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世界歷史 革命的年代

第11章 第一篇發展第二章工業革命 2

2 像所有其他國家的棉紡織業一樣,英國的棉紡織業最初是作為海外貿易的副產品而發展起來的,海外貿易帶來了紡織原料(倒不如說是其中的一種原料,因為早期產品是“粗斜紋布”,一種棉麻混紡布),以及印度棉紡織品,也就是“白布”,歐洲的製造商試圖用他們自己仿造的產品來搶占印度棉織品的市場。雖然他們後來能成功地複制比精紡織物更具競爭力的廉價粗糙產品,但是,他們起先並不是很成功。幸運的是,在毛紡織業中根深蒂固、勢力強大的既得利益集團,能夠採取相應措施,經常確保對印度白布實行進口限制(盡可能地從印度出口白布,完全是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追求的商業利益),於是為本國的棉紡織業提供了一個機會。棉花和棉紡織品的價錢要比毛紡織品便宜,遂使得它們在國內為自己掙得一個雖然有限卻很有用的市場。不過,棉紡織業迅速擴張的主要機會還是在海外。

殖民貿易造就了棉紡織業,而且繼續使它得到繁榮。 18世紀時,棉紡織業在一些主要的殖民地貿易港口,在布里斯托爾、格拉斯哥,尤其是利物浦這個巨大的奴隸貿易中心發展起來。這種非人道但卻迅速擴大的商業,它的每一個階段都推動了棉紡織業的發展。實際上,在本書所關心的整個時期裡,奴隸制度與棉紡織業並肩成長。非洲的奴隸至少有一部分是用印度的棉紡織品購買來的,但是,一旦印度棉紡織品的供應因發生在印度和印度附近的戰亂而中斷,蘭開夏便乘虛而入。在西印度群島上,採用奴隸勞動的種植園為英國棉紡織業提供了大量原料,種植園主人反過來又大量購買曼徹斯特的紡織品。到“起飛”前不久,蘭開夏的棉紡織品已大量地傾銷到互相結合在一起的非洲和美洲市場,蘭開復欠奴隸制度的債後來要藉由支持奴隸制度去償還,因為在18世紀90年代以後,美國南部的奴隸制種植園由於蘭開夏棉紡織廠貪得無厭、飛速膨脹的胃口,而得以維持和擴大,它們為蘭開復的棉紡織廠提供了大量的原棉。

就這樣,棉紡織業像一架滑翔機,在它所依賴的殖民地貿易推動下起飛了。殖民貿易不僅展示了廣闊的前景,而且還指望獲得迅速、無法估量的發展,它鼓勵企業家採用革命性的技術以滿足它的發展需要。從1750-1769年,英國棉紡織品的出口增長了10倍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對於手裡握著最多棉紡織品進入這個市場的人來說,其回報是無比豐厚的,很值得冒險大膽地進行技術革新。但是,海外市場,尤其是海外市場中貧窮落後的“低開發地區”,不僅經常性地急遽擴大,而且通常是沒有明顯限制地不斷擴大。毫無疑問,其中任何一個地區以工業時代的標準來衡量都是微小的、看上去是孤立的,而不同的“先進經濟”之間的競爭更使得每一個部分愈加顯得渺小。但是,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那樣,假如有一個經濟發達的國家有充分的時間設法取得對所有市場,或者說幾乎是所有市場的壟斷地位,那麼,其前景確實無限廣闊。這恰恰就是英國的棉紡織業在英國政府大膽支持下取得成功之所在。從銷售方面看,除了18世紀80年代的頭幾年外,工業革命可以說是出口市場對國內市場的勝利:1814年,英國生產的棉佈出口和內銷之比約為4:3,到1850年已加大為13:8。英國貨物出口的主要市場,長期以來是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市場,因此,在不斷擴大的出口市場中,必然也是半殖民地、殖民地市場的巨大勝利。在拿破崙戰爭期間,由於戰爭和封鎖,歐洲市場基本上已告斷絕,這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就是在戰爭過後,歐洲市場仍繼續維護自己的利益。 1820年,歐洲大陸再次打開大門,解除對英國貨物的進口限制,從英國進口了1.28億碼棉布;美國以外的美洲地區、非洲及亞洲,則進口了8000萬碼英國貨。但是到了1840年,歐洲進口數量為2億碼,而“低開發地區”的進口量卻高達5.29億碼。

英國的工業在這些地區內,通過戰爭、其他民族的革命以及它自身的帝國統治等手段,建立了壟斷地位。有兩個地區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拉丁美洲實際上逐漸完全依賴英國的進口。拿破崙戰爭以後,拉丁美洲已與西班牙和葡萄牙割斷了聯繫,幾乎完全成了英國的經濟附庸,切斷了英國潛在競爭對手的一切政治干預。在1820年,這個貧困大陸從英國進口的棉布數量,相當於歐洲進口量的四分之一強。到1840年,這一數目幾乎達到了歐洲的一半。正如我們所見,東印度群島在東印度公司的推動下,向來是棉紡織品的傳統出口商,但是,隨著企業家既得利益集團在英國占據優勢,東印度公司的商業利益(更不用說印度的商業利益)受到挫折。印度有計劃地被非工業化,它反而成為蘭開夏棉紡織品的市場:1820年,印度次大陸只進口了1100萬碼棉布,但是到了1840年,它已進口了1.45億碼。這不僅僅是蘭開夏市場所取得的令人快慰的擴展,同時也是世界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因為自有史以來,歐洲在東方總是買得多,賣得少。因為東方對於西方幾無所求,而西方卻反過來需要東方運去香料、絲綢、棉布和珠寶等物品。工業革命出產的襯衫棉布第一次將這種關係顛倒過來,而在此之前,這種關係是通過運去貴金屬和掠奪的方式保持平衡。只有保守而自足的中國仍然拒絕購買西方或西方控制下的經濟所提供的貨物,一直要到1815-1842年間,西方商人借助於他們的堅船利炮,才發現了一種可以從印度大量輸出到中國的理想商品,那就是鴉片。

所以,棉紡織品為私人企業家展現了一幅無比宏偉的前景,足以誘使他們大膽進行工業革命,而突然得到充分擴展的市場也需要這樣的革命。所幸的是,進行工業革命的其他條件也已經具備,帶動棉紡織業革命的新發明——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騾紡織機,以及稍後的動力織布機——簡單方便,投資低廉,通過增加產量,幾乎馬上就能回本。如果這些機械需要零星安裝,平民百姓借幾個錢就能開始,因為掌握著18世紀巨大財富的有錢人們,不想把大把的錢投到工業上。棉紡織業發展所需的資金,很容易便能從日常的利潤當中籌措,因為它所征服的巨大市場,加上持續不斷的物價上漲,產生了巨大的利潤。日後有一位英國政治家客觀地指出: “利潤率不是5%或10%,而是100%,百分之幾千,就是這種高額的利潤,使得蘭開夏發跡致富。”像歐文(Robert Owen)這樣原本是一位布商的伙計,1789年,他借了100英鎊從曼徹斯特白手起家,到1809年,他竟能用8400英鎊的現金,買下新拉納克(New Lanark)紡紗廠的股權。這是當時相當普通的事業成功故事。我們應當記住,大約在1800年左右,年收入超過50英鎊的英國家庭尚不足15%,而年收入超過200英鎊的更只有3.75%。

但是,棉紡織業還有其他優勢,它的原料全部來自國外,因而,原料供應的增長是通過向殖民地白人敞開的急遽發展過程——奴隸制度和開墾新土地——而不是靠歐洲農業比較緩慢的發展過程來實現的;它也不受歐洲農業中既得利益集團的影響。 (舉例來說,在本書所述時期裡,海外供應的羊毛,其重要性一直微乎其微,只有到19世紀50年代,才變成一個重要因素。)從18世紀90年代以後,英國棉紡織業在美國南部新開闢的各州中找到了原料供應基地。直到19世紀60年代,英國棉紡織業的命運一直與它們聯繫在一起。再者,在製造(尤其是紡紗)的關鍵環節,棉紡織業遭受了由於缺乏廉價、充分的勞動力所帶來的損害,因而被迫推向機械化。像麻紡織這一行業,殖民地擴張起初為它帶來了比棉紡織業更好的機遇,但從長遠看來,就是因為便宜的、非機械化的生產能夠在貧困的農村(主要是中歐,也包括愛爾蘭)輕易得到發展,而使它遭受了損害,它只能在那些地區繁榮興旺。 18世紀的薩克森、諾曼底(Normandy)與英國一樣,發展工業的明顯方式,不是去建設工廠,而是去擴大所謂的“家庭”或“分散加工”制度,在這個制度下,工人——有時候是以前的獨立工匠,有時候是農閒季節找活干的農民——在他們自己的家裡,用他們自己的或租來的工具加工原料,他們從商人手中領取原料,再把加工好的產品送還給商人,在這個過程中,商人變成了雇主。 (“家庭生產製度”是製造業從家庭或手工業生產邁向現代工業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階段,它的生產形式不可勝數,其中有些形式與工廠相當接近。如果18世紀的作者提到“製造業”,那幾乎可以肯定是指“家庭生產製度”,而且這種指稱適用於所有西方國家。)的確,無論在英國,還是在世界經濟比較發達的其他地區,在工業化初期,經濟發展主要是繼續依靠這種形式而取得的。即使是棉紡織業,像織布這樣的生產過程,也是藉由大量增加家庭手搖紡織機的織布工,來為那許多已經機械化的紡紗中心提供服務,原始的手搖織布機要比紡車來得更有效率。但是,在紡紗業完成機械化大約30年之後,織佈業在各處也都已經機械化了。順便說一句,各個地方的手搖織布機織工都是無可奈何地退出歷史舞台,當棉紡織業已不再有求於他們的時候,他們偶爾也會揭竿而起,反抗他們的悲慘命運。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