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那時漢朝1 劉邦崛起·楚漢爭霸

第14章 二、張耳和陳馀:將相之路

陳勝造反後,率軍打回了老家陳縣。張耳和陳馀聽說陳勝軍經過陳縣,立即前往投奔。陳勝早就听說過張耳和陳馀的大名,不過稍讓他意外的是,他們竟然就潛伏在老家的官府眼皮底下,果真是高人啊,不服都不行,陳勝如獲至寶地收了這對活寶貝。 但是好景不長,張耳和陳馀以陳勝稱王問題為開端,從而和陳勝鬧得不歡而散,於是走向了一條敵對之路。 情況是這樣的,陳勝不是喊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嗎,當時陳縣的豪傑及父老緊緊地抓住了這話,力爭遊說陳勝,強烈要求他稱王。稱王當然正合陳勝心意,於是陳勝便把張耳和陳馀召來,裝模作樣地問他們對陳縣人遊說他稱王這事有什麼看法。 陳勝這招就叫作戲。張耳和陳馀是名士,只要兩人公開表態支持,眾望所歸的藉口自然就成了個人野心的粉飾品,那麼理所當然地,自立稱王就會成為在太陽底下,經得住陽光檢驗的大好事!

陳勝打的這個大算盤實在是太美妙了,但美妙的泡沫往往經不住一縷陽光的考驗,他首先就過不了張耳和陳馀這一關。張耳和陳馀一致認為,陳勝這招急功近利之術,只能滿足陳縣百姓那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心理慾望。但是,如果真要走向自立稱王之路,那麼他付出的成本將是殘酷的失敗。 於是,張耳和陳馀擺出名士的遠識卓見,建議陳勝緩稱王,廣結友,待時而動。他們的理由如下:將軍您幹掉暴秦,當然是舉國同慶之事。但是,現在天下還很亂,勝敗還無法定下來,您就自稱為王,恐怕天下人都覺得您太自私了。不如您就慢一點稱王,引兵殺向咸陽,徹底掀掉秦朝的鐵鍋。同時,尋找六國後代,立他們為王,這樣就多多為秦國樹敵,為敵人樹敵,其實就是替自己增加力量。人多肯定是好辦事的,只要敵寡我眾,那麼天下就可以控制在手裡,那時候您想稱什麼王都是不成問題的。

張耳和陳馀這番話,沒有愧對他們頭上那頂“名士”的帽子,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他們的見解十分正確。歷史也充分地證明了,稱王這等事就像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想喝好湯,你就得耐下心來慢慢熬。千年之後,朱元璋舉軍起義抗元時,當時各路起義軍紛紛稱王,朱元璋也對臣下問及和陳勝同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該不該稱王。 謀士朱升送了朱元璋一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深以為然,決定不趕稱王這股浪潮,果然躲過了元朝的打擊,並一直笑到最後,最終建立起了兩百多年的明朝大業。 可陳勝不是朱元璋,他不僅是一個心急的人,更是一個自以為是的人。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我稱王是為了誰?還不是想給天下那些沉默的大多數樹立一個好榜樣,為他們悲慘的命運指明一條出路。我也曾說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誰規定一定要六國之後當王才能除掉暴秦,別忘了這裡是我的地盤,我的地盤聽我的,誰勸都不頂用,稱王是鐵定的了。

於是,不信邪的陳勝立即否定了張耳和陳馀的建議,啟動了自立稱王的病毒程序。可歷史從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後來的事實是,陳勝倉促稱王,倉促被滅,曇花一現,開了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首舉必敗的先河。 這真是一道可怕的歷史魔咒,自陳勝之後,不管哪個朝代,每每總是首難者倒下,反而是後來者踏著前人的鮮血勇往直前,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可歷史從來都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時,張耳和陳馀首計不成,就知道大事不妙,陳勝靠不住,只能另立山頭了。可問題是,另立山頭,就得有兵。 當然了,沒兵可以向陳勝借,就看你會不會編藉口。對張耳和陳馀這種一等一的謀士,藉口就像樹上的楊桃,摘甜摘酸那都是舉手之勞。既然時不待我,那就上陣吧,這次輪到大哥靠後站,小弟陳馀登台表演。

於是,小弟陳馀提著一顆所謂赤誠效勞的心,對陳勝又獻上一計,大王您只顧率兵向西攻打咸陽,可是黃河之北的大片土地還沒有收復,我曾經在趙國生活過,比較了解那裡的情況。如果您願意給我一些兵力,我願為您北上拿下趙國。 這才是領導的好員工嘛,要懂得急領導之所急,想領導之所想。好樣的陳馀,我覺得你的設想和思路都很不錯,符合當下歷史潮流,更主要的是符合我的根本利益,我馬上派人去指導你完成這個工作。 陳馀一听就傻了,陳勝王您這是什麼話,我給您出謀劃策,想的就是要當一個分管一方的領導,而且趙國的情況我最熟悉了,您為什麼還偏要派什麼人來指導我的工作? 陳馀真是想得太美了,別以為陳勝是個只想吃熱豆腐的張楚王,其實他早就看出張耳和陳馀這兩人不是善類。陳勝知道,秦政府能捨得花一千五百金去買他們的人頭,那不是白花的,要對付這等所謂名士,不能殺,也不能趕,而要假裝和他搞好人際關係,還要死死控制在手裡,讓他翻不得,更跳不得。

陳勝馬上動手做攻打趙國的計劃,在選派將領方面,他做了一個精心的安排:任命心腹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馀則分別為左右校尉。 所謂校尉,就是部隊長之意,不過是一個中等軍官。陳馀一听就暴跳如雷。計謀是我出的,要的就是將軍令,搞到最後竟是打雜的!好,既然你陳勝把我們當外人,也休怪我以後不把你當自己人,咱們就走著瞧。 當時,陳勝派出攻打趙國的這支軍隊人數不多,只有三千人,而且還是一支雜牌軍。我們千萬別小看這三千多的雜牌軍,陳勝能做到今天擁兵數万的王,靠得也不過是八九百兵。再說,如今的秦朝不是嬴政時代的秦朝了,如今的秦朝就如一大群失去牧人控制的羊群,只要是個人都能捉上好多只。 但是戰爭這玩意,不是僅靠盲目自信就能夠打贏的。秦朝儘管腐爛了,但是多腐爛的瓜也有幾塊地方是好的,征戰各地的軍隊,有時候也得講運氣,碰上爛的地方就任你宰割,但是萬一碰到強人,打趙國的這三千人就等著死翹翹吧。

是生是死,只有打出去才知道。很幸運的是,以武臣為首的北伐軍實在運氣太好了,一路上他根本就不用打,只用一招陰術就把諸縣秦兵統統收下了。 武臣所謂的陰招,就是恐嚇。這招恐嚇的方法技術含量不高,但是相當管用,每到一個地方,他就派人到城下大喊:城裡的人聽著,暴秦無道,天下造反,陳勝自立張楚王,派我們的吳廣及周文大將軍帶著百萬大軍攻打咸陽城去了。現在咸陽城都自身難保了,還有誰會來救你們,如果識時務的話,就趕快投降,不然的話,你們就等著挨刀吧。 武臣的高音喇叭一喊,果然,趙國有十來個城市馬上就開城投降。於是,武臣像撿死魚一樣沒收了降城的所有軍隊,湊起來竟有數万軍隊了,這下子真是賺大了。 武臣終於嚐到了造反的甜頭,他繼續向前推進,當行到范陽(今河北省定興縣)時,他恐嚇的法寶終於不靈了,他怎麼喊話,范陽令就是不睬他。

武臣鬱悶了。好,恐嚇不行,就休怪我動手了。武臣於是調兵遣將,準備攻城。然而,就在這時,有一個人突然從城裡奔出來,要求立即和武臣會面。 從城裡奔出來的人,正是范陽人,他就是後來另外一個縱橫家酈食其的競爭對手——蒯通。 蒯通,本名蒯徹,後來為避漢武帝之諱而改名為通。 學術宗派出身:縱橫家。 為人特點:誰給錢,就給誰辦事。 必須要說清楚的是,蒯通不是范陽城派來的使者,也不是叛徒,而是以獨立身份前來投奔的。當蒯通見到武臣後,第一句話就是勸請他不要動手。武臣一听就笑了,你以為我想動手嗎,只要范陽城一天不投降,我就一天不停止打它,這是天經地義的事。要不然,我大老遠跑到北方來幹嗎?再說了,造反的本職工作就是見城攻城,見人搶人,你叫我不打,那不是違背我的職業道德嗎?

將軍您錯解我的話了,我叫您不要動手,不等於我不動手。我的意思是,只要您聽我一計,讓我親自出馬,我保證讓您一次賺得翻天。 武臣又笑了,我已經翻過一次天了,難道你有什麼妙計讓我翻兩次天? 妙計當然有了,心裡沒有一點貨水,我敢來向您拍胸膛吹大牛嗎?這個范陽令叫徐公,此公我最了解了,他本來就是貪生怕死的貪官污吏,如果您動手攻打范陽把他幹掉,後面將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燕趙其他城市不但不會投降,反而拼命守城,那麼北伐軍想征服趙國,那就難得多了。 所以,目前對范陽令的唯一辦法就是,收買他,搞定他,利用他。當然啦,對付他的辦法都想好了。那就是封他官職,送他好車,讓他坐著我們的馬車當活榜樣四處宣傳,那麼其他城市肯定也會效法投降的。

武臣一聽,此話大有道理,就照你說的辦。於是武臣便派好車一百輛,好馬兩百匹,帶著一個侯印,讓蒯通立馬前往遊說徐公。果然不出所料,這個叫徐公的縣長大人一看到這麼多好東西,乖乖地做了北伐軍的活雷鋒,到處宣傳投降的好處。 於是,燕趙之地一下子就有三十餘城向北伐軍投降。武臣高興得差點沒飛起來了,縱橫家果然是活寶啊,以天下最小的成本,做天下最大的生意,簡直就是神了。 然而,就在武臣賺得翻了幾番之後,西邊卻傳來一個消息,周文西征的幾十萬主力大軍,被章邯打得落花流水,毫無反抗之力。張耳和陳馀一聽到這個消息,當即興奮得跳了起來。真是天賜良機啊,陳勝大勢已去,報仇的機會終於來了。 陳勝,你就等著瞧吧。我要你把欠我們的統統還回來。

張耳和陳馀二話沒說,立即跑去遊說武臣,他們對武臣說的竟然是之前陳勝王十分想听,現在卻是十二萬分不愛聽的話:自立為王! 武臣一听就愣住了,真不知道你們打的是什麼主意,攻趙之前你還勸陳勝不要稱王,而且我們都不過是陳勝的高級打工仔,你卻叫我自立為王,這不是拿我開涮嗎? 這當然不是拿您將軍尋開心,這叫天予不取,必受其咎。我們都是陳勝的打工仔,可那又怎麼樣,當初陳勝還是秦朝的一個低級打工仔呢,他還不是順應時勢迅速崛起?我們以前勸陳勝不要稱王,自有不稱王的道理,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今天陳勝失勢,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不抓住,將來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了! 張耳和陳馀的一席話,彷若一盆冷水潑醒了武臣沉睡的心。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是你陳勝教我們的,你當得了張楚王,我憑為什麼就當不得趙王? 武臣立即行動,自立為趙王,封張耳為右丞相,陳馀為大將軍。張耳和陳馀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公元前209年八月中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