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千古傳奇

第35章 後記

千古傳奇 杨力 3872 2018-03-13
創作談 我寫《中華五千年文化經典》叢書,寫到佛學卷及人物卷時,深深被玄奘的意志和毅力所震撼,從而萌發了寫這位歷史人物的想法。玄奘是一位偉大的人,說實在話,一個中國人能夠在國內外受到如此高的崇敬,在古今來說都是空前的,即使是皇帝也未能與之相比。尤其他的錚錚鐵骨、嫉惡如仇及愛國精神實在是中華民族曠古珍貴的品質。 中的唐僧原型是玄奘,這是公允的。然而,在這部神話小說中,主人公是孫悟空,玄奘不過是孫悟空的一個對照而已。那個唐僧是一個膽小怕事、善惡不辨的人,與真實的玄奘有天壤之別。 所以可以說,中的玄奘是被醜化和被歪曲了的唐僧。因此,還玄奘的本來面目,真實地、藝術地再現這位偉大的歷史人物是我寫這部書的歷史使命。

我寫佛學卷時,曾經對佛學理論及佛學經典、佛學人物部做了深入的研究,自然為本書的撰寫奠定了基礎。 本書唐僧玄奘取經已經超越了玄奘本人,超越了佛界,超越了國界,已經成為了堅忍不拔的象徵,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人類的榜樣。通過傑出的人物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的精神,就是我寫這部書的宗旨。 本書的主人公是玄奘,這一人物塑造的成功與否關係著全書的成敗,所以對玄奘的刻畫我是下了大功夫的。 首先,玄奘是一位佛學家,但同時他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所以我既要表現他的超俗,又要體現他的血肉之情。比如他對父母兄弟的思念,對恩師的感戴,對弟子們的關愛等,都是人之常情,即使是僧人也不例外。 玄奘雖然出世,卻並非四大皆空,而是一個有作有為的人。比如他不顧千難萬險到西域取經,在西域十幾年的刻苦學習,回國後不分晝夜地艱苦譯經,都表明了他是一個實干家,以至於唐太宗幾次勸他還俗從政。

玄奘還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比如他歸國時本可走海路,但為了報答來時高昌國王對他的照顧,他決定仍走原路。 結果在歸來的路上又讓他吃夠了苦頭。 玄奘又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在中,唐僧取經是前有孫悟空,後有沙僧、豬八戒護衛著,而真實的玄奘取經則是他孤身一人,其艱難險阻可想而知,但他毫不艮懼。中,危難之際唐僧嚇得戰戰兢兢地躲在孫悟空的後面,真實的唐僧是挺身而出,大義凜然地與邪惡作鬥爭。如他不止一次地當強盜要殺那些無辜的商旅時,他勇敢地站了出來,併機智地救了大家。比如波斯女被人欺負時,他義正詞嚴地斥退了歹人。比如他嘆息唐太宗徵高麗,表明了他的正義感。 尤其玄奘還是一個愛國愛民的人。比如,他在印度沒有一天不在渴望早日回到祖國。他到西域除了取經,還特別關照西域的政治、歷史、風情、民俗、物產、軍事……回國後寫出了《大唐西域記》,成為了唐朝向西亞、中亞借鑒的珍貴資料,並被譽為是保存印度、尼泊爾及中亞歷史的第一手資料。

在印度及西域諸國他都受到了國家元首級的迎接,但他處處謙恭禮貌,在外國人面前樹立了一個良好的中國人形象。 還有三件事是玄奘最閃光之處:一是高昌國王懇請他留下,結果他絕食七天抗議。一是印度戒日王挽留他,也被他婉言謝絕了。三是唐太宗勸他還俗從政伴駕親征,也被他謝絕了。這三件事都足以使他飛黃騰達,受用終身。然而他都斷然推辭了。這些都足以表明他不求名利、不圖榮華富貴的高風亮節,充分錶明了他的偉大。 玄奘相貌非凡又學識淵博,因而受到女人的鍾情也是難免的。但玄奘從不傷害她們的白尊,而是有禮有節地謝絕了她們,既維護了佛門的尊嚴,同時也反映了他的高尚人格。 總之,本書唐僧玄奘取經的形像已經超越了他本人,超越了佛界,超越了國界,而成為了被中國、印度、全亞洲及世界人民公認的一種精神。玄奘取經就像古代“夸父追日”一樣象徵著中華民族的一種堅忍不拔的人氣。

本書賦予了唐僧玄奘人情味,所以使玄奘的形像變得鮮活起來,從而讓人們感受到這位佛學大師也和常人一樣不是一尊泥塑,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由於突出描寫了玄奘的風骨,昇華了他的氣質,所以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就成功了。 情節是人物活動的軌跡,通過情節展示人物的個性是情節的主要作用。典型情節更是塑造典型人物的必要條件。本書開章即以九死一生的典型情節展示玄奘西行的艱險及超凡的意志,從而與書名緊扣。又由於開篇即設置懸念,使險象環生從而緊緊抓住了讀者的心,這就是本書故事“扣人心弦”的緣故,也是本書的藝術手法之一。 驚險與化險為夷是本書的主要情節,也是玄奘西行的真實經歷。本書的故事情節都是在真實基礎上的藝術加工,並非作者的臆造,因為只有真實才能證實他的偉大,如果是虛構的那就沒有什麼價值了。

但是,因為本書是歷史小說而非人物傳記,所以就給了我一定的虛擬空間,也即賦予了我將其典型化和藝術化的使命。 於是為了增強可讀性,我便以習史而不泥史的原則,在不違背歷史規律,在不損害人物個性的前提下對小人物、小事作了適肖的虛擬,但大事、大情節、主要人物則絕對保持真實。這既是對歷史人物的尊重,同時也是對讀者的尊重。 當然,雖然歷史小說給予了一定的虛擬空間,但一定要把握好虛擬實寫的度。虛擬的宗旨是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性及感染力,實寫是為了再現歷史人物的真實風采,把握好這二者的度,就是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完美統一,才會被讀者所接受。當然這比憑空杜撰要增加了許多難度,但這個原則是必須堅持的,這就是歷史小說的創作規律,也即歷史小說的文學性。

場景是小說人物活動的舞台。典型的環境對人物的典型化有重要的襯托作用。我寫這部書時,對場景十分重視,因為玄奘西行途中的九死一生幾乎都和險惡的環境有關,所以把典型環境典型化自然也就成為了能否寫好這部書的一個節骨眼。 尤其環境對人物個性的展示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書中對一望無際的沙漠、劍峰千仞的冰山、暗河密布的沼澤、峭壁懸崖的鐵門及遮天蔽日的密林,我都著重進行了渲染,當然這些都必須是真實的。一方面《大慈恩師三藏法師傳》是文言文寫就,所以場景描繪有限,這就需要我添加描繪的必要。 場景描繪的目的在於渲染氣氛,如曲女城是再現玄奘的淵博學識及機敏睿智的場合。所似我著重展示了會場的氣氛,包括場面的壯觀、出席辯論會人員的陣容,及辯論會持續的時間等,來充分體現這位佛學家十八天辯論無一人敢反駁的智慧。再如,辯論會後玄奘坐在大像上的大巡禮以及印度戒日王等十八國王送別玄奘,玄奘回到長安引起全城轟動的場面以及大雁塔的修成典禮,百萬民眾為玄奘送葬……都是轟動當時的盛況,對這些大場面我都作了在真實前提下的藝術渲染,從而再現了這位千載一一人的高山景行。

我在北大圖書館及北京圖書館整整寫了二十年曆史文化叢書,為我寫歷史小說奠定了基礎,所以為寫這十部歷史小說,我實際上已經作了整整二十年的準備。尤其在寫《中華五千年文學經典》的時候,花了許多時間對古今中外各種小說的寫作藝術都做了認真的研究,為我的小說創作風格創造了條件。 我的最終目的是寫好小說,我要證實一個真理,就是當文史哲醫融會貫通後,就會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寫出的小說必然非同一般。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寫這部小說,不是要人們信佛,我自己也不信佛,無非是要學習他的精神而已。 另外,介紹一下與玄奘相關的印度歷史: 印度古代歷史文化大約分為六個時期。即十六國時期、孔雀王朝時期、笈多王朝時期、戒日王時期、戒日王朝後時期及莫臥兒王朝時期:

第一,公元前七世紀~前二世紀。這個時期即十六國時期,是印度佛教文化的發祥時期,此時出現了一個偉大的人物——釋迦牟尼(距今2500年)。他在菩提樹下修持七天七夜,終於悟出了四諦,從而創立了佛教。釋迦牟尼的佛教是與婆羅門教相對立的,它以緣起反對婆羅門的梵天創世說,以眾生平等對抗婆羅門的種姓迷信,又以無我反婆羅門的“梵我如一”。從而奠定了佛教在印度的地位,也使佛教成為了古代歷史文化的核心。此時相當於我國的春秋時期。印度著名詩集——《吠陀》即淵源於這個時期。 第二,阿育王時期,公元前320~前1 85年。這個時期印度史稱孔雀王朝時期。 天竺出了一個雄主——阿育王。他統一了十六國,使印度北邦實現了第一次統一,並一度出現了強盛。由於阿育王對佛學的推崇,佛教在印度北部更加興盛起來。之後印度又陷於分裂。

第三,笈多王朝時期,公元前185~320年,這個時期經歷了孔雀王朝的覆滅、印度再次陷入分裂,以及摩揭陀地區的笈多王朝統一了印度,從而進入了印度第一個封建王朝時期。法顯和尚就是在這個時代來訪天竺的。 第四,戒日王時期,公元320~700年,此時印度又出現了第二次統一,文化空前發達,印度的兩大史詩——《摩呵婆羅多》及《羅摩衍那》就足成書於這個時期。但佛教及婆羅門教鬥爭較激烈。之後,印度又陷於分裂,到六世紀出了一位傑出的國王叫戒日王,他第三次統一了印度,使印度的文化再次繁榮起來。戒日王極為推崇大乘佛教,那時大小乘佛教鬥爭激烈,玄奘就是在這個時期求法於印度。玄奘的到來,及戒日王的大力支持,使印度的佛學達到了空前的昌盛。

第五,戒日王朝後時期,公元700~1500年,戒日王死後,大臣篡位,印度大亂,小國紛立,印度長期陷入分裂;北方鄰國乘虛入侵,印度文化、包括佛寺建築慘遭破壞。 第六,莫臥兒王朝時期,公元1500~1800年,蒙古突厥族後裔巴布爾入侵印度,建立了莫臥兒王朝後,印度才重新獲得統一。至十八世紀歐洲人入侵,印度遂淪為英國殖民地。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印度始宣告獨立。 玄奘對印度佛學的發展及文化的繁榮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另外,要說明的是,為了小說結構的需要,對玄奘巡禮印度朝聖佛蹟的先後作了一些改動,並且作了一些刪減,特此說明。 最後,請讓我衷心感謝中國文聯出版社各部門全體職工、領導及社長奚耀華總編對出版我的歷史小說“千古系列”的大力支持,我還尤其感謝我的兩位責任編輯張雅南主任及週完淳先生,感謝他們的大力支持及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