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從草根到皇帝·劉備的奮鬥

第56章 鳳雛龐統

孫權對周瑜的後事盡了一切所能,包括親自服喪,遠到蕪湖去迎接靈柩,然後親自扶棺回到吳地安葬。當然,除去這些形式上的哀悼,周瑜的死,也讓很多人都鬆了一口氣,包括劉備、曹操、魯肅、張昭,也包括孫權自己。 周瑜的死,對於東吳政權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但悲痛歸悲痛,人死不能複生,活著的人要繼續活下去,舊的一頁必須翻過。於是,東吳政權迎來了新的時代——魯肅時代。 魯肅很快便接掌了周瑜的直屬部隊,也積極推動“借荊州”的具體工作。 周瑜去世之後,江夏太守程普暫時代領南郡太守一職,進駐江陵。在“借荊州”的規劃下,程普軍從江陵撤出,返回江夏。魯肅則進駐赤壁東邊的重要據點陸口,擔任新設立的漢昌郡太守。劉備則讓張飛轉任南郡太守,由向朗督領南郡西部的縣城。

這是“借荊州”最完整的狀態。 嚴格來說,江東並沒有讓出整個荊州,南郡與長沙郡東部仍然在孫家的控制範圍之內,劉備方面取得的是江陵一地,對於江南四郡的統治,也得到了江東的承認。 這裡出現一個小小的問題:為什麼孫權和魯肅那麼痛快便將江陵讓給了劉備? 筆者認為:魯肅雖然對劉備親善,但他也不是吃素的,如果吃得下荊州,當然沒有理由將勝利果實讓給劉備。因此,江東借荊州的終極理由,是基於孫權與魯肅的判斷:孫家暫時無法消化掉這塊領地,只好由劉備來託管,以後再找機會“收歸國有”。 於是問題又來了:為何孫家無法消化荊州?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列位可以通過觀察一位大人物的際遇而得。這位大人物便是龐統,號鳳雛。

龐統是荊州襄陽原住民,他的家族中出了一位漢末天王級的隱士龐德公,此人隱居於襄陽城東的峴山(就是孫堅被射死的地方),從不接受政府的邀請,單純以種地、評論時事和品評人才過活,尤其善於給別人取外號。他和司馬徽是好友,諸葛亮算是他的晚輩,“水鏡”、“伏龍”、“鳳雛”等稱號,都出自於龐德公的手筆。 龐統的父母不詳,可能是大族中比較邊緣的一支,因此他少年時並沒有什麼名氣。十八歲時,龐德公要他去見司馬徽。當時司馬徽正在樹上采桑,龐統就坐在樹下,兩人從白天聊到黑夜,司馬徽對這個孩子大為讚賞,稱他為“荊州士人的冠冕”,龐統因此名聲大噪,開始了他的名士之路。 和諸葛亮不同的是,龐統是荊州本地人,因此雖然他不是親曹一派,但還是有官可做。他擔任南郡的功曹,主管人事舉薦,在曹操拿下荊州與周瑜奪取南郡時,龐統的職位一直都沒變動過。

周瑜擔任南郡太守後,將龐統引入自己的幕僚核心,包括扣留劉備這種機密決策,都有龐統的參與。據後人記載,周瑜甚至讓龐統以功曹身份執行太守的職務,重視的程度不言而喻。 周瑜過世之後,龐統以屬官的身份護送周瑜的靈柩回到江東。江東名門陸績(陸遜堂兄)、顧劭(顧雍長子)、全琮等均對這位荊州青年才俊的大名有所耳聞,紛紛前來拜會,並與龐統進行過相當深入而又愉快的交流。龐統離開時,大家還相約天下太平之後,要開個政論節目,一同品論天下人物。 龐統回到南郡後便成了劉備的下屬,劉備將他擢升為州從事,但有可能是嫌他太年輕,所以先把他下放到一個小縣耒陽兼任縣令鍛煉一下,結果龐統把縣政搞得亂七八糟,還因此被炒了魷魚。

眼看著龐統就要失業,這時候一個人忽然跳出來幫他講情,此人便是魯肅。他寫信告訴劉備:“龐統不是乾行政的料,要讓他擔任治中、別駕這種決策級的參謀,才能顯出他的真本事。” 第二個幫龐統說話的是諸葛亮,他也同樣向劉備推薦龐統。 別人的話可以不信,諸葛亮的話那是必須考慮的。於是劉備給了龐統一次面試的機會,證實他的確是一個善言語評論的人才,便讓他擔任州牧治中從事,並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一起擔負起集團大腦的重要角色。 讀到這裡,列位也許會產生一個疑問:龐統相當受周瑜的重用,他和江東陸、顧大姓的關係也不錯,在荊州捅了簍子,還能動用孫權跟前第一大紅人魯肅出來講情,有這麼好的關係網,為什麼龐統沒有投入江東陣營?反過來說,為什麼江東方面連一點招攬的動作都沒有?

筆者認為,這可能就是魯肅力主借荊州給劉備的原因所在。 我們發現,在建安十五年,江東的軍政高層中,除了甘寧這個長年旅居益州的假南陽人,和早期加入的黃蓋以外,完全沒有荊州籍的干部。事實上,一直要到十年後,陸遜征服了荊州全域,才有一個武陵人潘浚進入到江東政權核心,在此之前,孫權幕府與荊州士人完全絕緣。 這樣的情形在人口流動頻繁的東漢末年,顯然很不尋常。北邊的曹操和西邊的劉璋都能獲得部分荊州士人的效忠(曹操有蒯越、蔡瑁;劉璋有董和、王連等),唯獨孫權沒有。孫家政權也並非特別排外,孫權身邊除了江東本地人士外,多的是從北方徐州、豫州前來投靠的人才,但就獨缺隔壁的荊州人士。 從客觀上講,我們或許可以認為,相較於江東,荊州是比較安定的地區,因此人才沒有外流的需要。在主觀上看,孫策與孫權兩代長期對荊州用兵,在江夏一帶屠戮尤烈,可能造成了荊州士人,特別是南郡士人對孫家的強烈反感。

更深一層的理由,可能會涉及吳越與荊楚兩個地域的文化差異和歷史淵源,不過這方面太過於深入,有待專家進一步考究。 無論如何,當周瑜所代表的江東勢力拿下南郡時,荊州人不來江陵報效,反而紛紛向露宿荒野的劉備投誠,大大限制了周瑜的兵源與糧源,因此周瑜才決定重用“非我族類”的龐統,希望至少能挽回一些人氣。 不過龐統畢竟太年輕,無法與出道多年的劉天王相抗衡,當周瑜死後,龐統基本上就斷了與江東的聯繫,他沒有辦法違抗荊州士人約定俗成的共識,只好回家乖乖地加入到劉備陣營。 魯肅早早便將這種情況看在眼裡,他原先的規劃就是扶植劉備為荊州的傀儡政權,周瑜的窘境,更讓他確定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以孫家在荊州惡名昭彰的形象,不花個幾年,甚至十幾年,恐怕無法站穩腳跟,這段期間內,荊州的防務勢必要仰賴江東,這對兩地來說都是沉重的壓力。再加上曹操在淮南一帶虎視眈眈,分散資源絕非上策,索性不如就將荊州的“運營權”暫時交給劉備,讓他直接利用當地資源進行重建工作,同時為江東分攤來自曹操的壓力。

魯肅的政治算盤打得十分精巧,同時也具備一定的前瞻性。果不其然,三年後曹操以大軍進攻東線的濡須口,搞得孫權差點遷都。由此可見,早點撤離荊州是個明智之舉。然而,雖然魯肅精於算計,但他卻算漏了一點:劉備的為人。 魯肅沒有規劃如何將荊州的主權轉移回孫家,好像他天真地以為劉備將荊州重新建好後會忽然良心發現,主動交出統治權,自己退隱山林一般。這顯然不靠譜。 當然,要說東吳方面對劉備一點提防都沒有,那也不現實。 孫權和魯肅這哥倆兒雖然年輕好勝、愛衝動,卻並不缺心眼兒,肚子裡的鬼點子一個比一個多,他們沒有在談判桌上擺上“還荊州”的議題,卻在談判桌底下動了些手腳,以確保荊州將來是江東的囊中之物——他們把孫小妹嫁給了劉備。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