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三國5·出師北伐

第49章 第四十九章出師表

三國5·出師北伐 吉川英治 6637 2018-03-13
馬謖說道:“司馬懿此人胸懷雄才大略,雖久仕魏國,卻不知何故,一直未得重用。據說他年方弱冠之時,便已為曹操司掌圖書典籍,身為曹操、曹丕、曹叡三朝勳臣,擔任現在的職位,豈不顯得落寞?” 孔明默默不語,只是靜靜地看著他。馬謖接著向孔明獻上一計:“他自請前去西涼州赴任,是想避開魏國中樞,曹叡的朝臣想必對其此舉心存狐疑。只要向世間散佈司馬懿圖謀反叛的謠言,再偽造他的檄文,遍貼各地,魏國朝廷定然為謠言所惑,將其誅滅,即使不殺他,也會革職發配邊境僻地。” 馬謖的計策與孔明所想不謀而合,於是孔明依其所言,暗中實施。蜀國派出細作,並利用過客、百姓親友口耳相傳,在魏國廣布謠言,還偽造司馬懿的檄文,分送各州武將。果不其然,各地頓時紛傳司馬懿謀反。鄴城的門吏這天得到一份檄文,立刻報到魏宮中。

通篇檄文言詞激烈,歷數曹氏三代君王的罪孽,煽動天下不平之士,定要推翻魏國朝廷。 曹叡看了檄文大驚失色,不敢斷定真偽,急召重臣秘密商議:“這檄文真是司馬懿所寫?” 太尉華歆拜伏在地,答道:“前次司馬懿上表自請守備西涼之地,臣就覺得他心懷叵測,如此看來,臣等的猜測確實不錯。” “朕不知司馬懿何故謀反,他究竟有何冤仇,要對魏國大動干戈?” “太祖皇帝早已識破他的反心,曾對臣言: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與兵權。故武帝在世時,只准他擔任整理文書典籍的閑職,從不讓他掌管兵馬。武帝深知,若他有了兵權,必會害及國家。” 王朗也對曹叡坦言己見:“華歆所言甚是。司馬懿自弱冠時起便鑽研韜略,深諳軍機兵法,工於心機。先帝在世時,他藏而不露,如今見陛下年幼,方才露出鷹狼本性,從西涼發出檄文,以圖實現多年的野心。切望陛下儘速征討,以免其成為燎原烈火之勢。”

魏帝曹叡畢竟年幼,聽了諸臣勸諫,依然猶豫不決。這時,族親曹真說道:“司馬懿未必真是謀反。如果我們輕率發兵征討,他又不是謀反,豈不是使君臣自亂?” 曹真的反對不無道理,眾臣再三商議,最後決定:仿效漢高祖偽遊雲夢之計,魏帝御駕巡幸安邑,趁司馬懿來迎接時,觀其動靜,他若有反叛之嫌,就於車前將其擒獲。 不久,巡幸儀仗浩浩蕩盪前往安邑。司馬懿得報,立刻決定依照禮儀,親率數万西涼兵馬,整裝前往安邑迎接魏帝御駕。消息傳來,不知何人忽然嚇得叫喊起來:“司馬懿率十萬大軍殺過來了!” 群臣聞言驚恐萬分,魏帝更是面如土色,沿途所到之處,謠言紛起,人心惶惶。 司馬懿依舊蒙在鼓裡,率領數万兵馬朝安邑城趕來。將近城門,忽見一隊戒備森嚴、如臨大敵的人馬擋住去路:“不得通過!”

領軍的曹休催馬上前,怒喝道:“好一個司馬懿!你也是接奉遺詔的三人之一,先帝親自託孤於你,如今你竟然也謀反叛亂。若敢再向前一步,定要你死無葬身之地!” 司馬懿見狀大吃一驚,急忙申辯,請曹真不要中了蜀國的離間計。他下了坐騎,棄劍於地,將數万精兵留在城外,隻身上前對曹真說道:“我要面見天子,奏答此事。” 來到魏帝御駕前,他拜伏在地,泣涕漣漣,竭力辯白無中生有的指控:“臣請求鎮守西涼之地,絕非出於私慾私心,實為鑑於此地至關重要,必須防備蜀國進襲。敬請陛下假以時日,臣誓要先亡蜀,再滅吳,以報三代君恩。” 曹叡見他說得言之鑿鑿,情之切切,不覺為之心動。但華歆、王朗睨視著司馬懿,心裡認定他就是鷹狼般的野心家,對他的辯解並不相信。

他們屏退司馬懿,眾臣圍著魏帝再次商議。華歆、王朗的話無疑左右了群臣的態度,魏帝見諸臣眾口一詞,隨即下達敕令:“世間已生種種臆測,危及國家穩定。故不可讓司馬懿掌兵馬之權,只可效仿漢文帝處置周勃之例,使其成為無爪之鷹,放逐於野。” 司馬懿被除去官職,遣回家鄉,由曹真總督其雍涼軍馬。 蜀國細作即刻將此事飛報成都,就連處事一向內斂淡定的孔明,聽到消息後,也喜出望外,“我久欲發兵伐魏,怎奈有司馬懿鎮守西涼,至今不得施展。現在他既遭貶回鄉,還有何可擔憂的!” 孔明將自己關在丞相府第之內,一連幾日,足不出戶,閉門謝客。前次魏國發兵五路前來攻打的危急時刻,他也曾閉門不出,但此番只是每日在屋中沉思,未像前次那樣在後花園池畔觀魚。

數日之後,他終於在一天晚上鄭重地齋戒沐浴,然後在燈下寫就一封上呈後主劉禪的奏摺,這就是被後世傳頌不絕的《前出師表》。 他已下定決心,趁此大好時機,斷然進行北伐,故《前出師表》中字字句句無不是其嘔心瀝血所成。表中並不追求詞句華彩,卻處處滲透著其滿腔的熱誠,與治理國家的長遠經略之策。 他在表中先對後主闡述帝王應行之王德,繼而縱論天下大事與蜀國現狀,並舉薦忠臣良將,建議後主加以任用。當憶及先帝劉玄德的知遇之恩時,情真意切,字裡行間隨處可見其忠淚之痕。 《前出師表》是一篇長文,開頭即披肝瀝膽,訓誡幼主: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孔明繼而寫道: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以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寫到此處,孔明筆鋒一轉,追思自己與先帝劉玄德的相知機緣,字字泣血,可以想見他秉筆書至此處時,定已涕泗滂沱,不能自已。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孔明在此明確指出蜀國的方向與前途——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表達了以完成此項大業為己任的決心。他並以慈父之情、忠臣之心輔佐後主,為臣者固應粉身碎骨,在所不辭,為君者亦應決心克盡艱難,彰顯帝德。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諮,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前出師表》全文到此結束。孔明在寫完此表擱筆之時,想必閉目良久,追思先帝遺囑,再次發誓定要不負重托,輔助後主完成先帝未竟之業。時為蜀國建興五年(公元225年),孔明四十七歲。 多日足不出戶的孔明,終於跨出丞相府第,前去上朝。他進宮後便拜於宮闕之下,呈上出師表。 後主劉禪閱表之後,好心相勸道:“相父南征,遠涉艱難。回都以後,尚一年有餘。坐未安席,今又欲赴更大征戰,豈不勞頓神思?相父已年近五十,還是不要過度勞累,當為國珍視身體才好。”

孔明感後主善心,泣道:“臣叩謝陛下美意,但臣受先帝託孤之重,夙夜未嘗有怠。即使得閒,亦時刻不敢忘先帝未竟之業。臣雖已近五十,然無疾無病,若不就此時討賊,恢復中原,待年邁之後,怎堪再盡微忠?請陛下不必為臣煩心。”說完之後,徑自退下。 擔心的不止後主劉禪一人,孔明在出師表中表達的北伐決心,頓時引起了蜀國朝廷巨大的不安。 群臣的顧慮不無道理,自先帝劉玄德入主蜀漢以來,立國時間尚短,加之連年征戰,積聚的國力亦無法與強大的魏、吳相匹敵。 前年遠征平定南蠻之亂,耗費了巨大的資財人力,望著日漸匱乏的國庫,執掌財政的官員就曾忐忑不安,“這樣下去如何是好!” 幸得遠征軍大捷而歸,帶回大批耕牛、戰馬、金銀、犀角等南蠻貢物,緩解了財政窘境。然而才過了一年半,孔明就又要發動更大的攻勢,廷臣們不禁議論紛紛:“國家尚須休養生息,此時再去大舉討魏,可謂是無謀之舉。”

由於丞相孔明決意已定,無人敢對其出師表公然反對,但後主劉禪周圍的廷臣,消極悲觀的卻為數不少。 “此時征戰,難有勝算。” “若是為了迎戰前來犯境敵軍,自然另當別論,現在魏國曹丕歿去未久,曹叡年幼繼位,尚不致立即對外挑起事端,我軍本不必興師征討。” 這些廷臣最擔心的,是兵員不足與財源乏匱。與魏、吳兩國相比,蜀國的戶籍人口數僅為東吳的一半,隻及魏國的三分之一。憑藉近年來致力發展經濟日益強大的國力與易守難攻的險峻地勢,蜀國防備敵國進攻尚無所慮,但其文化底蘊與常備軍力的數量,均無法與擁有中原沃土的魏、吳兩國相匹敵。 更兼後主劉禪雖已二十一歲,繼位也有四年之久,但無其父劉玄德的大才,且未經過任何磨難,全無安邦定國的君主韜略。 “丞相絕非不明如此諸多不利條件,為何偏偏要在此時斷然進行如此重大的軍事行動?”眾人雖然信服孔明的才智,但卻無人深知他此番發兵的真意。 明了孔明真意的,只有孔明自己。 一天晚上,太史譙周親往丞相府拜訪孔明,他是代表全體朝臣來坦言心中不安,勸諫孔明休兵的。孔明懇切地對他說道:“時不我待,現在正是討伐魏國的最好時機。魏國原本土地肥沃、人強馬壯,自曹操以來三代經營,已漸有大國之勢。若不儘早對其討伐,將來不僅不能滅魏,蜀國也只能坐以待斃。” 孔明說罷天時,又言及出征的準備:“蜀國確實非常弱小,天下十三州中,完全處在蜀國治下的僅有益州一地,其面積與魏、吳無法相比。且軍隊兵源不足,軍需資源匱乏,這些也都無須諱言。但請你放心,此番征戰,若無勝算,孔明不會出兵的。” 他說完拿過一本簿子,向譙周披露了一項秘密。原來孔明早已秘密組織了一支預備兵團,由荊州戰敗後撤的散兵與南方各地招募的蠻兵組成,現駐於外地。該兵團編為五隊,即連弩隊、爆雷隊、飛槍隊、天馬隊、土工隊,由趙雲與馬忠統領,已按機動作戰所需,嚴格訓練一年。這支軍團一旦上陣,必會出奇制勝,將其打得一敗塗地。 對於幾年來在財力上的精心準備,孔明也向譙周說明:“北伐的決心並非今日忽然想到,在領受先帝遺托時即已有此打算。幾年來,我以農為本,設置大司農、督農等職位,致力振興農業,所以儘管連年征戰,但蜀中農產收穫依然充裕。除農業以外,蜀中鹽、鐵資源豐富,實為天賜,我於幾年前已將鹽、鐵納入國家經營,其豐厚收益加上田賦、戶稅,已足以供應大軍挺進中原所需。” 原來孔明素來最為操心蜀國經濟,以成都與農村婦女手織蜀錦為例,近年來他獎勵增產,將蜀錦大量銷往南蠻與西涼胡夷之地,對輸出敵國魏、吳也給予方便,並以其收益源源不斷購回蜀國所需的重要物資,由此可見其苦心經營蜀國經濟之一斑。 聽孔明說完如此詳盡的精心準備,本想勸他休兵的譙周也只有一言不發,心悅誠服地告辭而去。朝廷中不僅再也聽不到怨聲,反而充滿了過分樂觀的情緒,“丞相既然準備得如此周密,此次北征,必獲全勝!” 不少廷臣以為很快便可返回中原舊都,又能像漢朝那樣重新一統天下。 就在人人樂觀地以為穩操勝券之時,孔明心中卻明白前途未卜,他必須下定背水一戰的決心。孔明並非不希望勝利,但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魏國的強大,深信自己亡故之後,蜀國也將不復存在,他唯一的念頭,就是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必須完成先帝劉玄德的遺托。 眼見後主劉禪的資質與其父如此不同,他心中無比寂寥淒涼,卻不能對任何人訴說。 魏國自曹操以來,如今仍然人才濟濟,不乏經略高人與戰陣豪傑。反觀蜀國,關羽、張飛既歿,後主年輕,朝臣多為泛泛之輩,這些也使孔明憂心忡忡。 然而,孔明並不認為蜀國不能統一天下,亦不認為劉玄德的遺詔無法完成。一千餘字的出師表中,無絲毫怨尤之意。 三軍全部集結完畢。 在此期間,一切準備均迅速機密地進行著,蜀宮內部雖然幾經商討周折,但對外卻未走漏一點風聲。 春三月丙寅日,出征的命令終於下達了:“準備出發!” 孔明上朝向蜀帝告辭時,後主劉禪淚眼汪汪,情意切切地叮囑道:“相父,請多保重!” 孔明仰望著劉禪,腦中不覺掠過先帝劉玄德的身影,他感到劉玄德一直佇立在劉禪身後。 “陛下請放心。就算孔明征戰五年、十年不歸,陛下身邊也還有諸多忠臣,他們學識淵博,經驗豐富,只要有他們輔佐處理內政外交……” 孔明邊說邊向御座兩旁望去。此時他最擔心的不是征途坎坷,而是對劉禪的輔佐與內政的治理。 為此,他已在前幾天斷然進行了人事調整。任命郭攸之、董允、費禕三重臣為侍中,總攝宮中之事;又委任向寵為大將,總督御林軍馬;任命張裔為長史,代替自己掌管丞相府事;蔣琬為參軍;杜瓊為諫議大夫;杜微、楊洪為尚書;孟光、來敏為祭酒;尹默、李撰為博士;郤正、費詩為秘書;譙周為太史。凡認為足以信賴可用之人,皆配置於文武各機構,以期自己不在成都期間,可保萬無一失。 孔明環視著蜀帝身旁留守輔佐的文臣武將,沉靜的雙目彷彿在由衷地向諸臣託付:“諸事有勞各位費心!” 後主劉禪走出宮來,一直將孔明送至街門之外。 春風勁吹三軍旌旗,出征將士齊集丞相府門前,鐵甲燦燦,蔚為壯觀。各部序列如下: 前督部鎮北將軍領丞相司馬魏延 前軍都督領扶風太守張翼 牙門將裨將軍王平 後軍領兵使安漢將軍李恢 副將定遠將軍呂義 兼管運糧左軍領兵使馬岱 副將飛衛將軍廖化 右軍領兵使奮威將軍馬忠 撫戎將軍關內侯張嶷 行中軍師車騎大將軍劉琰 中監軍揚武將軍鄧芝 中參軍安遠將軍馬謖 前將軍都亭侯袁綝 左將軍高陽侯吳懿 右將軍玄都侯高翔 後將軍安樂侯吳班 領長史綏軍將軍楊儀 前將軍征南將軍劉巴 前護軍偏將軍許允 左護軍篤信中郎將丁咸 右護軍偏將軍劉敏 後護軍典軍中郎將官雝 行參軍昭武中郎將胡濟 行參軍諫議將軍閻晏 行參軍裨將軍杜義 武略中郎將杜祺 綏戎都尉盛勃 從事武略中郎將樊岐 典軍書記樊建 丞相令史董厥 帳前左護衛使龍驤將軍關興 右護衛使虎翼將軍張苞 其中缺了一員歷次出征必不可少的大將,此人就是跟隨劉玄德屢建功勳的趙雲。 趙雲的英姿這天未出現在遠征軍中,確有眾所周知的原因。 這位長坂坡一戰成名的英雄,如今已經年老發白。孔明念及他南征時拖著老邁的身軀奮戰始終,這次特意不將他編入遠征軍,要他留下來守衛成都。 但趙雲並不領情,一聽自己不在出征陣容之中,立刻趕來找孔明請戰:“為何我的名字不在出征名單之中?不是我誇口,自從跟隨先帝征戰,何曾臨陣退縮?每次遇敵,率先迎上前去的必是我趙雲。今雖年老,戰場上也絕不會輸給年輕後生。既為大丈夫,戰死疆場方能稱幸,丞相難道將老邁的趙雲看得如同朽木一般嗎?” 孔明不得不讓步,因為趙雲手按劍柄,聲稱若再不讓他隨軍前去,便要當場自刎。 “你如此熱望上陣,我怎好再加阻攔?但你必須帶我選的一員副將同行。” “帶副將自然可行,只是不知副將為何人?” “中監軍鄧芝。” 趙雲欣然允諾,於是孔明調整編制,交給趙雲與鄧芝精兵五千,戰將十員,為前陣先鋒,先於大軍從成都出發。 如此大規模的軍隊開往境外作戰,是蜀國建國以來破天荒的第一次。出發當日,成都市民全都停業歡送,連原定送到城門的後主劉禪也依依不捨,與百官一起送到北門十里之外。 三軍離開成都,行進到郊外,沿途村莊里的老幼百姓,也都簞食壺漿以送王師。 無論是村旁還是田畔,都有百姓在朝孔明的四輪車跪拜,更有村姑老婦為士兵送水送餅。 孔明感慨地望著眼前的情景,心中想道:“蜀中已無任何後顧之憂了。” 得知蜀軍傾巢而出,魏國朝廷霎時動盪不安起來。一聽到孔明的名字,魏國無人不為之膽寒。 魏帝曹叡問群臣:“誰可為將,以退蜀兵?” 一時間,滿朝武將,竟無一人出聲。 此時只見有一人出列應道:“臣願前往。” 眾人朝他望去,不禁睜大了眼睛——原來是夏侯淵的兒子,安西將軍兼尚書、駙馬都尉夏侯楙,字子休。 其父夏侯淵是武帝曹操的功臣,在漢中死於蜀軍手中。如今蜀軍來攻的正是漢中,故夏侯楙要在父親戰歿之地上報國恩,下報家仇,以慰父親亡靈。當年父親夏侯淵戰死,幼小的夏侯楙由伯父夏侯惇撫養長大,後來曹操可憐他的身世,以女兒清河公主嫁與他,招他為駙馬。眾人雖尊重這位駙馬,但夏侯楙漸漸露出本性,為人輕薄慳吝,因此在魏軍中聲名不佳。 但以夏侯楙顯赫的身份地位,他完全有資格擔任大將軍一職,故眾臣無人反對,魏帝曹叡亦嘉勉其志,撥給其關西兵馬二十萬,授予印綬,令其粉碎孔明率領的蜀國大軍。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