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驚悚懸疑 龍硯·絕命追踪83天
龍硯·絕命追踪83天

龍硯·絕命追踪83天

澹台镜

  • 驚悚懸疑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163590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引子一

龍硯·絕命追踪83天 澹台镜 1216 2018-03-22
明嘉靖年間(1522—1566),正值海瑞在淳安任知縣,距今四百四十多年。 相傳,海瑞經常微服私訪,深入民間體察民情。一天,海瑞攜隨從海安等人到六都源(今威坪鎮葉家、妙石一帶)巡訪,行至洞源村龍眼山,見山下水潭里有無數形狀各異的黑石,平滑光亮,湊近還閃著許多黑色小點,甚是可愛。 海瑞心想這里山高岩硬,土地貧瘠,百姓常不得溫飽,此石如能製硯,豈不是一條現成的致富之道?於是他揀了幾塊龍眼石命海安等人溯船沿新安江去安徽歙縣的製硯作坊,請那裡的製硯師傅雕刻成大小不一的硯台。隨後,人們發現用龍眼石製成的硯面與歙硯在發墨滲水方面幾乎無差別。 此後龍眼山腳下便辦起了一座制硯坊,大規模採石製硯,其製作技藝一直傳至今日。因以龍眼山的“鑿石”雕刻而成,故稱龍硯。加上龍眼山舊時又屬清溪縣,後人又稱此硯為“青溪龍硯”。

“青溪龍硯”是淳安一項傳統的石雕工藝。四百多年來,歙縣、淳安兩地制硯藝人在交流切磋雕刻技藝方面從未間斷過,同時又廣泛吸取其他雕刻技藝的精華,尤其是“青溪龍硯”的雕刻技藝,一方面取諸歙硯,另一方面廣泛吸收了淳安民間磚、木、石三雕藝術,因則有大量傳世佳品問世。這裡的製硯藝人,拿起石料一看形狀大小,便能構思出所刻圖案,無須复樣臨摹,緊扣墨池“水”的主題,下刀如神。 “青溪龍硯”一般採用“鑿石”為原材料,據明徐遵生《龍眼山記》記載,龍眼石質地優良,光澤耀眼,有金星閃爍的雲龍,也有銀星隱約的雨雪,以此石製作成硯,能呵氣成霧,儲水不固,發墨細膩,書畫於紙則鮮豔奪目。 嘉靖七年,嚴嵩以吏部左侍郎步入上層官僚的行列。對如何博取皇上歡心,嚴嵩下了許多功夫。當知道“清溪龍硯”後,嚴嵩計上心來。於同年,嚴嵩親自到龍眼山監工,差遣百餘工匠,耗時一年時間,終於取奇石一塊。之後,從設計、構思開始,又經切割成型、手工雕刻、細節修飾……一年後,一款絕世古硯出世,嚴嵩將這稀世珍品獻給明世宗朱厚熜。

此硯台顏色暗綠,陽光下很透潤,似剛從水中撈出一樣。上有黑色條紋直線分割,自然流暢,線感清晰,手感甚佳。上方精心雕刻六條栩栩如生的雲龍,龍頭向心共戲一珠,寶珠形的蓋鈕上陰刻一“君”字。朱厚熜得此硯,頓時龍心大悅,當即賜名為“龍硯”,並賞嚴嵩金銀無數。後因此硯盤踞六條云龍,故民間也稱其為“盤龍硯”。 崇禎年間,四海鼎沸,關外女真漸成氣候,關內民軍勢成燎原,崇禎像個救火隊長一樣憂心如焚,最終還是做了個勵精圖治的亡國之君。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 1644年,清朝定都北京。清廷先後鎮壓了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南明抗清武裝,逐步統一全國。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 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製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歷經四百餘年,“盤龍硯”一直是歷代皇帝的珍愛之寶,它親眼見證了時代的變遷,甚至是封建王朝的興起和衰敗,只是當最後一個封建帝王離開皇宮的時候,這款硯台卻不知所踪。直到今日,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