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現代小說 “癮”私門2

第6章 第六章

“癮”私門2 安娜芳芳 6109 2018-03-22
從華海初級中學教學輔樓四層的窗戶望出去,隔著中間的操場,對面是相對比較新的五層教學樓。操場縱向的兩頭一頭是校門,另一頭則是一排呈直角形的寬闊平房,其中包括了食堂、健身房和倉庫。平房的後面有一片佔四塊籃球場地的小操場,操場邊豎立各種體育活動的器械,沿牆栽種著密密矮矮的常青灌木,整個初級中學的格局就是如此了。 童曉站在資料室的窗前,情不自禁地伸手摸了摸冰冷的鐵窗框,這種窗戶現在已不多見了。華海中學的這座教學輔樓建於20世紀50年代,直到80年代還一直作為學校主要的教學場所。 20世紀90年代學校擴建,才又蓋了對面的五層新樓。教學體制改革以後,作為上海市重點中學的華海中學被拆分為高中和初中兩所學校。高中部分現在是寄宿制,也是全上海屈指可數的幾所教學質量最高的高中之一,每年都有無數望子成龍的家長想盡辦法要把孩子送進去。華海高級中學的新校址離這裡不太遠,一色新建的現代化教學大樓,附屬的學生宿舍區還有室內游泳池和健身館,設施完備、環境優美。而華海中學的原址則改製成民辦初級中學,由於地處市中心的黃金地段,基本無法擴建改造,因此整體環境稍嫌逼仄和簡陋。

但也只有在這裡,才能依稀感覺到華海中學當初的樣子。 1984年,尹惠茹就是從童曉現在所站的這扇窗戶縱身跳下的。在從此走入混沌的那個瞬間,她的目光有沒有在鏽跡斑斑的鐵窗框上稍作停留呢? ……不,童曉認為,更有可能的是,在那個瞬間,她的眼前別無其他,只有她用心與之對話的那個人,她對他說——都是我的錯。 在一句話裡訴盡恩怨,然後,她捐棄塵世,再無絲毫留戀。 可嘆的是,尹惠茹最終只丟棄了理智,卻留下了生命。那麼,那個她用最後的清醒與之對話的人,他究竟聽到了她的心聲嗎?他是否看懂了她泣血的絕然?他是否接受了她的懺悔? ——他原諒她了嗎? 假如真像童曉所設想的,確實有這樣一個人存在,他到底是誰?他現在又在哪裡?好多年之後,他可曾見到過神已散盡徒留其軀的她?他們之間究竟發生過什麼?

“童警官,真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 童曉回頭,一個身材高挑梳著馬尾辮的年輕姑娘走進屋來,手裡握著個文件夾。童曉連忙露出滿臉笑容:“哎呀,放假期間還麻煩你,該我說不好意思的。” 正是寒假中,為了到華海初級中學來調查張華濱的資料,童曉不得已利用了自己市局刑偵總隊的警官身份,害得這位負責資料室的金老師特地來學校跑一趟。 金老師大度地笑了笑:“工作需要,也沒什麼。不過我擔心幫不上忙呢。”她坐到辦公桌前,對著電腦說:“你上次來電話時,我就檢索了學校的存檔資料。雖然學校分拆之後,原來的學生記錄都留在了我們初級中學,但你要的材料比較早,學校空間有限,對原始資料做過好幾次整理,基本上都簡化後錄入數據庫了。你說的這個張華濱,從電腦裡只能找到最簡單的信息。”

童曉湊到電腦前,這些內容他確實都已經知道了:張華濱,男,出生日期是1966年7月10日。 1978年至1984年間,就讀於華海中學,1984年中學畢業未考入大學,後被召進上海錦江飯店參加酒店服務職業培訓。 記錄到此為止。 童曉嘆了口氣:“咳,這個張華濱也真不怎麼樣,念了華海中學居然還沒考上大學,太浪費重點中學的資源了!” 金老師微笑著說:“那可是1984年啊,大學升學率比現在低多了,即使是華海中學的畢業生,也未必都能考上大學,這挺正常的啊。” “童警官,怎麼樣?這些資料不太有用吧?” 童曉連忙點頭:“哦,有用,有用。另外,張華濱的父親曾經在華海中學當過體育代課教師,這個你能查到資料嗎?”

“張華濱的父親?叫什麼名字?” 童曉從斜挎包裡翻出筆記本:“叫張光榮,是20世紀60年代初回國的印尼華僑。”這是他從派出所戶籍資料裡查到的,但也十分簡單。因為當年印尼屢屢發生暴動、印尼政府還迫害華僑,張光榮於60年代初隨其他幾十名華僑一起逃回中國,回國後始終沒有什麼正當的職業記錄。唯一有據可查的是,從1965年到1975年的十年間,他曾先後在玩具廠、棉紡廠組織過造反文藝小分隊。 1975年華海中學恢復正常教學之後,張光榮做了一段時間的體育代課老師,但就是在1976年的年初,他於某個冬夜酒醉後意外失足而死。具體情況從資料庫裡都查不到了,童曉只能到華海中學來碰碰運氣。 金老師按了幾下鼠標,搖頭說:“學生的資料留在我們這裡,老師的資料都轉到高級中學去了,要不你可以再去華海高級中學問問。不過我覺得那裡也查不到什麼,'文革'期間的學校檔案破壞嚴重,像這種代課的教師,任職時間又短,估計本來就沒什麼正經記錄。”

童曉陰沉下臉來,也是啊,這些自己怎麼沒想到。看來要從正規途徑查清張華濱父子的情況,希望很渺茫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找到那個年代的見證人。他拿定主意盡快去華海高級中學走一趟,找找還健在的老教師信息,興許能夠從活人的嘴裡問出些什麼。 “童警官,我剛才在文件櫃裡找到了這個,你看看。” 童曉接過來一看,原來是張發黃的集體照。金老師說:“這是張華濱所在班級1984年的畢業照,雖然是黑白的,我看人像還清晰,就是不知道哪個人是他了。” 童曉從前至後仔細看了一遍,全是衣衫樸素的少男少女,人人一副那個年代傻里巴嘰的模樣,看上去都差不多,幾乎分不出誰是誰。 不過童曉還是眉開眼笑了:“這就很好了,雖然我們不認識張華濱,可是一定有人能認出他來。金老師,我把這張照片帶走,可以嗎?”

“當然可以。”金老師如釋重負,“請你在資料出借記錄上登記一下就行了。” 一個小時之後,童曉打的來到了新錦江大酒店。 下了出租車,童曉站在街沿抬起頭,望瞭望飯店高聳的圓形樓頂,頓時明白自己犯了個錯誤——1984年新錦江大酒店還不存在呢,張華濱肯定參加的是老錦江飯店的服務員培訓。童曉敲了敲腦袋,怎麼越來越笨了!他豎起皮衣的領子,頂著瑟瑟寒風往老錦江飯店的方向走去。 他在老錦江飯店的調查仍然收效甚微。看到市局來人,負責安保的同志倒是十分熱情,很快就把數據庫查了個遍,但能夠找到的信息還是少得可憐。童曉收穫的只有如下寥寥幾句話:張華濱,1984年9月被召入第六期酒店服務培訓班,學習半年後正式上崗,先後擔任過門童、行李員和前台接待,1986年辭職。沒有照片。

童曉並未再要求查詢當年酒店管理者的記錄,以張華濱這樣低微的職位,就算找到當時的酒店管理者,估計也沒人能記起他來。 他把雙手插在衣兜里,縮著脖子走出飯店大堂。穿過面前的大片草坪,主樓的陰影下寒風凜冽,童曉凍得齜牙咧嘴,埋頭快速走向院門,耳邊突然響起一聲暴喝:“快靠邊!有車子!” 童曉連忙往旁邊一閃,一輛藍色寶馬擦著他的衣服駛過。童曉還在愣神,被人一把扯到牆腳下:“餵,看看,格的是車道,儂當心眼啊!” “哦,”童曉這才看到醒目的車行標誌,他自知理虧,對橫眉立目的門衛訕訕一笑,“呵呵,呵呵,勿好意思噢。” 這門衛看上去有些年紀了,但身板筆直,酒店的製服大衣穿在他身上很有派。他沒好氣地朝童曉擺擺手,示意他快離開。童曉識相地溜著邊往外走,還沒到院門,又轉身返回。

“師傅,儂是老錦江了伐?”童曉掏出一支香煙,遞了過去。 門衛看了童曉一眼:“阿拉上班辰光勿好吃香煙厄。”話雖這麼說,表情卻是和氣的:“有啥事體伐?”童曉十分欣喜,趕緊湊上去:“呃,我幫朋友打聽一個人,二十多年前在這里當過門童和行李員,我問來問去都沒人知道。我一看啊,就曉得儂是格的的老前輩,一定能幫忙!”他把這番話說得那個熱情洋溢,腦袋上都快冒出蒸氣來了。 “唔,儂想問啥人?”對方倒是乾脆。 “一個叫張華濱的人,1984年底參加服務培訓,半年後正式上崗,1986年辭職走的。您有印象嗎?” 門衛悶頭想了想:“勿記得勒。” 童曉大失所望,又實在不甘心就這麼離開,於是他從斜挎包裡翻出筆記本,把夾在裡面的照片取出來,遞給門衛:“他就在這張照片裡,您再認認?”

“到底是啥人啦?” “我也不認識……”童曉極其心虛,“就知道是這個班裡的。” 門衛舉著照片努力辨認著,大蓋帽下的頭髮茬在寒風中瑟瑟擺動,露出隱約的灰白。 “唔!我認得勒!結果是伊啊!”突然從他的嘴裡蹦出這麼句話來。 “啊?!”童曉直撲上去,“誰?哪個?” “哎喲,當心眼啊!做啥!”門衛嗔怪地瞪了童曉一眼,指著照片上的一個人,“就是伊嘛,張華濱,我當啥人,剛剛想起來咯!” 童曉搶過照片來,一個瘦瘦的男孩子,五官十分精緻,仔細看倒挺漂亮,特別是那雙像西方人一樣凹陷的眼睛,莫名地讓童曉覺得有些面熟…… “嘖嘖嘖,格個張華濱,唉呀,伊個辰光被一個日本人搞出大事體來,作孽啊,差一眼眼勿想活咯。我想起來了,想起來了……”門衛大叔繼續搖頭晃腦。

“日本人?!什麼事情?!”童曉的嗓門都拔高了。 那門衛反倒露出滿臉詭異的笑來,朝童曉招招手:“儂過來,我講拔儂聽。”童曉趕緊把耳朵伸過去,大叔在他的耳邊好一陣嘀咕,童曉的面色越變越陰沉,終於和飯店主樓的背陰面一樣晦暗了。 門衛大叔終於講完,童曉沉默片刻,又往挎包裡掏了掏,取出另外一張照片:“老師傅,你再看看這個人,是不是面熟?” “唔……呀,格勿就是伊個日本人嗎?!” “老師傅,你肯定?” “肯定格。看上去老交關了,胖交關了,不過伊來過老多趟,阿拉寧得老清爽格!” 童曉長長地籲了口氣,他的心情並未因為這意外的突破而豁然開朗,反而變得沉甸甸的。 戴希並沒有像李威連所允許的那樣,第二天下午才去公司上班。她一覺睡醒十點已過,孟飛揚早就上班去了,但在桌上為她留了蛋糕和酸奶作早點。戴希換上西裝裙還化了淡妝,覺得自己蠻符合著裝規範了,這才匆匆出門,趕到公司時還沒到午飯時間。 公司裡的氣氛非同尋常,所有的人在埋頭工作的同時,都表現出罕見的不安和騷動,從偶爾的竊竊私語、相互間的眼神閃爍和明顯快於平常的動作中,戴希都能察覺出同事們的緊張。發生什麼事了? 戴希打開電腦,想想還是請教lisa吧。 “姑娘,你來啦?昨晚上怎麼樣?”lisa在msn上問。 “嗯,挺好的。”戴希打出問題,“公司裡怎麼怪怪的,發生什麼特別的事了嗎?” “呵呵,你看看郵件吧。” 戴希剛上班不久,每天都收不到幾封郵件,基本都是發給全體員工的通知那一類。此刻她的郵箱裡只有一封新郵件,發件人是李威連。 戴希很鎮定地打開郵件,她掃了眼收件人欄,果然是發給全體員工的。另外她還注意到,郵件的發出時間是今天凌晨三點。 這封郵件是李威連作為西岸化工大中華區總裁的新春致辭,標題是:“為了更美好的生活。” 原來,西岸化工雖然在1988年就於深圳設立了中國代表處,但是直到1997年底中國分公司遷至上海,李威連正式就任總經理後,中國公司才開始實行中國的行政政策,並且有了總裁新春致辭。 因此這是李威連以中國公司總經理和大中華區總裁身份所做的第十一次新春致辭。 在致辭中,李威連首先回顧了過去一年,乃至過去十年中西岸化工中國公司的發展。他是這樣概括的:“西岸化工中國公司業務的迅速擴張,聯動了整個大中華區,2003年,亞太區從遠東大區中分立出來,以中國為主的大中華區成為亞太區的主力。西岸化工並不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跨國企業,但很好地把握住了中國崛起的脈動。在中國,西岸化工既保持了一家歷史悠久、文化深遠和規模宏大的全球化企業的優勢,又充分適應中國市場的特色,以獨樹一幟的創意和靈活高效的執行取得了市場的領先地位。” 對比十年前西岸化工中國公司製定的願景:“將全球化工領域中最優質最適合的產品引入中國,充分參與中國的經濟發展,使西岸化工成為提升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促進力之一。”李威連做出結論:“我們毫無疑問實現了當初的目標,西岸化工十年來為中國提供了豐富的化工產品,這些產品不僅來自西岸化工製造,也有來自於全球其他知名化工企業的一流產品。作為一家製造型的企業,西岸化工全球各地的分公司中,只有中國公司經董事會特批採用銷售與貿易相結合的業務模式,並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接下去致辭的話鋒一轉,李威連開始描述西岸化工中國公司未來新十年的願景和目標: “……經過反复思考和探討,在全球總部和董事會的支持下,西岸化工中國公司的願景調整為:'為中國持續引進高品質的產品,推廣優質生活的尖端技術,在合作生產、科技創新和人本理念方面與中國共同創造價值,提升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伴隨中國的經濟發展一起成長。'” 他詳細闡釋了這份新願景的內涵,包括繼續鞏固西岸化工在銷售和貿易方面的即得優勢,不斷豐富產品線;更多地向中國輸入高科技的尖端產品,通過使用培訓、技術轉讓和合作生產等手段,幫助提升中國同行的水平;在現有合資企業的基礎上,繼續大力發展合資生產模式,把越來越多的產品拿到中國來生產,在技術、設備和管理上為合資企業提供充分支持;2009年內西岸化工將在中國建立第一個全球性的研發中心……以及將充分參與中國的社會生活,在環境保護、生活質量、回報社會等多項人本理念上樹立西岸化工的形象,並從中創造出全新的價值。 作為一個剛進西岸化工兩週的新人,戴希對公司願景並沒有深刻的理解,化工行業於她來說也完全是霧裡看花。致辭讀到這裡,正當她頗感艱澀時,李威連的行文卻突然使她眼前一亮,因為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 “作為一名西岸化工的員工,我知道你們剛進公司起,就能把公司的使命倒背如流,要背出它來並不難——'為了創造更美好的生活',這就是西岸化工的使命。但你們是否真正思考過:什麼是美好的生活?對公司、市場、客戶和每一位員工,美好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這個問題以後的篇章可謂酣暢淋漓,令戴希讀到熱血沸騰。 “必須指出,新的願景將為西岸化工中國公司帶來根本性的變革。我們的組織架構、人才儲備、行政規章的各個方面,都要為了這個全新構建的願景而變化。在中國公司的過去十年裡,我們在有限的範圍內為公司的使命而努力著,可是還遠遠不夠。從現在開始,西岸化工中國公司將在一個新的台階上奮鬥,我們將要用全部的熱情和實力來證明: “我們不僅是具有百年曆史的跨國企業,我們也能順應時代和地域特色、隨需而變; “我們不僅能夠用產品來影響客戶,還能夠用技術來豐富生活; “我們不僅能夠用銷售來佔領市場,還能夠用合作來支持同行; “我們不僅能夠招徠最優秀的人才,還能夠培養和提升他們,為他們提供發展的空間; “我們不僅能夠從中國市場上獲得利潤,還能夠和中國人民分享理念、創造價值、回報社會; “我們不僅為了業務增長而工作,我們也全心投入地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工作。 “決不能說這些就是美好生活的全部含義,但至少我能肯定,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對於即將到來的變化我充滿了激情,我相信你們也是如此,因為只要理解了這份新的願景就會發現,置身於這樣一個變革之中,也就是面對著親手創造輝煌的契機。 “目標一旦設定,執行就成為關鍵。變革從此時此刻開始。公司將立即成立重新構建組織和業務的核心團隊,由我來領導,全球ceo alex sean會為重組把握方向,並提供最有力的支持。第一層組織的重構計劃在今年的4月1日前完成,7月1日之前全公司的業務模塊和人員結構完成重組。這將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也將是一個充滿機遇的過程,每一個人在這個過程中都將被重新評估和定位,並獲得與組織目標相匹配的新位置。你們從現在開始就應該思考,如何接受挑戰,適應變革,謀求新的發展。我只想再次強調一點,你們所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一切為了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