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世界歷史 一個人的世界大戰史·看倪樂雄重建烽煙現場

第20章 第十九章盟軍肅清北非

隆美爾攻占多布魯克之後,馬不停蹄向潰退的英軍迅速發起追擊。 1942年6月25日英軍第8軍團退守梅爾沙馬特魯一線陣地,是夜,奧欽烈克趕到前線,親自接管第8軍團指揮權,他決心後退到阿拉曼一線陣地同隆美爾打一仗,因為梅爾沙馬特魯的地形對防禦一方不利。 6月23日晚,非洲軍團的前鋒越過埃及國境線,在一晝夜內前進了160多公里,它們切斷梅爾沙馬特魯英軍來不及撤走的部隊,俘獲6000人。 6月28日黃昏,隆美爾的裝甲矛頭攻占弗卡,30日黃昏抵達阿拉曼一線,距亞歷山大港只剩60英里路程了,隆美爾已站在開羅的大門前。 此刻,德、英雙方的實力已發生根本變化,非洲軍團只剩下44輛坦克,凱塞林的大部分飛機已撤往西西里,德軍已不再享有製空權,而英軍在阿拉曼有8個完好的旅和159輛坦克,其中有美國提供的60輛“格蘭特”型坦克。更為重要的是製空權轉到了英國人手中。 6月24日、25日兩天裡,德軍的進攻沒有遇到英軍地面部隊的抵抗,但卻遭英國空軍的猛烈襲擊,這種情況過去還沒發生過。德軍之所以取得馬特港的勝利,一是因為雙方暫時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勝負雙方仍被過去的慣性所支配,二是因為英軍部署失當,兩翼強、中間弱,隆美爾正好打擊在中間,促使兩翼潰退。以後才搞清楚,當時英軍的實力完全能夠全殲進攻的德軍,但英軍指揮官被失敗的陰影所籠罩,不僅失掉殲滅冒險進攻的德軍之良機,而且還遭到慘敗,這倒應驗了福煦元帥的觀點:如果你認為打輸了這場戰鬥,這場戰鬥就算是輸了。

6月30日,隆美爾擬定了突破阿拉曼防線的計劃,並佔領了阿拉曼車站西南16公里處的陣地。他決定像進攻馬特魯防線那樣,插到英軍第13軍的後方,促使英軍再一次崩潰。事實上,德軍的攻勢已成強弩之末,前鋒不過2000多人,主力遠遠落在後面。德軍已沒有進行激戰的能力了,但仍有能力實施機動,如果德軍插入英軍後方,使之再來一次潰逃是完全有可能的。 7月1日,非洲軍團的第90輕裝師在進攻迪爾西茵時,戰鬥銳勢被徹底挫敗,迂迴英軍後方的企圖破滅了。 7月2日,德軍又同英軍在魯瓦伊薩特山嶺,打了整整一天的消耗戰,第90輕裝師無法突破英軍陣地,英國空軍牢牢掌握著戰場製空權。 7月3日,隆美爾改變突入英軍第13軍後方的計劃,集中非洲軍團第90輕裝師和意軍“里托里奧師”,對阿拉曼據點實施突擊。但結果證明,只有26輛坦克的非洲軍團,是無法達到目標的。當晚,隆美爾給凱塞林發報,他被迫停止進攻。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時英國艦隊正逃離亞歷山大港。

7月4日,奧欽烈克指揮英軍第8集團軍反攻,被德軍擋住。 7月10日拂曉,英軍澳大利亞第9師沿濱海公路再次進攻,在取得一些進展後又被德軍阻止。 7月13日,德軍第21裝甲師在空中支援下向阿拉曼據點猛攻,被英軍南非第3旅擊退。以後,雙方互有攻勢,隆美爾的夏季攻勢以及第一次阿拉曼會戰,在8月才告一段落。 1942年8月,北非戰場上,軸心國和同盟國軍隊在阿拉曼一線出現僵持,雙方都感到如果沒有進一步的補充,誰也無法在近期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雙方的情形是:英軍馬耳他島基地已恢復元氣,一支潛艇部隊和遠程轟炸機部隊已進駐該島,德意方面的運輸船隊從7月開始屢屢被擊沉,在8月最後一個星期裡,英軍獲得50萬噸補給品,德意軍隊只獲得1萬噸補給品。隆美爾意識到只有兩條路可供選擇:要么退出埃及回到昔蘭尼加,固守利比亞,在北非維持一個長期僵局;要么立即發動攻勢,乘英軍還沒有強大到堅不可摧之前,將其擊潰。在柏林的希特勒當然決不允許把北非的地盤白白讓出,決定繼續進攻。但隆美爾的燃料已不足以發動一次像樣的攻勢,於是意軍參謀總長卡伐里羅向他保證,當他在8月30日月圓時發動進攻後幾小時,一艘載著6000噸汽油的油輪將抵達北非,凱塞林也向他保證,在所有努力都失敗之後,他將提供700噸汽油。所以,隆美爾在發起第二次會戰(也稱阿拉姆哈勒法會戰)時,對其部下說:“在戰役發起後,我們能走多遠將取決於後勤——燃料和彈藥。”

英軍的情況正相反,時間越往後拖,實力對比就越對他們有利。由於加查拉防線的崩潰和多布魯克的陷落,丘吉爾壓力很大,他需要一次勝利以應付國內外輿論,他不斷催促奧欽烈克發動進攻。但奧欽烈克堅決要等一切準備好才肯發動進攻,於是丘吉爾將他罷職,由亞歷山大將軍接任中東軍司令,原第8集團軍13軍軍長戈特將軍升為集團軍司令。但戈特因飛機失事身亡,於是調任蒙哥馬利中將任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和奧欽烈克一樣拒絕丘吉爾立即發動進攻的要求,他也要等一切準備好,有了必勝的條件後,才發動對德軍的打擊。後來事實證明,這是蒙哥馬利的一貫作風。 當隆美爾發起第二次阿拉曼會戰時,雙方實力對比是:隆美爾有440輛坦克,其中意大利軍的200輛是老式陳舊的。蒙哥馬利擁有760輛坦克,其中有美國最新式的“格蘭特坦克”300輛,英軍空軍對德軍空軍的戰場比例是5:1,佔絕對優勢。英軍火砲佔很大優勢。在人數上,隆美爾9.6萬人,蒙哥馬利10萬多一點。因為是沙漠坦克戰,決定勝負的主要是製空權、坦克、火砲、海陸補給線的暢通,人數上略有差異,不足以影響大局。

隆美爾的進攻計劃是:由北向南依次佈置德軍第164步兵師、意軍第21軍、1個德國傘兵旅和意軍第10軍中的“布里西亞師”,在北面海岸地區發動佯攻並在中部作一個牽制性攻擊;他親自率非洲軍第15、21裝甲師、第90輕快師、意大利第20軍(包括阿里提、里托里奧2個裝甲師)、突斯提步兵師,組成主力突擊集群,在阿拉曼英軍防區南端的地雷場實施突破,然後北上攻取阿拉姆哈勒法山嶺,直撲阿拉曼英軍防線後方,並且在那裡全殲第8軍團,此外還有3個意大利師留在梅爾沙馬特魯、巴爾地區充當總預備隊。 隆美爾的計劃是建立在德軍高度的戰術技巧、指揮官靈活機動的應變能力,以及英軍反應遲鈍這三個條件之上的。但是,英國人再次啟用艾尼格馬機,破譯了德軍全部作戰內容。隆美爾進攻計劃的每一個細節,蒙哥馬利都一清二楚,他在防線南端隆美爾的必經之路,埋下大量的地雷,然後又在阿拉姆哈勒法山脊周圍設下陷阱,將火砲、坦克、地雷佈置得密密層層。

8月30日夜晚,隆美爾帶著他的“突擊群”開始了一場巨賭,他的汽油只夠突破地雷場,進到海岸公路的英軍後方,所以他無力像在加查拉那樣,繞過阿拉曼防線的頂端,而不得不硬著頭皮從英軍地雷場闖開一條通道。他不知英軍已嚴陣以待,他的非洲軍團“突擊群”已被釘死。德軍工兵在前面拼命排雷,“突擊群”在布雷區擠作一團,英軍照明彈把夜晚照得如同白晝,轟炸機群在非洲軍團頭上狂轟濫炸,卡車、裝甲運兵車、坦克一輛接一輛起火。 第二天上午8點,隆美爾驅車趕到第一線,被通過地雷場的戰鬥之艱難所震驚,因為按計劃,非洲軍團的先頭部隊應於夜間通過地雷場,在第二天拂曉,攻下阿拉姆哈勒法山嶺。而此刻非洲軍的參謀長拜爾萊茵上校向他報告,第15、21裝甲師剛剛前出至地雷場的盡頭。前進通道已打開,但時間表已被打亂,隆美爾對繼續進攻猶豫不決,他的參謀長拜爾萊茵認為,既然已付出這樣大的代價,就應毫不猶豫繼續按計劃進攻。於是,隆美爾斷然下令,繼續進攻。下午6時,隆美爾的“突擊群”抵達阿拉姆哈勒法山脊,已面對132高地。非洲軍團的“突擊群”在此之前穿越了一片軟沙地帶,消耗了大量的汽油,現在他的“突擊群”所剩汽油只能行駛48公里,無法實施戰場機動,只能放棄東進迂迴阿拉姆哈勒法山脊後方、迫使守軍放棄防禦的計劃,只得向英軍正面發起攻擊。

隆美爾“突擊群”被阻擊在阿拉姆哈勒法陣地前,英國空軍完全掌握了製空權,夜以繼日地轟炸,使隆美爾處於進退兩難的困境。卡伐里羅答應提供的6000噸汽油,在31日被英國人在多布魯克悉數擊沉。凱塞林提供的700噸汽油,也在運輸途中被車隊自己消耗掉了。 9月1日,隆美爾“突擊群”既遭英軍地面部隊頑強之阻擊,又遭英國空軍狂轟濫炸,損失慘重,9月2日早晨,隆美爾決定撤退,但汽油已耗盡,不能大規模行動。他的“突擊群”只能就地挨炸了一天。 9月3日,隆美爾對燃料補給已絕望,被迫扔掉50輛坦克、50門野戰炮和反坦克炮、400輛卡車,全力以赴向東撤退。到9月6日,隆美爾且戰且退,通過了原先出發時的英軍南端的那個地雷場。由於蒙哥馬利的過分謹慎,沒有全力封死這個“口子”,否則極有可能困住隆美爾的“突擊群”。

第二次阿拉曼會戰以隆美爾失敗而告終。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北非戰場的轉折點,德軍進軍開羅,跨過蘇伊士運河,穿越中東與蘇聯境內的克萊斯特裝甲軍團會師高加索的迷夢破碎了。隆美爾不可戰勝的神話也破滅了。 蒙哥馬利取得了第二次阿拉曼會戰勝利後,並不急於發動進攻,他認為自己部隊的沙漠作戰訓練還不夠,作戰物資的儲備也不充足。在9月9日到10月底這段時間裡,蒙哥馬利在這兩個方面花了極大精力。德軍方面,隆美爾因病回國休假,施登姆暫代指揮。物資補給方面,由於英軍馬耳他基地的恢復,德、意部隊只獲得極為可憐的補給,軸心國的地中海航線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壞,三分之一的運輸船被英國空軍和海軍所擊沉,相當一部分被迫返回。在英軍發動10月底大攻勢的前幾個星期裡,軸心國沒有一艘油輪到達北非,非洲軍團的汽油只剩下3個配發量,通常最低儲存量為30個配發量(每個配發量行駛100公里)。

到第三次阿拉曼會戰前夕,北非戰場上雙方的實力對比為:英軍23萬人,坦克1229輛,另有1000輛可供補給之用,飛機1500多架;德意軍隊8萬多人,其中德軍僅2.7萬人,坦克540輛,其中意軍舊式坦克280輛,飛機350架。不僅數量上各種主要兵器佔絕對劣勢,在坦克,火砲質量上德軍亦處下風。德軍只有新式IV型坦克有資格同英軍“謝爾曼”、“格蘭特”型坦克的性能相抗衡,但實力對比為30:500。隆美爾原來那支靈活機動、威力無比的88毫米高射砲組成的機動砲兵,在中遠距離已無法擊穿“謝爾曼”、“格蘭特”型坦克的裝甲。相反,這些坦克的火砲可以遠距離摧毀隆美爾的機動火砲,過去德軍戰場上一度擁有的機動火砲優勢也已喪失。

1942年10月23日夜晚10點,在1000多門火砲作了颶風式的轟炸後,蒙哥馬利指揮英軍第8軍團,向阿拉曼德軍防線發動了強大攻勢。戰鬥一開始,非洲軍團代理指揮官施登姆將軍立即驅車趕往前線,中途突遭英軍一隊士兵襲擊,他隻身逃命時,心髒病突發身亡。北非德意部隊一時群龍無首,10月24日希特勒直接打電話給正在奧地利養病的隆美爾,急令他立即飛回非洲,指揮作戰,10月25日黃昏,他已飛抵非洲軍團的指揮總部。 隆美爾最感麻煩的事就是汽油的極度缺乏,當他確信英軍主力在北面時,冒著極大風險將預備隊和南面的第21裝甲師、砲兵主力調往北面,因為一旦判斷錯誤,就再也沒有燃料把它們運送到其他地區了。由於判斷準確,英軍攻勢暫時受挫。 10月28日,蒙哥馬利再度發動進攻,第二天又被阻止。英軍和德軍坦克損失比例是4:1,但英軍實際優勢反增加到11:1。隆美爾只剩90輛坦克,而蒙哥馬利尚有800輛坦克。 11月2日,當蒙哥馬利發起第三次沖擊時,隆美爾已無力再戰。 11月3日中午,隆美爾的無線電監聽部門截聽到英軍強大的坦克部隊準備迂迴非洲軍團的後方,下午4點30分左右,他瞞著柏林和羅馬的上司們,開始向弗卡陣地全面撤退。希特勒得知消息後,立即電令隆美爾死守阿拉曼陣地,要求他向部下表明不勝利,毋寧死,別無其他的道路。

隆美爾接電後不顧90分鐘前剛下達的進一步撤退的命令,立即向部隊傳達元首死守的命令。非洲軍軍長托馬斯將軍請求做必要的戰術後撤,被隆美爾拒絕。托馬斯無法忍受這一荒謬的命令,一氣之下,向英軍投降(當晚蒙哥馬利在自己的司令部邀托馬斯共進晚餐)。由於更換命令,德、意軍陷於混亂,當隆美爾好不容易收住陣腳時,卻發現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服從元首命令,全軍覆沒;要么救出一部分部隊,但要違抗希特勒的命令。在個人抗命和部隊毀滅之間,隆美爾選擇了前者,他馬上派人親自向希特勒陳述利害,要求後撤。 11月4日下午3點30分,意大利第20軍已全軍覆沒,意大利第10軍已潰散,英軍在軸心國防線上已打開20公里寬的突破口,坦克潮水般湧入。在即將全軍覆沒的時刻,隆美爾不等希特勒的回音,斷然下令撤退。第二天,隆美爾接到希特勒同意撤退的回電。於是,隆美爾帶著殘餘部隊開始長達2250多公里的大撤退(從阿拉曼到的黎波里為止)。從此,軸心國軍隊在北非向失敗的深淵迅速滑去。 當隆美爾率殘部退往梅爾沙馬特魯時,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也穿越了阿拉曼“魔鬼的樂園”,開始了追擊。他向梅爾沙馬特魯的正東迂迴,隆美爾搶先一步溜掉,這是蒙哥馬利第四次撲空了。由於英軍每次包抄不是行動遲緩,就是深度不夠,從而失去了截斷軸心國殘餘部隊退路的機會。隆美爾的8萬人只剩下5萬左右,重武器幾乎丟盡,威名顯赫的非洲軍只剩下一個團的架子,坦克只剩下10多輛,燃料奇缺。不過他在英軍追擊的路上,讓地雷專家貝勞威斯巧設一連串地雷陣,讓追擊者飽嚐痛苦。 11月中旬,隆美爾燃料不濟,陷於不能行動的絕境,幸虧凱塞林給他空運來80噸汽油,又恰逢兩天暴雨大作,他再一次絕處逢生,逃脫英軍的圍殲。 11月21日,他燃料用盡,在利比亞的阿傑達比亞又陷停頓。這時被英軍魚雷擊沉的“阿爾普號”油船上的箱子和油桶成千上百地漂浮到阿格拉到布雷加一帶海岸,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再次得救。 隆美爾連續以“蛙跳”方式脫離被包圍的險境,一直退到昔蘭尼加西端,靠近阿拉蓋的地方,離撤退起點阿拉曼有1120多公里。當蒙哥馬利再次向阿拉蓋陣地實施迂迴時,隆美爾又迅速後退300多公里,到布埃拉特陣地才停止。 1943年1月中旬,英軍向布埃拉特發動進攻,隆美爾後撤560多公里,退過利比亞,到達突尼斯境內的馬雷斯防線上。在撤退過程中,隆美爾曾擅自離開部隊,飛往國內要求希特勒從北非撤退固守西西里,被希特勒駁回。後者認為軸心國應當在非洲有一個橋頭堡,否則,歐洲南部很快會受到入侵的危險,並答應在人員物資方面給隆美爾增援。 就在軸心國在北非大潰退期間,英、美兩國開始實施醞釀已久的、在北非登陸的“火炬”計劃,這一行動部分出於斯大林催促英美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壓力。在關於登陸地點上,丘吉爾和羅斯福以及兩國的高級將領們又爭論了很長一段時間才達成一致,地點選在法屬北非殖民地的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並在阿爾及爾、奧蘭、卡薩布蘭卡三處同時登陸。美國艾森豪威爾將軍任盟軍總司令,動用150多艘運輸船和160艘軍艦護航。前往奧蘭和阿爾及爾的部隊於1942年10月22日,從英國出發,通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於11月8日分別在以上三個地點登陸。規定在登陸的第二天,所有在阿爾及利亞的同盟國軍隊組成英國第1集團軍,由英國的安德森將軍統一指揮。 為爭取當地法軍的配合,英、美為物色一位有號召力的法國人,又花費了一番精力。 “自由法國”的戴高樂很難被北非維希政府的法國官員們所接受,維希政府的達爾朗因和納粹德國合作而聲名狼藉,這兩個人似乎都不是理想人選,最後盟國選擇了從德國俘虜營逃出來的原法軍第9軍團司令吉羅德將軍。吉羅德向盟國提出很高的條件,要求一旦盟軍登上法國領土作戰,他必須任歐洲盟軍總司令。他想爭取法國人在盟國援助下,自己解放祖國的結局,以便對後人有個體面的交代,但他沒有達到目的。 1942年11月8日,盟軍在奧蘭、阿爾及爾和卡薩布蘭卡登陸,由於事先安排不周,引起法軍混亂,致使盟軍在三個地點登陸時,既遭到法軍不同程度的抵抗,同時得到一些法軍的協助。盟軍也發現吉羅德的號召力極其有限。 11月9日,指揮北非登陸的盟軍副司令克拉克將軍同達爾朗會晤,在克拉克逼迫下,經過幾次反复,北非的法軍終於全面停火,採取合作態度。幾乎同時,德軍的機械化部隊很快佔領了維希政府所控制的法國南部,德國空軍已佔領突尼斯城附近的機場,開始大規模向北非運輸部隊。希特勒的行動又促成北非法國殖民當局徹底倒向同盟國。 11月13日,艾森豪威爾到達北非,同意達爾朗為北非高級專員,兼法國海軍總司令,吉羅德為陸軍總司令,北非法軍將同盟軍合作展開解放突尼斯的行動。 但此時又節外生枝,英、美兩國輿論對同達爾朗這樣的納粹幫兇、賣國賊合作感到憤怒,羅斯福總統公開表示,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並引用天主教一句古老的格言作辯護:我的孩子們,在嚴重的危險時刻,允許你們和魔鬼同行,直到你們已經過橋為止。這些言論引起達爾朗和部屬們的憤怒,他們向盟國方面提出抗議,但這個使同盟國感到十分棘手的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一個狂熱的戴高樂派青年刺殺了達爾朗。 從11月12日開始,安德森指揮英軍第1集團軍陸海空並舉,向突尼斯進攻。 15日,盟軍北面接近比塞大港,南面逼近從的黎波里來的道路的瓶頸處,隆美爾的潰退大軍,正從東面朝這裡湧來,準備同在突尼斯登陸的德軍會師。 11月17日,前非洲軍軍長內林將軍來到突尼斯,他不等兵力集中完畢,指揮剛到達非洲的3000人為核心的第90軍,向西進攻,於第二天擊敗法軍和增援的英軍,佔領軍事要地梅傑茲艾巴布。這樣內林以不到對方十分之一的兵力,把突尼斯和比塞大的陣地擴大為一個巨大的橋頭堡。 12月19日,希特勒派阿尼姆上將為突尼斯境內軸心國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從內林手中接過指揮權,突尼斯的部隊改名為第5裝甲軍團。他著手修建一條160公里長的掩護突尼斯橋頭堡的防線,這條防線從比塞大以西32公里處的海岸,到加貝斯灣東海岸的昂費達維里。 12月24日,安德森的英軍第1軍團進攻受挫,這就給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一種錯覺,以為肅清在北非登陸的盟軍並非難事,決定加緊增援。很快的,軸心國部隊在北非的總人數達到了25萬的高峰。希特勒在北非所犯的錯誤同斯大林格勒一樣,為了政治影響上的原因,而採取軍事上最拙劣的戰略,北非的兵力原可用來固守西西里,但卻大量運往突尼斯,當海上補給被切斷後,這些德軍中的精銳只能放下武器,走進同盟國的戰俘營。 由於放棄了的黎波里,隆美爾失去了柏林和羅馬的上司們的信任。 1943年1月26日,他接到通知,由於他的健康欠佳,被解除非洲軍團的指揮職務,在馬里斯防線陣地得到鞏固以後辦理移交手續,但移交和離去的日期由隆美爾自己決定,同時決定非洲軍團改名為第1意大利軍團。這時,北非德、意軍隊處於東面蒙哥馬利第8軍團和西面安德森第1軍團,兩支同盟國軍隊的中間位置,隆美爾決定利用內線作戰優勢,發動一個拿破崙式的攻擊,對兩路盟軍採取各個擊破的戰法。由於補給線縮短,隆美爾已得到一些補充,相反,蒙哥馬利卻不得不應付日益延長的補給線所帶來的麻煩,原來就不快的追擊速度更加緩慢。因此,隆美爾把缺乏經驗的美軍第2軍作為首先打擊目標。但隆美爾的麻煩是,他和阿尼姆互不節制,只能協商指揮,其主力第21裝甲師又劃歸阿尼姆指揮,這就給他帶來了嚴重後果。 1943年2月14日晨,德軍第10裝甲師從費德隘道躍出,夾住美國第1裝甲師的先頭部隊“A戰鬥群”,德軍第21裝甲師從南面實施迂迴,在錫迪布齊德將其包圍。美軍“A戰鬥群”被打得措手不及,丟棄44輛巨型坦克、59輛半履帶車、26門大砲。次日,美軍“C戰鬥群”迅速逆襲,落進隆美爾的陷阱,又損失54輛坦克、57輛半履帶車、29門大砲。 2月17日,美軍全線潰退,後方陷於混亂,隆美爾命令手下將領務必窮追猛打,不要松勁,他決定經泰貝薩向西北實施大迂迴,一直插到海岸上的朋尼,切斷美軍第2軍退路,一鼓聚殲。然而,一向妒忌的阿尼姆在關鍵時刻,抽走第10裝甲師。隆美爾只好急忙將他的計劃上呈墨索里尼,這樣也就耽擱了關鍵的一天時間。 18日午夜,墨索里尼同意隆美爾的進攻計劃,但修改了迂迴方案,改向接近正面的塔拉進攻,這就同美軍發生直接衝突,戰術上極為不合理。 19日,隆美爾不等第10裝甲師趕到,重新發起進攻。 2月20日,隆美爾的部隊在凱塞林隘道重創美軍第2軍主力,並奪取了該隘道,但佔領塔拉的企圖失敗了,增援上來的英軍迫使兵力有限的德軍後撤。此戰德軍雖然沒有達成最終目標,但卻給美軍當頭一棒,使艾森豪威爾感到臉上無光,英軍則戲稱美軍是“我們這邊的意大利人”。美軍第2軍有300人陣亡,4000人被俘,坦克被德軍摧毀200輛,被俘60輛。 德軍攻勢結束後,隆美爾不僅沒免職,反而升任非洲集團軍總司令,統一指揮非洲的德意軍隊,阿尼姆是他的部下。當時西面的英軍第1軍團正在舔吮傷口,隆美爾決定回到東面的馬雷斯防線,趁蒙哥馬利還沒發展壯大之前給予重創。但兩個因素使他的計劃蒙上失敗的陰影。先是阿尼姆自作主張地向西發動了一次大而無當的進攻,參加主攻的坦克群落入英軍第5軍的“陷阱”,幾乎被全殲,這樣,隆美爾手中的裝甲兵力就顯得單薄了。更危險的是,蒙哥馬利通過艾尼格馬密碼機,再次偵悉了隆美爾詳細的進攻計劃,包括時間和地點。 1943年3月5日,德軍第10、第15、第21三個裝甲師向英軍梅德寧陣地發起攻擊,在嚴陣以待的英軍陣地前,德軍撞得頭破血流。經一天激戰,德軍損失了350輛坦克,隆美爾被迫取消了進攻。梅德寧戰役以德軍慘敗而結束,隆美爾認識到,軸心國軍隊繼續留在北非無疑等於自殺。 3月9日,身患病症的他決定回國治療,由阿尼姆代理指揮“非洲集團軍”。他打算盡力說服希特勒撤出非洲,但後來他發現,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對非洲局勢的判斷,都完全喪失了現實感,根本不理會他撤離非洲的建議。 蒙哥馬利在梅德寧獲勝後,決定於3月20日對德軍馬雷斯發動進攻。 3月17日,巴頓指揮的美軍第2軍先行發動進攻,以威脅馬雷斯防線的背後。美軍一舉佔領加夫薩,但向東海岸的進軍卻接二連三地被德軍挫敗,幾天后德軍在向美軍的反撲中,消耗了主要的裝甲預備隊。 3月20日,蒙哥馬利向馬雷斯防線正面發動進攻,他投入第10、30兩個軍約16萬人,坦克610輛、火砲1410門,與之對抗的當面軸心國部隊不到8萬人,坦克150輛、火砲680門。盟國方面飛機也佔2:1的優勢。軸心國一方的缺陷是應將防禦設在加貝斯以北的阿卡里特干河陣地上,那是一個寬度僅為22.5公里的瓶頸地帶,夾在海岸和鹽水沼澤之間。 蒙哥馬利猛攻三天,沒有進展。 3月23日,蒙哥馬利已認清沿海岸的攻勢已無成功希望,決定把主攻方向轉到內陸側翼。 3月27日拂曉,紐西蘭軍完成了大迂迴行動,通過險要的“梅子”峽谷,逼近艾哈馬,馬雷斯防線的守軍有退路被切斷的危險。與此同時,英軍第10軍的第4印度師也向馬雷斯防線側翼迂迴。阿尼姆見馬雷斯防線後方已經動搖,下令一部分部隊在艾哈馬附近阻擊插向海岸的紐西蘭軍,馬雷斯守軍則向阿卡里特干陣地轉移。 4月5日,不等軸心國軍隊在新防線上修築起堅強攻勢,英軍第4印度師、第50師、第51師分別突破阿卡里特干防線,但英軍被傳統保守的作戰方式所束縛,第10軍的裝甲部隊沒有迅速擴張戰果,從而失去了促成德、意部隊總崩潰的一次良機。 儘管蒙哥馬利失去了一次獲得決定性勝利的機會,但軸心國也喪失了在阿卡里特干瓶頸陣地上堅守的時機,於4月11日撤到昂費達維里防線上。德軍第5軍團和意大利第1軍團已會合,共同防禦一條160公里長的、從比塞大西到東海岸的弧形防線,這也是德、意軍隊在非洲的最后防線。軸心國在一線的作戰部隊只剩6萬人,坦克不過100輛左右,其中能戰鬥的只有45輛,同盟國一線作戰人員已增至30萬人,坦克1400輛,且掌握絕對製空權。按正常情況,要維持北非的軸心國軍隊,每月需提供14萬噸補給品,但2~3月裡,總共得到5.2萬噸,5月的第一個星期只得到2000噸。同盟國方面在3月就得到了40萬噸補給。到4月25日,德、意兩個軍團的彈藥只夠再戰3天之用,所剩燃料只夠坦克行駛25公里,糧食也日益缺乏。阿尼姆後來承認,即使盟軍不再進攻,至遲到6月1日也必須投降,因為部隊已斷糧。這些都應歸因於同盟國方面完全掌握了地中海的製海權和製空權,使軸心國的地中海補給線遭到徹底癱瘓。 4月19日,蒙哥馬利第8集團軍投入3個步兵師,向昂費達維里進攻,企圖穿過瓶頸地帶,直取突尼斯城,並阻止軸心國軍隊退守朋角半島。激戰至4月21日,蒙哥馬利損失嚴重,毫無進展。 4月30日,北非盟軍副統帥亞歷山大將軍同蒙哥馬利討論後決定,將第8軍團的精銳第4印度師、第7裝甲師用於英軍第9軍的攻擊方向,從梅傑茲艾巴爾向突尼斯城突進,將德、意軍的防區一劈為二,促使其全面崩潰。 5月6日,第4英國師和第4印度師,在梅傑達河南面河谷的狹窄正面,突破成功,英軍第6、7裝甲師從缺口衝入,擴張戰果。阿尼姆最後的預備隊第21裝甲師和第10裝甲師僅剩60輛坦克,由於燃料耗盡,已無法將這點微不足道的力量調往突破口。 5月7日,英軍第6、7裝甲師佔領突尼斯城,將德軍攔腰截為兩段。接著,這兩個裝甲師分別北上南下。第7裝甲師沿海岸向北進軍,到達德軍後方,會同美軍第1裝甲師等部隊,於5月9日全殲了北面的德、意部隊。第6裝甲師掉頭南下,5月11日,進至與蒙哥馬利對峙的昂費達維里防線德軍背後,切斷他們退往朋角半島的後路,迫其投降。 1943年5月13日,北非軸心國軍隊停止了所有的零星抵抗,除600餘人從海上逃脫外,被俘人數在17萬到18萬之間。同盟國軍隊已將軸心國勢力完全逐出非洲,為重返歐洲創造了前提,盟軍的下一個目標無疑是意大利的西西里。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