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從草根到皇帝·劉備的奮鬥

第44章 第三勢力

建安八年博望坡一戰之後,劉備與劉表的關係漸行漸遠,再加上親曹派在一旁虎視眈眈,客居荊州的劉備就如同汪洋中的一條小船,在險惡的政治風浪中孤獨地搖曳著。 當然,這不完全是事實。劉天王可以沒有錢,可以沒有地盤,可以沒有軍隊,甚至可以什麼都沒有,但就是人氣高得人神共憤,再加上他擊破曹軍的威名,令萬千荊州少女、英豪為之瘋狂,前來報效者不計其數。 大概也就是這個時候,劉備收了一個十多歲的孩子為義子,從此之後,那孩子便從“寇封”搖身一變成了“劉封”,成為日後劉備陣營中的一員猛將。 此外,一個名叫魏延的年輕人也在此時加入劉備陣營。他無錢無勢,更沒有一個當歌唱家的爹為他撐腰,總之沒有任何背景可以依靠,所以他只能從一名小兵幹起,靠著自身的勇猛和乾練,一步一步往上爬。

以上兩人在接下來的故事中,都有著很重要的戲份。 經過曹操、袁紹陣營的洗禮,劉備除了組織民眾、招攬豪傑之外,也開始明白擁有士人的支持是何等重要。於是,他開始對士人下手,其所瞄準的目標,是除劉表,蒯、蔡以外的第三股勢力。 前面幾節曾經說過,襄陽小朝廷在蒯、蔡家族的控制之下,重要的位置幾乎都由荊州的“親曹派”所擔任,非荊州本籍而能進入決策圈的,就只有一位叫傅巽的仁兄而已。 至於其他北方來的流寓之士,包括劉表的老鄉王粲、伊籍等人,劉表雖然能提供良好的經濟援助,但卻無法加以任用。這些賦閒在野的北方士人,加上另一些同樣無法擠進蒯、蔡小圈子中的荊州本地士人,在襄陽一帶組成了一個廣大的人力資源庫,為劉備提供了巨大的發揮空間。

其中比較主動的是伊籍,他老早就和劉備眉來眼去了,約定假設有一天劉表死翹翹,我們便如何如何。 但其他士人就相對保守了一些,即便劉備此時已是聞名天下的大人物,但要和這些士人搭上線仍然需要有個人從中搭橋。而劉備的運氣實在好得沒話說,他一到荊州,這位“紅娘”便自動找上門來。 這個人的名字,列位都很熟悉,他便是徐庶。 徐庶,字元直,是豫州潁川人士,估計出身非常低微,加上年輕時不學好,因此只能搞些遊俠之類的暴力活動。有一次他出面替人報仇殺人,結果被官府逮捕,他堅決不出賣同夥,於是官府將他在綁在市集上,打算凌遲處死,結果他的同夥們劫法場,救了他一命。 經過這一番生死輪迴之後,徐庶茅塞頓開、洗心革面,走進學校讀書,決心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然而同學們都知道他有前科,因此十分鄙視他,不願跟他來往。徐庶也不埋怨,經常是一個人承擔所有的打掃工作,認真學習,最後終於變身成為優秀學生。

徐庶跟老鄉兼同學的石韜相當要好,兩人一同唸書,然後又一齊躲到荊州避難。然而徐庶外地人的身份,再加上那段荒唐的少年時光,使得他在襄陽小朝廷裡得不到發展,但卻與同樣混過黑道的劉備氣味相投。 劉備剛到新野的時候,徐庶便興沖沖地跑去找劉備,劉備也相當欣賞這位小弟,兩人一拍即合。就這樣,徐庶在劉備帳下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而藉由徐庶,劉備也與荊州士人搭起了第一道友誼的橋樑。 徐庶在劉備帳下並沒有正式官職,博望坡之役能不能為徐庶記上一筆功勞也不好說,但徐庶牽線搭橋的本事卻是沒的說。透過徐庶,劉備搭上了另外一位身份更高的名士:司馬徽,號水鏡先生。 司馬徽同樣是豫州潁川出身的經學大師,流亡至荊州避難。劉表認為這種人只是“書生腐儒”,不值得大用。

到了襄陽後,司馬徽深居簡出,主要以務農為生(畢竟還要吃飯),同時也開班授課,並從事一些“人力銀行”的工作。在他門下掛名的學生包括荊州本地人向朗以及益州來的留學生尹默、李撰等人,估計諸葛亮、徐庶、崔烈、石韜、龐統等人,都是班上的高級旁聽生。 司馬徽雖然在學術和評論界人望很高,但對劉表卻成見很深,因此他旅居荊州期間不要說當官,連政治評論都不願意發表,凡是有人向他請教,他都只說“很好”,連有人說自己兒子死掉了,司馬徽也說“很好”。 後來司馬徽的老婆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跟老公說:“人家有問題請教你,你就應該好好為人家論證辯明,什麼都說很好,這成什麼樣子?” 司馬徽聽完點點頭,對自己的老婆司馬夫人說:“你這樣說也很好。”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好好先生”,在面對劉備的詢問時,卻給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議,他表示:自己只是一介儒生,不值一提,而荊州地區最優秀的人才,是他的兩位高徒——臥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 在司馬徽的建議之下,建安十二年底,劉備進行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場拜訪。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