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外國小說 平家物語

第35章 十一~十六

平家物語 无名氏 11239 2018-03-21
十一 熊野拜神 一行人朝熊野出發,不一日便來到岩田川。據說渡過這條河,儘管只有一次,也可使一切罪過、煩惱、纏身的孽障,消除乾淨。維盛想到這裡心中感到很寬慰。當到達熊野神社本宮時,跪倒在證誠大師的殿前,念誦了一會兒經文,仰望那熊野山,巍峨莊嚴,無法形容。但見彩霞飄拂熊野,依稀慈悲濟世的佛光;垂跡音無川畔【1】,實乃靈驗無雙的神明。法華修行之岸,佛心感應,猶如明月無瑕;六根懺悔之庭【2】,妄念不生,恰似玉露全消。如此種種神蹟,無不令人感奮。當夜深人靜,向神明祈禱時,想起父親重盛當年來此參拜之際,曾在神前禱告:“假我以年,濟我後世。”心裡感慨萬分。於是祈禱道:“顯跡本地的阿彌陀如來,請按您普渡眾生不捨一人的宏願,引導弟子前往極樂淨土吧。”同時還特別祈禱“保佑留在故鄉的妻子安然無事”。想要厭離塵世,皈依佛法,而世俗的情根未斷,真是讓人感到悲哀。

天亮之後,維盛從本宮登舟,順流直下,直抵新宮的速玉神社。參拜了神倉山,但見岩松高聳,山嵐驚破妄想之夢;急流水清,浪花滌淨塵垢之圬。參拜了飛鳥神社,穿過了佐野松林,便來到那智神社了。這裡瀑布高懸,三級重疊,共有好幾千丈。山岩之上,曾有觀音靈像顯現,宛如印度的補陀落山【3】;雲霞之下,傳來誦讀法華之聲,直似釋迦講經的靈鷲山村。自從佛陀在此山顯跡以來,我國朝野上下,無不來此膜拜,俯首合十,受惠浴恩。尤其是建造僧坊,鱗次櫛比,僧侶得以安居,世人亦得攜手前來參拜。寬和年間花山法皇辭去十善帝位【4】,嚮往九品淨土【5】,其修行庵室的遺址,至今老櫻猶放鮮葩,怎能不讓人緬懷神往呢! 在那智神社修行的僧侶中,有認識三位中將的,對同伴們說道:“你知道這行者是誰?此人就是小松內大臣的嫡子三位中將維盛。安元二年(1176)春天,當他還是四位少將的時候,在法住寺舉行祝賀後白河法皇五十大壽的盛典。那時,他父親小松公是內大臣兼左大將,伯父宗盛卿是大納言兼右大將,都坐於階下。此外,三位中將知盛,頭中將重衡,以及一門之中的很多人,個個身著盛裝,意氣揚揚,充作環立庭中的樂隊,這三位中將維盛從中走出,頭上戴著櫻花,足下跳著青海波舞,那朝花帶露般的風姿,隨風翻飛的舞袖,使得天地都增加了光輝。建春門院傳令關白大臣藤原基房獎賜錦袍一件,其父內大臣站起身來,受領之後置於維盛右肩,向法皇禮拜。這實在是無上的榮耀。在座的平輩沒有不羨慕的。宮中有些女官,說道:'這正像是深山樹叢中的楊梅呢!'。當時有望成為大臣、大將的人,如今落得這般可憐情狀,這是萬萬想不到的。雖說世道多變乃是常情,這畢竟是很可哀的。”說著,以袖掩面,潸潸淚下。那些在那智一道修行的僧侶也都濕了衣袖。

-------------------------- 【1】熊野神社附近有岩田川、音無川、熊野川。垂跡是說這裡供奉的民族神素戔鳴尊乃是佛菩薩在這裡的顯跡。 【2】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這裡是說在神社庭前懺悔時,那些由於六種感官引起的罪過,一切不正當的念頭,便像露水一樣全都消除了。 【3】補陀落山是印度觀音菩薩所居之地。 【4】十善帝位,即修行十善之功。 【5】九品淨土,參見第三卷第十三節註二。 -------------------------- 十二 維盛投海 平安無事地參拜了熊野三山之後,便由濱宮神社乘船,泛一葉扁舟,奔赴萬里滄海。在遙遠的海灣中有一處叫作山成島。把船駛向那裡,上得岸去,維盛便在一棵大樹上刻字留念:“祖父太政大臣平朝臣清盛公,法名淨海;父內大臣左大將重盛公,法名淨蓮;其子三位中將維盛,法名淨圓,生年二十七歲,壽永三年三月二十八日,於那智海域投水自盡。”刻完再登上小舟,向深海處駛去。儘管早就下了決心,然而現在面臨最後時刻,心裡十分沮喪,不覺悲傷起來。時下正是三月二十八日,海上雲霧瀰漫,更加使人哀愁。雖是平常的春天,但長空暮色,怨愁交加,想到即將永訣,心裡不勝惆悵。遙見海灣深處似有漁船消失於浪濤之中,似這般終將沒於大海之情形,使維盛不禁想到自己的遭遇。如今恰如蘇武看到列隊成行鳴啼著飛向北國的歸雁,因而想要託書故鄉,抒發羈身胡國的憂憤。霎時間頓覺悲傷不已。 “這是怎麼啦!這不正是俗根難斷嗎!”猛然想到這裡,便麵朝西方,雙手合十念起佛來。一邊心中暗想:“如今我將在世上消失,京城中的親人哪裡知曉,她們還在等待我的音信。當她們知悉我永離人世的消息時,將是何等的悲痛呀!”想到這裡,便中斷了念佛,合十的手也撒開了,向著瀧口入道說道:“唉,做人本不該有妻子兒女。在世之時,道不盡的牽掛;去世之時,又是進入淨土的障礙。此時此刻,愈加留戀起來。心裡藏著這些念頭,罪孽夠深重了吧?我就此懺悔吧!”瀧口入道也感到悲傷,但他知道自己要堅強些,便強忍眼淚,裝出泰然自若的樣子說道:“這倒也是人之常情。人不分貴賤,男女之情是人之本能。特別是夫妻的情分,有所謂:共枕一夜乃是五百年前結下的緣分。總之,這是前世因緣,非同一般。生者必滅,會者定離,乃是人間常理。人生性命就像葉尖上的露珠,葉根上的水滴,或遲或早,必將消逝,生離死別,也在所難免。想那唐明皇,於七夕之夜在驪山宮與楊貴妃海誓山盟,到頭來不過是摧心裂肝之痛。漢武帝與李夫人在甘泉殿的生前之恩【1】,也終究是鏡花水月。赤松子與梅生也難免有終生之恨【2】。即使是等覺、十地那樣的菩薩【3】,也必須順應生死的定數。即使你能享長生之樂,歸天最終不可避免;即使你能享百歲高齡,也逃脫不了同樣的命運。稱為第六欲天的魔王占欲界六天【4】為已有,對生於欲界的芸芸眾生,唯恐其解脫生死之界,乃使之或為人妻,或為人夫,以阻止他們皈依佛法。但三世諸佛,愛護一切眾生猶如己子,欲使他們永進極樂淨土,乃一再告誡眾人,所謂妻子兒女不過是流轉於生死永劫的魔障。因此你千萬不可柔腸難斷,心存動搖。源氏先祖伊豫入道賴義【5】,奉敕誅討貞任、宗任【6】,十二年來殺人一萬六千;山野之獸,江河之魚,總共喪生者不下幾千萬。但當其臨終徘徊之際,頓起皈依菩薩之念,而終於實現其往生淨土的夙願。須知出家入道乃是極大的功德,生前的罪孽可因此而消除淨盡。佛經有云:即或有人興建七級寶塔,高達三十三天【7】,其所得到的功德,不如出家修行一日;即或有人供養一百羅漢達百年千年,其所得到的功德,不如出家修行一夜。罪孽深重的源賴義,因其信心堅定,卒能往生淨土,你罪孽不算深重,得進淨土是沒問題的。這熊野三王乃是阿彌陀如來在本地顯跡。從無三惡趣之願,到得三法忍之願【8】,四十八願的每一誓願,無一不是為了普渡眾生。其中第十八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意思是說若能念佛十遍,一定可以往生淨土。只要虔誠信仰,這是毫無疑義的。若能一心專誠,念佛一遍也好,十遍也好,彌陀如來定會從多達六十萬億的恒河之沙,縮變其廣大無垠的身軀為一丈六尺的佛身,顯現到眼前。同時,還有觀音、勢至兩位菩薩以及無數聖徒,化佛菩薩,圍繞百重千重,和著鼓樂歌詠,在極樂界的東門前來迎接。即使你葬身於海底,也會飛升到紫雲之上,成佛得到解脫,穎悟頓開,再回到紅塵之上迎接妻子同歸淨土。正如佛經所云'還來穢國度人天'【9】,這是毫無疑問的。 ”瀧口入道說罷,便鳴鐘念佛。維盛知道此乃大徹大悟的最好時機,便排除俗念,朝西合十,高聲念佛百遍,終於與那“南無”之聲同沉海底。兵衛入道和石童丸也同樣高念佛號相繼投海自盡了。

-------------------------- 【1】此處是說漢武帝追懷愛妃李夫人,命令在甘泉殿為之畫像存念的故事。 【2】赤松子與梅生,傳說是漢代的仙人。 【3】等覺是菩薩的一個等級。菩薩修行共分十二個階段,最高一級是妙覺,其次為等覺,十地是指等覺以下的十個等級。 【4】按佛教說法,欲界有六天。第六欲天為他化自在天,由自在天王管轄。 【5】源賴義任伊豫守時出家,故稱伊豫入道。 【6】貞任、宗任是陸奧國阿伊努酋長安倍賴時之子。賴時於永承六年(1051)倡亂,後為鎮守府大將源賴義所滅,宗任被捕,貞任於康平五年(1062)被殺,其間歷時十二年。 【7】三十三天即六欲天中的忉利天。

【8】佛陀有四十八願,第一願“無三惡趣”指杜絕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最後一願“得三法忍”指但願十方菩薩都得三種法忍(音響忍、柔順忍、無生法忍)。 【9】這句話是說回到塵世濟渡眾生的意思。 -------------------------- 十三 三日平氏 舍人武里也要跟著投海,只因瀧口入道勸阻,只得作罷。 “真是不盡情理,你怎麼能違背中將的遺言呢!作部下的心裡固然沉痛,但如今該做的是給中將祈求冥福。”瀧口哭著勸導武里。武里雖然餘生殘存,但不勝悲痛,顧不得為中將祈禱,只是伏身船底哀痛呼號。這情狀比古時悉達太子【1】到檀特山出家,舍人車匿乘金泥馬回王宮時的那種悲痛,猶有過之。他們駕舟逡巡了好長時間,希望能見到三人浮出海面,但因沉落過深,終於不見踪影。於是瀧口入道誦經念佛,祝禱“已逝亡靈升入淨土。”這情形真是可悲。

不久,夕陽西下,海上昏黑,哀傷雖猶有未盡,也不得不划動傷心的小船返回。歸途中船槳濺起的水珠和滴落在瀧口衣袖上的眼淚,簡直難以分辨。瀧口回高野去了。武里哭泣著回到屋島,把遺書交給維盛之弟新三位中將資盛。 “唉,多麼心痛呀!我關注著兄長,而兄長卻沒有關注弟弟,真是遺憾啊!內大臣和二品夫人懷疑你如池大納言一樣,心歸源氏,逃到京都去了,甚至對我們也警惕起來。你就是為此才在那智投海的吧。如此,我們就不能同死一處,只能各自死於異地了,真是太慘了呀!沒留下什麼遺言嗎?”說了這些話之後,武里答道:“正想向您禀告,三位中將說:'左中將清經在西國投水而死,備中守師盛在一之谷捐軀,我又遭此厄運,這使得平家更覺勢孤了,對此不能不非常擔心。'”接著又把要將祖傳鎧甲和寶刀傳給六代的事備細說了一遍,並說:“我也實在不想活下去了。”說罷以袖掩面,流淚痛哭。其情形實在可哀。因為資盛生得很像維盛,在座的人無不落淚。那些跟隨維盛的武士們也都聚在一起悲傷地痛哭。內大臣和二品夫人都說:“原以為他跟池大納言一樣,心歸賴朝,逃回京都去了。看來,並非如此呀。”如今才感到悲戚痛心。

四月一日,前兵衛佐源賴朝晉升為正四位下。他原來是從五位下,超遷了五級。據說這是由於他誅討木曾左馬頭義仲有功而賜給他的恩賞。 四月三日,有旨說,對已故崇德上皇應崇祀為神,為之建神社於大炊禦門大路東頭的春日河原,即當年保元會戰的地方。據說這乃是法皇的按排,天皇並未與聞此事。 五月四日,池大納言平賴盛奔赴關東。先是兵衛佐源賴朝多次派使者傳達誓約:“對於閣下豈敢怠慢,當如令堂大人池禪尼【2】在世一般,昔日所蒙深恩,定當回報於大納言閣下。”因此,大納言背著全家,單獨行動,留在京都。但他常常擔心:“兵衛佐本人雖有感恩圖報之心,其他源氏居心如何實屬難測。”因此憂懼不安。如今兵衛佐又從鎌倉派使者來說:“對已故令堂大人很是懷念,望速前來。”於是,大納言便動身出發了。

有一個名叫彌平兵衛宗清的武士,是從先祖以來最為寵信的家臣,不願陪他一起去。問他為何不去?他說:“我此次不想奉陪。鎌倉之行,您個人肯定固然安逸,但全家的公子們漂泊西海,何等愁苦。現在我心中著實不安,等心情略為平靜,隨後再去吧。”大納言聽了,心裡既覺痛苦,又覺慚愧,說道:“脫離全家,隻身留京,我也覺得很不應該。實因難捨性命,苟苟且且滯留下來。既已如此,就不得不到鎌倉走一遭。我有此遠行,你怎不送我一程呢!你不贊同此行,當初我決定留在京都的時候,就該說話才是。我向來事無大小都同你商量的。”宗清聽罷,正襟危坐,謙遜謹慎地說:“人無論貴賤,莫不愛惜生命。常言道:寧可遁世,不可捨身。我並非說您留在京都有何不妥。兵衛佐就是因為保全了微賤的性命才有今日的幸運。當初判他流罪之時,我奉禪尼夫人之命護送他到篠原的流放地。他說:'這件事沒齒難忘。'倘若這次我陪您前往,一定少不了饋贈和饗宴,但我並不會因此而感到任何寬慰。漂泊西國的公子們和那些武士,事後總會知道的,那實在是讓人羞愧難當呀,這次就不要讓我同行了吧。您既留在京都,倘若不去,恐有不妥。您遠行,我當然放心不下,如若是上陣殺敵,我一定身先士卒。但這次即使不陪您前往,我想也不會有什麼麻煩的。兵衛佐若問起我來,就說我正在生病好啦。”言畢,心軟的武士們無不流淚。大納言也很感羞愧,但勢在必行,也只好出發了。

五月十六日,抵達鎌倉。兵衛佐即刻召見。先問:“宗清沒有陪著一起來嗎?”答說:“有病,沒來。”兵衛佐說道:“啊,得了什麼病,想必是另有想法吧!當年宗清送我,對我很是關照,是我沒齒難忘的。這次若陪你前來,我多麼想早些見到他。估計是不願意到這裡來吧!”兵衛佐說了這番話,竟使大納言忘了把事先準備好的文書、馬鞍、什物等等拿出相贈,而主要的大名們也忘了獻上競相準備的禮品,上下人等都覺得很是遺憾。 六月九日,池大納言從關東回京都。兵衛佐說:“再多住幾日吧。”答說:“思念京都心切。”於是就讓他趕緊回去了。不久,兵衛佐便上奏法皇恢復大納言的官職和領地,原有莊園盡數賜還;另賜給鞍馬三十匹、無鞍馬三十匹、箱子三十個,並有黃金、絹帛等物。兵衛佐既然這般厚贈,那些大名小名也競相贈禮,僅馬匹就達三百之多。不只是保全了性命,而且在資財方面大有所獲。

六月十八日,肥後守貞能的伯父、平太入道定次,自為大將,率伊賀、伊勢兩國住人向近江國發起攻勢,源氏末裔聚集起來與之對敵。兩國住人悉數被殲,無一倖免。他們全是歷代依附平氏的家臣,其不忘舊恩,實在讓人感動,但倉促起兵,未免太魯莽了,所以稱之為三日平氏【3】。 且說小松三位中將維盛卿的夫人,因為很久沒有得到中將的消息,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心中頗為忐忐不安。本來是每月必有一次書信的,但等到春盡,盼過夏殘,仍是杳無音信。後來有人說:“三位中將已經離開屋島了。”心裡更是焦急萬分,於是,便派人去屋島探聽虛實。夏去秋來,到了七月底,那使者才回來。夫人問道:“情況如何?情況如何?”“據跟隨他的捨人武里說,中將於三月十五日早晨,從屋島出發上高野去了。在高野削髮受戒出家,然後去參拜了熊野神社,囑咐了許多後事,在那智投身滄海了。”夫人聽了說道:“原來如此,難怪好久沒有音訊。”拽起衣襟,伏身痛哭起來。少爺、小姐也放聲大哭。少爺的乳母流著淚說道:“事已至此,不必驚慌了。這是平日意料之中的事。若像正三位中將那樣成了俘虜,被送回京都,豈不更可悲嗎!中將在高野落髮,去熊野拜神,叮囑了許多後事,臨終時又念佛不止,這倒是不幸中的幸事。既已如此,您就安心吧,今後棲身於山野林木之間,專心撫育兒女吧。”如此百般安慰,可是她仍然痛不欲生。不久,便削髮為尼,專心修行佛事,為維盛祈求冥福。

-------------------------- 【1】悉達太子是釋迦牟尼出家前的稱呼。 【2】池禪尼,參見第五卷第四節。 【3】三日是短暫的意思,三日平氏與漢語中五日京兆的說法相似。這一段六月十八日的事夾述在這裡,中斷了上下文的文氣,但也可說明,原著的特點是採取編年史的寫法而不取法於紀事本末體。 -------------------------- 十四 藤戶 鎌倉的兵衛佐源賴朝知道這件事後,說道:“唉,若推心置腹徑直到我這裡來,是可以保全性命的。對小松內大臣重盛公的事絕不敢怠慢。當初他作為池禪尼的使者為我求情,才得改判流放,此乃小松內大臣的厚恩。這段恩情無論如何都是沒齒難忘的,所以對他的子弟也不能怠慢,何況既已出家,就更沒多大干係了。” 且說平家敗退到贊岐國的屋島之後,說聽源氏又有生力軍數万騎從東國抵達京都。九州方面,又有臼杵、戶次、松浦等族人聯合一氣蜂擁而來。左一個消息,右一個消息,都那麼聳人聽聞,令人失魂喪膽。此次一之谷會戰,一族之中所剩無幾,主要武士陣亡大半,如今兵少將寡,只有阿波民部大夫重能兄弟率四國之兵相助,海誓山盟,聲言這次一定要決一死戰。女人們聚在一起,只是相對啼哭;到了七月二十五日,都說:“這是去年撤離京都的日子,如此之快,這一天又來了。”她們時而哭時而笑地訴說著驚恐不安的往事。 同月二十八日,新帝后鳥羽天皇即位。沒用寶鏡、神璽、寶劍等三種神器便即了帝位,這是神武天皇以來八十二代都沒有出現過的事例。八月六日任命蒲冠者源範賴為三河守,任命九郎冠者源義經為左衛門尉,不久又宣旨任命義經為檢非違使判官,所以後來稱之為九郎判官。 且說,不久,荻上西風襲人,荻下白露濃重,在這秋蟲哀鳴切切之時,稻葉飄搖,樹葉凋零,如此深秋景色,他鄉漂零之人無不哀愁,平家人等自是格外悲淒了。往昔在宮廷之中,逢春花賞心悅目;今日於屋島之上,臨秋月悲從中來。全家的人都來對月詠歌,但遙念京都今夜情景,無不憂心流淚。左馬頭行盛詠歌述懷道: 此月仍是宮中月, 能不令人憶故都。 九月十二日,三河守源範賴為追討平家率軍西進。同行的有:足利藏人義兼,鏡美小次郎長清,北條小四郎義時,齋院次官親義;武士大將有土肥次郎實平、其子彌太郎遠平,三浦介義澄,其子平六義村,畠山莊司次郎重忠,畠山長野三郎重清,稻毛三郎重成,榛谷四郎重朝,榛谷五郎行重,小山小四郎朝政,小山長沼五郎宗政,土屋三郎宗遠,佐佐木三郎盛綱,八田四郎武者朝家,安西三郎秋益,大胡三郎實秀,天野藤內遠景,比企藤內朝宗,比企藤四郎能員,中條藤次家長,一品坊章玄,土佐坊昌俊。以這些人為首總共三萬餘騎,從京都出發進抵播磨國的室【1】。 平家方面,大將軍有:小松新三位中將資盛,小松少將有盛,丹後侍從忠房;武士大將有:飛驒三郎左衛門景經,越中次郎兵衛盛嗣,上總五郎兵衛忠光,惡七兵衛景清。以這些人為首,分乘五百餘艘兵船,進駐於備前國的兒島。源氏聽得這個消息,從室出發,在備前國的西河尻和藤戶擺好了陣勢。 源平兩家對陣,海面上相隔五町之遙,若無兵船是難得渡過的。因此,源氏大軍宿營在對面山上,只好虛度時光。平家方面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駕著小船向源軍揮扇招呼道:“騎著馬渡到這邊來吧!”源軍回答說:“別招惹老子生氣,你們這些叛賊!”如此挑釁應對幾次之後,在九月二十五日夜間,佐佐木三郎盛綱由當地渡口的一個艄公陪同,穿著白色襯褂、寬褲腳的褲子,帶著匕首;詭譎地向艄公問道:“此處海峽有沒有能騎馬渡過去的地方?”艄公答道:“渡口的人雖多,知道海路的極少,我倒是知道的。詳細道來,有個像河的淺灘一樣的地方,月初出現在海峽的東邊,月末在西邊,兩個淺灘之間相距十町。這道淺灘是能夠騎馬渡過去的。”佐佐木聽了欣喜異常,也不與從卒家丁們打招呼,便和這艄公兩個人悄悄出海了。他們脫光衣服,試著去渡那淺灘地方。果然不是很深,有的地方沒膝、沒腰、沒肩,有的地方會弄濕兩鬢。深處遊一下就到淺處了。艄公又說:“從這往南,比北邊淺得多。但敵人正掂弓搭箭埋伏在那裡,光著身子是無計可施的,回去吧。”佐佐木覺得言之有理便往回走,但轉念一想:“如此卑微之人,根本說不上偏袒何方,給誰都可當嚮導。不如就讓我一個人知道這條路吧。”於是立即把這艄公刺死,割下首級,拋於海中。 同月二十六日辰時,平家的人又駕著小船,揮著扇子挑釁說:“源家的,渡過來呀!”佐佐木既已探明路徑,便身穿白斑點的直裰,外罩黑線縫綴的鎧甲,騎著花白戰馬,隨帶從卒七騎,縱馬渡水而去,大將軍三河守範賴說:“別讓他去!讓他回來!”土肥次郎實平揮鞭踩鐙驟馬追去,喊道:“餵,佐佐木,你瘋啦!也不向大將軍請示,真是胡鬧!停住!”佐佐木連理都不理,徑直向前渡去。土肥次郎見阻止不住,也跟在後面渡海。海水有時沒及馬的前胸,有時沒及上腹,有時沒及鞍心;深處讓馬游幾下,淺處踏地行走。大將軍看了,下令道:“讓佐佐木給騙啦,水並不深呀,渡過去,渡過去!”於是,三萬餘騎大軍立即下水渡海。平家方面慌了神,忙將船隻排開,連連放箭阻擊。源氏大軍絲毫不顧,放下頭盔的護頸,徑直朝著平家船隻挺進,發出吶喊,猛烈進攻。源平兩軍混戰一團,有從船上落水淹死的,有翻落船下亂作一團的。激戰一天,天漸漸黑了,平家把船駛向海灣,源氏登上兒島,讓人馬暫時歇息。平家終於撤回屋島去了,源氏雖想發起猛烈進攻,但沒有船隻,無法追擊。 “從古至今,不乏乘馬渡河的武士;至於乘馬渡海,天竺、震旦也未必有,在我國也並不多見吧!”事後,在源賴朝的文件中有這樣的記載,並把備前國的兒島賞賜給了佐佐木。 -------------------------- 【1】室是攝播五泊之一,即今兵庫縣揖保郡的室津。 -------------------------- 十五 大嘗會 同月二十七日,京城之中,九郎判官義經晉升為檢非違使五位尉,因此他又被稱為九郎大夫判官。不久,到了十月,屋島上海風狂嘯,驚濤拍岸,白浪翻騰,敵兵很難發起攻勢,商旅往來也很稀少,因此,京中音訊阻隔,時常云天陰沉,冷霰飄落,越發令人惆悵。且說宮中準備舉行大嘗會,因此天皇先進行禊祓行幸【1】,德大寺的左大將實定公此時為內大臣,所以讓他主持典禮。前年先帝舉行禊祓行幸時,由平家的內大臣宗盛公於節旗之下主持典禮,當時他就坐在節旗下的帷幄之中,前面豎著龍旗,意氣風發,那峨冠、袖筒,乃至裙褲的下擺,都顯得儀範超群。同時,一門之中還有三位中將知盛、頭中將重衡,以及近衛司的人們,共挽天皇所乘鳳輦,那優雅的風度是無與倫比的。如今,九郎判官義經主持典禮,他雖與木曾義仲不同,知曉宮廷規矩,但那儀表連平家最差的人都不如。 同年十一月十八日,大嘗會終於舉行了。自從治承、養和【2】年間以來,諸國七道的黎民百姓,或為源氏所苦,或為平家所擾,多有背井離鄉而逃入山林者,春無耕作之意,秋失收穫之營,哪裡談得到舉行如此大典呢,但還是不顧這一切,依然按例如儀地舉行了典禮。 三河守源範賴如果繼續發起攻勢,平家肯定早已滅亡了。如今源氏大軍抵達室、高砂之後,竟邀集仕女,終日嬉戲。東國的大名小名雖然麇集如雲,但大將軍不下達軍令也只有徒然興嘆,無可奈何,只能白白地浪費國幣,滋擾百姓而已。倏忽間今年又已歲暮了。 -------------------------- 【1】禊祓行幸是在大嘗會之前,天皇去賀茂川進行的禊祓儀式。 【2】養和(1181—1182)是安德天皇年號。 -------------------------- 十六 臨幸高野 從前白河上皇臨朝【1】的時候,寬治二年(1088)正月十五日,在上皇御所舉行各種講解經文的法會,上皇說:“聽說現今如來又以肉身降生天竺,講經說法,濟渡眾人,應該前去聽一聽才好。”所有公卿、殿上人都說應當前去。其中,惟有大江匡房說道:“人們都說該去,我匡房卻不這樣認為。竊聞我國和震旦乃是一般的航程,不難渡過;但天竺、震旦之間有流沙蔥嶺之險,道路極難通行。首先有山名曰蔥嶺,西北連接大雪山,東南通於大海,以此山為界,東曰震旦,南曰天竺,西曰波斯,北曰胡國,道路漫長遙遠,長達八千餘里,寸草不生,滴水皆無。險難之處甚多,尤其有一山峰名曰雞波羅西南。在那峰頂,有如置身銀漢,高可攀日;足踏白雲,上可登天。穿雲霧,攀岩石,歷經二十日才能到達。上了峰頂之後,但覺大千世界盡收眼底;閻浮提【2】之遙,不過足下咫尺之間。接下來就是著名的流沙河,白天狂風呼號,飛沙如雨;夜間妖魔竄動,鬼火如星。渡過河去,便是河灘。過了河灘,又要渡河。八日之內要渡河六百三十六道。但凡有人過河,即或免於水患,也難逃妖魔之害;即或避過鬼魅,也難免不被水淹。因此,玄奘三藏在這交界之處,六次遇險,終被洪流吞沒,轉世之後,才得在人間傳布佛法【3】。但並不是在天竺,也不是在震旦,而是在我國的高野山,顯化為性身大師入定端坐。我以為不去參拜高野山靈地,而徒然虛耗歲月,歷盡艱險,跨過十萬餘里山海,前去靈鷲山,似乎很是不妥。天竺的釋迦如來,我朝的弘法大師,都是即身成佛的明證。當初嵯峨天皇臨朝之際,在清涼殿邀集四家大乘宗的高僧,講解顯密兩派的要旨。法相宗有源仁,三論宗有道昌,天台宗有義真,華嚴宗有道應,各自講述本宗的精髓。法相宗的源仁說:'本宗創立三時教【4】,深得釋迦一生的奧義,所謂有空中是也。'三論宗的道昌說:'本宗創立無生【5】教,傳釋迦的真諦,所謂二藏【6】就是菩薩藏和聲聞藏。'天台宗的義真說:'本宗創四教【7】五味之說,傳佛教所有奧旨,所謂藏通別圓【8】是也。五味即乳、洛、生、熟蘇、醍醐【9】。'華嚴宗的道應說:'本宗創立五教,囊括佛家一切教旨,所謂五教就是小乘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隨後,真言宗的弘法闡述道:'本家依據事相教相【10】,創立即身成佛【11】之說。'說罷,法相宗的源仁說道:'縱覽一代三時之經文,只講三業成佛【12】,並無即身成佛之說。根據什麼經典能夠成立即身成佛之義呢?若有文獻記載之證明,請把詳細內容拿來看看,以解會眾之疑慮。'此時,弘法開口道:'在你們的聖教之中,的確是只有三業成佛之說,而無即身成佛之文。'源仁又說道:'若有文獻記載之證明,請出示!'於是弘法真地拿出文獻記載的證明來,上雲:'若人求佛惠,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即證大覺位。 '並說:'此乃開宗明義之始,其意已夠詳盡了。 '源仁說道:'文獻記載之證明是有了,是否有人實踐此旨?''實踐的,遠者有大日【13】金剛薩埵【14】,近者有我本人。 '於是手結密印【15】,口誦真言,心念佛法,人身肉體忽然變成足赤黃金之膚,頭上現出自然五佛【16】的寶冠,佛光四射,燦耀蒼天,照得整個朝廷有如玻璃世界。於是馬上舉行了密嚴淨土【17】的儀式。當時,嵯峨天皇匆忙離座行禮,臣下卿相摘下冠后頭巾,南都的六宗賓客,全都跪下禮拜。窘得道應、道昌舌卷語塞;源仁、義真二位法師關於法身色相【18】的問難,也張口結舌。最後,終於四宗歸伏,門派交融,整個朝廷的信仰才歸於法流一統。三密五智【19】之水滿於四海,洗滌世間的塵垢,光耀六大無礙的皓月【20】,照得長夜通明。死後肉身不變,任憑祈念報恩;身亡六情不衰,只待慈尊出世。 ”白河上皇說道:“這樣的事,以前聞所未聞呢。 ”隨後,得知明日將要行幸高野,匡房又進諫道:“明日行幸未免過於倉促,竊聞釋迦徹悟,於靈鷲山說法之時,天竺十六國的國王,親臨行幸,都以金銀飾其衣裳,裝點鞍馬,以珠玉飾其冠蓋,以示機緣難得,喜逢盛會之意。我國的高野山也就是天竺的靈鷲山,御駕行幸,亦當稍做準備才是。 ”於是,推遲了五日之後,乃命公卿、殿上人各衣綾羅錦繡,移駕高野。此即臨幸高野之始。 -------------------------- 【1】白河天皇於1086年讓位給堀河天皇,故稱為白河上皇。翌年,上皇重理朝政,為院政之始。八年後剃髮為法皇,仍理國政,直至1129年去世。 【2】閻浮提,參見第七卷第三節註二。 【3】這一段關於唐玄奘的事,不見於中國有關玄奘法師的典籍。 【4】法相宗把經文分成三類:第一時教,講一切形式的有;第二時教,講一切形式的空;第三時教,講非空非有的中。 【5】無生指超越生滅。 【6】藏就是經典。 【7】天台宗把釋迦一生的說教分為化法四教和化儀四教。 【8】藏通別圓就是化法四教。 【9】天台宗把釋迦一生的教導分為五個時期,比喻為五味。乳味最淡,醍醐味最濃。 【10】事相指結印祈禱,教相指研究教義。 【11】即身成佛是說不必等到來世,現世之身即可成佛。此說屬於大乘教義。 【12】三業成佛是說必須經歷長期的磨煉修行才能成佛。此說屬於小乘教義。 【13】大日即大日如來,為真言宗的第一祖師。 【14】金剛薩埵即金剛菩薩或叫普賢菩薩,為真言宗的第二祖師。 【15】密印是佛菩薩以手指疊出的各種形狀。 【16】五佛在大日、阿難、寶生、阿彌陀、不空等五位如來。 【17】密嚴淨土即大日如來的淨土。 【18】法身色相是說佛的本身是肉眼不能看見的。 【19】三密,參見第六卷第六卷第四節註十一。五智,按真言宗的說法,佛有五種智慧。 【20】六大無礙的皓月是比喻真言宗的光大無邊。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等六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