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世界歷史 革命的年代

第20章 第一篇發展第四章戰爭 2

2 由於勝利一面倒向法國,因而在此無需詳細討論陸上戰爭的軍事行動。 1793-1794年,法國人保住了大革命。 1794-1795年,他們佔領了低地國家、萊茵地區、部分西班牙、瑞士、薩伏伊(和利古里亞)。 1796年,拿破崙著名的意大利戰役使法國人贏得整個意大利,並破壞了第一次反法同盟。拿破崙對馬爾他、埃及和敘利亞的遠征(1797-1799年),被英國的海軍力量割斷了他與其基地的聯繫,而他不在法國的這段時期,第二次反法同盟把法國人趕出了意大利,並使他們退回德國。盟軍在瑞士(蘇黎士戰役,1799年)的大敗,使法國得以免遭入侵,而在拿破崙回國和奪取政權不久,法國人又再度處於強勢。至1801年,他們把和平強加於歐洲大陸盟國,到1802年,甚至強迫英國人接受和平。此後,在1794-1798年被征服或被控制的地區中,法國的主宰地位一直是不成問題的。 1805-1807年,一輪重新發動的抗法企圖,更把法國的影響推進到俄國邊境。 1805年,奧地利在摩拉維亞(Moravia)的奧斯特里茨(Austerlitz)會戰中被打敗,並被迫議和。獨自而且較晚參戰的普魯士,在1806年的耶拿(Jena)和奧爾施塔特(Auerstaedt)會戰中遭擊垮和肢解。俄國雖然在奧斯特里茨戰敗,在艾勞(Eylau,1807年)受挫,並在弗里德蘭德(Friedland, 1807年)再度戰敗,但仍保持軍事強國的完整性。 《提爾西特和約》(Treaty of Tilsit,1807年)以無可非議的禮遇對待俄國,儘管該和約確立了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霸權——除斯堪的納維亞和土屬巴爾幹外。 1809年,奧地利企圖擺脫法國控制,但在阿斯本-埃斯林(Aspern-Essling)和華格南(Wagram)會戰中被打敗。然而,1808年西班牙人起義反對拿破崙兄長約瑟夫成為他們的國王,從而為英國人開闢了一個新戰場,經常性的軍事行動在伊比利亞半島持續進行,但因英國人周期性的失敗和撤退(如1809-1810 年),而未取得重大效果。

可是在海上,法國人此時已被徹底打敗。特拉法爾加(Trafalgar,1805年)戰役以後,別說越過海峽入侵英國,就連在海上保持接觸的機會都消失了。除施加經濟壓力外,打敗英國的辦法似已不存在,因而拿破崙試圖通過“大陸系統”有效地實施經濟封鎖。實行封鎖的種種困難,相當大程度地破壞了《提爾西特和約》的穩定性,並導致與俄國的決裂,這成為拿破崙命運的轉折點。俄國遭到入侵,莫斯科被佔領。如果沙皇像拿破崙的多數敵人那樣,會在類似的情況下進行議和,那麼這次冒險就大功告成了。但沙皇沒有這樣做,因而拿破崙面臨的問題是進行一場胜利無望、休止無期的戰爭,或是撤退。兩者都同樣是災難性的。如前所述,法國軍隊的致勝辦法是在足夠富庶和人口眾多、可靠該國生存的地區進行速決戰。但是,在最先產生這種戰法的倫巴底或萊茵地區行之有效,在中歐仍然行得通,到了波蘭和俄國的廣大不毛之地,卻徹底失敗了。與其說是俄國的嚴冬使拿破崙招致失敗,毋寧說是他無法使他龐大的軍隊保持足夠給養所致。莫斯科撤退摧毀了這支軍隊。曾幾何時,首次穿越俄國國境、人數曾高達61萬的大軍隊,當再度越過國境時,卻只剩下幾萬之眾。

在這種情況下,最後一次反法同盟不僅包括法國的宿敵和受害國,更聯合了那些急於站到此刻明顯將取得勝利那方的國家,只有薩克森國王過遲地離開其原先追隨的人。一支新的、大多未經訓練的法國軍隊,在萊比錫(Leipzig,1813年)慘遭大敗,儘管拿破崙進行了令人眼花繚亂的調動,盟國軍隊還是無情地向法國本土推進,而英國人則從伊比利亞半島攻入法國。巴黎被佔領,而皇帝則於1814年4月6日退位。他企圖於1815年恢復其政權,但因滑鐵盧會戰(Waterloo,1815年)失敗而告終。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