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外國小說 馬亞一家
馬亞一家

馬亞一家

埃萨·德·凯依洛斯

  • 外國小說

    類別
  • 1970-01-01發表
  • 458471

    完全的
© www.hixbook.com

第1章 第1章

十九世紀後半葉,是現實主義小說在歐洲結出豐碩成果的時代。法國的巴爾扎克和福樓拜,英國的狄更斯和薩克雷,俄國的果戈理和托爾斯泰,西班牙的佩雷斯?加爾多斯和克拉林,都以他們真實地描寫了社會生活、細緻地刻劃了人物形象的各種作品而留名於文學史。在葡萄牙,則於稍後的時期,也出現了足以與這些現實主義大師齊名的小說家若澤?馬里亞?埃薩?德?凱依洛斯。 埃薩?德?凱依洛斯於一八四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生在葡萄牙西北部波爾圖市郊外的漁港波武阿?德?瓦爾津。他是當地鎮長的私生子,從小寄養在祖父母家裡;十歲時,到波爾圖市上中學;一八六一年,進了科英布拉大學法律系的預備班,開始了當時流行於大學校園內的無拘無束的學生生活,他閱讀各種各樣的書籍,參加無窮無盡的辯論,因而接觸到青年知識分子階層中正在崛起的新思潮。這就是一八六五年發生的葡萄牙歷史上名為“科英布拉問題”的一場文藝思想論爭。青年詩人安特羅?德?肯塔爾(1342—1891)和特奧非洛?布拉加(1843—1924)兩入撰文抨擊老詩人安托尼奧?費利西亞諾?德?卡斯蒂略(1800—1875)的保守觀點,提出文學應該反映現實以促進改革現實的主張。這一場論爭,在青年學生中間雖然激起了一陣批評現狀的波浪,但是不久就平息了下去。

一八六六年,埃薩?德。凱依洛斯從科英布拉大學法律系畢業,來到首都里斯本從事律師業務。閒暇之餘,激起了他從事文學創作的願望。於是他開始創作短篇小說,其中有幾篇被《葡萄牙日報》採用發表。這些早加的文學創作,有的情節曲折離奇,有的甚至描寫鬼怪幽靈,後來彙編成為《野蠻的散文》,表示了作者自我否定的態度;然而正是從這些作品中,鍛煉了作者的幽默、譏刺的文字風格,周密、細緻的描寫技巧。 一八六七年,在“科英布拉問題”中已經嶄露頭角的肯塔爾和布拉加,也來到了里斯本,與里斯本的青年作家阿維利奧?馬努埃爾?德?格拉?戎克羅(1850—1923)、若澤?若阿金?塞薩里奧?維爾德(1855—1885)等人經常聚會,討論當前的文學、哲學、政治、社會等各方面的問題,鼓吹改革和進步,逐漸形成了一個青年知識分子的集團,被稱為“七○年的一代”。埃薩?德?凱依洛斯參加了這個集團的活動,並在這種活動中加深加強了他的現實主義文學觀點。 “七○年的一代”活動的高潮,是一八七一年起舉行的“里斯本俱樂部民主討論會”。在有一次討論會上,埃薩?德?凱依洛斯發表講演,公開宣布自己的文學觀點,把現實主義稱為“新的文學藝術的表現方式”,主張文學必需勇於揭露社會的黑暗和罪惡,並且譴責當代葡萄牙文學缺乏生機,沒有創造性,庸俗而且虛偽;他呼籲積極提倡新的文學,也就是現實主義的文學,以促進葡萄牙社會的變革。

但是不久,“里斯本俱樂部民主討論會”由於其激進的火藥味而被政府當局禁止。這時候,埃薩。德?凱依洛斯已經進入外交部工作;討論會被禁止以後,他與文學評論家若澤?杜阿爾特?拉馬略?奧爾蒂岡(1836—1915)合作,創辦《刺棒》雜誌,以諷刺、幽默的內容評論葡萄牙的現實問題。 一八七二年,埃薩?德?凱依洛斯被派往古巴,擔任駐哈瓦那的領事;在那裡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長篇小說《阿馬羅神父的罪行》;一八七五年開始在《西方雜誌》連載,一八七六年在里斯本出版單行本。這部小說以犀利的筆鋒揭露了葡萄牙社會保守勢力的支柱:教會的腐化墮落,宗教信仰的愚昧,以及宗教教育對人性發展的危害;對於保守勢力,不啻是一個嚴重的打擊。在文學上,這部小說是葡萄牙現實主義文學的重大成就,為葡萄牙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矗葡萄牙文學的現實主義傾向,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已經於若安?德?德烏斯(1830—1896)的詩歌和朱利奧?迪尼斯(1839—1871)的小說中出現,法國作家福樓拜對小資產階級的批判,左拉對法國社會病態的剖析,使葡萄牙作家發生了深刻的影響;他們要求文學不僅具備一定的藝術價值,而且還要具備明顯的社會價值,於是葡萄牙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幾乎成了反映社會問題的文獻。這種傳統,一直延續到了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

一八七二年埃薩?德?凱依洛斯出任駐古巴哈瓦那的領事以後,一直從事外交工作,不再有回到國內長期生活的機會。一八七四年,調任英國泰恩河畔紐卡斯爾的領事;四年之後,又調往布里斯托爾。一八八八年,又被調往法國巴黎,實現了他嚮往巴黎丈化生活的願望;一九○○年,病死於任所,終年四十五歲。在僑居國外的二十餘年中,埃薩?德?凱依洛斯利用各種時間,勤奮寫作,發表了長篇小說《堂兄巴西利奧》(1878),《滿洲官員》(1880),《遺物》(1887),(1888),《豪門拉米雷斯》(1900),遺著《城與山》(1901),以及遊記、散文、隨筆等大量作品。這些作品的大部分題材,仍然都是取自他祖國的生活。 長篇小說是埃薩?德?凱依洛斯後期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它是在英國寫成,一八八八年第一次在波爾圖出版,內容寫的是葡萄牙一個古老貴族世家的沒落,以及年輕一代知識分子對待生活的態度,從而反映出十九世紀末葡萄牙上層社會保守凝滯和缺乏生機的精神狀態。

小說的情節開始於一八七五年。這一年,是巴黎公社被鎮壓以後的第五年,也是“七○年的一代”所掀起的進步思想運動遭受挫折的第五年,葡萄牙社會又恢復了慣常的安詳生活節奏。馬亞家族的唯一後嗣卡洛斯,從科英布拉大學學成歸來,老祖父阿豐蘇為此決定離開索居多年的鄉下,搬回里斯本,並且把舊宅葵花大院修茸一新,迎接孫子。 馬亞家族已經日趨沒落,靠著變賣祖產維持局面。老祖父自己年輕時曾經是雅各賓派的激進分子,為了反對帝制流亡過英國,是爭取自由的一代的代表。但是他的兒子彼得羅,也就是卡洛斯的父親,卻受到浪漫主義思潮的侵襲,後因妻子帶著年幼的女兒瑪麗婭與人私奔,他身心交瘁,自殺身亡。 因此,老祖父把卡洛斯看成是振興家業的希望。

一八七一年至一八七五年,卡洛斯在科英布拉大學學習,接觸到先進的思想,參加過激烈的論爭,本應該是“七○年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完成學業回到里斯本之後,把他鑽研過的醫學拋諸腦後,從來沒有給一個病人治過病,卻花了一大筆錢,設置了一個診所,作為擺設,自己無所事事,日夜出入社交場中,先是做了勾瓦林紐夫人的情夫,後來又愛上了瑪麗亞?埃杜亞達,結果造成了家族內部亂倫的悲劇,促成阿豐甦的死亡。然而兩個當事人並沒有在感情和道德的衝突中釀成慘劇,只是在朋友和管家的安排下和平地得到了解決,瑪麗亞?埃杜亞達移居巴黎,終於嫁了人;而卡洛斯則在朋友陪同下,遠航大西洋,到了美國,周遊世界。 小說的最後一章,寫的是十年以後,也就是一八八七年初,卡洛斯回到祖國,和朋友們再度相聚,還回到空關著的葵花大院懷舊。他發現葡萄牙依然如故,既沒有發展,也不見衰敗,只是人都老了,有的發了胖,有的謝了頂,其他一切都沒有變。

這部小說,就是這樣地反映出了十九世紀末葡萄牙社會的這種惰性。這是作品的傑出成就;它裡面沒有曲折複雜的情節,人物的塑造也是用的白描手法,沒有劇烈的內心衝突,沒有深刻的心理分析,然而這種被人們稱作十九世紀後半葡萄牙人世紀病的惰性,卻從大量日常生活的細緻描寫,人物在社會環境中的種種活動,時時處處透露於紙面,構成了一幅世態風情的優美畫卷。 埃薩?德?凱依洛斯的現實主義,在後來二十世紀的葡萄牙作家的文學創作中得到了堅持和發揚;他們轉而從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生活中汲取題材,使葡萄牙的現實主義文學達到了新的水平。 王三槐 《世界文學名著文庫》 本文庫旨在匯總世界文學創作的精華,全面反映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文學的最高成就,為讀者提供世界第一流的文學精品。它以最能代表一個時代文學成就的長篇小說力骨幹,同時全面地反映其他體裁如中短篇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童話、寓言等各方面最優秀的成果。選收作品的時限,外國文學部分,自古代英雄史詩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文學部分,自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它是包容古今、囊括中外的珍貴的文學圖書系統。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