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世界歷史 這個歷史挺靠譜3:袁騰飛講世界史

第10章 7、八仙過海各有招

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英國社會各階層要求擴大選舉權,打破社會上層控制政權的局面。資產階級要求進行議會改革,獲得議會中更多的議席。人民群眾希望獲得普選權,以保障自己的經濟、政治權益。這就導致了1832年議會改革和19世紀上半期憲章運動的發生。 1832年,英國議會進行選舉改革,取消衰敗選區,改變過去的議席分配名額,以便於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議席,加強了工業資產階級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19世紀議會改革以後,擴大了人民的一部分民主權利。隨著時代的發展,內閣逐漸成為英國現代政治權力的中心。 憲章運動對英國資產階級政治民主產生了重大影響。後來,英國又陸續頒布了一些法律,逐步取消了對選舉權的種種限制。到20世紀初,基本實現了公民的普選權。

為了獲得議會多數席位,英國資產階級不同政黨間展開了激烈競爭,保守黨和自由黨在19世紀中期開始輪流執政,資產階級議會政黨制度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在19世紀英國議會不斷改革,使民主的範圍逐步擴大。 從1902年以後,英國首相都是平民出任,再沒有貴族出任首相了。今天的英國貴族一點也看不出來他貴在哪兒,可能有個大城堡,國家幫他維修,賣點門票,賺點錢,也就這點好處了。基本上不干預政治,貴族如果想當首相的話,必須辭去爵位,辭去上議院議員的席位,才能去競選首相。當然,一般的上議員也不願意幹這個。 19世紀的英國首相還都是××公爵,××勳爵,從1902年以後,再沒有了。 19世紀,在法國,民主共和勢力與封建保皇勢力仍在反复較量。 1848年2月,巴黎人民舉行起義,推翻了七月王朝,資產階級掌握了政權,宣布實行共和政體,史稱法蘭西第二共和國。不久,資產階級共和派通過了第二共和國憲法。根據該憲法,1848年底,法國進行總統選舉,得到農民支持的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路易?波拿巴當選為法國總統,但他一心想恢復帝制,1851年發動政變,解散立法議會,開始個人獨裁統治。 1852年11月,他強迫人民投票贊成恢復帝制的決議。不久他登基稱帝,號稱拿破崙三世。他代表金融貴族和大工業家的利益。對內,他推行專制獨裁統治;對外不斷侵略擴張。 1870年7月,為爭奪歐洲霸權,法國與普魯士展開軍事決戰,拿破崙三世被俘投降。 9月,巴黎人民乘機發動起義,要求廢除帝制,建立共和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

1875年初,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在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其實,在第二共和國國民議會內部,仍然有多數議員希望恢復君主制。但這幫人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鑼齊鼓不齊,狼上狗不上。正統派希望波旁王朝復辟,奧爾良派希望七月王朝登基,波拿巴派當然願意拿破崙帝國捲土重來。他們互相爭吵不休,因內訌而力量削弱。國民議會最後以一票的微弱多數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憲法規定立法權屬於議會,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眾議院議員由成年男子直接選出;參議院議員由間接選舉產生,總統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任期七年,可連選連任。 憲法規定國家的行政大權由總統掌握,總統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的最高統帥;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眾議院。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頒布以後,資產階級共和派經過艱苦鬥爭,終於掌握了眾議院、參議院、內閣和總統等關鍵職位。資產階級共和政體的確立和鞏固,為法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美、俄、德、日六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是兩種模式:一個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一個是自下而上的革命。英法美是自下而上的革命,俄德日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大家可能覺得有疑問,德國不是以王朝戰爭的方式進行的嗎,怎麼能算改革?只要是舊統治階級主導的都算改革。美國內戰,林肯難道是被統治階級嗎?他不也是統治階級嗎?為什麼算革命?因為他推翻的是種植園主。 所以英法美是革命的路,俄德日是改革的路。 俄羅斯在1861年進行了廢除農奴制的改革,根本原因是農奴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 19世紀中葉,俄國的農奴被迫在領主的莊園內無償勞動,還要承擔很重的賦稅。農奴的反抗越來越多,據統計,1826年—1834年為148起,1845年—1854年激增為348起。在農奴制度下,俄國既缺乏工業革命所必需的自由勞動力,也不能提供必要的國內市場,這一切使得俄國工業發展速度遠遠落後於英法等西歐國家。 1860年俄國生鐵產量只有英國的八分之一,鐵路長度僅是英國的十分之一。

19世紀初,俄國參加了對拿破崙的戰爭,一些青年軍官到了西歐國家,感受了西歐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俄國還保留農奴制和封建專制不滿。 1825年12月(俄歷),他們發動起義試圖推翻沙皇的封建專制和農奴制,但遭到了鎮壓,史稱“十二月黨人起義”。這次失敗的起義反映了俄國社會上層對俄國社會制度的不滿和改革俄國政治的要求。而在社會的下層,俄國的農奴制越來越成為社會發展的嚴重障礙。 19世紀四五十年代,俄國進步知識分子赫爾岑、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創辦雜誌,鼓吹農民解放,公開批評舊制度。 俄國廢奴改革的導火線是克里米亞戰爭。為了擴大在地中海和西亞的勢力,1853年,俄國入侵奧斯曼帝國。不久,英法同奧斯曼帝國簽訂盟約,派兵參戰。戰爭主要局限於克里米亞半島,史稱“克里米亞戰爭”。英法聯軍很快進抵俄海軍重要基地塞瓦斯托波爾,俄軍死守要塞,但裝備匱乏陳舊,交通運輸原始落後,指揮系統腐敗無能,再加上出身農奴的士兵素質差,俄軍戰敗。 30萬俄軍本土作戰,6萬英法聯軍遠道而來,到了克里米亞半島,兩萬多人感染霍亂,喪失戰鬥力,真正投入戰鬥的部隊人數只相當於俄國的十分之一。從1853年打到1856年,塞瓦斯托波爾淪陷,納希莫夫海軍上將陣亡。 1856年,雙方簽訂和約,俄國撤回在黑海的艦隊,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戰略要地。

這個戰爭有點像咱們中國的鴉片戰爭,沙皇尼古拉一世在絕望中死去,中國教科書上說是自殺,其實是心髒病突發。在俄羅斯我問導遊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死因,導遊說你們真敢胡說,東正教徒不能自殺,人家皇上很有骨氣,一打敗仗特著急,急出病死了。不像咱們皇上,鴉片戰爭之後,身體倍棒,吃嗎嗎香,又活了10年。這一敗,俄羅斯向歐洲擴張的腳步遭到了遏制。俄羅斯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跟西方大國的差距:帆船跟輪船的較量,馬車跟火車的較量。西方國家用輪船運兵,俄國用帆船,人家登陸之後,鋪了8英里長的鐵軌,把砲彈從船上運下來,運到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城下,炮轟要塞。俄羅斯的每一件軍用物資都要靠馬車運來,一下雨,滿地泥濘,車就陷在裡面不動彈了。軍需物資上不來,人再多,沒有用。人是一堆肉,用鋼鐵武裝起來的才是戰士。俄羅斯痛定思痛,這場戰爭我們為什麼敗得這麼慘?因為我們經濟太落後。我們為什麼經濟落後?因為我們有農奴制度。所以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開始進行廢奴改革。歷任沙皇裡雕像最多的就是亞歷山大二世,在莫斯科、聖彼得堡都有雕像,因為他解放了農奴。

亞歷山大二世讓報紙公開討論農民問題,同時下令成立一個秘密委員會,討論解放農奴問題。隨著社會輿論對農奴制批評的增加,一些封建地主看到農奴制的廢除已是大勢所趨,表示願意有條件地解放農民。 1861年3月3日,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宣布自法令公佈之日起,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們當成私有財產任意買賣。法令規定,農民可以贖買一塊份地。地主將貧瘠和耕作不便的土地分給了農民。 農民獲得份地時,要支付高於當時土地實際價格兩三倍的贖金,不足部分由政府代付,農民必須在49年內還本付息。同時還規定,每個男勞力前兩年每年必須為地主服40天的勞役,之後將轉化為代役租並一直持續到他付清贖金為止。

農民擺脫了個別地主的支配,卻受到了村社的控制。改革後不久,廣大農民就發覺自己上當受騙,紛紛舉行暴動。 1861年農奴制改革,推動了俄國封建經濟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農奴制改革也促進了工業的發展,為工業生產提供了充足的自由勞動力,而且擴大了工業品的國內銷售市場。 但是,俄國資本主義經濟總體水平仍然遠低於美國和西歐國家。 在農奴制改革之後,俄國的政治變革也在緩慢進行,內容主要是地方自治改革和司法改革。在地方,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機構。自治機構由選舉產生,但有嚴格的財產限制,工商業資產階級得以進入自治機構。自治機構在衛生、教育以及經濟領域發揮作用,但地方和城市的實際權力仍然掌握在沙皇任命的行政官僚手裡。

在司法改革方面,規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進行審判,還建立了陪審和律師制度,實行公開審判。但是在廣大農村,仍按舊制度審理案件,農民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改革促進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客觀上也促進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在俄國的傳播。但改革以後,俄國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制殘餘,廣大農民遭受著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一批平民知識分子反對農奴制度。但改革沒有成功改造腐朽的沙皇專制統治,革命在所難免。 德意志的統一也屬於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是以王朝戰爭的方式完成了改革。德意志統一是因為沒有統一的國內市場,沒法發展;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做後盾,在國際市場上跟外國競爭,也爭不過人家。這兩個因素,使得德意志必須要完成統一。

完成德意志統一的核心邦國是普魯士王國。當時在德意志邦聯境內,能有資格完成統一的是普魯士和奧地利,但普魯士更具優勢,首先是經濟發達,英國人後來說,與其說德意志的統一是建立在鐵和血中,不如說是建立在煤和鋼上。再有,全民族尚武,軍國主義色彩強烈,統治階級野心勃勃。普魯士人最早就是日耳曼蠻族,當年靠武力消滅了羅馬帝國。很多在萊茵河畔居住的軍事貴族們,到東部波蘭、立陶宛建立自己的領地,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跟東部民族打仗,包括跟西征的蒙古人打仗,使得他們的軍事素質十分過硬。德國的貴族,姓名里面都有VON三個字母,翻譯成“馮”,奧地利人也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那些將軍元帥,沒一個不VON的。 VON相當於英語當中的FROM,德國貴族的姓名一般就是我從哪個地方來到東部的,表示不忘世居。奧托?馮?俾斯麥,奧托從俾斯麥那個地方來到東普魯士。這些貴族被稱為容克,他們在常年的征戰過程中,建立起了普魯士王國。有人這麼形容,別的國家是擁有軍隊的國家,而普魯士是一支擁有國家的軍隊,整個普魯士就是一個大兵營,平均28個成年男女裡面,就有一名士兵,這個比例在歐洲國家中是最高的。法國是70多人裡有一個兵,英國是80多個,俄羅斯是130人裡有一個士兵。

普魯士的國王弗里德里希大帝,就是希特勒最崇拜的腓特烈一世,一年四季只穿軍裝,從來沒見過他穿便裝;除非有國賓,他都睡在波茨坦王宮草坪上的帳篷裡面,一年四季一條薄薄的軍毯,甭管是大雪紛飛,還是驕陽似火;晚上睡覺的時候枕著一根木頭,拔軍姿,睡覺姿勢一不正確,木頭就滾了,國王就醒了,把自己按照儀仗隊隊長的標準去練。整個普魯士全民尚武,跟中國的文弱之風大不相同!今天男士的製服,袖子邊有一排釦子,這排釦子什麼用也沒有,就起裝飾作用。而這排釦子原本是在袖子上面的,腓特烈大帝閱兵,發現士兵的袖口很髒,他一琢磨,士兵肯定拿袖子擦汗,所以安上一排鋥亮的銅扣,你只要再擦,鼻子下去一半。後來因為這排釦子影響摘槍,就挪到袖子底下了。但是今天所有歐洲國家軍隊的禮服,釦子仍然在袖子上面,銅扣鋥亮,能照見人影,皮鞋也能照見人影,槍上的所有金屬件都擦得能照見人影。軍人必須要整潔,不能跟老百姓一樣自由散漫,褲腿肥得能擱一百斤米。一個國王細心到注意士兵的袖口,看來,除了軍隊,確實沒有什麼更能引起他的興趣了。 德意志統一的核心人物是當時的普魯士首相奧托?馮?俾斯麥,他執行鐵血政策,鐵和血意味著戰爭。二戰時在東線上殺死1個德國兵,要死10個蘇聯兵;在西線上,殺死1個德國兵,要死3個盟軍士兵。當時的英國記者問蒙哥馬利元帥,我們擁有這麼強大的物質力量,為什麼打德國這麼費勁呢?蒙哥馬利說,沒有辦法,我們打仗是國家讓我們打仗,他們打仗是他們天生愛打仗,他們就會幹這個。咱們中國人一般三代從軍就覺得了不起了,你問德國人,你們家多少代從軍? 25代!從宋朝就開始當兵,850年的從軍史,很多德國軍官號稱含著寶劍出生,他們身體裡的每個細胞都為戰鬥而生。你跟這號人打仗你不找死嗎?所以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挑起的。民族好戰,你沒有辦法,他能打,也會打,不像日本,老剖自個兒的肚子,那沒勁兒啊,你嚇唬誰呀?你問一個美國軍官,入伍之前幹嗎?郵差。對德國人就不能這麼問,全是職業軍官,所以他解決問題的方式很簡單,不行就打。 三次王朝戰爭,第一次是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打丹麥,佔領了丹麥南部的兩個德意志小邦,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普魯士跟奧地利說,咱哥倆一人一個,奧地利傻乎乎地去了。你也不想中間隔著普魯士,怎麼一人一個?普丹戰爭一結束,普魯士馬上就對奧地利動手了。普魯士在戰爭當中,能夠取得這麼大的勝利,有三大發明:鐵道、總參謀部和後膛槍。鐵路可以使它的軍隊在國土上東西南北迅速調動;普魯士軍隊在世界上最早建立總參謀部,所以作戰計劃非常周密;當時別國的軍隊用的都是前膛槍,子彈要從槍口裡裝,前膛槍沒法臥姿射擊,而普魯士軍隊採用了後膛槍,跟奧地利打仗,一個上午奧地利就陣亡了4600多人,奧地利軍隊沒法隱蔽,要裝子彈就要站起來,一站起來,普魯士人就來一槍。我們看拿破崙戰爭,打多長時間能死那麼多人啊?工業化戰爭的殘酷性,就看得非常明顯。最後一次是普法戰爭。經過三次王朝戰爭,普魯士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1871年初,德意志帝國建立。不久,德意志帝國憲法頒布,確立了德國君主立憲政體。皇帝掌握國家大權,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皇帝有權任免官員、召集和解散議會,以及決定對外政策等。宰相主持內閣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是由議會選舉產生,任期由皇帝決定,只對皇帝負責。議會是立法機構,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組成。聯邦議會由各邦的代表組成。帝國議會由成年男子選舉產生,作用很小,它通過的法案必須得到聯邦議會和皇帝的批准才能生效。 憲法還規定德意志帝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帝國政府掌握了軍事、外交等大權,各邦則保留了一些自治權。普魯士在帝國中佔有統治地位,它的國王和宰相,同時又是帝國的皇帝和宰相。 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統一,也把普魯士的專制傳統帶到了統一後的德意志,造成了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徹底。但是,國家統一和君主立憲政體的確立,推動德國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此後,德國的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很快躋身於資本主義強國之列。德意志的統一,改變了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格局。原來一說歐洲的強國、大國,就是英法俄奧,現在誰也不能迴避德國,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它挑起的,所以它改變了歐洲的國家關係格局。另外像德國這樣的國家,作為一個後起之秀,更需要海外殖民地,而殖民地大多已經被歐洲老牌國家瓜分,所以德國被歐洲稱為問題兒童,經常砸人家玻璃,踹人家門,挑釁。另外,它有軍國主義傳統,驍勇善戰,會打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現在,60多年過去了,德國的《和平憲法》頒布也那麼多年了,聯邦國防軍仍然是歐洲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德意志這個民族挑起一戰,被打成那樣;20年後,挑起二戰,更慘,被劈成兩半了;現在又是歐洲第一。從軍事力量講,也是歐洲軍事強國,跟英法相比,除了沒有核武器,坦克、飛機、軍艦銷往世界各國。 資本主義六強中唯一的亞洲國家日本是通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明治維新為什麼能夠成功?因為任何一個國家政治制度的確立,離不開它的歷史傳統。日本國646年大化改新之後,開始進入封建社會。在大化改新之前,日本的政權由蘇我氏和物部氏兩個大貴族家庭輪流執掌,後來蘇我氏幹掉了物部氏。大化改新時,天皇把蘇我氏幹掉,開始親自掌權。天皇掌權不到200年,政權就落到外戚藤原氏手中。藤原氏世世代代出任日本的攝政和關白,攝政是在天皇年幼時替天皇執政,跟多爾袞似的;關白就是天皇長大之後,由藤原氏擔任輔政大臣,還是替天皇處理朝政。所以這二三百年,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攝關政治。天皇大權旁落,完全由藤原氏說了算,藤原氏就是天皇的姥爺兼舅舅兼岳父。 200年當中的歷代天皇,都是藤原家的女孩生出來的。 所以那時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姐姐嫁給了爹,妹妹嫁給了兒子,皇后跟太后原來是親姐倆,有的天皇娶藤原家女孩,能娶祖孫三代,從奶奶一直娶到孫女。整個二三百年,都由藤原氏執政,天皇大權旁落。 12世紀,日本的武士階層崛起。原來武士就是給莊園護院的一幫狗腿子,後來逐漸地發展起來。平氏和源氏兩大武士集團在日本國內展開激烈的混戰。平氏和源氏都是日本天皇的後代,天皇的孩子太多,養不起了,降為臣籍,賜給姓氏,就是源氏和平氏。混戰進行了30年,最後源氏的首領源賴朝得勝,建立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幕府,這個幕府被稱為鎌倉幕府,因為設在今天東京不遠處的鎌倉而得名。日本開始了幕府統治時期,長達600多年。 鎌倉幕府的第一代將軍源賴朝,從天皇手中得到了征夷大將軍的封號。從這個時代開始,日本的最高統治者變成了幕府將軍,鎌倉幕府統治的時間是從1192年到1333年,就是我國南宋到元朝的時候。忽必烈遠征日本失敗,就是鎌倉幕府統治時期。鎌倉末年,幕府衰微,日本天皇想重新奪回政權,結果被室町幕府打敗,天皇出走吉野,日本分裂,進入南北朝時代。 我小時候流行的日本動畫片《聰明的一休》,其主人公一休就是南朝後小松天皇的子嗣,一休的母親得寵後遭陷被趕出宮,一休無奈被迫出家,成為日本的一代高僧。在日本國誰都知道他,娶媳婦、納妾、喝酒、吃肉什麼都乾,也不知道他怎麼能成為高僧?可能日本高僧的標準跟中國不一樣。 日本南北朝的動亂持續了60多年,明初的倭亂就是戰亂中失意的武士勾結海盜幹的。 60多年後,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統一了日本。 室町幕府統一日本之後150年,日本又亂了,本來就是彈丸小國,分成幾十個小彈丸。日本歷史進入到戰國時代,相當於中國明朝中後期,也是倭寇最猖獗那陣子。最後,德川家康完成了日本的統一,建立了日本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從1192年到1868年這600多年間,天皇沒有任何權力。 大化改新之前,蘇我氏、物部氏執政,天皇沒權。改新之後,天皇有了200年的權力,然後開始了藤原氏的攝關政治。外戚靠邊站之後,就進入到幕府時期,也就是說日本有虛君的傳統。為什麼它能夠搞君主立憲,因為天皇習慣了沒權力,有權他不適應了。小日本跟中國較勁的時候,老說我們大日本天皇萬世一系,從傳說中的神武天皇到現在的平成天皇,125代,皇統沒有斷絕。你們中國皇上談不上神聖,你們的皇上老換,一會兒李唐,一會兒趙宋,一會兒朱明,所以你們不是奉天承運,我們天皇才奉天承運。 問題是,你換天皇幹嗎?外面下大雨,天皇宮裡下小雨,睡一宿覺,挪幾個地方,拿盆接著雨,這就是天皇的皇宮。天皇賣字,宮女賣身,只能這麼活了。外地諸侯來朝見天皇,天皇第一件事,是去當舖把朝服贖出來。大臣一來,天皇就哭窮,沒錢啊,借我點錢吧。大臣一給錢,天皇特高興,你說你要幾品官,別不好意思,我給你升。有的天皇即位20年才有錢舉行登基大典,死後20年才能入土為安。這種日子誰要過?所以沒人想替代他,他就萬世一係了,一幫倒霉催的。而日本真正掌權的人換得很勤,100多年一換,這是日本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天皇相當於中國的孔子,哪朝哪代,不管王朝怎麼更替,孔子的後代都是衍聖公,到了中華民國,他還是衍聖公,一個道理。日本的天皇不掌權,有虛君的傳統,明治維新後就能夠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說到明治維新的背景,首先就是封建領主經濟的瓦解。這裡面又涉及日本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日本的社會結構不同於中國,卻同於西方,表面上看,日本跟中國一樣,人分四等——士、農、工、商,但是跟中國最不一樣的地方,是四民的身份不能轉化,中國農工商能成為士,相互可以轉化,通過科舉就能實現。 我們看山西的晉商,開藥舖的,弄個四品道台,逢年過節,坐著大轎,出去顯擺,沒問題,直接捐個官就行,所以中國的統治階級基礎牢固。科舉制度一搞,把任何對統治階級不滿的力量都轉化成了擁護的力量。洪秀全要是能考上,他至於造反嗎?清朝可能會多了一個和珅第二,或者直接蓋過和珅了。在中國古代,搞革命推翻統治不容易,因為統治階級的基礎太牢固了。想成功,有捷徑,不用造反,讀書就行,再苦也比掉腦袋強吧。 日本不行,身份是不能轉換的。日本在全面學中國的時候,有兩個東西沒學,宦官和科舉,宦官沒學挺好,科舉沒學就出問題了。不科舉,怎麼選拔官吏?在日本,官吏是世襲的,相當於中國的先秦時代,世卿世祿。要想擔任攝政關白,必須是藤原氏出身,藤原氏後來分成了5家,近衛、鷹司、一條、二條、九條,只有這5家人可以出任攝政關白。甭管攝政關白有用沒用,最起碼名義上是日本最高級的官位。要想擔任徵夷大將軍,一定得出身源氏,室町幕府是足利氏,德川幕府是德川氏,但是他們的祖先都出自於源氏,這樣形成了日本森嚴的社會等級。 名義上高高在上的是天皇,幕府給他5萬石白米的年俸,還打七折,外加經常拖欠,天皇要拿5萬石白米養活兩千多家依附於他的公卿。所以生兒子都養不起,只能降為臣籍,賜給姓氏,自謀出路去吧。對不起你了,你夠18歲了,我不管了。天皇只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 天皇之下就是將軍,這是日本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將軍佔有日本1/4最富庶的土地,剩下的3/4,分給260多家大名。 大名相當於我國先秦時代的諸侯,共分三種:譜代大名、親藩大名、外樣大名。譜代大名與將軍同姓,德川氏、水戶氏、一橋氏等,從德川一家繁衍出來的。這種大名,一共就7家,260家大名里,跟將軍同姓的只有7家。咱們先秦時候,周武王分封71個諸侯國,姬姓諸侯40國,就是怕異姓諸侯造反。日本可倒好,同姓諸侯一共就7個。親藩大名要么跟譜代有婚姻關係,要么就是在德川幕府建立之前就歸順德川的,數量也不多。絕大多數大名屬於外樣大名。將軍不待見他們,他們也不待見將軍。現在你兵力強大,我暫時裝孫子,有朝一日,我要起來造反。明治維新最後能夠成功,靠的是西南四強藩的力量,長州、薩摩、土佐、肥前都屬於外樣大名。像薩摩藩的藩主島津氏,當年對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都不服,仗打得很厲害,他是萬般無奈被迫降曹,一有機會就反。 大名再往下就是武士了。武士也分等級的,最高級的武士叫旗本。日本當時3200萬人口,武士佔了200萬人,而旗本武士不到5000人。旗本武士可以出任幕府的各級官職,比如《聰明的一休》裡面的新右衛門,他的官職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北京市市長兼北京市衛戍區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局長兼國務院宗教事務管理局局長。你看他整天嘻嘻哈哈,跟小和尚湊一塊兒玩,其實是相當大的官。他為什麼整天跟一休一起玩?因為他是管寺廟的官。旗本武士有的年俸能超過萬石,跟窮大名相比,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而且深受幕府信任。 旗本往下,是御家人武士。禦家人在日本也不到兩萬,一般都可以出任大名的各級官職,打仗的時候,都是頂盔冠甲的大將。 再往下,通稱中下級武士,最慘的武士叫足輕。顧名思義,打起仗來他們就是步兵,“足”就是腳丫子,“輕”就是無足輕重,死了就死了。足輕武士打仗沒有盔甲,腦袋上一個斗笠,底下穿著草鞋,挺著竹槍,上去跟人乾架。要是在中國,足輕武士也是有可能升到旗本的。岳飛不就是小兵出身的嗎,32歲就當節度使了。可日本不行,日本各級官職都是世襲的,旗本的後代永遠是旗本,禦家人的後代永遠是御家人,足輕的後代永遠是足輕。這玩意兒就氣人了,今天的軍隊,就是沒有仗打,少尉滿了三年,照樣升中尉,中尉滿三年,升上尉了,上尉滿四年,我就是少校了。我得一級一級晉升啊,你不能讓我永遠是少尉。原來戰國時代,武士在戰場上立功,斬了敵人的首級,也可以晉升。德川幕府統治200多年,太平盛世,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下級武士有什麼機會出人頭地啊?他們的俸祿非常微薄。日本武士的俸祿是發白米,要把白米賣成錢,賣米的時候,米價是米商說了算的,顯然這樣武士就虧了。要不然你就吃米、穿米、喝米,你愛怎麼著怎麼著。沒辦法,只好遭人家的盤剝,得到的非常少。 本來武士是很驕傲的,他們有兩個特權——稱姓、佩刀。日本人本來都沒姓,只有武士有姓。天皇到現在都沒有姓,天皇全叫×仁,乍一看這日本天皇們的名字,以為是哥倆呢。明治天皇叫睦仁,你看這名字起的,和睦仁愛,其實最孫子了。之後的大正天皇叫嘉仁,昭和天皇叫裕仁,今天的平成天皇叫明仁,皇太子叫德仁。只有武士有姓,老百姓沒姓,有個名招呼就行了,三四郎,七八郎,二百五,取數字圖個吉利。 等明治維新一成功,日本政府覺得老百姓沒有姓,特羞恥,不是文明國家,所以頒布了《苗字必稱令》,在規定期限內,每個人都得有姓,沒姓不給上戶口。日本人沒有中國這麼悠久的姓氏傳統,只好逮什麼姓什麼:山本、山上、山下、山田、田中,山田就是種地的吧,田中更是,還有大島、小島、大橋、小橋。那會兒沒有冰箱、彩電,要不然日本人就會姓這個。姓犬養的,他們家是養狗的;姓豬飼的,他家是養豬的;還有姓豬口的;還有姓御手洗的,就是廁所,也有人說是寺廟裡洗手的水池。不管是什麼吧,以後到了日本,看到誰家門口掛這個牌子,千萬別以為是公共衛生間。 中國13億人,算上少數民族,5000多個姓氏。日本1.3億人,20多萬個姓。要是哪個姓過百萬,就絕對是大姓了。比如佐藤、田中。在中國的馬路上喊張小姐,會有無數人回頭,不知道你喊誰。你要在日本大街上喊人家的姓,絕對就一個人回頭看你,就他姓這個姓,沒有第二個人。 日本武士腰里都插兩把刀,短的叫肋差,用來割取敵人的首級或者剖自己的肚子。長的,如果是刀刃向上佩帶的,叫打刀,刀刃向下的叫太刀。 武士的髮型跟老百姓的也不一樣,頂上留一疙瘩,中間剃掉,後面編成辮子,拿繩一綁,稱為“月代”。武士稱姓佩刀,這是特權。衣衫襤褸的武士,遇到了錦衣玉食的商人,你不給我讓路,拔刀斬之,不負任何責任。武士打造出一把新刀,要試試這刀快不快,夜裡上街砍人,碰上流浪漢或者晚上經過的市民,一刀劈死。嘿,我這刀挺快的嘛。第二天警察一看,這兒有一個人身首異處,肯定是武士練刀呢,得了,哥們儿,你認倒霉吧,報了案也沒人管。 日本人最崇拜武士,武士可不是一幫莽夫,他們相當於中國的士這個階層,知識分子階層。他們能文能武,本來很驕傲,現在隨著德川幕府的衰落,經濟水平不斷下降,武士慘了,腰里的兩把刀不帶了,肩膀上多了一把鋤頭,穿著短褲,下地了。有的說鋤禾日當午,我受不了,所以糊傘、糊扇子,日本的手工藝品非常漂亮,美輪美奐。還有這些苦都吃不了的人,乾脆給富商當乾兒子,或者給富商當上門女婿。在日本,誰要做上門女婿,姓女家的姓,那跟奴隸的地位差不多,受歧視,公司都不要你,覺得你這個人沒本事。你活不下去,可以自殺,好歹像個武士一樣。當上門女婿,你生活倒是無憂了,身份可就變了。 中下級武士對現實的不滿,是日本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日本的土地制度跟中國的大不一樣,是領主土地所有製,土地不能買賣。不像中國,土地可以買賣。你讀了書,科舉做官,買了地,你就由農民變成了地主。岳飛那麼愛兵如子,那麼廉潔,冤死的時候被抄家,還4000多畝地呢。像韓世忠這些大將,家裡都擁有良田幾萬頃,原來都是小兵、窮出身。有了錢,就可以買地,就變成了大地主。但在日本不可能,在歐洲不可能,土地是領主的,領主的土地是分封下來的,相當於中國先秦時代。所以要想獲得土地,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必須造反推翻這個制度,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選擇。封建領主土地所有製也是促成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這時候的日本,既有內憂,又有外患。 1853年,美國亞洲艦隊司令、海軍準將佩里率領四艘軍艦來到日本的舞鶴港,要求日本開港。此前,日本閉關鎖國200年,只留長崎一地與中國、朝鮮、荷蘭三國通商,沒有幕府的特許狀,日本船是不能出海的,日本漁民出海捕魚,船被吹到別國,如果回國,就是斬首。因此日本漁民漂到俄羅斯就不回來了,回來就是找死。 200年閉關鎖國,現在美國軍艦來了,要求日本開港,日本人拒絕了。日本武士穿上祖傳的華麗的大鎧,騎上寶馬,系上寶刀,帶著隨從,去跟美國人干仗。美國300名海軍陸戰隊員登陸,佩里將軍下令鳴槍前進,一開槍,日本所有的戰馬全驚了,沒聽過這聲音,轉身就跑。日本人劃著小船,準備火燒“赤壁”,給美國軍艦點厲害。美國人一開砲,打不著日本船,太小了,砲彈掀起的浪,就把日本的船全弄沉了。日本人明白,這回面對的是前所未有的對手。 中國閉關鎖國的時候,對外界的事情不屑於了解,英國在哪兒關我什麼事,我知道這個乾嗎啊?日本不一樣,每一艘來日本的船和日本歸國的船,都要給幕府交“風說帖”,哪怕道聽途說的事都可以,在國外有什麼見聞,現在世界形勢怎麼樣,你必須給我個交代。幕府利用這個來了解外部,雖然它閉起了國門,但對外部世界並不陌生,所以日本人一看就明白了,這是工業文明的產物,我們打不過人家。人家的船是蒸汽動力,幾層樓高,自己那小船,還沒有人家一片螺旋槳大呢,乾脆別打了,開關!這一開,國門就被打開了,西方列強開始侵略日本。我到現在也沒弄明白,日本有什麼可侵略的?要啥沒啥,市場、原料它哪有呀? 被侵略中的日本,處境跟中國一樣。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通商口岸租地造屋……但是今天日本人提起佩里,熱淚盈眶,認為是開國恩人。如果沒有佩里打開日本大門,我們還是那樣閉關鎖國。日本國內給佩里立像,立紀念碑,紀念碑上寫著: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佩里登陸處,落款是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每年將佩里登陸的日子,作為日本的狂歡節,老百姓扮演成佩里威武的樣子。小日本太搞了,真想得開,誰打敗了我,我跟誰學,我玩你的東西,還能玩得比你更好。咱們一說輝煌就是四大發明,但是我們發明了火藥,人家打響了鴉片戰爭,什麼都是我們發明的,但是人家都玩得比我們好,還能戰勝我們。而小日本的國門一被打開,日本人就更了解外部的情況了,認識到再這樣統治下去不行。特別是有的日本人認識到幕府統治是日本發展的最大阻力,於是掀起了倒幕運動。 日本的倒幕派是以中下級武士為首組成的。 1860年,一艘叫千龍丸號的日本船來到了中國上海,船上有後來明治維新的幾位領導者。他們到上海一看,中國人住的地方,房屋低矮、污水橫流,華人衣衫襤褸,面有菜色,看見洋人就點頭哈腰。而洋人衣著光鮮、屋宇壯闊、街道整齊,下水道、排水溝之類的弄得特別科學。再一看清軍士兵裝備的武器低劣,日本武士說,給我一萬鐵騎,縱橫大江南北,打這兵,一萬人足夠了。日本武士的髮型比較怪異,英國兵沒見過,圍著看,中國人就夠搞的了,男人留根大辮子,日本人更搞,髮型更酷,非主流啊。英國人上來就要奪日本武士的刀,日本武士對刀比對他老婆都好,就是賣老婆,也不能賣刀。英國兵想奪,日本武士把寶刀拔出來,隨手一揮,英國兵手中的槍全都給砍斷了,削鐵如泥!陽光下的寶刀,晃得周圍人都睜不開眼。中國兵手裡的刀砍樹都會崩,破鐵片子怎麼跟人家的百煉精鋼打仗?日本人認識到,我們跟中國學了一千多年,唐化了一千多年,現在中國被洋人打成這樣,“不虞清國疲弱之至斯也”,再跟他學,沒好下場,必須改弦更張,學習歐洲。當務之急,打倒幕府。 倒幕派形成之後,就開始進行倒幕戰爭,推翻幕府的統治,建立了以睦仁天皇為首的明治政府。日本天皇的年號都取自中國的古籍,明治天皇的年號就是出自:“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昭和”出自《尚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今天平成天皇的年號出自《史記》。他們學會了中國文化之後,背信棄義、忘恩負義。 明治政府成立,通過戰爭的手段推翻了統治日本長達265年的德川幕府,開始了明治維新的措施。 明治維新的措施,第一就是廢藩置縣,四民平等。原來的大名被廢掉,這事中國在秦始皇的時候就開始乾了。日本在中國唐朝的時候取法唐朝的製度,推行大化改新,也是這麼幹,實行中央集權,但是不到200年。武士階層崛起之後,長達六七百年的分裂,到了明治維新,廢藩置縣,中央委派知事管理地方。日本國今天的行政區劃是一都一道二府四十三縣:一都是東京都,一道是北海道,二府是大阪和京都,還有四十三個縣。都府道縣的級別,相當於中國的省,實際上日本一共就中國一個省那麼大,所以你到日本會發現縣長比市長級別高得多,縣長叫知事,跟我們過去的知縣一樣,而市長相當於咱們的區長。二戰以前,日本的官員是有品級的,不知道現在有沒有,知事是正二位,市長是正六位。廢藩置縣,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統一的市場。 四民指的是原來的士、農、工、商,維新時日本把農、工、商合併成了一個族。明治維新之後,社會等級劃分為皇族、華族、士族和平民。皇族就是皇室貴族;華族就是原來的大名、明治維新的功臣,有爵位的;原來的武士稱之為士族;原來的農工商都稱為平民。除了皇室不跟平民通婚之外,剩下的三個等級可以通婚,身份也可以轉化,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四民平等。四民平等能夠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勞動力。其實不光提供勞動力,也提供資本家。武士階層的俸祿由朝廷出資贖回,武士拿這個錢去經商。原來商居四民之末,這個階層是很被人看不起的,武士又不會經商,所以中下級武士往往大量破產,破產之後又沒有固定的俸祿收入,他們就只能出賣勞動力。而高級武士和原來一些大名們,俸祿被國家贖回,給的錢比較優厚,他們就可以投資、做買賣。這樣日本的資本家階層和勞動者階層,通過四民平等,都得到了壯大,所以這兩項措施為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和充分的自由勞動力。 原來日本的土地是不允許買賣的,明治維新後,土地變成私有,承認了新興地主的土地私有權,也就解決了土地問題。由原來的等級佔有變成了絕對私有,只要有錢,想買幾畝買幾畝,想買多少買多少,這就叫解決了土地問題,至於這地在農民手裡還是在誰手裡,不是資產階級革命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日本也就確立起了小農經濟,對工業發展是有阻力的。 第二點措施就是殖產興業。 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一個高級代表團,右大臣(相當於首相)岩倉具視,率領著名的岩倉使團,與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伊藤博文等重要官員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訪問了歐美十幾個國家,探求改革之道。這個使節團的官員總數佔了明治政府高官總數的65%,所花經費占到當年日本政府財政支出的2%。他們對於西方發達工業文明的表現是始驚,次醉,終狂。一開始看到西方發達的物質文明,他們表現得很驚訝,人家都過上這日子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咱還燈籠呢;次醉,看到這些太刺激了,就暈了,陶醉了;終狂,最後發狂,我們日本也要學習,也要做到這些。 受了刺激的日本人,堅定不移地要把國外好的東西移植到日本國來,發展日本的經濟。中國在1875年派出了第一批駐外使節,正使郭嵩燾還好一點,副使到了外國之後,這兒不好,那兒不好,哪兒都不如我們大清,出去老挑人家短,這樣的話你跟誰學?反過來看日本,全面地學習西方,發展本國的資本主義。大搞殖產興業,最高明的一招就是扶植私人企業。中國的洋務運動也是學西方,但洋務派的企業都是官辦,官辦企業發展起來後,對私人企業進行打擊、打壓,怕私人企業跟它競爭,這樣一來就形成了官與民爭利。為什麼說洋務運動不具有資本主義性質呢?因為它不但對私人企業不支持,相反還壓制。直到甲午戰爭之後,朝廷才不壓制私人企業,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如果說朝廷徹底拋棄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得到實行新政的時候了。 而日本國在明治維新一開始,就對私人企業進行扶植。因為私人資本薄弱,所以政府興辦工廠,興辦工廠之後低價賣給私企,基本上跟送差不多。比如日本的兵庫縣造船廠,國家投資59萬日元,創辦了這家造船廠,那會兒日元是銀洋,不像現在這麼不值錢。若干年後,這個造船廠的固定資產有110萬日元,賬面上的流動資金是9.1萬日元,還有造好的3艘船,所有這些東西,以12.5萬日元的價格,賣給了三菱,實際上相當於白送給它了。三菱拿到這個造船廠之後,用了半年時間,就壟斷了從日本到上海的航線。又過了一兩年,基本上遠東地區的海上航運都被三菱公司給壟斷了,原來處於優勢的是英國的太古輪船公司。你想,政府扶植私人企業,私企發展起來,政府就只管收錢,工人下崗了,也不會上市政府門口坐著去,那得上三菱他們家門口坐著去,跟政府沒關係。二戰以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也搞國有製,但沒有一個國有製企業能搞好。不是自家的東西誰都不心疼,就這麼個道理。所以發展扶植私人企業,對於國計民生的貢獻是相當大的,這一點日本人是很能整明白的。 第三個措施就是建立新式軍隊。明治維新的目的是要富國強兵,日本建立起了一支所謂的皇軍,效忠於天皇。原來的日本軍職被武士壟斷,明治維新之後廢除了武士佩刀的特權,變成了什麼人都可以參加到軍隊當中,形成了義務兵。這樣一來,就出問題了。武士大量破產,他們只會打打殺殺,最希望的就是在戰場上出人頭地,讓他們到工廠開機器去,或者讓他們到村里種地,這活兒他們不愛幹,所以武士紛紛加入到日本軍隊當中。日本的軍隊雖然是現代化裝備,但他們的思想意識水平,基本上還停留在戰國時代,強調武士道精神。日本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不是以善戰聞名,而是以野蠻聞名,虐殺俘虜,虐待平民,這幹得最來勁兒。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世界各國軍隊軍紀最敗壞的就是日本皇軍。德國軍隊胡作非為的是黨衛軍,而且還不是武裝黨衛軍,是看守集中營的那幫人,那幫人在德國也是人渣。 日本軍隊的野蠻殘忍跟它的民族傳統、武士道精神是有關的。日本人跟中國人表面上看起來都講儒家思想,但中國的儒家思想核心是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中國人不會野蠻。小日本給我們來個南京大屠殺,有中國憤青主張給他們來個東京大屠殺,說穿了,你這也就是過過嘴癮,真讓你殺,你下得去手嗎?你知道南京大屠殺不對,知道狗咬人不對,那人能咬狗嗎?日本人為什麼就乾得出這事兒來?因為日本的儒家思想以忠為核心,強調忠君愛國,所以孟子在日本是最不受歡迎的,孟子講民貴君輕。日本武士道也強調以忠為核心,而且在日本傳統文化當中,認為人死後就變成了神,而中國是聖人死了才能變成神,岳飛、關羽、文天祥,他們是聖人,死了才是神。日本不是這樣,所以靖國神社里邊供著300多萬個“神”,既然死人就是神,神能犯錯誤嗎?所以“神”在成“神”之前殺人、放火、強姦都是對的,都是對日本國盡忠的表現。他們不覺得這麼做有什麼可恥的,我殺的是敵人,我不覺得我心裡有負罪感,我忠於天皇,忠於我的國家。日本人只有羞恥感,沒有罪惡感,沒有是非觀念。日本軍隊建立起來之後,鄰國的巨大災難就到來了,這幫武士不會幹別的,整天就琢磨著怎麼對外侵略。 第四個措施是文明開化。今天日元的最大面值是一萬,還有五千、一千,再往下就是鋼鏰兒了。一萬日元上印著一個人,叫福澤諭吉,這個人被稱為日本的伏爾泰,是明治維新的思想理論家。他指導明治維新,所以一萬日元上印的是他。五千日元上邊印的是1899年用英文寫《武士道》一書的人——新渡戶稻造。一千的是夏目漱石。福澤諭吉的主張就是四個字兒——脫亞入歐,與歐美強國共進退,完全學歐洲。他認為日本是亞洲國家,但是亞洲太落後了,我們不能跟亞洲一起成長繁榮,而是要學習歐洲,特別是他在對外政策上提出了失之歐美,取之鄰國。英國在我們這兒有不平等條約,有治外法權,那我們也到朝鮮、中國弄這玩意兒去。歐美國家怎麼對付我們,我們也怎麼對付其他亞洲國家,把自己定位成歐美國家的一員。這個思想對日本的影響根深蒂固,一直到現在,也許還有將來。從明治維新到現在140年了,140年的歐風美雨,已經使得日本人在心理上完全不是亞洲人了,他們永遠是背對著亞洲。日本給自己定位為西方七國成員,現在算上俄羅斯是G8了,而它在地理位置上最靠東。這時候不說自己是日出之國了,給自己定位成西方七國成員、太平洋沿岸國家,只是地理上位於亞洲,堅決不承認自己是亞洲國家。現在有的中國人頭髮染得跟鸚鵡似的,眼珠給弄藍了,這種風氣最早是從日本學來的。 日本講文明開化,就是什麼都跟歐美學。明治維新以前一千多年,日本人是不吃肉的,只吃糧食和海產品,飛禽走獸都不吃,因為信仰佛教。明治維新之後,說就是因為不吃肉,日本人身體素質才不好,身高總是一米五。於是天皇帶頭,早餐吃牛肉、牛奶,不吃壽司了。你說天皇愛吃那玩意兒嗎?要是一直不吃肉的話,猛地嚐到肉的味道,還真接受不了。天皇說我們老吃海產品容易得霍亂,我們爭取得瘋牛病,大家一起吃肉吧。 同時,日本人都穿西裝,武士把髮髻都剪掉。日本的建築物也都仿效西方,你看日本國會,蓋得跟凡爾賽宮似的,全都文藝復興式的、巴洛克式的,一概西化。有人跟天皇講,應該廢除日語,以英語為國語,1900年全民說英語。天皇覺得這主意可以啊,就開始推廣了。一推廣發現,不行,日本人的舌頭構造有問題,很多音發不出來,你像“see”,日本人就說“細”,但即便是這樣,日本人也堅持說英語,只不過他們說的老外都聽不懂。有一個笑話:日本的大使在聯合國發言,主席是英國人,越聽越不爽,問你能說英語嗎?日本大使說,我說的就是英語啊。英國人無語了。英國人越看他越彆扭,說你能站起來發言嗎?他說我一直站著呢。甚至還有人跟天皇建議,禁止日本人通婚,只能跟白人結婚,改變人種。天皇可不干了,那得跟皇后離了,這很困難,再說男的要是一米五,女的一米八,太不配套。但是不管怎麼講,日本文明開化,全面學西方,最後成為帝國主義六強之一。如果從人種的角度說,拋開國家民族的概念不談,證明了黃種人不比白人差。你看我學的你,用你的玩意兒,結果我也不比你差,這個真是挺了不起的,所以有時候善於學習比善於傳播更重要。咱們老說我們發明了指南針,人家利用指南針,有了地理上的大發現;我們發明了印刷術,人家利用印刷術,搞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我們發明了火藥,結果你讓人家打成這樣。什麼都是你發明的,你都沒玩好,都被人家玩了之後戰勝了你。 日本文明開化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超乎想像。日本人在明治維新之前識字率就達到54%,武士階層識字率達到100%。明治維新後,對教育更加重視。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普及了小學教育,當時連英國都做不到,英國三百年的殖民帝國都做不到,日本做到了。 “九?一八”事變爆發的時候,日本普及了初中教育。日本的軍隊在侵華戰爭爆發的時候是40萬,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是60萬,投降的時候是130萬。 1944年以後日軍的素質已經很差了,精壯的都在中國和太平洋戰場上戰死了,130萬人一直保持著在中國戰場上進攻的態勢,這證明它的戰鬥力相當強,除去武器裝備的因素,就是士兵的文化水平高。人人都能鼓搗迫擊砲、照相機、指南針,都能看得懂地圖。 日本明治維新能夠成功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那時西方侵略者集中進攻中國,給了日本比較寬鬆的環境。西方侵略者為什麼集中進攻中國?因為中國又大又弱;為什麼不進攻日本?因為日本又小又強。日本人太強橫了,實實在在的“小強”。西方要侵略,就是要那裡的市場和原料,日本最缺的就這東西,傻子才侵略它呢。加上日本民風強悍,驍勇好鬥,中國掌權的都是文人,手無縛雞之力。明朝末年,你要是一個秀才,帶著弓箭出去,你爸能抽你,不好好讀書,舞槍弄棒的,跟武夫一樣。但是在日本,大學問家腰里也插兩把刀。 日本某個藩的藩主,到江戶城朝見完將軍回國,走在路上,藩主的隊伍過來了,老百姓應該趕緊低下頭跪在路邊,或者九十度鞠躬。諸侯不能平視,天子不能仰視。不能平著看你的藩主,天皇出來你抬頭看都不行,那是太陽神,看一看,小命送,別把眼睛給刺瞎了,趕緊趴在那兒吧。可就是有三個法國水手,他們不管那套,我是外國人,管你什麼諸侯、天子,就跟著藩主的隊伍撞進儀仗隊了,日本武士二話不說,拔刀斬之,把仨法國水手全宰了。法國人可不干了,日本人太野蠻了,我們法國提倡自由、平等、博愛,進你的隊伍裡參觀一下,怎麼給殺了?這你不能說是反侵略吧?於是法國砲艦就開來了,日本藩主傻了,這人可能也不是藩主讓殺的,寶刀肯定打不過砲艦。法國領事就說了,你殺了我們三個人,你得賠錢給我們,另外你要用30個武士償命,除了動刀殺人的那幾個人,你還得出人償命。 藩主一聽小意思,不就30個武士嘛,貼一個招賢榜,徵募志願者。現在需要30個武士剖腹,谁愿意去? 2000多人報名,這是為國盡忠,死後會變成神,像櫻花一樣。 “花屬櫻花,人屬武士”,多好的機會啊。經過海選,初賽、複賽、決賽,一層一層,最後30個武士進入決賽。你得剖腹自盡,不能給國家丟臉。膽小的、下不去手的,不能要;心理素質不好的也不能要。 30個武士,在佛寺裡面,在釋迦牟尼的像前,上演了最血腥的一幕。日本人給法國領事設一席位,法國領事們興高采烈地坐在那兒看,優雅的表演結束後,30個武士走進來,穿著白色亞麻布的禮服,每個人前邊一個盤子,裡邊是紙包的肋差,拿起來輕輕地跟擦工藝品似的,把肋差擦乾淨,把衣服脫下來,袖子墊到兩腿之間,開始剖腹。武士剖腹的時候,臉上不能有任何痛苦的表情,倒下去的時候,身體一定要向前傾倒,如果你向後倒,就證明你不是一個真正的武士。剛剖倆,法國領事就暈過去了。是人嗎?後邊那估計剖不剖都不看了,受不了了。他剖自己肚子當玩似的,你說在戰場上他殺你的時候是什麼表情?這就是民風強悍、好鬥造成的結果。 19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掀起開設民選議會、實行君主立憲的“自由民權運動”,對天皇的專制構成了威脅。為維護天皇的地位,同時適應近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以伊藤博文為首的日本政治家以德意志帝國憲法為藍本起草了日本帝國憲法,由明治天皇於1889年頒賜《日本帝國憲法》。憲法宣布日本實行君主立憲,但又宣稱“天皇神聖不可侵犯”,並享有絕對的權力,擁有任免大臣、統帥軍隊等權力。內閣只對天皇負責。議會可以參與製定法律,天皇也可以頒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敕令”;眾議院有權批准財政預算,如新預算案未能通過,上年度預算可自動延長。還規定日本國民稱臣民,享有法律範圍內言論、通信、出版、集會和結社的自由。 1889年憲法承認了人民的基本權利,在形式上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它確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度,天皇掌握國家大權。 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初步實現了資本主義工業化。 1911年完全廢除了不平等條約,獲得了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並逐步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一員。 明治政權成立不久,就開始對外侵略。 1876年,強迫朝鮮向日本開放通商口岸。 1879年,正式吞併琉球,把它變成日本的沖繩縣。 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戰爭,從中國割得台灣和澎湖列島,從中國獲得兩億多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八國聯軍侵華時,日本積極參與侵華戰爭,在侵略中國、稱霸亞洲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明治維新最大的作用實際上是兩點:第一,日本完成了民族獨立,如果不談國家民族觀念,只站在人種的角度上看,日本的成功確實是證明了黃種人的成功。日本成為近代亞洲唯一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國家,也是世界近代歷史上,在海外建立過殖民地的唯一的非白人國家。第二,日本開始對外擴張。當然歷史不能假設,如果日本強大起來之後,真的能像它宣傳的那樣,中日兩國同種同文,互相提攜,那真的是黃種人的幸事,我們聯手對抗歐美列強,保衛東亞儒教文明。可問題是它對待黃種兄弟,比歐美人還狠,說的和做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兒。而它對待歐美人態度畢恭畢敬,直到今天,日本都是世界上最聽美國話的國家。 改革在俄德日三國中算是一種潮流,它們改革的特點是: 第一,舊統治階級領導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第二,這些國家的改革是統治階級領導,而這些國家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的力量太弱,所以這些國家沒有資產階級領導。當然德國是個例外,德國祇能從它的文化基因上尋找原因。 第三,保留了舊制度的殘餘,最突出的就是君主和地主。德、日是二元君主立憲,皇權實際上比什麼權都大。國會可以通過法令,皇帝可以頒布敕令,皇帝的敕令具有法律效應,皇帝可以解散國會,可以不召開國會,實際上還是皇權至上。內閣對天皇負責,而不是對國會負責,各級大臣由皇帝任命,不是由國會選舉。俄國就更甭說了,沙皇不受任何限制,君主專制。俄國第一屆國會召開的比咱大清都晚。另外它們都保留了地主,德國雖然沒有地主,但那些貴族,也只是半資產階級化。 第四,這三國都有軍國主義傳統,對外擴張。日本帝國、納粹德國和沙皇俄國都是對內高壓,鎮壓人民,獨裁,對外瘋狂侵略,所以它們生於不義,死於恥辱。 第五,德國和日本的崛起,改變了世界格局。 19世紀六七十年代,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工業革命完成之後,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對外瘋狂地侵略擴張,佔有了大量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資本主義對外侵略擴張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英國模式,一種是俄國模式。英國是什麼模式呢?佔領殖民地。英國人特別聰明,打仗的目的是要發財,所以我佔殖民地,得到了市場、原料,發了財就行了。俄國的模式是直接擴張領土,這招最臭了。國土絕不是越大越好,首先這地兒得有用,其次你要能夠有效控制。今天俄羅斯弄這麼大的地方控制不了,車臣整天跟你鬧,當年沙皇俄國為了征服車臣,花了60年時間,現在才跟你鬧幾年,等普京都撒大海裡了,車臣還得鬧呢。你說它這麼多年跟你鬧,你平定它得花多少錢啊?這個錢從車臣那兒掙得回來嗎?這不是面子問題。大清乾隆皇帝在位的時候,位於菲律賓的蘇祿國想加入中國,派遣使者來,說我們想歸順大清。皇上說不要,兩國中間隔個大海,我們管不了,大清已經夠大了,疆土寸寸載於典籍,你歇菜吧。 1943年開羅會議,羅斯福總統問蔣委員長,說如果將來收回台灣之後,沖繩你要不要,你想要的話,沖繩我也給你。沖繩就是原來的琉球王國,蔣先生提出中美共管,台灣是中國固有領土,我們收回來,沖繩本來就是藩屬,不是我們中國的領土,所以我們不要。要了咱怎麼管?就那個時代的中國海軍,只能在長江口晃晃,一出海就刮沉了。你就是要了,最後也被人家奪回去,你還得跟人家干仗,所以領土絕不是越大越好。俄國的侵略水平明顯比英國差了一大截,後來的日本、納粹、蘇聯都是這水平,還有伊拉克那個吊死鬼薩達姆,都1990年了,還出兵吞併領土呢。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作用,首先是西方得到了原料、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對於亞非拉國家,則是“雙重使命”的問題。第一重是破壞性,帶來了一些巨大的災難,比如說圓明園被燒。第二重是具有建設性。給亞非拉國家傳來了先進的技術和思想制度,這個你想咱中國就能想明白。我們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之路,先學技術,後學制度,最後上升到思想。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再到最後的新文化運動,這些先進的技術也好,制度也好,思想也好,都是從西方傳來的。這個對於中國的近代化,乃至於亞非拉地區,全球的近代化作用都是很明顯的。最後一個就是加強了世界各地區之間的聯繫,也就是說全球一體化,從這時候就開始初露端倪了。 工業革命促進了社會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原來反封建的時候,民眾把資本主義想得太美好了,理想王國,千年王國,沒想到等它一確立,才發現它也有弊端。待弊端一起,大家就覺得這個制度應該被推翻,然後有人就嘗試新的社會模式。 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出現三大工人運動,標誌著歐洲工人階級登上了歷史舞台。既然工人已經登上歷史舞台,這個階級需要有革命的理論來指導,於是就有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實踐活動。 馬克思是律師,在西方國家當上律師就進入了上流社會,他的夫人燕妮是男爵小姐,人家是貴族女婿,貴族通常是不跟平民通婚的,馬克思家裡可能也有點兒背景。恩格斯雖然中學沒畢業,但是家裡讓他繼承家產,他是長子,整個特里爾城、萊茵河兩岸的廠子全是他們家的。一個大律師,一個大資本家創造這個社會主義理論,證明他們不是為自己。這兩位就跟李大釗、陳獨秀一樣,是真正的革命者。不是因為自己日子過得不好,偷地主倆蘿蔔,被地主抽一頓就起義了,然後便說,我年輕的時候就懷抱革命理想。你年輕時認字兒嗎?你懂什麼叫理想嗎?大碗吃酒肉,大秤分金銀,就是這理想嗎?只有像馬克思、恩格斯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革命者。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發表。在清朝道光二十八年,馬克思就判了資本主義的死刑,中國人那會兒還不知道什麼叫資本主義呢。從1848年到現在,160多年過去了,資本主義死了嗎?活得有滋有味,正值生命力旺盛的時期。馬克思說,資本主義必將被社會主義所代替,這是沒錯的,在北歐已經被代替了。瑞典、挪威這些國家,國民享受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孩子一出生,連奶粉錢都由國家報銷。這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但馬克思說無產階級用暴力革命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社會主義。北歐是通過暴力革命實現的嗎?不是,而是通過發展生產力才代替的。資本主義國家也與時俱進,以前的那些弊端,人家一直在糾正,資本主義國家更研究《資本論》。 這就好比一個嬰兒初生,大家過來道喜。這個說孩子將來當官,那個說孩子將來發財,只有我說孩子將來會死。我最不招人待見,但只有我說的是準確的。馬克思在1848年就預見了資本主義的死亡,確實先人一步。人都會死,初生的嬰兒也不例外。但是,如果預見他何時死和怎麼死,這就近乎不可能了。馬克思看到的資本主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