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世界歷史 一個人的世界大戰史·看倪樂雄重建烽煙現場

第23章 第二十二章軸心國投降

當1941年底,德軍在莫斯科城下受挫,美國已加入戰爭時,芬蘭就已經對這場戰爭失去了熱情。 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會戰後,芬蘭人意識到德國已輸掉這場戰爭。 1944年2月16日,芬蘭通過瑞典向蘇聯政府探詢芬蘭退出戰爭的和平條件。 2月19日,蘇聯政府向芬蘭作出答复,提出六項條件,其中三項是談判的解決條件:第一,芬蘭必須同德國斷絕關係,並把芬蘭領土上的德軍全部拘留起來;第二,芬蘭人必須立即同意恢復1940年和約所規定的原狀並把他們的軍隊撤回到1940年的邊界;第三,必須立即遣返同盟國的戰俘和平民。如果芬蘭接受這些解決條件,蘇聯準備在莫斯科接待芬蘭代表團,進行和談。 3月8日,芬蘭向蘇聯請求給予一個機會,以便在接受先決條件之前,提出自己的看法。 3月10日,蘇聯通知芬蘭,對其答复表示不滿,並強調只有接受這些最低限度的先決條件,才能開始和談,並限期一個星期給予答复。芬蘭政府在國會秘密會議上舉行了一次信任投票後,於3月17日通知蘇聯政府,他們不能在沒有確切了解條件內容和含義的情況下,預先接受這6點條件。他們答复的語氣是和解的。兩三天以後,蘇聯通知芬蘭派出一名或幾名代表,來莫斯科聽取蘇聯人澄清他們所提出的條件。在3月27~29日舉行的會談中,蘇聯對原來的6點作了詳細說明,其中要求芬蘭軍隊在5月復員50%,在兩個月內將軍隊規模恢復到和平時期;要求賠償6億美元,5年內陸續用貨物支付;1920年和1940年兩項和約中蘇聯割讓給芬蘭的佩特薩莫地區應歸還蘇聯;蘇聯則主動提出放棄漢科租用權。

4月19日,芬蘭政府向蘇聯遞交答复,婉轉地表示無法接受這些苛刻的停戰條件。芬蘭拒絕了蘇聯的停戰條件後,美國和英國對芬蘭的態度更加強硬了。在5月12日同盟國向各國各衛星小國發出的聲明中,芬蘭被列入德國的衛星國。芬蘭陷入了困境,它極力想擺脫戰爭,但和平的條件又難以接受。 1944年6月9日,蘇軍向卡累利阿地峽芬蘭軍防線發動強大攻勢,6月20日,蘇軍推進到1939~1940年“冬季會戰”最遠的地方,並攻下芬屬卡累利阿首府維堡。 6月27日,芬蘭總統賴提與德國外長里賓特洛甫簽署一項協議,德國同意給芬蘭以武力援助,芬蘭政府將不單獨媾和。這樣,芬蘭的命運和德國拴在一起了。到了7月底,芬蘭形勢更加惡化,德國的援助微不足道,蘇軍已穿越愛沙尼亞,向波羅的海海岸進軍。 8月1日,賴提宣布辭職,曼納海姆元帥出任芬蘭總統。幾天后,曼納海姆借德國向他受勳的機會告訴凱特爾,前總統賴提關於不單方面媾和的承諾不再有效。這時,德國人除了給芬蘭人發勳章外,再也拿不出什麼東西了。當羅馬尼亞剛一求和,就和德軍發生戰鬥的消息傳來時,芬蘭匆忙於8月25日,通過瑞典向蘇聯詢問求和條件。 8月29日,蘇聯答复的談判解決條件是:芬蘭必須公開聲明同德國斷絕關係;德國部隊應在兩星期內撤出芬蘭,屆時不能撤出,芬蘭應解除其武裝,作為戰俘交給同盟國。 9月2日,芬蘭議會舉行秘密會議,批准總理接受這一談判先決條件。 9月3日,芬蘭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同德國斷絕關係,並於次日上午8時起,停止對蘇聯的敵對行動。兩天后,蘇聯政府宣布,紅軍最高統帥部已發布命令,自芬蘭停火後24小時後停火,即9月5日上午8時起停火。

9月14日,以蘇聯、英國為一方,芬蘭為另一方的談判在莫斯科舉行。 9月18日,盟國向芬蘭提出了停戰條件,並要求其立即接受,以便次日舉行簽字儀式。 9月19日清晨6時,芬蘭議會一致投票贊成接受這些條件。當天,芬蘭代表在停戰條款上簽字。這項協定共23點,比當初6點詳盡得多了,某些方面也更為苛刻,但盟國方面也做了讓步,特別在賠款數額上,減少了一半。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不會像羅馬尼亞那樣遭到蘇軍的佔領。停戰協定主要有:芬蘭軍隊應撤到1940年邊境以內,1940年和約規定的局面應予恢復;蘇聯政府放棄漢科半島租借權,作為交換,得租借波卡拉半島某些地區和海域,借期50年,以便建立海軍基地;蘇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割讓給芬蘭的佩特薩莫地區應歸還蘇聯;雙方遣返戰俘;芬蘭賠償蘇聯損失3億美元,用貨物支付,6年內付清等等;設立盟國管制委員會,負責管理和監督本協定的執行,直到同芬蘭締結和約為止等等。

至此,芬蘭終於退出戰爭。這個弱小的國家企圖借助德國的力量,從蘇聯奪回所屬領土和權益的努力失敗了,並為此種努力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1944年3月,羅馬尼亞就開始和同盟國進行談判。蘇聯明確表示,羅馬尼亞在1940年割讓給蘇聯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必須予以確定;羅馬尼亞必須向德國反戈一擊,蘇聯願意幫助羅馬尼亞收復特蘭西瓦尼亞,並把1940年8月第二次維也納議定書劃給匈牙利的北部地區還給羅馬尼亞。但被安東奈斯庫拒絕,這些條件對他來說是不能接受的。但羅馬尼亞其他政要和高級軍官決心退出戰爭。 1944年4月初,蘇聯紅軍佔領比薩拉比亞,並越過普魯斯特河進入摩爾達維亞。到8月,蘇軍粉碎了摩爾達維亞的德軍防線,羅馬尼亞國王和政治領袖們因而得出結論,羅馬尼亞現在可以倒戈而不致有遭到德國報復的危險了。 8月23日,根據國王的命令,安東奈斯庫被逮捕,並改組了政府。兩天后,德國空軍開始轟炸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新政府立即對德國宣戰。 8月27日,國王和新政府無條件地接受了蘇聯人春天裡提出的停戰條件。 9月10日,雙方在莫斯科進行停戰協定的談判。 9月12日,簽署了協定。

根據停戰協定規定,羅馬尼亞至少應派出12師接受蘇軍指揮,參加對德國和匈牙利作戰;還應確保蘇軍在其境內自由調動不受阻礙;遣返同盟國的戰俘,釋放政治犯;交出德國的財產和軍事設施,並向蘇軍提供作戰所需的一切物資;蘇聯同意對羅馬尼亞在蘇聯境內造成的損失不要求全部賠償,但羅馬尼亞應付3億美元的賠償,6年內用商品支付;羅馬尼亞應歸還從蘇聯領土上搬走的一切貴重品和物資,應在逮捕和審訊戰犯方面給予合作,並解散法西斯類型的組織;蘇聯最高統帥部將對羅馬尼亞的期刊、其他文學、戲劇和通訊聯絡系統等實施管制;在和約締結前,成立盟國管制委員會,在蘇聯最高統帥部領導和命令下,負責監督停戰協定的執行情況;羅馬尼亞民政機構將恢復到離前線50~100公里的地方。盟國各政府同意在取得和會確認後,將把特蘭西瓦尼亞歸還羅馬尼亞。

當蘇聯軍隊通過羅馬尼亞,挺進到多瑙河時,保加利亞開始人心惶惶。 1944年9月2日,農民黨領袖穆拉維約夫組成新政府,派出使者去開羅徵詢英美兩國關於和平的條件,這時,蘇軍已到達保加利亞北部邊境,9月5日,蘇聯政府向保加利亞宣戰。穆拉維約夫政府慌忙於9月7日同德國斷絕外交關係,第二天即向德國宣戰。與此同時,保加利亞要求蘇軍停戰,9月9日,蘇軍停止了在保加利亞的軍事行動。 10月13日,蘇、美、英三國發表公開聲明,作為停戰條件,保加利亞政府必須承諾在15天內從希臘和南斯拉夫領土上撤走一切保加利亞軍隊和官員,撤退工作將在蘇聯代表任主席的聯合軍事代表團的監督下進行。保加利亞立即接受這個條件並很快付諸實施。 1944年10月28日,停戰協定簽字,條件基本與羅馬尼亞相同:蘇軍有在保加利亞領土上自由行動的權利;保證蘇聯最高統帥部所需要的一切供應;釋放所有同盟國戰俘;解散法西斯類型的組織;戲劇、出版物和通訊設施均置於蘇聯控制下;保加利亞同意解除德軍武裝,並將自己的軍隊置於蘇軍最高統帥部指揮之下參加對德作戰;統一廢除所有關於吞併希臘和南斯拉夫領土的各項立法;統一歸還從蘇聯、希臘、南斯拉夫領土上運走的各種財物;保加利亞領土上現有一切戰爭物資歸蘇聯控制等等。也許保加利亞軍隊從未進入過蘇聯境內,居然沒有被要求賠款。在停戰談判開始之前,保加利亞軍隊就已向南斯拉夫境內發動了進攻,以切斷德軍從希臘的退路,取得較大戰果,使得保加利亞在莫斯科的談判地位大大加強,停戰條件不至於過分苛刻。

1944年10月16日,德國人在匈牙利採取突然行動,挫敗了霍爾蒂海軍上將企圖效仿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同蘇聯停戰的嘗試。 1945年4月,德軍從匈牙利敗退,薩拉希政府隨德國人西撤。 1944年12月22日,在蘇聯支持下,匈牙利各黨派組成的臨時國民政府在德布勒森成立。 12月28日,德布勒森政府宣布對德國作戰,並向同盟國家請求停戰。 1945年1月20日,匈牙利臨時國民政府在莫斯科簽署停戰協議,其格式與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使用過的大致相仿:如解除匈牙利領土上的德軍武裝,釋放政治犯和廢除種族歧視的法律,蘇軍可自由通過匈牙利領土,遣返戰俘和歸還一切從蘇聯和其他國家掠奪的物資,解散法西斯類型的組織,蘇軍接管一切宣傳工具,由蘇聯人任主席的盟國管制委員會負責調節和監督停戰協定的執行,提供8個匈牙利師加入對德作戰,將匈牙利領土縮小、調整到兩次大戰之間的疆域,撤出並歸還大戰前屬於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羅馬尼亞的領土,先賠償3億美元,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兩國將分享1億,蘇聯得到2億等等。至此,匈牙利等原來德國的僕從國,全都從軸心國集團中分離出來。

1943年1月14日,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美、英兩國決定擴大地中海戰場,打擊意大利,迫其退出戰爭,爭取土耳其參戰。 1943年7月10日,亞歷山大指揮蒙哥馬利第8集團軍、巴頓第7集團軍在西西里登陸,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8月17日,英美軍隊在墨西拿會師,德、意軍殘部退入意大利。早在北非戰局逆轉時,墨索里尼就建議希特勒單獨與蘇聯媾和,當盟軍揭開西西里戰幕後,他準備同希特勒攤牌,意大利已無法將戰爭維持下去了,但在7月17日,倆人在威尼託的一個別墅見面時,墨索里尼在希特勒滔滔不絕面前,竟不敢啟口。西西里被盟軍攻占後,意大利國內震動,墨索里尼地位動搖。 1943年7月24日,意大利法西斯黨召開最高委員會會議,墨索里尼遭到猛烈抨擊,會議通過一項決議:恢復憲制,擴大國王權力,國王應指揮軍隊。 7月25日,意大利國王埃曼努爾免去墨索里尼的總理職務,並將其拘禁。當天晚上,國王命令巴多格里奧元帥組織一個由軍人和文官組成的非法西斯政府。

巴多格里奧政府一面同德國虛以委蛇,聲稱與德國繼續並肩作戰,以便穩住德國,一面暗地裡派出密使與同盟國進行談判。 8月裡,意大利與同盟國方面幾經討價還價,終於達成停戰條件。為促使意大利早日從軸心國集團里分離出來,同盟國方面沒有堅持無條件投降的要求。 1943年9月3日,在西西里島的錫勒庫扎附近的森林裡,意大利的卡提拉諾與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在停戰協定上簽字,盟國正式接受意大利投降。同一天,英軍強渡墨西拿海峽,向意大利南部進軍。 9月8日,雙方分別宣布了停戰宣言。 9月9日,德軍包圍羅馬,巴多格里奧內閣成員和王室成員倉皇逃往布林西,在盟軍佔領區內成立了反法西斯政府。 10月13日,巴多格里奧政府對德宣戰。同時英美蘇三國發表宣言,承認意大利為共同作戰一方。

早在1945年3月9日,希特勒眼看大勢已去,下了一道命令,要把所有德國的軍事、工業、運輸和交通設備以及所有儲備統統毀掉,他的理由是既然德國民族戰敗了,就沒有理由生存下去。希特勒這道命令遭到軍備和戰時生產部長斯佩爾的堅決抵制。 4月裡,蘇軍和英美軍隊從東西兩個方向收緊絞索,希特勒和他的親信又乞靈於奇蹟的發生,甚至研究星像圖。 4月13日,羅斯福總統逝世的消息確實讓希特勒之流欣喜若狂了一陣,但第三帝國起死回生的奇蹟並沒有發生。 4月23日,蘇軍差不多已將柏林完全圍住,戈林打電報給希特勒,詢問自己是否能按先前的約定,接管第三帝國的最高權力,因為在1941年6月29日,希特勒曾發布一個命令,指定戈林為自己的繼承人。與此同時,希姆萊也私下與瑞典的伯納多特伯爵接洽向英美一方投降的事。希特勒收到戈林的電報後大怒,下令將戈林逮捕。 4月28日,路透社發布了希姆萊通過伯納多特伯爵企圖使西線德軍向艾森豪威爾投降的訊息,希特勒聞知後氣瘋了,下令將希姆萊作為賣國賊逮捕。 4月30日,希特勒和他的情婦愛娃·勃勞恩在匆匆完成婚禮後雙雙自殺。

希特勒在臨終前留下遺囑,這份遺囑除了謊言、狡辯、虛偽、愚蠢和狂妄外,還指定鄧尼茨海軍元帥為自己的繼承人。希特勒自殺的當天晚上,戈培爾和鮑曼派第三帝國最後一任參謀總長克萊勃斯與蘇軍崔可夫將軍談判,企圖用放棄柏林來換取安全通行,以便到達鄧尼茨那裡就任新職。崔可夫奉命要求柏林守軍全部無條件投降。而在希特勒自殺的前一天,意大利境內的德軍已經無條件投降。鄧尼茨雖然說了不少戰鬥到底的大話,但深知德國氣數已盡,抵抗已到了盡頭。 5月4日,德軍最高統帥部命令所有在德國西北部、丹麥和荷蘭的德軍,向蒙哥馬利元帥投降。第二天,5月5日,德國海軍總司令弗雷德堡海軍上將來到設在蘭斯的艾森豪威爾的總部,接洽投降事宜,德國人的目的是想拖幾天時間,盡可能讓德軍和難民向英美部隊投降。艾森豪威爾識破德國人的企圖,要求德軍立即無條件投降,否則將封鎖整個盟軍戰線。 5月7日,凌晨1點半,鄧尼茨接到約德爾轉達的艾森豪威爾的要求後,授權約德爾在無條件投降文件上簽字。 1945年5月7日凌晨2點41分,在法國蘭斯的艾森豪威爾的西方盟軍總部,弗雷德堡和約德爾代表德國在無條件投降文件上簽字,瓦爾特·比德爾·史密斯代表盟軍簽字,代表蘇聯作為見證人簽字的是伊凡·蘇斯洛巴夫將軍,代表法國見證人簽字的是弗朗索瓦·賽維茲將軍。 由於蘇聯是戰勝希特勒德國的主要力量,柏林又是蘇軍單獨攻占的,所以斯大林對蘭斯的投降儀式深為不滿。經過磋商,蘇美英決定,蘭斯投降儀式只作為正式投降儀式的預演,正式投降的儀式將由蘇方主持下,在柏林舉行。 1945年5月8日午夜12點,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在柏林正式舉行。蘇聯代表朱可夫元帥和維辛斯基,西方盟軍最高統帥部代表是英國空軍上將泰德、美國戰略空軍司令斯巴茲將軍和法軍總司令德·塔西尼將軍。儀式由朱可夫元帥主持,德國的凱特爾陸軍元帥、弗雷德堡海軍上將和什圖姆普夫空軍上將代表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從5月9日零時起生效。至此,持續了五年八個月零七天的槍砲聲,在歐洲大地上終於沉寂了下來,剩下亞洲的日本,也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帶領他們的外長、參謀長和顧問們來到蘇聯克里米亞半島上的雅爾塔舉行會談,史稱“雅爾塔會議”。會談涉及波蘭邊界西移、如何處置戰後德國和歐洲其他地區、蘇聯加入對日作戰等問題。最後達成蘇聯將在歐洲戰爭結束後2~3個月內加入對日作戰的協議,蘇聯參戰的條件是:外蒙古繼續保持獨立的現狀、恢復日俄戰爭以前沙俄時代被日本奪去的權益(庫頁島及臨近一切島嶼歸還蘇聯,中國大連港國際化、蘇聯在該港應保證優越的權益,恢復租用旅順港為蘇聯軍港,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保證蘇聯的優越權益)、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等。英美兩國為爭取蘇聯加入對日作戰,竟然瞞著中國政府,擅自同蘇聯達成嚴重損害中國領土完整和主權的協定,所以,雅爾塔協議也體現了國際強權政治交易的醜陋一面。 1945年2月中旬,美國海軍上將尼米茲率領中太平洋艦隊,遵照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決定,向地處東京和塞班島之間的硫磺島,以及日本本土的琉球群島中的沖繩島進攻。 2月16日,斯普魯恩斯和米切爾指揮美國第5艦隊中的第58快速航空母艦突擊隊,對日本進行大規模空襲,將日軍注意力從硫磺島吸引開去。第5艦隊的另外一支艦隊於同一天開始轟炸硫磺島。硫磺島是小笠原群島的中心島嶼,盟軍一旦佔領該島,陸基飛機可直接攻擊日本本土。美軍原打算5天拿下硫磺島,結果卻打了整整一個多月的硬仗,直到3月26日,美軍才全部佔領硫磺島。日本2.3萬名守軍,除200人被俘外,全部被擊斃。美軍負傷1.9萬人,戰死7000人。從3月18日開始,美軍連續兩天轟炸九州飛機場和日本內海的殘餘艦隊,並使九州的工業、通訊、交通等設施遭到嚴重破壞。 3月23日,美國第58航空母艦突擊隊對沖繩進行登陸前的空襲,24日,美國第5艦隊的水面艦隻一舉佔領沖繩附近的慶良間群島,建立起海上補給和維修基地。 1945年4月1日,美軍運用強大的空中和水面火力,摧毀了日軍設置的海岸水下障礙後,在沖繩島強行登陸。英國伯納德·羅林斯中將指揮的英國太平洋艦隊也參加了攻擊。 1300艘戰艦把18萬登陸部隊運到沖繩,日本守軍為牛滿島中將的第32軍約10萬人。經過50天的血戰,6月21日,美軍宣布攻占沖繩。日本10萬守軍除1.1萬人被俘外,全部被擊斃,牛滿島及其參謀長剖腹自殺,島上非戰鬥人員的死亡達15萬人,日本殘余海軍被殲,其中巨型戰列艦“大和號”被炸沉。美軍陣亡1.5萬人,盟軍普通艦艇損失15艘,受傷200多艘。與此同時,在6、7月裡,麥克阿瑟的第7艦隊在澳大利亞海軍和陸軍配合下,攻占了婆羅洲,切斷了日本石油的重要來源。 正當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兵力,攻打日本本土時,同盟國為商討處理戰敗的德國、意大利及其歐洲的僕從國和對日作戰問題,於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國柏林郊外的波茨坦召開會議,蘇美英三國首腦和他們的外長出席了會議。 7月26日,蘇美英三國首腦討論了結束對日作戰的條件,以及戰後對日本的處置問題,通過了著名的《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無條件投降。 美軍在沖繩登陸後4天,日本小嘰內閣倒台,同天,蘇聯政府宣布,《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在1945年4月期滿後不再續約。接著,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面對即將崩潰的局面,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在5月中旬連續三次召開“六巨頭”會議,最後決定,一方面用中國東北等權益同蘇聯作交換,阻止其參戰,必要時請求蘇聯出面作調停人,另一方面以保住日本本土和殖民地朝鮮為目標,試圖作最後的較量。 7月12日,日本外相東鄉指示駐蘇大使佐藤,要他告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天皇希望結束戰爭,並派前首相近衛為特使前來莫斯科,全權負責討論有關日蘇關係的一切問題,尤其是中國東北利益問題。但很顯然,日本的開價遠不會比雅爾塔會議期間英美給予的多,蘇聯根本不會考慮。 《波茨坦公告》發表後,日本主戰派認為公告沒有提到保留天皇制度,意味著同盟國要毀滅日本的國家基礎,因而拒絕投降。 1945年7月16日,美國在愛因斯坦等科學家的呼籲下,經過幾年努力,終於試製成功了第一顆原子彈。 8月6日,在日本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後第13天,美國空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廣島成為一片廢墟。 8月8日,莫洛托夫召見日本大使佐藤,將蘇聯向日本的宣戰書交付於他,並聲明次日生效。這對一心期望蘇聯出面調停的日本政府又是沉重的一擊。 8月9日,美國空軍又在長崎扔下第二顆原子彈。同一天,蘇聯紅軍150萬人和部分蒙古人民共和國部隊,在遠東部隊司令員華西列夫斯基元帥指揮下,對盤踞在中國東北地區的80萬日本關東軍發起強大攻勢。 8月11日,蘇軍越過北緯50度分界線,進入庫頁島南部。 8月18日起,蘇軍在千島群島登陸,9月初攻占國後、色丹兩島後宣布停止進攻。蘇軍參戰不到四周,便全殲中國東北的關東軍和朝鮮北部的日軍駐屯軍,擊斃日軍8萬餘人,俘虜日軍近60萬人,繳獲大砲1560多門、坦克600餘輛、飛機800多架,為促成日本無條件投降作出重要貢獻。 8月9日,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在皇宮的防空洞裡舉行,陸相阿南惟幾、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海軍軍令部長豐田副武堅決反對無條件投降,要求除維護天皇體制外,還必須附帶三個條件:日本自行處理戰犯;日本自主解除武裝;同盟國不得佔領日本領土,至多用少量兵力實行短期佔領。東鄉茂德的另一派極力主張在保存天皇體制的前提下,無條件投降。兩派發生激烈爭執,最後休會,請求天皇“聖斷”。在御前會議上,裕仁天皇內心早有打算,最後決定無條件投降,御前會議在8月10日凌晨2點30分結束。凌晨3點,內閣繼續開會,鈴木首相強調天皇已作了聖斷,內閣中的強硬派只得表示同意,10日凌晨4時,內閣會議結束,日本政府正式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10日上午,日本政府通過瑞士和瑞典政府,將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的照會轉交美、英、蘇、中政府。 8月12日下午,日本收到了美、英、蘇、中四國政府的正式複照,要求自投降之時起,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應服從於盟軍最高司令官。 在保留天皇制度的問題上,同盟國方面實際上已同意了日方的要求,但日本內閣中的強硬派仍然反對接受同盟國的要求。 8月13日上午,內閣會議又陷於僵局,只好暫時休會,請求天皇聖斷。與此同時,陸相阿南惟幾企圖發動政變,挾持天皇以便對同盟國頑抗到底,但遭梅津美治郎的反對而作罷。 8月14日上午10時50分,天皇在御前會議否定了強硬派的建議,決定接受同盟國的要求,並當場起草了停戰詔書,會議於14日中午結束。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詔書,以及向同盟國家發出的最後接受《波茨坦公告》的電報稿,這兩個文件於14日23時拍發了出去。是夜,強硬派網羅了一幫亡命徒闖入皇宮,企圖劫走準備第二天播放的天皇廣播詔書的錄音,但他們很快被鎮壓,阿南陸相剖腹自殺。 8月15日,日本天皇廣播投降詔書。從這天起到9月中旬,散佈在日本本土以外的330多萬日軍,陸續向同盟國投降。 1945年8月30日,麥克阿瑟率領龐大的美英部隊在日本東京附近和其他地區登陸,實現對日本的軍事佔領。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許,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新上台的東鄉內閣的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大本營,首先在投降書上簽字。接著是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代表尼米茲上將、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英國代表福來塞海軍上將、蘇聯代表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加、法、荷、新等各受降國代表依次簽了字。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