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不容青史盡成灰·三國兩晉南北朝卷

第8章 第八章東晉桓溫,“奸臣”的英雄人生

在現代許多電視劇,特別是言情劇裡,某些反面角色,尤其是擅長搞陰謀詭計,大奸大惡,氣得觀眾恨不得衝上去咬幾口的奸角,往往都會有這樣一句通用的台詞:“大丈夫,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遺臭萬年。”第一個說這句俗話的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就是東晉時代著名的權臣桓溫。 如果不了解歷史真相,把這句台詞,和說這句台詞的人對一下號,就很容易得出結論,這個人是個壞人,至少是一個奸人。在正史記錄中,作為東晉王朝少有的梟雄人物,後代史家對桓溫的評價,說法各異,有說他匡扶社稷的,也有說他是民族英雄的,但是主流的歷史學家,特別是持忠君觀念的大儒們,都眾口一詞地給他一個評價:奸臣、逆賊。然而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化人中,許多人都對他推崇有加,特別是著名的明末三先生中以研究史學著稱的王夫之和黃宗羲,都給了他至高無上的評價,王夫之說他“英略過人”,黃宗羲則說他“匡扶華夏第一人”,能夠得到兩位明末清初最傑出思想家的激賞,這個人無疑也是東晉時代的第一流傑出人物。

如果真研究這個人的一生,我們對他的稱呼,恐怕還要改一改。無論他忠也好,姦也好,說他是“第一流”,是不對的,他應該是東晉時代中國南方政權的第一傑出人物,在劉宋開國皇帝劉裕出現之前,基本無人可以和他比肩。 而他一生的忠奸難辨,後世評價各異,說到底,還是因為他的優秀。 桓溫,公元312年出生,祖籍安徽懷遠,比起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傑出人物都出身寒門,桓溫的家族相當不簡單。早在東晉建立前,他所在的家族桓家,就是江南王、桓、虞、謝四大家族之一。這四大家族,是江南名聲最顯赫、地位最崇高的四個名門望族,在整個三國兩晉時期,都是當地的絕對翹楚。出生在這樣一個優秀的家族裡,桓溫人生的起點自然非常高。 桓溫不但生得好,他的才能也同樣超群。他最早出名,是在他剛滿周歲的時候,方式也格外特殊——哭出來的。那一年,當時的名士溫橋到桓家做客,聽到小桓溫正在嚎啕大哭,當場大驚,二話不說,央求桓溫的父親桓彝,非要摸一摸小桓溫。摸完了之後讚歎說,你的兒子哭聲嘹亮,一听就有英雄氣,骨相更奇特,將來一定是成就大業的人。桓家上下聽到這個評價,自然高興異常,因為是溫先生說的話。為了能夠讓這段預言應驗,就給他取了一個帶“溫”字的名字:桓溫。

雖然溫先生當時說得信誓旦旦,但觀桓溫父母的成就,小桓溫要想超越他的家族,尤其是超越他的父親,難度還是相當大的。桓溫的父親桓彝,是當時的名將,他曾經做過宣城太守,是守望一方重地的封疆大吏,而且他的官位和聲望,不僅靠顯赫的家世,更是自己一刀一劍拼出來的。戎馬生涯中,他擊退過北方政權的進攻,也鎮壓過東晉內部的叛亂,多年以來戰功赫赫。桓溫16歲的時候,發生了東晉歷史上著名的“蘇俊之亂”,受命鎮壓叛亂的桓彝,死在了和大將韓晃的戰鬥中。這場戰鬥打得相當激烈,桓彝只有不到敵人三分之一的兵力,卻悲壯拼殺到最後,最終悲壯殉國,其慷慨忠烈,讓當時的東晉名士皆為他動容。少年喪父,對桓溫來說是一個悲劇,不過他也因此登上了人生的第一個台階,事後,為了安撫喪父的桓溫,東晉皇室將女兒安康公主嫁給了他,16歲的桓溫,就這樣搖身一變成了駙馬爺。忠臣之子的身份,外加駙馬爺的特殊地位,年少的桓溫,已然迎來了一條平步青雲的康莊大道。當然,桓溫父親的這段忠烈往事,在後來也成為許多人批評桓溫的口實,一是因為他後來成為“奸臣”的所作所為,二是因為他做將軍後,在戰場上,總是缺少一股他父親決死一搏的膽氣。

桓溫的發家之路,在我們今天看來很匪夷所思,但在當時卻是很正常的。東晉選拔官員的主要考評條件,就是他的門第,位高權重的職務,都是要留給那些位高權重的家族的,像桓溫所在的桓家就是其中之一。這種世襲制度,是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國特有的政治現象,也因此造成大量草包成為國家的掌舵人,對後來南北朝各個政權的衰弱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桓溫所在的時期,還是士族世襲制度的早期,這時候的士族階層,還屬於精英輩出的階段,桓溫,就是其中最閃亮的一個。他政治才能開始冒頭,始於23歲那年,他受命擔任瑯琊內史,這是一個地方官,主要任務就是安置那些從北方逃難到南方的流民們。一般年輕人想要證明自己,主要方法就是埋頭工作,低調做人。這時候的桓溫卻反其道而行之,他一不低調,二不干活,反而是大搖大擺地耍大牌,明確地對東晉政府說不,拒絕前往就任,可謂是牛到了極點。如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放在現代,肯定會遭口誅筆伐,但在當時誰讓人家是士族呢?結果,同樣是士族出身,且與桓溫家世代交好的虞家名士虞翼替桓溫說了好話,他向東晉成帝推薦說:“桓溫是一個有才能的人,皇上你不能用看待平常人的眼光看待他,何況他是你的女婿,你應該重用他,如果國家有難的話,他一定能成為拯救災難、匡扶社稷的人。”對虞翼的這番話,晉成帝也同意了,因此,23歲的桓溫,得以擔任了當時位高權重的徐州刺史。當時的徐州,正面臨北方政權的進攻,軍事壓力特別大,桓溫到來之前,當地防守邊將的主要辦法,就是緊閉城門,消極防禦,結果連農田也荒蕪了。桓溫到了以後,認為這樣做只能越守越窮,採用了以暴制暴的方法。他招募大批當地飽受敵人劫掠的農民,組織精銳軍隊,每當發生敵人襲擾事件後,就組織軍隊深入敵後,對敵人進行報復打擊,日久天長,原本戰火頻繁的徐州地區,竟然從此無人敢擾。

那位推薦了桓溫的虞翼,從桓溫年輕的時候就和他是好朋友,少年時代,桓溫即“有大志”,且交友甚廣,與當時的許多知名人物都是好友。他們在一起談論時,經常討論到北方的國土,每到這個時候,桓溫都會格外激動。一次說起西晉滅亡的恥辱,桓溫竟然痛哭流涕,悲不能禁。年輕時代的桓溫,是個十足的“愛國憤青”兼性情中人。而徐州刺史任上的表現卻證明,桓溫不但是“憤青”,而且是一個“奮青”。 說到這個曾經舉薦桓溫的虞翼,對於桓溫的早期人生來說,是一個重要人物,比如早年桓溫與安康公主成婚,就是虞翼做的媒。虞翼對桓溫的推薦,一面來自他和桓溫的私交,另一個原因是,當時的士族政治,還處於相對清明的上升期。我們今天想到世襲把持大權的“士族”,往往會把它與“腐朽”、“沒落”等字眼聯繫起來,但是在當時,東晉士族,還保持著勃勃上升的朝氣。那一代的士族貴族,多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賢士,且道德修養和氣度涵養都非常高,後人心嚮往之的“魏晉風度”,在這時期是一個高峰期。在國家大計方面,士族們更以舉薦人才、尊重賢良為榮,這種相對清明的士族政治環境,讓桓溫可以迅速冒頭。桓溫在徐州大展拳腳的時候,虞翼過世了,按說一個欣賞自己的人去世,對桓溫來說不是什麼好事,但這個人的死,再次給了桓溫機會。虞翼生前擔任的職務,是荊州刺史,這個職務在當時位高權重,既佔有物產豐富的荊州地區,又要擔負抗擊北方政權入侵、保衛國家的責任,可以說是當時東晉的“最牛刺史”。最牛的官,自然要找最牛的人來擔任,按照東晉時代士族的規矩,上一代官員去世了,下一個繼承人,直接從他家族的子孫裡選擇直系親屬,主要是兒子來繼承。當時晉安帝意圖讓虞翼的兒子虞愛之接任,然而眾多士族大臣卻極力反對。比如當時擔任中書監的何充,就連續7次向晉安帝上奏,認為如果僅僅為了遵循家族繼承的法則,讓一個毛頭小伙子擔任這樣重大的職責,這不僅是對他本人不負責,更是拿國家的前途命運開玩笑。最後在眾多士族貴族的堅持下,在徐州任上頗有建樹的桓溫,正式被任命為荊州刺史,這個官職非同小可,全稱是“安西將軍,都督荊雍六州軍事,領護南蠻校尉,荊州刺史”。也就是說,這時候的桓溫,已經不再是個簡單的地方官,而是總領了東晉最重要的邊鎮荊州的民事、司法、軍務等所有大權。如此重大的職務,卻通過這樣簡單方式得到了。這時期的東晉士族,在政治氛圍上,確實也可見其清明向上。

桓溫擔任荊州刺史的時間,是公元346年,這一年的他34歲,正是一個政治家風華正茂的時代,他繼續自己的“奮青”之路。在他到任之前,任何一任荊州地方官,主要的施政方略,大多都是圍繞怎樣加強荊州的防務,桓溫到任後,立刻提出了一個瘋狂的想法——主動進攻。桓溫認為,當時東晉的北面,是羯族梟雄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這個政權在當時的中國北方屬於最強,東晉的東面,是氐族人李氏建立的成漢政權。這時候偏安東南的東晉政權,在它的正北面和正西面,都面臨著強敵,一旦對方聯合攻擊,腹背受敵的東晉,就會變得非常危險,無論怎樣加強防禦,都無法長期持久。對比後來的南宋政權就知道了,南宋晚期,對於防禦蒙古軍入侵不可謂不努力,鐵壁堅城的釣魚城,甚至創造了擊斃蒙古可汗的戰功,而血肉鑄就的荊襄防線,更讓天下無敵的蒙古大軍付出了沉重代價。但是,當南宋西面的大理被攻克後,腹背受敵的南宋,立刻全線崩潰。東晉當時的邊防形勢,和南宋差不多,甚至可以說更糟糕,因為東晉在人口、兵源,還有最關鍵的經濟實力上,都遠遠不如後來的南宋。這個危險的戰略漏洞,被到任荊州的桓溫一眼發現了。

桓溫不但發現問題,還要解決問題,北面的石勒和西面的成漢,東晉至少要解決掉其中一個。桓溫的主張是“先易後難”,也就是對北面石勒政權以防禦為主,集中力量,消滅盤踞在四川的成漢政權。他的奏議一出,立刻使東晉滿朝嘩然。自古以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是中國人的共識,北面的石勒政權,統治區域為平原,從地理角度說更容易攻打;西面的成漢政權,有四川盆地的天險庇護,就是三國時候的劉備,也是費盡心機,耍詐才得以進去的。桓溫的這個主張,表面看是不合常理的。對此,桓溫陳述了自己的主張,他認為北方的石勒,這時期仍然處於政權的上升階段,軍事力量強大,在統治區域裡也很有政治手腕,很會收攬北方民心,不是一時可以戰勝的。而四川的成漢則不同,這時候的成漢政權,已經日益腐朽,和四川百姓離心離德,正是消滅它的最好機會。雖然出身貴族,但這時候的桓溫,已經很懂人心向背的道理。

但東晉大多數士族是不懂的,因此桓溫的奏議,遭到了許多大臣的反對,包括當年舉薦桓溫的何充,關鍵時刻,桓溫兒時的另一個朋友,當時的名臣劉炎,堅決地站在了桓溫的一邊。此時劉炎正得晉安帝的寵信,說話很有分量,他認為桓溫的主張是可行的,甚至對晉安帝說“觀其蒲博,不必勝,則不為”。他這句話真可謂說到了桓溫心裡,桓溫打仗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謀而後動,沒有百分百的把握,他絕對不會打。 公元347年三月,桓溫率領荊州大軍,開始了西平成漢政權的戰役。在進入四川之後,桓溫採取了一種更瘋狂的打法,他把軍隊中所有的老弱兵馬,都留在四川外圍的彭山縣看守輜重,自己親自挑選了精壯士兵組成突擊隊,每個人只帶了3天的干糧,以示有進無退之心。在作戰之前,他親自發表演說,並且給士兵們展示,他和士兵們一樣,只有3天的干糧,如果打不贏,死就死在一起。這一招果然激得三軍士氣高漲。戰鬥打響後,東晉軍隊大膽突擊,從彭山縣直接抄小路插入到成都,在成都西南與成漢皇帝李勢展開決戰,給成漢政權來了個“黑虎掏心”。在之後的成都之戰中,成漢軍隊更被桓溫“掏”慘了,這一戰打得格外艱苦,成漢軍隊背水一戰,個個奮勇衝鋒,急行軍3天且糧食已盡的晉軍漸漸不支。最危險的時刻,桓溫的參軍龔戶戰死,桓溫自己的戰馬也被敵人的弩箭射中,危急之下,桓溫換馬再戰,昂首站在敵人弓弩最密集的地方,他的身先士卒,激起了全軍的死戰之心,三軍奮勇衝殺,決死一搏的成漢軍隊,最終倒在了更堅韌的桓溫面前。此戰成漢軍被斬首2萬多人,幾乎全軍覆沒。東晉軍隊也傷亡慘重,桓溫本人5處受傷,最嚴重的一處,肩膀被敵人的弓箭射穿,血流不止。但桓溫卻若無其事,和士兵們談笑風生,在慰問完了士兵後才接受治療,相當有魏晉風度。戰後,成漢國主李勢投降,桓溫卻對李勢的妹妹一見傾心,娶她做自己的小妾,並留下了“我見猶憐”的感慨。自此,淪陷近半個世紀的四川大地,基本全境收復。

四川的收復,對於東晉政權的鞏固有著重要意義,四川大地物產豐富,經濟上的意義不用說,軍事上的意義同樣重大。整個的南中國漢地,基本被東晉連成一片,四川成為了東晉抗擊北方政權侵略的堅定大後方。政治上的號召意義更是無可估量。東晉用行動告訴天下,特別是告訴在淪陷區的百姓們,東晉不是一個偏安的政權,他們會利用一切機會,完成光復河山的夢想。 收復四川之後,桓溫一戰成名,儼然成為了東晉朝廷裡的第一戰神。但是“功高震主”的猜忌,也隨即到來了。收復四川,只是桓溫戰略計劃中的第一步,他一生最大的夢想,是光復北方的山河。比起戰前內外局面的順風順水,之後東晉的政治形勢,越發對桓溫不利。這時候的東晉政權,士族當道,雖然此時的士族,還保持著對國家的責任心,但是在收復北方的問題上,東晉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收復四川之戰打響前的各派爭論,其實只是表象,關鍵問題是東晉政權是依靠江南本地名門望族的擁立才得以紮根的,如果東晉成功光復北方國土,勢必會遷都回經濟人口更為發達的北方地區,那麼江南世家大族對於東晉王朝的價值也就不大了。如果這樣的話,就會導致整個江南士族的失勢,所以在保衛國土的問題上,江南的士族們可以團結一致,桓溫早年鎮守徐州的戰功,也可以得到士族上下的讚賞,因為這時候的桓溫,是他們的保護者。西征四川雖然意見不一,但這也不是原則問題,畢竟四川的獲得,可以增強東晉的防禦,也是符合東晉江南士族利益的,唯獨北伐不行。北伐意味著破壞整個江南士族的利益,得益的人,或許只有趁著軍功確立地位的桓溫。

所以桓溫在收復四川後,雖然數次要求北伐,但是都泥牛入海。這時候的桓溫已經是“民族英雄”,威望甚高,晉安帝個人的地位,也同樣離不開桓溫家族的支持。當時東晉主要的軍隊,是由南逃的北方漢人組成的,他們之所以作戰勇敢,主要原因就是為了有一天可以打回家鄉,如果不擺出一點北伐的姿態,軍隊的情緒是很難安撫的。所以桓溫的面子還是要給的,最後晉安帝折中了一下,同意了桓溫要求北伐的主張,但是在人選上,卻選擇了外戚殷浩。如意算盤打得很好,如果打贏了,那是殷浩的功勞,正好可以用殷浩來壓制桓溫,如果打輸了,只要能把大部分主力部隊帶回來,也能對上下有個交代。這個殷浩,半點能力沒有,不但打了敗仗,還差點全軍覆沒。戰敗的消息傳來後,全國上下群情激奮,特別是士族中的“北伐派”,紛紛強烈要求啟用桓溫北伐。就這樣,原本晉安帝不想用的桓溫,成了必須要用了。

公元354年,桓溫發動了他人生里第一次北伐,這次他的打擊目標,是當時盤踞關中平原的氐族人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當時的北方,原本強大的後趙政權已經滅亡,苻堅的前秦,成為中原各政權裡最強的一個,這時候正在開疆拓土,意圖統一北方。桓溫從江陵出發,水陸齊攻,比起征討四川的瘋狂,這次他深知自己的對手很強大,所以採取了持重的辦法,分兩路進兵,徐徐推進。此外,他還命令梁州刺史司馬勳北出子午小道。從戰略上說,他這個戰術很穩妥,可以說把所有的困難都考慮到了,既有陸路進攻,也有水上包抄,更有奇兵襲擊,而北伐的進程,也出乎意料的順利。當時的北方漢族百姓,對晉朝政權依然是有感情的,聞聽東晉大軍到來,百姓紛紛主動迎接,桓溫兵不血刃地從河南進入關中,前秦軍隊望風而逃,一路竟然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不過麻煩也從此開始了,這不是桓溫僅帶3天干糧就能收復四川的時候了,要想收復廣闊的中原,僅僅有士氣和群眾基礎是不夠的,更需要穩定的物資補給。這個時候東晉主政的大臣,是擅長“清談”的王衍,最擅長誇誇其談,沒有一點行政能力,眼看桓溫節節勝利,一直反對北伐的他暗中使壞,對桓溫所需要的物資百般拖延,結果桓溫進入關中後沒多久就斷糧了。他對面的苻堅,也是一個很有經驗的名將,本來桓溫打算一旦沒有糧食,就搶割關中平原的麥子,誰知到了才發現,關中平原的麥子早被苻堅撤退前收割光了,桓溫沒有辦法,但還是不甘心,駐紮在灞水休整。這時候他有兩個選擇,一是回軍,二是決死一搏,背水一戰,全力攻打長安,就像他當年打下四川一樣。但這次把握比上次小得多,前秦的軍事實力遠遠比成漢要強,而且當年的他只是個新人,可以豁出去,如今他已經聲名鵲起,不是輕易能豁出去了。如果就此退兵,自然也不甘心,所以桓溫採取了一種折中的辦法,在灞水駐軍,一面招募當地名士,收買人心,一面等待機會。他這種做法,連當時來訪的華陰名士王猛都誤會了,王猛的到來讓桓溫很高興,他向王猛求教,王猛卻嘲笑他說,你駐紮在灞水,不進也不退,誰知道你想幹什麼?後人常常拿此事指責桓溫,說桓溫是私心作祟,故意退縮不前,但事實是,桓溫的物資供應,在當時已經斷了,這樣凶險的局面下,只要有一線的生機,誰都不會貿然賭博,畢竟要為幾萬北伐軍負責。最後,面對前秦的堅壁清野,桓溫只好無奈地回軍。這次北伐總的來說,是勞而無功。 對桓溫來說,這次北伐還是為他掙來了榮耀,畢竟東晉軍隊在戰鬥中,把敵人打得潰敗,可以說大漲了志氣,也給了所有一心收復山河的仁人誌士以信心。桓溫回來後,因為戰功,他的地位也進一步提升。 在北伐前秦失敗兩年後,桓溫再次青鋒出鞘,這次他打了一個大勝仗,利用北方戰亂的機會,擊敗羌族政權姚祥的軍隊,一舉收復原來東晉的故都洛陽。這一場胜利,對於東晉政權來說是一針強心劑。東晉國都的淪陷,一直是奇恥大辱,雖然這次是藉了敵人內耗的機會偷襲成功,但是東晉的國都畢竟光復了。此戰獲勝之後,桓溫提出一個建議,得罪了整個東晉士族集團。他要求東晉遷都洛陽,這個建議一石激起千層浪,就東晉皇帝本身來說,自然不願意遷都,建康的政局已經穩定,他早就滿足於偏安的局面了。北伐只不過是一個政治口號,誰知桓溫要來真的,這還了得。東晉的世家大族們更不願意遷移,他們對於東晉的價值,就在於成為東晉王朝的後盾,如果遷都的話,他們的利用價值也就不存在了。於是,反對的聲音紛至沓來,眾口一詞的指責桓溫,打了大勝仗的桓溫,一下子從民族英雄變成了士族的罪人。這一次,嘔心瀝血的桓溫沉默了。 後人在說起這段事情的時候,很少有同情桓溫的,即使明白他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國家,卻還是指責他“邀功貪戰”。這主要因為桓溫得罪的,不是一個皇帝,也不是哪個奸臣,而是整個在東晉南遷後獲得好處的既得利益集團,也包括他自己的家族。後人總在指責桓溫利用北伐提高自己的地位,但是觀桓溫在整個過程中的所為,兩次北伐後,他大多把功勞讓給了各類士族,並且待人非常謙虛,從來不居功自傲,可以說低調到了極點。特別是第1次北伐的時候,明明是後方的世家大族們耽誤事,他卻不敢有太多抱怨。第2次北伐,桓溫收復洛陽,對著洛陽的廢墟,想起當年八王之亂葬送了西晉大好河山,桓溫不禁悲從心來,說“有大牛重千斤啖芻豆十倍於常牛負重致遠曾不若一羸牸”。意思是把當時把持政權的王衍等世家大族,比做“千斤大牛”,這也成為中國的一個傳統成語,用來形容草包。 這段時期,也是東晉王朝士族階層的逆淘汰期,當時東晉的士族們,早期雖然與桓溫意見相左,但畢竟還有許多一心為國的名士。隨著時間的推移,東晉士族階層日益“草包化”,因為士族的官位是世襲的,上一代士族去世後,下一代錦衣玉食裡成長起來的士族,自然少了前輩的進取精神。而且這時候東晉“清談”流行,士族們崇尚坐而論道,誇誇其談,很少重視實際學問,整個士族階層素質的退化,讓桓溫的北伐夢想越來越難。 在第2次北伐遭到舉國反對後,桓溫整整沉寂了13年,到了公元369年,桓溫再次發動了北伐戰爭,這時候的他已經年近花甲,到了人生的晚期。這次出兵的規模,是桓溫歷次出征裡最大的,一共動用了5萬大軍,他從安徽當塗出兵,意圖攻打盤踞中原的鮮卑族前燕政權。這次行軍的路上,桓溫路過了金城,這是30年前他擔任瑯琊內史的地方,早年,他曾經在當地栽種柳樹,安撫難民,而今,那時候他種下的小樹苗,此時已經成為參天大樹。親歷時光無情的桓溫,面對此景潸然淚下,喃喃說道“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桓溫是不會任北伐的夢想隨時光蹉跎的,他發動進攻,東晉軍渡過淮河,進入中原境內。這時候老天爺也和他作對,本來桓溫想用水師運載糧食,用來解決先前幾次出現的糧草供應不足的問題,但是此時北方連續數月乾旱,運糧船隊根本到達不了前線。艱難困苦下,桓溫橫下一條心,發動了對前燕的猛攻,東晉軍隊如猛虎下山,一舉擊潰前燕的邊防部隊,殺到了山東金鄉。前燕的都城鄴城,已經在桓溫的眼皮底下了,和早期進軍關中一樣,此時節節勝利卻彈盡糧絕的桓溫,也同樣有兩個選擇,一是見好就收,班師回朝,這樣可以作為一次北伐勝利,鞏固他在東晉的地位。如果桓溫僅僅為了個人利益的話,深知戰場形勢的他,會這麼做的。他的部下希超也確實勸說他這麼做,但是他拒絕了,他已經過了沽名釣譽的年齡,他要的,是收復中原的夢想。這樣他就剩下另一個選擇,用最快的速度進攻鄴城。這時候前燕新敗,正是搖搖欲墜的時候,如果決死一搏,很可能會取得勝的,但是就像當年進軍關中一樣,這次桓溫又猶豫了,畢竟這又是一次風險很大的抉擇,結果桓溫選擇了持重。他先是在金鄉原地屯兵,觀望局勢,等待後援糧草到來。就在這個時候,前燕集結了5萬大軍,由名將慕容垂統帥猛攻過來。慕容垂是出了名的狡猾人物,他不和桓溫交鋒,反而繞道河南,斷掉了桓溫的退路,然後在桓溫撤退的路上發動進攻,將師老兵疲的桓溫打得大敗。這是桓溫在歷次戰爭中遭到的第一次慘敗,比他每一次北伐都慘,前幾次畢竟把部隊帶了回來,這一次卻全軍覆沒,他一生的榮耀、戰功,因為這次失敗,幾乎全賠光了。 第3次北伐的失敗,給年近花甲的桓溫,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早在第2次北伐的時候,他就有了“千斤大牛”的感慨,這一次,他的心態更不一樣了,而且因為這時期東晉士族的“草包化”,原先的好朋友相繼離開,他在整個士族階層裡越發孤獨,這都改變了他自己的觀念。早先,他是一個奮青,後來他成為一個為北伐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將軍,但當所有的夢想都成空之後,他自然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迷茫,奮鬥一生,到如今卻兩手空空。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關於桓溫的轉變,史料上普遍的說法,是當時他長期把持大權,因此生出了不臣之心。但是從桓溫本人的行為看,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已入暮年的他,在回顧自己的一生的時候,發現自己竟然兩手空空,就像史料裡記錄的一樣,他經常自言自語說“男人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遺臭萬年”。細看這段話的意思:流芳百世,早先一直是桓溫的追求,可是3次北伐勞而無功,特別是由於東晉世家大族的阻撓而功虧一簣,最後一場失敗,更是斷送了他個人往日的戰功。這樣的局面下,流芳百世自然無從談起,至於遺臭萬年呢,自然是想篡立了。 桓溫開始這麼做了,促使他下定決心的,是當年在山東金鄉,曾經勸說他進兵的親信希超,桓溫先是廢掉了當時的東晉皇帝,立了晉簡安帝。這時候他雖然威名大減,但手裡有當時東晉最強大的軍隊,做這件事情也就很容易。但是後面的事情就不容易了,此時東晉世家大族當道,這是他奪權的障礙。桓溫先是把反對最激烈的殷、虞兩族殺掉,然後,他又駐兵在姑蘇,用來遙控京城。 就像他之前做的所有事情一樣,這一次他又猶豫了,既沒有直接廢掉東晉皇室,也沒有懸崖勒馬,究原因,還是因為他自己的觀念在作祟,他既想成就大業,同時也顧忌自己的名聲,不想背上叛賊的罵名,所以就算改朝換代,也是要取得世家大族支持的。公元372年,桓溫擁立的晉簡安帝病逝,這又給了桓溫篡權的好機會,次年春天,桓溫帶兵來到京城建康,當時坊間紛紛傳言,說桓溫要把整個士族全都殺光。其實桓溫沒有這麼殘暴,他要的只是世家大族對自己的認可,他可以殺掉殷、虞兩個家族,但是對於東晉士族中影響力最大的謝家和王家,還是讓其三分,畢竟這兩個家族在當時的東晉人脈太廣,一旦輕舉妄動,很可能招來整個東晉世家大族的打擊。所以桓溫到了建康後,找到了王家的名士王坦之以及謝家的名士謝安,意圖取得兩大家族的支持。謝安是個聰明人,比起王坦之面對桓溫的軍隊,嚇得臉都白了,謝安卻鎮定自若,他不卑不亢的態度得到了桓溫的敬重,在桓溫登基的問題上,謝安假裝支持,卻故意拖延,遲遲不為桓溫主持登基儀式。因為謝安得到消息,這時候的桓溫,已經病入膏肓了。公元373年八月,一代梟雄桓溫病故,到死,他都沒有完成最後一步篡位,流芳百世沒有做到,遺臭萬年也沒有實現。 雖然歷史上對桓溫爭論很多,但關於他的貢獻,不管是批評他的人還是稱讚他的人,都是認賬的。他當政時期,是東晉軍事力量的迅速上升期,他在荊州打造出來的軍隊,後來和北府軍一樣,成為了在淝水之戰抗擊苻堅南下的主力。而他個人的能力、功勳,在當時已經日益腐化的士族階層中,更屬於難得的英雄人物。他卓越的戰略眼光,持重的用兵特色,也堪當此時東晉的翹楚。桓溫去世之後,他的弟弟桓沖接替了他的職務,和謝安同心協力,東晉政權因此出現了團結的局面。這一切,都對之後那場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淝水之戰,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不過最後想遺臭萬年的桓溫做夢也沒想到,他的理想被他的兒子實現了。桓溫去世32年後,桓溫的兒子桓玄發動叛亂,廢除了東晉皇室,建立了“楚政權”,當年篡權不成的桓溫,被他的兒子追認為“宣武皇帝”,早已作古的桓溫,也就因此過了把皇帝癮。但是過癮之後,卻是他們整個家族的災難,桓玄後來敗給了東晉晚期的新軍閥劉裕,桓溫全家被劃作賊,遭到屠戮。曾經在江南大地舉足輕重的桓家,就這麼完蛋了。而桓玄的這場變亂,也為他的對手劉裕做了嫁衣裳。寒門出身的劉裕,沒有桓溫腦袋裡這麼多條條框框,最後藉著戰功乾淨利落地結束了東晉,開始了南北朝時代。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