北方柔然開刀。 柔然盤踞漠北,多年來騷擾北方邊境,五胡十六國,鮮卑匈奴多少代帝王,全拿這支草原天驕沒法子。 14歲的拓跋燾卻不信邪,鐵了心要和柔然開戰,消息傳出來就炸了鍋,除了大臣崔浩外,朝臣們都說不行,原因很簡單,第一是讓人家打怕了,第二是傾國之力北征,南方各國打進來咋辦? 拓跋燾卻下了決心:柔然不除,後方難平,統一北方就無從談起。再說,咱鮮卑鐵騎也是從草原上下來的,怕他個鳥。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鮮卑五路大軍齊發,柔然也齊集舉國精銳,兩家在草原上殺得昏天黑地,最危險的時刻,拓跋燾中軍陷入柔然人重圍,拓跋燾毫無懼色,身先士卒衝上去猛砍,直殺得敵人血流成河,柔然可汗嚇得拔馬狂逃,幾十萬柔然精銳全線崩盤。經此一戰,肆虐中國北方數十年的柔然民族實力大損,從此一蹶不振。 14歲的拓跋燾縱馬草原,用血淋淋的馬刀昭示天下:我,才是北方的真正主人。 不知道柔然是誰?不要緊,東歐歷史上有個部落叫阿瓦爾,在公元六七世紀,他們橫行歐洲草原,戰無不勝,幾乎滅掉了西方最強大的東羅馬帝國。他們,就是柔然人的後代,被北魏擊敗後西遷到那裡的,卻把歐洲一干“歷史強國”修理個稀里嘩啦,蒙古高原,真是自古多人才啊。 14歲的拓跋燾,在四面環鄰強敵的情形下,敢和這等對手先開戰並打贏,真有膽! 柔然歇菜了,盤踞關西的匈奴赫連夏國也做了下酒菜,匈奴人很有自知之明,見拓跋燾來攻,趕快來了個堅壁清野,知道你強悍,不出來和你打還不行嗎?拓跋燾鬼,先派老弱病殘在夏國重鎮統萬城前示弱,匈奴人腦袋發熱追了出來,鮮卑精兵從山谷里齊殺出,砍瓜切菜般把匈奴人收拾了乾淨。這一戰,拓跋燾繼續發揚猛獸作風,帶頭上去砍人,被人家一箭射倒,差點“為國捐軀”,拓跋燾不愧為猛獸,眼皮不眨巴一下,忍著傷繼續衝鋒,匈奴人傻了,這是什麼怪物啊!接下來事情就好辦了,敵人崩潰,破城,全殲,盡收關中地。 接著,拓跋燾連血都不帶擦一下,掉轉刀鋒,再擊柔然,經過兩輪毀滅性打擊,柔然終於把眼淚一抹,西逃!柔然部落陸陸續續向西方遙遠的土地遷移,從此再難對中原形成威脅,當然,羅馬人倒霉了(這是後話)。 拓跋燾馬不停蹄,接著又拿另兩個北方大國——漢人馮弘的北燕與匈奴人沮渠牧健的北涼開刀。此時北方,幾位猛人敗的敗,死的死,剩下的全是些小魚小蝦的角色,誰能擋住鮮卑精兵呢?北燕玩完了,北涼崩潰了,然後是盧水胡人蓋吳和西域焉耆。至公元450年,拓跋燾少年起兵,經過27年南征北討,終奠定了一個一統北方,擁有今天遼東、中原、陝甘青海甚至西域東部的龐大帝國——北魏,也鼎定了南北朝百年對峙的大格局。這份功業,在五胡十六國紛亂爭霸的舞台上,前無古人。 做到這一切,只因一個原因——軍事天才! 拓跋燾用兵,怎一個“猛”字了得,每次打仗都第一個上去砍人,他的部將,也被他訓練得勇猛好殺,強悍無人匹敵。更重要的是,拓跋燾自小受漢儒教育長大,寬仁孝友一樣沒學著,漢家兵書的奇謀韜略卻爛熟於心,運用自如。這樣有勇有謀的統帥,誰人能勝!這樣的猛獸,說他是插了翅膀的老虎都不夠,活脫脫一條西方神話裡攻無不克的噴火巨龍。 現在只剩下一個對手:劉宋。 這也是他最想戰勝的對手,不僅因為那份一統天下的榮光,更因為他的祖父在漢軍面前蒙受了戰敗的恥辱!這筆爛帳,自然要留給自己來清算。 他知道這個對手厲害,劉裕的赫赫武功擺著呢,他也知道劉宋此時正處於“元嘉盛世”的頂點,可幾十年承平,你們似乎已忘記了戰爭,能擋住我的百戰雄獅麼? 可這次,他卻栽了大跟斗! 南征!拓跋燾大發獸威,率50萬大軍直殺入南朝境內,這樣的情節和他之前的無數次戰鬥頗為相似,似乎,又是要重演攻城掠地,屠滅敵國的歷史了。 可這次真不一樣,過了長江,拓跋燾驚訝地發現,高歌猛進的鮮卑大軍,彷彿被無數條繩索纏住,走不動了。 抵抗,到處都在抵抗,江南百姓凡是扛得動槍的,家家戶戶出來和鮮卑人玩命。游擊隊和正規軍來回地招呼,戰至流血凝肘而不退。在一個叫盱眙的小城面前,強悍的鮮卑大軍終於停下了衝鋒的腳步,這個小城用頑強的抗爭給了拓跋燾以沉重的打擊,歷經數十天慘烈的攻防戰卻巍然不動!精疲力盡的拓跋燾終於崩潰了,他無力地倒在龍輦上,虛弱地發布了撤退的命令! 盱眙,這座拓跋燾一生唯一未打下的城池,以光榮的名義,永留史冊! 千不怪,萬不怪,只怪拓跋燾太禽獸! 拓跋燾此人,兵法韜略了得,治國理政也是猛獸一個。他濫用暴政,壓迫漢人,屠殺北方漢族文臣,連功勳卓著的崔浩等恩師們也整族屠殺,攻城掠地肆行殺戮,中國北方在他統治的那些年人口銳減,民族矛盾空前激化,黃河流域漢人的反抗四起。及至他南征時,北魏大軍所過之處,赤地千里,白骨叢生,他24歲的兒子,竟然被活活嚇死。這般的暴虐,與他統兵的勇猛一樣,世所罕見,說是猛獸,真是恰如其分。照他這樣搞下去,一統北方的鮮卑帝國,怕是要重複二世而亡的老路了。 公元452年,暴虐的拓跋燾被身邊太監殺死,這場意外宣告了一位著名統帥的死亡,卻救了北魏帝國的命。 繼拓跋燾而立的魏文成帝,是位寬厚仁慈的守成君主,他緩和民族矛盾,與民休息,安邊持重,終於守住了祖父打下的基業。北魏,終於以其穩固的統治,拉開了南北朝爭鋒的大幕。鮮卑民族,也從此以漢化的方式,伴隨之後歷代北魏君主政策性的改革,漸漸融合到漢民族澎湃不息的血液中。 拓跋燾縱然禽獸,卻是這一偉大過程的奠基者,歷史會永遠記住他,因他暴虐的惡名和不朽的武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