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歷史小說 千古漢武

第10章 第六章親選賢良

千古漢武 杨力 7731 2018-03-13
“大一統!說得太好啦,昔日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朕更要一統天下。” 董仲舒聽了,心裡暗暗佩服:“這位皇帝,少年有志,將來必是一位威震八邦的天子。” 深夜,皇宮御書房的燭燈還在亮著,在几案前盤腿而坐的漢武帝正在孜孜不倦地看孔子的,忽然,劍疆一一挑,猛,一擊案:“舉賢良,太好了,朕要親選賢良。獻計獻策,大展宏圖。” 於是漢武帝連發三道御書,頒詔下去,要天下賢士都到京都來獻計獻策。 武帝的詔告在全國各地張貼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人們奔走相告,志士仁人們打點行裝,準備到京城應舉。 在廣川(今河北景縣廣川鎮)的一座學堂裡,一棵大樹下坐滿了弟子在認真聽講,大樹上掛著一口大鐵鐘。一個年剛四十的學者在講學,他面方白皙,鬢髮烏黑,目光深邃,講學時正襟危坐,舉止雅靜,大有當年孔子講學的風度。

他就是西漢大名鼎鼎的董仲舒。他學問淵博,學通五經兼百家,且學習刻苦,每天只在窗內讀書,從不到園中游玩,所以有“三年不窺園”的美名。 漢景帝時任博士,專攻《春秋》,極為推崇孔孟,在儒學思想方面有精湛的見解,大家尊稱他為董夫子。 此刻,董夫子在給學生講《春秋》。 剛下課就見大弟子呂步舒汗涔涔地跑了來,說:“老師,城門口貼詔告哪,皇帝要親選賢良了。” “噢?”董夫子聽了很激動,忙說,“走,去看看。” 於是董夫子的弟子們便簇擁著老師一起去看告示。 到了城門口,果然,看告示的人山人海。 董夫子也把頭擠進去看,只見告示上寫著: “好,太好了。”董夫子不禁嘆道。 “老師,您快有出頭之日了。”呂步舒小聲說。

晚上,董仲舒在書房裡提筆疾書,兩個大弟子呂步舒及褚大在一旁侍墨。 董仲舒在給皇帝寫的是著名的《賢良對策》及《天人三策》。 今天已是第三個晚上了,董仲舒寫好後,兩個弟子展開看了,興奮地說:“老師,寫得太好了,皇上看了,一定會採納的。” 這時,雄雞啼鳴,師徒三人開門來到庭院裡,見東方已經發亮,一輪紅日就要升起。董仲舒無限感慨,他舒了一下襟懷,嘆道:“子曰:四十而不惑,唉,四十歲了,苦學了三十多年,是該有出頭之日了。” 一輛車上坐著董仲舒及他的兩個弟子呂步舒及褚大,原來,董夫子呈上書文後,不久就接到通知,要他到京都長安去接受皇帝的面試。 三人在車上有說有講,心裡都很高興。呂步舒是董仲舒的家鄉人,出身貧寒,學習極為刻苦,他十分推崇董仲舒,決心緊隨老師,後來果然步董仲舒的後塵,漢武帝時任博士,官至長史。褚大是蘭陵人,聰陰好學,一生追隨董仲舒,後任梁相。

三人長途跋涉,歷時月餘,才從廣川千里迢迢來到京都長安城。兩個弟子初次到長安,遠遠地看到長安城里金碧輝煌的皇宮時都興奮地喊叫了起來。 “啊,長安,我們終於來到天子足下了。” 師徒三人找了館舍住下後,晚上去觀覽了長安的夜景。京都晚上十分熱鬧,城裡商店林立,燈燭明亮,街上車馬喧嚷,行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凡…… 他們漫步到長樂宮旁,董夫子說:“這就是太皇太后的宮室。太皇太后崇尚黃老,自稱無欲無為,卻又權欲熏心,箝制武帝。武帝對此深惡痛絕,這次聖上親自從民間舉賢良,大概就是為了給自己:實力。” 董夫子又指著西邊一座巍峨雄偉的宮殿說:“那是未央宮,武帝就在這裡稱帝天下,武帝這麼年輕,這樣注重選拔人才,可見得必然是一位想有作有為,不願受人控制的君主。”

次日,董夫子和兩個弟子便到公車司馬門報到。公車令說:“董夫子,您的對策已呈上去了,有消息下來,我會通知您的。請您把住館寫在登記冊上。” 董夫子去住館時發現已經有不少名士來報了。如公孫弘、嚴助、徐樂…… “董夫子,請您的弟子去領補貼津費,這是皇上放下來的。” “噢,謝皇上隆恩。”董夫子向南肅立拱手道。 夜晚,一輪明月掛在天邊,未央宮裡,皇帝的徹書房還在燭光閃亮。 漢武帝伏在几案上正在看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他邊看邊興奮不已。 “太好了,太好了。 “加強君權,君權天授…… “說得太好了。” 皇帝站了起來,踱到窗口,伸開雙臂,吸了幾口新鮮空氣又回到几案,拿起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繼續讀了下去。

“有欲有為,太好了。”武帝抬起頭,躊躇滿志地說,“朕再不受黃老無欲無為的製約了,朕要有欲有為,朕一定要乾一番大事。” 武帝讀到“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時,又興奮地擊案道:“失之於當變不變……恪守成規……說得太好了。” 武帝在董仲舒的呈文上批下“賢良之首”四字。 皇帝站起身打了個哈欠,內侍將夜點端了上來,武帝用了一點,便揮手叫撤去。然後吩咐把東方朔的呈文取來。 內侍說:“禀皇上,東方朔的呈文是用兩輛牛車拉來的,裝了半個房間,不知皇上要閱哪一部分?” “哦,朕倒忘了,聽說他的奏簡有三千,那就把最前面的拿來先閱。” “是。” 內侍把東方朔的呈文抱來,放在几案上。

武帝打開看了起來。 “……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亦誦二十二萬言。” 武帝想:這個人讀的書還不少嘛。 武帝又繼續看了下去。 東方欲曉,雄雞剛鳴,董仲舒便一人輕輕地起身到庭院裡的兩棵柏樹下打拳。不一會兒,兩個弟子也起來舞起了劍。 三人練畢,進屋吃了一些店主送來的早飯,正喝著早茶閒談時,公車令領著兩個宮人來報:“廣川董夫子聽旨:皇上欽點'賢良之首',令即刻入宮受殿上策問。” “謝皇上隆恩。” 董仲舒忙沐浴更衣後跟著宮人而去。到了未央宮,在大殿前,已有不少名士在此等候。大家都峨冠博帶、斂聲屏息地站著,卻有一個年輕人衣著瀟灑輕鬆自如地踱著步子,並不時與周圍的人誇誇其談。

那人同樣也注意到了峨冠博帶、道貌岸然的董仲舒,他走了過來,鞠了一躬,問道:“這位師長莫非是董夫子嗎?” 董仲舒忙還禮道:“敝人正是,不知名士何方人氏?” “晚生東方朔,早聞夫子治學三年不窺園,甚為驚異,難怪如此博學,今得見乃三生有幸。” “哪裡、哪裡,敝人才疏學淺不得不多勤儉一些。敝人也聽說,平原東方朔上呈聖上策簡竟達三千之多,實在欽佩啊。” 董仲舒看著他清秀的臉龐和一雙機靈的眼睛,心裡嘆道,是個聰明絕頂的人,但不知是否走正道。 東方朔看著董夫子,見他謙恭慈祥,目光深邃,心想,不愧大儒風範。 兩人寒暄了幾句,董仲舒又看他瀟灑狂放,不似儒者謙雅,心想,竇太皇太后獨奉黃老,如今學者大多趨炎附勢。便問:“名士莫非崇尚黃老?”

東方朔聽了,報之一笑,說道:“晚生既不崇奉黃老,也不欣賞孔儒,晚生只崇尚自己。” 董夫子見他年紀輕輕,卻口出狂言,心想,道不合不相謀,便不再言語。 宮人出來宣布:“聖上宣諸位賢士進殿,請到隊進入。” 東方朔抖抖外袍,排在第一個進入。董仲舒等大家都進去了,才不慌不忙地最後一個跟著進了殿。 董仲舒站在最後一排的角落裡,一直半低著頭,直到皇帝開口了,他才敢微微抬頭朝前看去。啊,只見年輕的天子威嚴地坐在龍椅上,一道陽光斜射進來,正好看清了皇上的龍顏,天庭飽滿,眉宇開闊,劍眉下,一雙大眼目光四射…… 啊,真天子也,難怪這麼年輕就求賢如渴,將來必有一番大作為。 武帝以他特有的犀利的目光,興奮地巡視著殿下……一個個躊躇滿志,目光熱烈。忽然,他見前排正中,立著一個細高個兒,面帶笑容,顧盼流星的青年,只見他的站位已越出前排半步,一雙眼睛發亮,大有躍躍欲試之態。此時皇帝想起了他自薦書中的“目若懸珠,齒若編貝”,武帝笑了笑,心想,此人必狂人東方朔無疑。

武帝又往後看去,在最後一排的角落裡,立著一個峨冠博帶,方臉白顏,長眉大眼的人,只見他目光正視,神態謙恭,心想,必是那個“三年不窺園”博通五經的大儒。 “董夫子。”武帝忽然叫出了聲。 董仲舒聽見皇帝點他的名,忙整冠出列禀道:“寒士在。” 武帝問:“夫子就是上呈《天人三策》的董夫子嗎?” 董仲舒見皇帝不喚他的名字,尊稱他“夫子”,心裡十分激動,忙回道:“禀聖上,在下正是廣川人董仲舒。” “好。卿的三策,朕已閱過,寫得很好。你對《春秋》很有研究,朕也頗感興趣,今後願與卿一同探討。” “臣遵旨。臣當盡力侍讀。” 武帝見董夫子恭敬站立,自己也正襟危坐,又問道:“卿的《天人三策》,第一策是'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對此,朕甚為關切,朕很想知道,卿提出這條的深意倚在?”

董夫子禀道:“聖上,微臣以為,天是最高的,也是永恆不變的。善言天者,必有徵於人;善言古者,必有驗於今。君權神授,就是指君受命於天,臣遵從於君是合乎大道的,所以臣以為,必須加強君權。” 加強君權,說得太好了。漢武帝在心裡喝彩。的確,從少年登基以來,就受太皇太后的箝制,雖為天子,卻凡事都要請示太皇太后……哼,以後朕要自作主張,於是大聲說道:“加強皇權,加強中央集權,說得太好了。” 武帝又興致勃勃地問:“卿認為要如何才能維護大道?” 董仲舒回道:“維護大道,就是要維護治國大道。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誌之位,操可致之勢,可謂誼主矣,然而更應明乎南面而治天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臣建議朝廷要推崇孔子,以治國,興教化,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 “如何興?” “禀皇上,臣以為聖人法天而立道,那就必須興建太學,只有興太學,置明師,方能培養天下之士。” “說得好,興太學,置明師,方能培養天下之士。這是第二策,那第三策呢?”武帝興奮地問。 “第三策是大一統,孔子修《春秋》把大一統列為治國大要,就是因為大一統乃治國根本,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 “大一統,昔日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朕更要一統天下。” 董仲舒聽丁,心裡暗暗佩服,這位皇帝,少年有志,將來必是一位威震八邦的天子。 武帝來了勁,又問:“如何能實現大一統?” 董仲舒環顧了一下皇帝左右的權臣,心想,丞相衛綰倒是會支持他的觀點,其餘的人,肯定有不少是崇尚黃老的,這是歷來已久的了。竇太皇太后篤奉黃老,主張無欲無為,誰敢違抗?他知道提這樣的主張將會遭到什麼樣的風險,所以,遲疑了一下……武帝看出他有些猶豫,便鼓勵道:“卿但說無妨。對大統,卿必定還有高招。” 董仲舒見皇帝鼓勵自己,便說道:“禀皇上,臣下以為,要能實現大一統,那就只有……” 董仲舒抬頭看到了年輕皇帝鼓勵的眼光,他似乎看到了一位曠世英主正在期待著,終於他大聲說出了一句影響中國政治思想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千古名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啊,”武帝萬分興奮,“說下去。” “只有獨尊儒術,才能使天下之人,同心歸之。否則各持一說,必導致分崩離析。” “卿不妨再說具體一些。” “是。就是說凡不屬於儒家六藝即禮、樂、書、詩、易、春秋的科目和非孔子學術的都一律禁止,勿使並進。思想統一了,異端邪說就不會再起,學術和法度就可以統一,人民也就知其所從了,此即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武帝專心致志地傾聽著……然後問大家:“眾愛卿對此有何看法?” 丞相衛綰出列禀道:“啟禀聖上,老臣以為董夫子言之有理,《春秋》大一統,是孔子儒家的大道,只有獨尊儒術,方能摒除異端邪說,如此,法度方可統一,朝綱才能可行,天子始有威力,臣民也才有所從,大漢方可威震八方。” 武帝微笑著點了點頭。然後環顧眾卿,看還有什麼意見。如無,武帝就要頒旨了。孰料,群臣中閃出武強侯莊青翟,只見他抖動著花白的胡髯,激動地說:“啟禀聖上,老臣認為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質上就是要拋棄太皇太后信奉的黃老思想,這將為先祖所不容,對朝綱不忠。臣以為儒家思想才是真正的歪門邪道,決不容它攏亂朝綱,混亂思想。” 魏其侯竇嬰出列奏道:“聖上,武強侯未免言過其實,黃老思想未必都為先祖所崇,儒家大道也未必為祖上所不容。當今聖上乃年輕英主,要推崇有作有為的儒家思想勢在必行。依老臣看,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完全可以推行。” “你……哼……”莊青翟對竇嬰哼了哼鼻子。 董仲舒又說:“再禀聖上,漢得天下以來,無為而治已經六七十年了,有不少該善治的,如今還未治,這都是失於恪守成規,不能改變的緣故。” 漢武帝聽了眼睛發亮,感到這個大儒真是說到他的心坎裡了。 興奮地說:“董愛卿的《天人三策》說得太好了,朕將興儒學,有為治國,博五經、辦太學,廣教民生。爾等不必再爭議,朕意已決。” 年輕的漢武帝,又看了看年近花甲的公孫弘,只見他鬢髮雖然花白,卻儀表堂堂,一雙眼睛目光深邃,給人精明能幹的直覺。問:“公孫弘卿,你的看法呢?你的對策朕也看過了,寫得很好,朕想問你上古之時,陰陽和,五穀登,六畜蕃,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朕想傾聽,如何能修先聖之術,明君臣議?” 公孫弘是淄川國舉薦的賢良學士,崇尚儒術,也善於順風使舵,這次他奉詔到京師獻良策。 公孫弘上前一步,躬身後,對日:“禀聖上,老臣以為上古堯舜之時,不貴爵賞麗民勸善,不重刑法而民不犯,君主正而信於民,後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奸不止,君上不正,則失信於民。” 當他說到“君上不正,則失信於民”時,擔心地抬頭看了看武帝,武帝正瞇著眼聽著,見他停了下來,便說:“怎麼不說了,繼續講呀!” 公孫弘見皇帝沒有生氣,才又接著說:“所以理當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罰當罪,則奸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 “說得好,朕今後就是要罰當罪,賞當賢,獎懲有度,方能信服天下。” 東方朔耐著性子聽完前兩位的對策,以為該輪到自己了,正興奮地躍躍欲試時,武帝卻環顧了一下眾卿,說道:“眾愛卿,今天的對策很好,朕心甚悅,朕自會斟酌。這樣的對策,今後還會多舉行,朕還要垂聽,現在就散朝吧。” 東方朔聽了武帝宣布散朝心裡著急,禁不住出列道:“皇上,還有平原東方朔尚未對策呢!” 武帝轉過頭朝說話人看去,見是一個細高個兒又帶著高帽的年輕人,便想到他上呈的策上,自薦的“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可以為天子大臣矣”,感到此人太狂妄,現又看到他急不可待的樣子,覺得很好笑,正待說話,卻見內侍來報:“皇上,申公來了。” “啊,宣他進來。” 八十多歲的老學究申公在內侍的攙扶下顫巍巍地走了進來,他是皇帝用安蒲公車專接來的儒生,因為怕路途顛了他的筋骨,皇帝特令用蒲草包裹車輪。 老申公虔誠地向皇帝行了跪叩大禮。 “老朽給吾皇請安,吾皇萬萬萬歲。” “愛卿免禮平身。” 武帝又特地加了一句“賜座”。於是內侍抬來了椅子,扶老申公坐下。 武帝恭敬地說:“朕之所以恭請老先生到京,是因為想向先生垂詢治國良策,懇望先生,不吝賜教。” 老申公忙說:“折煞老朽了,老朽不才,承蒙聖上垂信,聖上用公車把老朽接來京城,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榮幸,老朽沒齒不忘,只要是老朽所知道的,必恭答不吝。” 武帝知道,他之所以用安蒲公車把老申公接來,倒不一定要聽飽的什麼高見,主要是以他壯聲威而已,於是說:“朕願恭聽,請申公賜教。” “啟禀聖上,微臣以為歷代君主凡能威震天下者,必有所為,先聖高祖開創我大漢王朝,文帝、景帝恢復經濟,大安天下,亦功不可沒。我主乃年輕英主,胸怀大志,必能幹出一番壯業。” 武帝聽了興奮地說:“那以申公之見,朕當如何方能如願?” “老朽以為當效法先主,整頓朝綱,廣招賢士,囊括四方……咳咳……”老申公也許是因為過於激動,或者是由於路程疲勞,竟咳了起來。 “愛卿身體不適嗎?那就先休息幾日再議。” “謝聖上隆恩。” 東方朔心想,現在怎麼著也該輪到他了,不料皇帝卻對趙綰、王臧說:“你們兩位是申公老先生的高徒,就扶老先生去休息,朕今天也累了,改日再議吧,散朝。” 也許是皇上累了,還是別的什麼原因,怎麼把東方朔給忘了,他眼巴巴地看著皇帝走了,只好最後一個出了殿。 回到住館,東方朔往床一躺,兩手枕在席頭被子上,眼睛瞪著天花板出神……皇帝累了,把我也給忘了,還是我的兩車書策他尚未閱完?總得想個辦法,引起他的注意…… 東方朔眼睛一亮,他終於想起了一個辦法。 這天傍晚,武帝和衛子夫到後花園散步,內侍們跟在後面。 忽見一排侏儒俳優跪在前面大哭不止,武帝十分詫異驚問道:“大膽俳優,何故攔路哭泣?” 侏儒們哭著說:“聖上,別殺我們,留著我們,會給聖上帶來快樂的。” 武帝聽了莫名其妙地說:“朕何時說要殺你們?” “是東方朔說的。” “東方朔,就是那個上書策兩車的平原人?” “是,聖上,正是他說的,他說因為我們長得太矮小。” 武帝大怒:“把那個東方朔給我帶來!” “是。” 東方朔被帶了來,他面帶笑容,心想,終於可以單獨見到皇上了,他跪禀道:“平原人東方朔叩見聖上,聖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大膽東方朔,你為何假傳聖旨,說朕要殺他們?” 東方朔不慌不忙地說:“禀聖上,他們這些侏儒身長僅三尺,每月卻可領一袋米,二百四十錢。微臣身長九尺,是他們的三倍,可是每月也只領一袋米,二百四十錢。他們撐死,而微臣則是餓死,反正都是死,聖上不如一齊殺了我們。” 武帝驚奇地聽著,心想此人竟想得出這番話來,還真是一奇人。 東方朔又說:“微臣以為聖上認為我有用就用,無用就讓我回去算了,免得再和這些侏儒爭糧食吃。” 武帝聽了大笑,覺得這東方朔很滑稽,很逗笑,有心把他留下,便說:“行啦,朕都不殺你們,朕有衣食供你們吃。” 侏儒們聽了,忙跪下:“謝聖上不殺之恩。”然後一個個又都瞪了東方朔幾眼才離去。 東方朔問:“皇上,若是要留臣,那多少也得給個烏紗帽呀!” 武帝又大笑,說:“好,朕喜歡你的直爽,就跟公孫弘一樣,待詔金馬門吧。” “謝聖上隆恩。” 東方朔這才叩謝離去。心想,待詔金馬門,是皇帝顧問,名分上還可以,就暫且混著吧! 武帝看著他的背影對衛子夫說:“此人可以給我逗樂。” 武帝聽從了董仲舒的意見,下詔興辦國學,置五經博士,並帶頭讀孔子,於是漢朝儒學殲始大興。在皇帝的支持下,儒家思想漸漸成為主流,以太皇太后為首的黃老思想受到了劇烈的衝擊,太皇太后與武帝的衝突也愈來愈尖銳。 竇太皇太后午覺醒來後,又背誦了一遍,然後問貼身內侍:“去過未央宮了嗎?” “禀皇太后,去回來了。” “皇帝在看什麼書?” “禀太皇太后,皇帝在看孔子的。” “又是孔子的,簡直是叛逆。” “宣室裡他召見哪些人?” “禀太皇太后,宣室裡皇帝召見董仲舒、公孫弘,還有那個老申公。” 竇太皇太后聽了,把藥盅一砸:“又是那個蠱惑皇上反對黃老的董仲舒……” 竇太皇太后又問:“早朝時都說了些什麼?” “禀太皇太后,董仲舒提出罷黃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我已知道了,別的大臣說什麼了?” “宰相衛綰提出罷法家,縱橫家,反對黃老,尊儒術。” “哼,把衛綰給我叫來。” “是。” 衛綰來了,“臣恭請太皇太后聖安。” “宰相大人,先帝去世前,讓你輔佐少主,你卻勸他崇尊什麼儒學,先帝是這樣交代你們的嗎?” “禀太皇太后,微臣以為董仲舒的意見是對的,皇帝年輕有為想乾一番大業,是振興朝綱,大興天下的好事,我們不能以無欲無為限制他。” “你……連竇嬰也主張儒學,你們……你們全都反了……下去。” “宣竇娶。” 竇嬰來到太皇太后寢宮前殿。 “竇嬰,你是我的親侄兒,別的人我信不過,你,我信得過,可是你太令我失望了,你怎麼可以支持皇帝信董仲舒那一套?” “太后,董仲舒說的是有道理,我們大漢休養生息幾十年,是應該有所作為了,再說匈奴邊患未除,我們不強大,一旦有變,如何抵禦。” “這可用不著嚇唬我,跟匈奴打交道我知道得比你多。反正,我要告誡你,不要跟我離心離德,否則對你沒有好處。” “太皇太后如果沒有什麼訓導,那侄兒就告退了。” 竇嬰走後,竇太皇太后恨恨地看著他的背影罵道:“算我看錯了人。” 竇太皇太后感到眼睛疼,便閉上眼,用手摁住眼睛喘粗氣…… 漢武帝與董仲舒商議對策後,不久,武帝即下詔: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