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世界歷史 一個人的世界大戰史·看倪樂雄重建烽煙現場

第22章 第二十一章亞太戰場的大反攻

早在抗戰爆發前,中國軍界一些有識之士就預料到抵抗日本入侵的戰爭是一場持久戰。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早在1922年就準確預測,日本必然發動侵華戰爭,中國應以持久戰與之抗衡。根據中日兩國軍事實力與中國地形條件,他預言中日兩軍將在平漢、粵漢線以西僵持。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經過最高統帥部的一系列軍事會議後,在1938年11月南嶽軍事會議上,最終形成對日作戰的戰略方針,即“持久消耗戰略”,具體的口號是“以空間換時間、以時間換空間”。它針對的是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由於中國最高統帥部引誘日軍由東向西軸向進攻的大戰略實施成功,武漢會戰後,抗戰形勢按中國統帥部之預先設想,進入僵持階段。 在漫長的戰略相持階段裡,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同日本侵略軍進行了22次規模較大的會戰。其中最主要有南昌會戰、桂南會戰、隨棗會戰、三次長沙會戰、上高會戰、中條山會戰、中國遠征軍兩次入緬之戰、浙贛會戰、常德會戰、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這些會戰中,中國軍隊除中條山會戰遭到慘敗,和崑崙關大捷等少數勝仗外,大多和日軍戰成平手。在大多數會戰中,儘管中國軍隊武器裝備十分落後,卻表現出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英勇氣概,令國際社會肅然起敬。丘吉爾曾認為,在同日本作戰的所有國家中,中國軍隊是最成功的,要不是中國軍隊把日軍主力纏在中國,日本就會抽調15~20個師團開往埃及,與北非德、意軍隊會師,這將給英國以致命的打擊。在莫斯科保衛戰的緊急關頭,從西伯利亞火速增援的部隊擊潰了德軍中最凶狠、而且每戰必勝、正向莫斯科後方迂迴的德軍第2裝甲軍團,斯大林敢於調動在遠東與日本對峙的西伯利亞部隊,正是因為包括關東軍在內的日軍31個師團已深深陷入中國戰場而無法動彈。由於中國軍隊向西南撤退得較深,以及武器裝備的落後,因此在短期內無法單獨依靠自己的力量迫使日本投降,所以到1945年夏季,當德國已經崩潰,蘇、美、英三國對日本形成泰山壓頂之勢時,中國正面戰場的戰略反攻才剛剛進入部署階段,還不及展開,見大勢已去的日本就迅速投降了。

除了正面戰場外,中國軍隊還利用日軍兵力有限,只能守住佔領區內大、中城市和主要鐵路、公路幹線,無力控制廣大鄉村的難以克服的弱點,開闢了廣大的敵後戰場。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東江縱隊等武裝所建立的解放區戰場是敵後主要戰場。 1937年“七七事變”後,根據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協議,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陝北的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留在南方堅持游擊戰爭的紅軍改編為新四軍。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八路軍、新四軍向敵後廣大的山區、平原的農村進軍,建立穩固的抗日根據地。在整個抗日戰爭的8年時間裡,先後建立了華北地區的晉綏、晉察冀、晉冀豫、冀魯豫、山東、河南抗日根據地;華中地區的淮南、淮北、皖江、蘇北、蘇中、蘇浙、浙東、浙南、閩東、閩北、閩中、鄂豫皖湘贛抗日根據地;華南地區的東江、珠江、瓊崖抗日根據地。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在行政體制上實行“三三製”,凝聚起各階層抗日人士的力量;在經濟上實行“減租減息”,減輕廣大農民負擔;在軍事組織方面,根據所擔任的作戰任務性質的不同,建立了各級地方軍事組織和準軍事組織,來配合野戰軍的軍事行動。所採取的戰略方針基本以游擊戰為主,不放棄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在這一戰略方針指導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創造出了各種各樣戰術上具有創新意義的戰法。如林彪指揮的襲擊日軍後勤部隊的“平型關大捷”、彭德懷指揮的大規模破襲敵後交通運輸線的“百團大戰”、被日軍稱之為“支那軍第一流游擊戰術”的劉伯承指揮的神頭嶺伏擊戰、膠東的地雷戰、冀中平原的地道戰、白洋淀的水上游擊戰等等,在這種富有中國特色的反侵略戰爭的戰略戰術面前,擁有一切現代化武器裝備和經過現代化軍事訓練的日軍,感到無可適從和莫可奈何。

敵後抗日根據地作戰的經典戰例是發生在冀中平原上的米家務地道戰。米家務是由好幾個村莊組成的大村落,村內房連房、街連街,幾個村子地下連成一體,地道裡有電話通訊網絡,地面上有一套戰鬥設施。村邊、村內,前後左右,上上下下,都構築了與地道相通的暗火力點。整個村莊實際上就是一個由屋上、地面、地道三者構成連環火力體系的戰鬥堡壘,被人們稱之為“天地陰三通戰術”。在一次日偽軍大掃蕩中,米家務周圍的村莊已全被佔領,日軍伊鬥武雄大隊和偽軍第18團包圍了米家務的東大村,守軍只有八路軍幾十個官兵和少數地方民兵,僅為入侵者的十分之一。日偽軍在村邊遭到隱蔽的暗火力射擊,死傷了一批,卻沒發現對方一個人、一個火力點。於是用大砲往村里猛轟了半小時,日偽軍以為守軍已被炮火消滅,便湧進村內,但立即遭到地雷、手榴彈、步槍子彈四面八方的打擊。在付出傷亡100多人的代價後,日偽軍才佔領一座地面上連一個人影也沒有的空村。這時,八路軍指揮米家務西大村的民兵出擊,日軍留下偽軍第18團,被引誘直奔西大村。是夜,偽軍第18團生怕遭襲擊,全部聚集在一個大染坊院裡過夜。半夜時分,埋在染坊的地雷和炸藥分批爆炸,從外線趕來的八路軍警衛連、地方武裝縣大隊和民兵以及老百姓一起衝進染坊院,全殲偽軍第18團。夜宿西大村的日軍大隊雖近在咫尺,卻不敢前去營救,第二天早上放了把火,早飯也沒吃就逃走了。

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敵後抗日根據地和獨特的人民戰爭的樣式,在軍事藝術上是個創舉,用坦克、飛機、大砲武裝起來的日本侵略者,真正地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而一籌莫展,為後來世界上弱小國家和民族的反侵略戰爭樹立了光輝榜樣,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敵後戰場的開闢,大量地牽制了日軍,到抗戰接近尾聲時,中共領導的敵後解放區戰場抗擊著64%的侵華日軍和95%的偽軍,從而有力地支援了正面戰場的作戰。 由於中共領導的部隊處於敵後戰場,所以當戰爭快結束時,解放區的部隊處於反攻的最前線,從全國的戰爭形勢來看,敵後解放區戰場首先開始了局部的反攻。晉綏根據地的部隊從1944年開始,經過一年的作戰,共收復日偽軍據點95個,解放同胞37萬,光復土地9.7萬平方公里。山東根據地的部隊在1944年春,向日偽軍連續發起5次進攻,揭開了反攻序幕。華中根據地的新四軍各部也在敵後攻城略地,收復了許多淪陷區。 1945年春,中共領導下的各解放區部隊紛紛展開春季攻勢。是年夏季,德國已投降,英、美、蘇迅速將戰爭重點轉向遠東戰場,根據《雅爾塔協定》,蘇軍於8月8日對日宣戰,第二天兵分三路向中國東北境內的日本關東軍進攻。美國也在8月5日、9日向日本的廣島、長崎各扔了一顆原子彈,日本行將崩潰。 1945年8月6日和7日,中共延安總部發布7道大反攻指令,各解放區部隊遵令向日偽軍盤踞的地區發動猛烈攻勢,在8月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前後時間裡,在敵後收復了大片國土。

1943年春,日軍從瓜達爾卡納爾撤退後,收縮兵力企圖長期固守所羅門群島和新幾內亞的防線,對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1.對日本繼續進行封鎖,特別是石油方面;2.對日本大城市進行持續轟炸;3.一旦時機成熟,就進攻日本本土。由於英國和中國都處於守勢,無法加入上述戰略行動,所以,美國祇好在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的部隊幫助下,以海陸空三軍從北、中、南太平洋三個方向,向日軍太平洋防線發動攻勢,並以潛艇襲擊日本海軍和商船。具體作戰分工是:麥克阿瑟的西南太平洋盟軍部隊分兩路進攻,一路沿所羅門群島北上,一路從新幾內亞西進。 1943年3月初,日軍8艘運輸艦滿載6900人,在俾斯麥海的達姆波爾海峽,被美國空軍炸沉7艘,半數以上的人員葬身大海,日軍大本營為之震動。隨後日軍調動空軍於幾內亞方面,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親自從加羅林群島趕到臘包爾督戰。 4月18日,日軍無線電密碼被美軍破譯,山本五十六的座機在從臘包爾飛往布因途中,被瓜達爾卡納爾島上亨德森機場起飛的美軍遠程戰鬥機擊落,山本當場斃命。幾天后,古賀峰一繼任聯合艦隊司令。

8月中旬,美軍哈西爾指揮的第3艦隊採用“跳島戰術”,繞過有1萬日軍固守的所羅門群島中部的科洛姆班加臘島,攻占其側後較薄弱的維拉-拉維拉島,以海空優勢封鎖日本守軍的供給線,對被孤立之敵並不加以攻擊,而是讓他們在飢餓和疾病中掙扎,任其“自生自滅”,而美軍既省兵力,又省時間,最為經濟。哈西爾的新戰術的確擊中日軍的要害,固守前沿島嶼的日軍堅守則不可能,放棄則門戶洞開,求戰則不得,從而陷入絕境。馬歇爾和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決定採取“跳島戰術”,以對付日軍在太平洋準備逐島抵抗的戰術,並且決定運用這一戰術,對付日軍太平洋防禦中樞臘包爾的日軍主力,先切斷日軍海上運輸線,然後使其“困斃”。 11月1日,麥克阿瑟的三個師在所羅門群島北部的布干維爾島登陸,到12月中旬,盟軍在海戰和空戰中連連獲勝,在該島已建起兩個機場。 12月26日,美海軍陸戰隊兩個師,在新不列顛島西部的格洛斯特角登陸。這樣,臘包爾和新愛爾蘭島上的11.5萬人的日軍,被徹底孤立起來。

美軍在所羅門群島順利北進時,麥克阿瑟指揮的澳大利亞部隊,9月間在新幾內亞也節節勝利。 1944年3月12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發出指令,要求美軍西南太平洋部隊和中太平洋部隊,分兩路向菲律賓挺進。 1944年4月22日,麥克阿瑟的地面部隊5萬人,在空軍持續轟炸的掩護下,分三路在荷蘭底亞同時登陸,全殲日本守軍1萬多人。儘管日軍在所羅門群島和新幾內亞一帶投入海軍10萬人和6000多架飛機、陸軍27萬人和2000架飛機,但仍以慘敗告終。 7月1日,麥克阿瑟的部隊在新幾內亞島最西端的鳥頭半島登陸,掃蕩日軍殘餘。 1943年8月中旬,尼米茲海軍上將指揮美國中太平洋部隊,收復了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它們是1942年中途島海戰中被日軍佔領的。尼米茲和麥克阿瑟分別在中、西南太平洋的行動促使日本重新規劃在太平洋的戰略。 1943年9月30日,日本大本營和政府舉行的御前會議決定:在1944年,做好應付英美進攻的戰略部署,隨時捕捉、摧毀英美的反攻力量,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絕對確保千島群島、小笠原群島、內南洋群島、西部幾內亞、巽他群島、緬甸所形成的防禦圈,並確保該防禦圈內的海上交通。美國聯合戰略調查委員會對此提出:打敗日本的關鍵在於通過中央太平洋全面作戰,南北兩翼進行支援。

1943年11月13日,尼米茲中太平洋部隊的主力第5艦隊向吉爾伯特群島出擊,經10多天激戰,美軍以巨大代價拿下該群島,拔除了日軍向斐濟進攻的前進基地,同時在馬金和塔拉瓦島上建立了前進機場。 1944年2月1日,尼米茲的部隊開始進攻馬紹爾群島。在強大的航空母艦編隊支援下,美軍艦基飛機首先擊敗日本海空軍,奪取了製空權和製海權,然後進行登陸作戰,於2月23日,完全佔領馬紹爾群島。與此同時,開始襲擊加羅林群島首府特魯克。 尼米茲頻頻得手,迫使日軍大本營抽調陸海空兵力向中太平洋方面增援,並成立中太平洋艦隊,由南雲忠一指揮,作戰時隸屬聯合艦隊,另外還成立了小澤治三郎指揮的第一機動艦隊。在調兵遣將之際,古賀峰一因飛機失事身亡,豐田副武繼任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日軍在加羅林群島西部、馬里亞納群島一帶擺開了決戰架勢。 1944年3月底,美國第58航空突擊隊轟炸了日本聯合艦隊基地貝勞群島,幾乎摧毀了地面所有飛機。 6月6日,也就是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這天,尼米茲以斯普魯恩斯第5艦隊和米切爾第58航母突擊艦隊為先導(15艘航空母艦和956架飛機),以535艘艦艇組成的龐大艦隊隨後跟進,滿載12.7萬人的地面作戰部隊向馬里亞納群島進發。

6月15日,美軍開始進攻馬里亞納群島中日軍重要基地塞班島和提尼安島。戰至19日,日軍小澤治三郎指揮的以9艘航空母艦為核心的第1機動艦隊,到達塞班島西面海域,日本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向全體官兵發出訓示:“皇國興亡,在此一舉,全體官兵奮勇努力!”——這是39年前,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在對馬海戰中向俄國艦隊進攻時,發出的攻擊令,現在豐田又用這句話來勉勵部下。這時,美軍第58航母艦隊已完成部署,以5個環形陣勢,準備迎擊。一場對太平洋戰爭結局產生深遠影響的“菲律賓海海戰”(亦稱“馬里亞納海戰”)終於爆發。 美軍第58航母艦隊的飛機,在清晨首先摧毀了東南120多公里的關島日軍機場設施和飛機,使其無法使用,然後等待日本艦隊進攻。 6月19日上午10時,美軍發現了小澤派出的69架飛機組成的第一攻擊波,米切爾出動450多架戰鬥機前往截擊,日機被擊落42架。接著,日機出動第二攻擊波共128架飛機,又遭美軍艦載機攔截,被打掉97架。日軍第三次攻擊出動47架飛機,結果損失7架。小澤最後一次放出82架飛機,但損失更為慘重,被擊毀71架,美軍士兵戲稱這次空戰是“獵取馬里亞納火雞”。當空戰正酣時,2艘美國潛艇悄悄穿過日本艦隊的間隙,施放魚雷,將日本航空母艦“翔鶴號”和“大風號”擊沉。在第二天的追擊中,美軍飛機又擊沉日軍“飛鷹號”航空母艦。

日軍在菲律賓海海戰中遭到慘敗,參戰的360架飛機只剩下25架,美軍損失飛機80架。日軍失敗的原因是飛機的性能、數量以及飛行員的素質都不如美國。在中途島會戰中,日本第一流的飛行員大都陣亡,新招募的飛行員因石油禁運造成的汽油短缺,飛行訓練時間受到嚴重限制,因而操縱技術和作戰技能遠不如美軍飛行員。 小澤艦隊敗退後,尼米茲集中兵力,於7月7日攻克塞班島,日本中太平洋艦隊司令南雲忠一和第41師團長齋藤義次自殺身亡。 7月31日,美軍佔領提尼安島。 8月8日,美軍收復關島,但被佔幾個島嶼上的殘餘日軍頑強抵抗,持續了一年之久。這樣,美軍經過血戰後,終於突破被視做日本屏障和所謂太平洋“防波堤”的馬里亞納群島防線,突入日本的“絕對保衛圈”內,切斷了日本同加羅林群島的聯繫。同時美國獲得新的海空軍前進基地,海軍可以襲擊日本同南洋各地的運輸線,遠程轟炸機B-29可以直接空襲日本本土。日本朝野被美軍在菲律賓海和攻占塞班島的勝利所震驚,7月18日,東條英機內閣倒台,東條本人被列入陸軍“預備役”。 7月22日,朝鮮總督小磯國昭正式組閣,聲稱將戰爭進行到底。 美國在馬里亞納群島取得大勝後,已在太平洋戰場上獲得完全的主動權,並擁有絕對的海空優勢,可以任意選擇進攻目標了。這時麥克阿瑟和尼米茲在下一步行動方向上出現分歧,前者要奪取菲律賓,後者主張奪取菲律賓棉蘭老島的空軍基地後,進而攻占台灣和中國沿海地區,然後直接進攻日本。尼米茲方案的要點是置日本海外的重兵於不顧,先端其老巢,實際上是“跳島戰術”在戰略上的運用。他認為這種先砍掉蛇頭的作戰方式會減少損失,縮短戰爭時間。但是最後羅斯福總統從長遠的外交政治考慮,還是同意了麥克阿瑟的方案。 1944年9月中旬,重新編組後的美國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部隊,在尼米茲和麥克阿瑟指揮下協同作戰,開始了向菲律賓的進軍。 9月15日,麥克阿瑟再次運用“跳島戰術”,越過日軍重兵把守的哈馬黑拉島,一舉攻占莫羅泰島,但攻占佩列流島時,美軍損失慘重。此刻,為配合進攻菲律賓,美軍在太平洋上和中國境內的空軍基地的飛機和艦基飛機對日本在菲律賓、中國沿海、台灣、琉球群島的海空軍基地實施廣泛的轟炸,日軍被炸毀1200多架飛機。 10月17日,在金凱德的第7艦隊海空支援下,麥克阿瑟率700艘艦隻組成的登陸大軍,在萊特灣登陸。時隔兩年半之後,麥克阿瑟終於以勝利者的身份,重新回到了當年落荒而逃的故地。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豐田副武早就決定,一旦美國進攻菲律賓,立即進行決戰。因為日本一旦失去菲律賓,日本同荷屬東印度之間的生命線將被切斷,斷絕了石油來源,日本也無法進行長期戰爭。豐田在美軍萊特灣登陸當天,命令日本機動艦隊分四路向萊特灣前進。駐新加坡的栗田武雄第1突擊艦隊、駐琉球群島的清英志摩第2突擊艦隊、停泊在日本瀨戶內海的小澤治三郎主力艦隊和另一支在新加坡的西村章二艦隊接到命令後紛紛離開錨地,或南下、或北上,向萊特灣聚攏過來,準備和實力雄厚的美國第3艦隊、第7艦隊進行決戰。 1944年10月23日至26日,爆發了“二戰”以來規模最大的萊特灣海戰,它由四次海戰組成。 10月24日,日軍中央編隊的栗田艦隊,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仍強行橫渡錫布延海,向聖貝納迪諾海峽方向突破,在行進中,遭到哈爾西指揮的美軍第3艦隊的重創,日本超級戰列艦“武藏號”被擊沉。同一天裡,日軍北部編隊的小澤艦隊在呂宋島東北的英加諾角,與美軍發生空戰,日軍76架飛機只逃回20架。美護航航母“普林斯盾號”被擊沉。小澤的任務是引誘哈爾西的第3艦隊離開萊特灣北上,好讓栗田、西村、志摩艦隊打擊萊特灣登陸的美軍。哈爾西果然被吸引北上。 10月25日,強行突進的西村艦隊和緊隨其後的志摩艦隊在蘇里高海峽遭到金凱德指揮的美軍第7艦隊的伏擊,蘇里高海峽之戰的結果是西村艦隊幾乎全軍覆沒,志摩艦隊見勢不妙,趕緊撤退。同一天裡,哈爾西的部隊在英加諾角附近海域追上小澤艦隊,雙方展開激戰。英加諾角之戰使日軍遭到慘重損失,小澤艦隊中的1艘重型航母“瑞鶴號”和3艘輕型航母“千歲號”、“千代田號”、“瑞鳳號”全部沉沒。小澤艦隊雖以重大代價完成了誘敵任務,但日軍南部編隊和中央編隊並沒有達成進攻萊特灣登陸美軍的任務。就在小澤苦戰時,栗田艦隊正沿薩馬島海岸向萊特灣前進,日軍很快同美軍第7艦隊中擔任掩護的斯普拉格大隊發生激戰,在這場薩馬島海戰中,儘管日軍佔據優勢,但在混戰中,栗田判斷失誤,下令撤出戰鬥,從而放棄到手的勝利。斯普拉格大隊既掩護了登陸部隊,又避免了自己的失敗,還迫使日艦隊撤出戰場,在美國海軍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日軍在萊特灣海戰中,沒有達成殲滅盟軍登陸運輸部隊的主要作戰目標,損失戰鬥艦隻30.6萬噸,其中包括戰列艦3艘、航空母艦4艘、輕、重巡洋艦10艘、驅逐艦9艘。美國方面僅損失3.7萬噸,其中1艘輕型航空母艦、2艘護衛航空母艦、2艘驅逐艦、1艘護衛艦。無論從損失和作戰目標而論,美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如果美軍各艦隊之間能夠及時交換情報,協同作戰,日本艦隊很可能全軍覆沒。 日本艦隊戰敗後,分別退出戰場逃回錨地,但駐守菲律賓的山下奉文第14方面軍27萬部隊,準備在萊特島、呂宋島進行陸上決戰。 1945年1月1日,美軍地面部隊經兩個月苦戰,以15000人的傷亡,攻下萊特島。日軍傷亡7萬人,殘部退往呂宋島。山下奉文將守軍分成三個部分,14萬人部署在北部,防止盟軍從仁牙因灣登陸;3萬人守衛中部的克拉克機場;11萬人防守南呂宋。 1945年1月9日,克拉克指揮美軍第6集團軍的4個師在仁牙因灣登陸,苦戰20多日,於31日占領克拉克機場和要塞設施。又經過一個月的激戰,美軍肅清首都馬尼拉的敵軍,日軍退往東部山區,繼續頑抗,直到1945年9月上旬才全部投降。在攻打菲律賓北部的同時,美國第8集團軍繼續掃蕩呂宋島以南諸島的日軍殘餘。澳大利亞第1集團軍則負責肅清新幾內亞、新不列顛和布干維爾等被鼓勵在太平洋上的殘餘日軍,並負責奪回馬來西亞油田豐富的婆羅洲(現名加里曼丹)島。 在菲律賓之戰中,日本第26航空隊司令有馬正義在戰鬥中,親自駕駛一架載有魚雷的攻擊機向美國軍艦撞去。於是,日軍中出現了專門進行這種自殺性攻擊的所謂“神風特攻機隊”,給美國軍艦造成極大損失。到“神風特攻機隊”徹底覆沒為止,共炸沉美國軍艦17艘、重傷20艘、輕傷30艘。但儘管日軍如此亡命,也無法挽回頹勢。 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蘇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宣言,宣布共同對軸心國作戰。 1月2日,蔣介石就任同盟國中國戰區(包括中、越、泰)最高統帥,3月8日,美國史迪威將軍被任命為中國戰區參謀長。 1941年底,日軍為切斷中國戰時唯一的國際通道滇緬公路,並進一步爭奪英國在東南亞的地盤,開始向緬甸進攻。 2月16日,仰光告急,英國一反先前出爾反爾的態度,要求中國軍隊迅速入緬。由杜聿明率領的中國遠征軍第5、第6、第66三個軍奉中國最高統帥部之命,進入緬甸作戰。 3月2日,中國遠征軍戴安瀾第200師在皮尤河給日軍以首次打擊。接著,在12天的同古包圍戰中,重創日軍第55師團。中國統帥部由於對日軍投入緬甸的兵力情況不明,不知日軍第18師團和第56師團迅速投入戰場,錯把日軍3個師團當1個師團來打,反使最先到達戰場的戴安瀾師陷於同4倍於己之敵的苦戰中,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杜聿明違抗史迪威的指令毅然下令撤出戰鬥。 4月中旬發生了一個插曲。突破英軍防線的日軍,沿伊洛瓦底江北上,到達英軍後方,將英緬軍第1師7000人包圍在仁安羌以北地區。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向蔣介石求救,4月19日,中國遠征軍孫立人第38師所部突襲仁安羌,擊潰日軍,救出被圍英軍7000人和被俘英軍、傳教士、新聞記者500人,將已成日軍戰利品的100多輛汽車、1000多匹戰馬,交還英軍。 儘管仁安羌之戰給中國軍隊帶來了世界性的榮譽,但絲毫沒有改變中國遠征軍極其糟糕的戰場形勢。 4月1日,羅卓英任遠征軍司令長官,開始實施在平滿納一帶決戰的既定計劃。但同古會戰後,中國遠征軍正面節節抵抗後撤,卻對日軍第56師團向其後方迂迴的情況一無所知。 4月22日以後,日軍第56師團在得到第15軍軍直屬重砲部隊、坦克部隊、汽車部隊加強配屬後,在中國遠征軍左翼突然啟動,突破東線第6軍所屬陳勉吾的暫編第55師的薄弱防線。由50多輛坦克、400輛卡車組成的15000~20000名日軍在日軍第5航空師團空中支援下,突破左翼薄弱防禦向中國遠征軍後方突進,直撲腊戌後方,席捲整個遠征軍戰線,促成中國遠征軍正面的全線崩潰。中國方面先前企圖在正面組織的平滿納會戰和後來的曼德勒會戰計劃完全被打亂。而在4月19日,日軍尚未突破左翼進行穿透前,史迪威和羅卓英拒絕遠征軍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將作戰重心迅速移往左翼、在和邦阻擊日軍56師團確保後方無虞的正確建議,反而根據英方提供的錯誤情報,嚴令杜聿明調兵右翼,來了個南轅北轍,由此造成遠征軍的崩潰變得不可避免。日軍長途奔襲,於4月29日攻占中國遠征軍後方基地——緬北重鎮腊戌,滇緬公路被切斷。這時,英軍置集結起來準備參加曼德勒會戰的中國遠征軍第5軍三個師於不顧,倉皇放棄曼德勒,中國軍隊被迫退守密支那,數万中國軍隊被困在緬北狹窄地帶。 5月,日軍乘勢侵入中國雲南邊境,中國遠征軍被迫全面撤退,第5軍之一部退往印度境內,沿途進入“野人山”,歷盡磨難,損失慘重。遠征軍第6軍、第66軍也退入雲南境內,於日軍在怒江對峙。 中國遠征軍沒有達成入緬作戰任務,人數由出征時的10萬人減為4萬人。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當時德國的隆美爾非洲軍團逼近埃及,英國人集中全力挽救北非的敗局,無心在緬甸同日軍認真作戰,請求中國軍隊入緬是為了掩護印度境內的防衛部署,所以一遇危機,便不顧中國軍隊的安危,拔腿就溜。此外,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是中國遠征軍沒有製空權,德國名將隆美爾曾感慨道:在現代戰爭中,即使雙方地面上都是機械化部隊,沒有製空權的一方也還是像原始部落的軍隊遇到了歐洲近代化軍隊的情形一樣。原定入緬作戰時,美軍第10航空隊歸中國遠征軍使用,但在1942年5月,北非英軍加查拉防線崩潰,在英國的壓力下,美國第10航空隊調往埃及,使中國遠征軍在緬作戰失去了空軍保護。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沒有達成既定目標在客觀上具有不可抗拒性。英軍在北非戰場所獲得的絕對製空權則是以放棄緬甸戰場的製空權換取的,並以中國遠征軍悲壯的失敗為代價。制空權的徹底喪失也就導致某些將領缺乏勝利的信念,進而造成消極避戰,甚至嚴重失職。史迪威作為最高指揮官,缺乏全局周密考慮和戰場應變能力,4月19日,他和羅卓英拒絕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杜聿明的正確判斷和建議,直接導致了中國遠征軍的慘敗。 20多年後,杜聿明在回憶錄中不無苛求自己地後悔說:“我的最大責任是一九四二年四月十九日未與史迪威、羅卓英徹底鬧翻,未能獨斷專行,下令第五軍全部向棠吉(東枝)集中。” 1943年春天,退入印度的中國遠征軍新22師和新38師編為新1軍,接受美式訓練,同時成立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鄭洞國任軍長。 1943年8月,美英政府首腦在魁北克會議上,決定向緬甸北部反攻,作戰部隊以中國駐印軍和從雲南出發的中國遠征軍為主。英、印、美部隊為輔。到1944年4月,先後又有三個師的征服部隊空運至印度,接受美國教官訓練或裝備,隨後,駐印軍又擴編為新1軍和新6軍。 1943年10月10日,在史迪威指揮下,中國駐印軍新38、新22、新30師開始向盤踞在胡康河谷的日軍第18師團進攻。 1944年3月初,美軍一個團級規模的突擊隊加入作戰序列。 3月底,經半年激戰,中美聯軍已向南前進了150多公里,肅清了胡康河谷中的殘敵,打開了孟拱河谷的大門。從5月中旬到8月上旬,經過反复較量和拉鋸,中美聯軍終於攻克北緬軍事重鎮密支那。 盟軍在密支那的勝利使史迪威聲望提高,史迪威乘機要奪蔣介石的軍隊指揮權,建議羅斯福總統出面要求國民政府任命他指揮中國所有的武裝部隊。這樣,積怨已久的史迪威和蔣介石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經蔣介石的堅決要求,美國政府調回史迪威,派出魏德曼繼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兼駐華美軍司令,緬印戰區美軍司令由薩爾坦擔任,並兼中國駐印軍總指揮。 10月下旬,中國駐印軍新1軍、新6軍,英軍第36師,印軍第3師和美軍突擊隊、後勤部隊、空軍部隊聯合行動,向盤踞八莫的日軍進擊。 12月15日,同盟軍攻下該城。 1945年1月27日,中國新1軍在攻下南坎後,同從雲南出擊的衛立煌指揮的中國遠征軍,在芒友會師。爾後,新1軍繼續南下,策應英、印軍攻打曼德勒。 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在取得了緬北反攻的輝煌戰果後,奉召回國。緬北作戰的勝利,除了中國軍隊固有的頑強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戰鬥作風外,美國的空軍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從胡康河谷到密支那的作戰,盟軍擁有整個戰場的製空權,地面部隊的食物、裝備和彈藥幾乎完全依賴空中供應。 1944年5月11日、12日,衛立煌指揮的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開始強渡怒江,以騰沖為目標,向西岸日軍第56師團展開攻擊。 6月1日,第11集團軍也陸續渡江進攻,向盤踞在芒市(今名潞西)、龍陵的日軍發起進攻。在美國空軍的有力支援下,中國遠征軍於9月14日攻下騰沖,11月3日攻克龍陵,20日收復芒市,1945年1月20日解放畹町,不久與中國駐印軍會師芒友。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緬北、中緬邊境作戰中,在友軍協助下,殲滅了日軍第18師團和56師團的大部,還擊潰了另外兩個師團的一部,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東南亞地區的作戰。 1944年1月7日,為呼應日軍在中國境內打通交通線的作戰,日軍大本營批准了進攻英軍在印度的重要軍事基地英帕爾的計劃。到了2月,日軍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河邊正三下轄3個軍:第28軍第54、55、2師團防守孟加拉灣和仰光一帶海岸;工程部第30軍第18、53、56師團對付北緬的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第15軍第15、31、33師團擔任進攻英帕爾的任務。日本還與同設在仰光的“印度臨時政府”達成協議,利用所謂“印度國民軍”第1師共同進攻英軍。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廉指揮的日軍第15軍開始向印度進軍,日軍將賭注押在奇襲上,只准備了20天的彈藥和糧食儲備,企圖冒險取勝。起初,日軍進展較為順利,在4月中旬,對英帕爾形成包圍態勢。與之對抗的英軍第14集團軍司令斯利姆將軍迅速調兵遣將,進行增援。 5月初,日軍向英帕爾發動總攻,激戰40天,日軍第33師團傷亡70%以上,仍然毫無進展。由於糧彈補給用盡,日軍在堅城之下陷於困境。盟軍運用制空權的優勢,切斷了科希馬-英帕爾公路,使日軍第15軍三個師團失去聯絡,各自為戰。這時恰逢雨季來臨,江河氾濫,交通阻塞。日軍糧彈匱乏,瘟疫流行,部隊成千成千地死去。 7月7日,日軍第15軍撤回進攻出發地,歷時4個月的英帕爾會戰就此結束。日軍第15軍10萬大軍只有5萬人生還,半數以上是病號,損失武器輜重無數。 日軍在英帕爾慘敗後,迅速向緬甸中部撤退,英軍斯利姆的第14集團軍迅速跟踪而來,搶占了欽敦江東岸的橋頭堡,為日後出擊創造了有利條件。新任日本緬甸方面軍司令木村兵太郎還有10個師團,兩個獨立旅團,一個坦克聯隊和10萬人的後勤部隊,但能擔任機動作戰的只有5、6個不滿員的師團。 1944年12月3日,經過了一個秋季修整,盟軍越過欽敦江開始進攻。當斯利姆發現木村不打算在瑞波平原決戰時,便把打擊重點轉到敏鐵拉附近的日軍第15、第33軍的補給基地。 1945年1月中旬,斯利姆的部隊渡過伊洛瓦底江,佯裝進攻曼德勒,木村調動重兵前往增援,梅塞維第4軍於2月中旬乘機猛攻敏鐵拉,經過20多天血戰,盟軍於3月5日攻克敏鐵拉。木村感到形勢嚴重,重新調整態勢,以兩個師團向敏鐵拉反撲。 3月下旬,雙方在敏鐵拉附近再一次展開激戰。 4月5日,盟軍南北夾擊,日軍大敗,退入曼德勒-仰光以東的山中。 當日軍向敏鐵拉反撲時,斯利姆調動其所有能使用的兵力,於3月21日攻下曼德勒。 1945年3月27日,在昂山將軍領導下,緬甸國民軍和各地游擊隊發動總起義,5月1日,仰光解放。日軍東南亞戰場徹底戰敗,開始向緬甸附近國家潰逃。盟軍在東南亞的勝利,主要是人力、物力、武器裝備、後期保障、制空權方面佔有絕對優勢。日軍雖然訓練有素,戰鬥意志死硬、負隅頑抗,但在缺乏精良武器、制空權和後勤保障的情況下,仍一敗塗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