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三國5·出師北伐

第85章 從魏到晉

三國5·出師北伐 吉川英治 5140 2018-03-13
就在他遵循孔明遺志,不斷積極進攻的同時,成都內廷中的黃皓之流,卻在日甚一日地煽動反戰情緒。 在這種形勢下,姜維更加無法在前方放開手腳與敵作戰,蜀國已經開始面臨空前的危機。 蜀國的延熙年號,在沿用二十年後改元為景燿元年。後主漸漸厭倦國政,開始日夜沉溺於觥籌交錯的歡宴之中。不言而喻,將胸中本無大志的後主引向安逸享樂的正是黃皓一幫宦官佞臣。 “唉,國將不國了!” “如此下去,蜀國就如夕陽一般,沒有多少餘暉了!” 有識之士禁不住扼腕嗟嘆,但卻敵不過有恃無恐的後主寵臣黃皓。 只有姜維不顧冒犯龍顏,幾次直言進諫,企盼後主能夠迷途知返,剷除誤國害民的宦官佞臣。 然而,一筐爛水果中找不出新鮮不腐的好果子,後主身處讒臣環繞之中,白日遊玩,自有絕色美妾為其拂去肩頭柳絮;晚間歡宴,更可端著盛滿佳釀的琉璃酒杯,陶醉在絲竹管弦輕歌曼舞之中。他早已聽慣了甜言蜜語,忠臣苦口婆心的錚錚諫言,只能使他徒生嫌惡。

姜維屢次進諫無果,只能仰天長嘆:“蜀國已成風前殘燈,壽數將盡了。” 魏國果然也看出了蜀國的端倪,當然不會放過這一天賜良機。景燿六年(公元263年)秋,魏帝命鄧艾、鐘會領兵數十萬,一舉攻入蜀中,以圖徹底摧毀蜀國政權。 魏軍滾滾而來,蜀軍的前衛頓時土崩瓦解。 國難當頭,姜維毅然挺身而出,率軍憑藉劍閣天險殊死防守,未讓魏軍由此前進一步。 但此時鄧艾引領另一路魏軍人馬,卻已繞道突破陰平險隘,席捲漢中,不久便逼近到成都城外。 昔日繁花似錦的蜀國京畿,轉瞬之間變成了鬼哭狼嚎的人間地獄。 百姓做夢也不曾想到魏軍會出現在這裡,直至魏兵殺到眼前,他們才狼狽不堪地四散逃竄,口中仍在將信將疑地喃喃自語:“這難道是真的嗎?”

由於魏軍來得突然,成都守軍竟然毫無防備,所見皆是魏兵在兇殘地燒殺擄掠,滿眼是老弱婦孺在哭號著四下奔逃。昔日美輪美奐的豪宅,綻放異彩的華章,此刻盡皆黯然無光,只能在魏兵肆意蹂躪的淫威中戰栗。 蜀宮之中此時已是一片混亂,後主一籌莫展,只顧與嬪妃抱頭哭泣,失魂落魄的宦官們更是不知所措。 魏軍高唱著“蜀國已亡”,迫近城下,只等著蜀帝打開城門跪伏在魏國軍旗之前。 後主半晌才說出話來:“事到如今,如何是好?汝等有何良策為朕化解災禍?” 重臣們徹夜商議至現在,卻仍然議不出可行之策。人人臉上呆滯慘白,不見一絲生氣。 “去向吳國求助吧。臣等護衛陛下的御輦,一同投奔東吳,將來定有東山再起、重返蜀都的一天。”

“不可。吳國本無心為了蜀國與魏國交惡,孫權罔顧蜀吳同盟條約,正等著蜀國被魏所滅,丞相孔明辭世之後,這種企圖越發明顯,豈可去投奔吳國?” “南方民風淳樸,丞相孔明當年曾廣布王道聖德於蠻地民眾,如今那裡最為安全,不如到南方去暫避一時。” 群臣議論紛紛,後主聽得一片迷惘,莫衷一是。 最後,重臣譙周終於操著沉痛的口吻說道:“任何事物均有其開始、終了,都要經歷中途階段。倘若事變發生在開始或中途階段,尚可設法努力挽回局面;今日之變,卻是丞相孔明逝世之後國家萬事的歸結,此乃天數,非人力可左右。投奔吳國實為下策,去南方避難也只會更加凸顯窮途末路的醜態。微臣唯望陛下切勿玷污先帝御德,勿使蜀國最終徒遺笑柄於後世。”

“如此說來,你是要朕開城向魏國投降?” “微臣不忍口出此言,但陛下若願順從天命,則只此一途,別無他法。” 眾臣盡皆不語,無人敢妄言是戰是降,不料後主出人意料地立即答道:“那就按此行事吧。看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後主說完之後,反而如釋重負地出了一口大氣。 眾臣紛紛失聲痛哭起來,但沒有一人覺得譙周的意見不妥,滿朝文武只能在絕望的深淵裡保持沉默。 關於譙周,有一段盡人皆知的逸事。 他初進蜀宮是在建興初年,那時孔明尚健在。由於早已聽說他的學識與卓見,孔明將這個農家出身的學者推薦給後主,譙周因此被錄用為勸學從事。豈料首次進殿謁見後主,因他原本其貌不揚,加之木訥口吃,儘管滿腹經綸,答起話來卻頗不得體,故而惹得文武大臣失聲嗤笑。

蜀廷監察吏見朝綱遭人懈怠,當日來到孔明丞相府中,向其彈劾嗤笑的官員:“那等大臣不知自肅,竟然如此褻瀆朝廷儀禮尊嚴,應否嚴厲懲戒嗤笑之人?” 孔明並未同意懲戒諸臣,反而安撫監察吏道:“我尚且難以忍住不笑,更何況左右眾人?” 孔明雖然並未失聲笑出聲來,但心中確實也在忍俊不禁。他對監察吏說的話,意思很明白,自己尚無法做到之事,卻要拿來對眾人治罪,豈不有悖法理? 譙周在聽到孔明逝世的消息後,曾連夜私自離開成都,千里迢迢去途中迎接孔明靈柩。後來那些前去迎靈的官員皆因擅離職守被問罪,唯獨最先離開成都的譙周卻被法外開恩。 不為眾議所拘,力勸劉禪開城投降的譙周,就是如此特立獨行的人物。 一得到後主開城投降的消息,魏軍陣中立刻沸騰起來,震天動地的鼓號與山呼萬歲的吶喊響徹成都城外。蜀宮頂上升起降旗,後主帶著眾多嬪妃臣下徐徐走出城門,來到魏將鄧艾營門前屈辱地投降。

至此,蜀國終結了自成都建國以來,歷經二世四十三年的歷史。 這一天,昭烈廟森森松柏的深處,陣陣淒風比往日更為悲愁;定軍山上濃濃的烏雲,像是要將孔明失望的眼睛蒙住;關羽、張飛,幾多人父人子,多少忠膽英魂,此刻在九泉之下,又何以安然瞑目! 曾幾何時,為了這片土地,多少男兒捨棄生命,埋骨黃土,又在冥冥中祝愿大蜀的江山能夠世代永傳。而今,蜀中的土地上,到處轟響著魏兵的足音,成都的天空中,四處翻捲著魏國的軍旗。 蜀中單純樸實的百姓無人不在嗟嘆,這究竟是誰的罪過? 然而,有一個人始終反對逃難或投降。他的身上流淌著劉玄德嫡傳的血液,此人便是後主的第五位王子,北地王劉諶。他竭力主張:“哪怕將蜀宮變為墳墓,也要與魏軍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但無人傾聽他的豪言壯語,更無人願與他一起捨身赴死。憤然之下,他來到祖父劉玄德的昭烈廟中,先將妻兒殺死,隨後毅然自盡。 這位王子以自刎保留了自己心中的美好願景,也為行至窮途末路的蜀漢保住了一絲尊嚴。 卻說姜維扼守在劍閣險地,正與魏將鐘會對峙,卻聽到成都開城投降的消息,隨後接到後主的敕命:“放下武器,投降魏軍。” 身旁將士一聽命令自己去當敵軍的俘虜,莫不憤憤不平地拔劍猛劈山石,痛心疾首地嘆道:“一夕功敗垂成,只能飲恨終身了!” 由此不難看出,蜀人的鬥志並未蕩然無存,毋寧說,孔明離世三十年來,他們堅持“以攻為守”的積極戰略,以無畏的氣概連續與外敵爭戰,其精神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姜維等將領的英勇求戰精神固然令人欽佩,但不能否認,由於不聽費禕忠告,自露破綻,以致被敵人乘虛而入,反而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費禕在世時,曾經懇切地對姜維說過:“我深知自己哪怕再有作為,也遠遠不及故去的丞相。一想到丞相那樣非凡的英才尚且未能平定天下,就不能不痛感我等平庸之輩又能有何作為。看來自己力所能及的,只是守住疆土,整肅法令,使國內安定,國家富強而已。至於對外征戰、一統天下的功業,唯有期待日後由如同孔明丞相那樣的賢人來達成。以僥倖之心貿然與強敵一決勝敗的戰法,我等必須極其慎重,絕不可輕易採用。” 這番話可謂推心置腹,句句都是金玉良言,然而姜維始終不忘自己的遠大抱負,一直堅持對外積極進攻。 若要論及主戰與主降孰是孰非,後人似乎大都認同譙周最後對後主的那番勸諫。 若從史詩的角度回顧蜀國走過的四十三年,姜維的澎湃激情仍可視為一段燦爛的華章。他作為一員武將,不堪長期忍受屈辱,奮起反抗魏將鐘會,最終被其逮捕,與妻兒族人一同被斬首。似乎命中早已註定,他的熱血最後必會染在魏國的刀刃上。

據魏軍佔領成都後蜀朝交與鄧艾的人口資產文簿記載:共有戶二十八萬,男女人口九十四萬,帶甲武士十萬兩千,官吏四萬,倉糧四十餘萬斛,金銀各兩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在庫,不及具數。 在冊資產如此之豐,其餘珠寶財富可想而知。 然而蜀國的國力相當疲弊,軍隊將士的鬥志也已不可與孔明在世時同日而語。昔日受人山呼萬歲的後主,不得不率百官出城跪於魏軍營門前,訂立屈辱的城下之盟。任何國家一旦覆亡,其淒楚景象令人不堪忍睹。 若論招致蜀國覆滅的原因,似可舉出以下幾點:後主劉禪的愚昧懦弱,楊儀的削職去官,董允、蔣琬的相繼去世,費禕的飛來橫禍。凡此種種原因疊加起來,便最終造成了蜀國不可逆轉的命運。 到了蜀國末期,後主的親政與宦官黃皓的專橫,使本已每況愈下的朝政雪上加霜。大凡王朝到了行將滅亡的末期,均會出現宦官干政,以及隨之而生的暴政苛役、廷臣內鬥、驕奢淫逸等現象。蜀國行將崩潰的末期,自然無法超脫其外。

而最為削弱蜀國戰力的,乃是蜀中學者思想的分裂。儘管孔明製定了通過三國鼎立走向一統天下的國策,但他們中的許多人對此絲毫不感興趣,生髮出一種代表了一股厭戰、反戰的思潮。 杜瓊等人闔門自守,假冒清高,卻搬弄《春秋讖》中的詞句肆無忌憚地放言:“代漢者,當塗高也。” 因為“當塗高”乃“當道高台”之意,而“魏”字亦可解釋為“高台”,故杜瓊引用此語,實際是在宣揚“取代漢朝者,必為魏國”。杜瓊雖食蜀國俸祿,卻公然以此等讖言蠱惑人心,可見當時蜀中思潮之一斑。 而學府中還有人在散佈更為聳人聽聞的言論:“先帝名備。備者,準備之意也。後主諱禪。禪者,禪讓之意也。由此看來,後主只做得禪讓之君,劉氏帝業不會長久,後日定準備禪讓與他人。” 蜀國養瞭如此一批學者,其實早已病入膏肓,注定了最後覆亡的命運,只不過這種病症平時隱於體內未被發覺罷了。 卻說後主投降魏國之後,被遷至魏都洛陽,後被封為安樂公,度過了平凡的一生。蜀國舊臣也轉而投魏,均被魏國委以官職,開始心甘情願地侍奉魏帝。 當時有一魏人同情后主的境遇,特意造訪他的府第,試探道:“您來魏之後,日常可有不便之處?想必有時睹物思情,也會想起昔日蜀中歲月,難免感傷悲嘆吧?” 哪知庸碌的後主欣然答道:“哪裡!哪裡!魏國四時氣候宜人,每日佳餚美味,我在這裡早已樂不思蜀了。” 不思故土若是一種大徹大悟的淡泊無求,倒也令人肅然起敬,但後主的樂不思蜀是貪圖物慾的本性流露,只能令人感到可悲可嘆了。 魏國直至孔明死後才終於能夠高枕無憂。 不知不覺之中,朝野上下忘卻了連年的外患,到處洋溢著安逸和樂的氣氛,天下太平逐漸助長了奢華享樂之風。這種徵兆發端於魏國上層,洛陽率先以魏帝的名義大興土木,最為明顯的例子,便是建造昭陽殿、太極殿、總章觀。除了這些大殿、高閣之外,魏國又不惜耗費大量人力、資財,興建了崇華殿、青霄閣、鳳凰樓、九龍池等林泉、宮苑,據說為此動用的天下工匠有三萬餘人,人夫更達三十萬之眾,這自然是不折不扣地濫用國帑。 曹叡這樣的明君為何也會墮入大肆揮霍的濁流?這或許應該歸咎於他向人性弱點的回歸,抑或解釋為文化的自然循環。 這些新建殿堂樓閣的雕樑之美,華棟之妍,壁瓦之燦,金磚之麗,無不使人眼花繚亂。其豪奢雄偉,更是無法比擬。然而奢華的背面,社會底層正在傳出人夫疲憊的喘息,街頭巷尾也在蔓延著市民埋怨的陰霾。儘管如此,魏帝猶嫌不足,他催促官吏修繕芳林閣,詔令各地上送巨大石木建材,徵用耕牛運輸土方石瓦,無止境地濫用百姓血汗。 雖有公卿向他進諫:“即使武皇帝(曹操),當年也不曾如此奢華無度,役民不止。”但魏帝絲毫不予理會,有人不斷勸諫,反被他問罪斬首。 既然上有所好,臣子之中自然也就不乏阿諛奉承之人。 “人若能取日精月華之氣,便可永葆年輕,長生不老。現在可遣人於長安宮中建柏梁台,台上立一銅人,手捧承露盤,每日三更時分,接儲北斗所降沆瀣之水,其名曰天漿,又曰甘露。取此露水混以美玉之屑,每天清晨調和服之,陛下壽齡便可延長百載,亦可保持少年之顏澤。” 魏帝變得益加喜好此種荒誕言論,其前途如何,不言自明。 魏國的運勢依然昌盛,或許是得益於謀士良臣眾多。自曹操以來,魏國就始終人才濟濟,民富國強。 司馬懿此時已是魏國元勳之首,司馬氏家族自然也隨之顯赫無比。他於延熙十四年,亦即魏國之嘉平三年謝世,魏廷以大禮對其進行國葬厚祭,遺職與勳爵之位由其子司馬師繼承。然而未過多久,司馬師也相繼亡故,其弟司馬昭又繼續承襲爵位職務。司馬昭不僅就任大將軍,權傾一時,威震四海,還獲封晉王九錫,其勢力直追魏帝。司馬昭死後,其子司馬炎繼承爵位,魏國此時已進入魏元帝時代。司馬炎終於迫使魏元帝退位,自己稱帝,創立了新王朝,他便是晉朝的武帝。 魏國自曹操以來歷經五世四十六年之後,終於滅亡。事實上,魏國祇比蜀國多存在了三年。 晉取代魏之後,之所以未立即吞併吳國,是因為一時對其還無從下手。當時孫權雖然已經去世,但在繼位的孫皓實行苛政引起南方各地暴動之前,建業城中仍有諸多善謀忠勇的群臣健在,吳國尚可憑藉長江天塹與江東豐饒之地與晉抗衡。 但吳國一俟開始潰敗,也如同長江流水一般迅疾。由於孫皓十餘年的殘酷暴政,吳國四世五十二年的基業在其手中毀於一旦。 水陸兩路大軍浩浩蕩盪向南挺進,望不到頭的人馬舉著無數旌旗,旌旗上書寫著一個新的國名——晉。 曾經三國鼎立的天下,終於統一為晉。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