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世界歷史 一個人的世界大戰史·看倪樂雄重建烽煙現場

第19章 第十八章魂歸大西洋

當德國海軍投入戰爭時,主要兵力為:4艘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諾號、俾斯麥號、蒂爾匹茨號);3艘萬噸級袖珍戰列艦(德意志號、舍爾海軍上將號、施佩伯爵號);3艘重型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歐根親王號、布呂歇爾號);另外還有6艘輕巡洋艦、26艘由商船改裝的輔助巡洋艦和其他一些輔助艦隻。當德國進行潛艇戰時,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鄧尼茨手裡只有56艘潛艇。 英國戰時的生存和繼續作戰完全依賴於海上運輸的保障,德國海軍的戰略任務是切斷英國的海上“生命線”,使英國陷於癱瘓。具體戰術是將大型戰鬥艦隻單獨派往英國海上運輸線上,堅決避免同對方主力艦隻交戰,專打敵方的貨船,採取打了就跑的游擊戰法。戰爭爆發後,德國海軍就開始襲擊英國商船,在大西洋上游弋的袖珍戰列艦“德意志號”和“施佩伯爵號”屢屢得手,迫使英國海軍出動以“皇家方舟號”和“競技神號”兩艘航空母艦為主的、包括法國和新西蘭艦隻在內的11艘大型水面艦隻,在大西洋上搜捕“施佩伯爵號”。 1939年12月13日,英國兩艘重巡洋艦和兩艘輕巡洋艦在南美洲的普拉塔河口附近攔截並擊傷“施佩伯爵號”,後者退入烏拉圭的蒙德維的亞港,請求停留72小時,但被烏拉圭政府拒絕。 12月17日下午,在英國艦隊虛張聲勢的進逼下,感到絕望的德國人自己炸沉了“施佩伯爵號”。以後數月裡,德國暫時放棄海上襲擊艦的使用。

當“施佩伯爵號”尚在搜尋獵物時,10月14日,德國U-47號潛艇擊沉英國“皇家橡樹號”戰列艦,艦上786名官兵葬身海底。 11月下旬,德國戰列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又擊沉英軍“拉瓦爾品第號”輕巡洋艦。 1940年4月,德國海軍整個水面艦艇部隊和大部分潛艇部隊投入入侵挪威的戰役,擔負運輸、護航、砲擊海岸工事等任務,期間德、英兩國艦隊在挪威海域發生戰鬥,雙方互有損失。 1940年10月,德國“舍爾海軍上將號”袖珍戰列艦進入大西洋,一個月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型巡洋艦也駛入大西洋,捕捉英國商船隊。在第二年春天返回基地時,它們都多有斬獲。英國海軍對德國人的戰術深感棘手,往往出動數倍的艦隻進行搜捕,這種搜捕像大海撈針一樣困難。

1941年春,雷德爾命令“俾斯麥號”戰列艦和“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駛往挪威的卑爾根,準備繞道冰島北面進入大西洋。英國海軍在大西洋周圍調動了“英王喬治五世號”、“威爾士親王號”、“羅德尼號”、“拉米伊號”、“復仇號”5艘戰列艦,“胡德號”、“聲望號”、“反擊號”3艘戰列巡洋艦,“勝利號”、“皇家方舟號”2艘航空母艦對德國的“俾斯麥號”戰列艦進行搜索圍捕。 5月24日,一支英國分艦隊發現“俾斯麥號”後與之展開戰鬥,英國皇家海軍的驕傲——“胡德號”戰列巡洋艦被擊沉。 “俾斯麥號”在同英國艦隊玩了兩天的捉迷藏後,終於被及時趕來的英國“羅德尼號”戰列艦和“英王喬治五世號”戰列艦所纏住,在交戰中被擊沉。英國人總算為“胡德號”復了仇。 “俾斯麥號”的沉沒結束了德國用大型水面艦隻襲擊英國大西洋航線的做法。雷德爾在希特勒面前的地位明顯下降。以後襲擊對方在公海上護航運輸船隊的任務,落在了鄧尼茨的潛艇部隊和少數偽裝成商船的軍艦上了。

當“俾斯麥號”被擊沉後,德國“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諾號”和“歐根親王號”正停留在法國的布勒斯特港,英吉利海峽將它們同本土基地隔開。 1942年2月11日,德國這三艘大型戰鬥艦神不知、鬼不覺地溜過英吉利海峽,安全抵達荷蘭附近海域,使英國海軍感到丟臉。一個月後,3月17日,英國海軍成功地襲擊了聖納澤爾港德國潛艇基地。這次英國人用“坎貝爾敦號”驅逐艦裝滿炸藥衝撞並阻塞了港口的船閘,次日晨,正當一群德國海軍高級軍官在查看“坎貝爾敦號”,準備設法清除它時,定時炸彈突然爆炸,船閘和在場人員全部毀滅。英國人總算挽回了些面子。 1942年12月31日,由“呂佐夫號”袖珍戰列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重型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2艘輕型護衛艦組成的德國艦隊,同一支英國護航運輸隊遭遇,英國海軍雖然只有5艘驅逐艦、2艘輕型護衛艦,但英軍艦隊指揮官舍布魯克毫無畏懼,猛打猛衝,使得德國艦隊不得不全力來對付他,而英國的商船隊卻趁機逃入一片霧幕之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令人驚心動魄的海戰之一。希特勒接到這次海戰報告後,勃然大怒,揚言要將所有的重型戰艦報廢,把這些鋼材用於陸軍和空軍。他命令雷德爾海軍元帥向他報到,親自接受報廢大型戰艦的命令。

1943年聖誕節前夕,德國“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從挪威出發,前去攔截一支駛往蘇聯北部的護航運輸隊,實力較弱的英國護航驅逐艦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進攻架勢,“沙恩霍斯特號”不知虛實,趕緊撤退,但被另一支英國本土分艦隊截住。經過戰鬥,“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在英國“貝爾法斯特號”、“牙買加號”巡洋艦和其他驅逐艦的魚雷攻擊下沉沒。這時德國祇剩下“蒂爾匹茲號”一艘戰列艦了。為了防止德國海軍攻擊蘇聯北部的護航船隊,或像“俾斯麥號”那樣闖入大西洋,英國海軍決定使用航空母艦殲滅“蒂爾匹茲號”。 1944年4月3日,英國皇家海軍“勝利號”、“暴怒號”、“追踪者號”、“搜索者號”和“皇帝號”5艘航空母艦一起出動,對停泊在挪威北部阿耳塔峽灣入口處的卡峽灣內的“蒂爾匹茲號”戰列艦進行猛烈的空中攻擊,將其重創。但該艦8英寸厚的裝甲甲板仍無法炸穿。德國人將受傷的“蒂爾匹茲號”轉移到特理姆瑟,1944年11月12日,從本土出發的英國遠程轟炸機將約6噸重的炸彈傾瀉在“蒂爾匹茲號”戰列艦上,一舉將其擊沉。至此,德國海軍的水面艦隻已不能構成對盟軍大西洋航線的威脅。

1939年9月戰爭爆發時,鄧尼茨不得不以56艘潛艇這樣可憐的數量投入戰爭,當時他認為至少需要300艘。開戰第一天,德國U-30號潛艇擊沉美國“阿錫尼亞號”客輪,使英國人毫不猶豫地採取了運輸船隊護航制度,對所有英國運輸船隻實行控制,將主要航線上的航速在9~14.9節的運輸船隻組成船隊,在此航速範圍以外的船隻則單獨航行。 9月17日,在愛爾蘭附近海域,德國U-29號潛艇擊沉英國2.25萬噸的“無畏號”航空母艦。與此同時,德國潛艇在整個9月裡,共擊沉約15.4萬噸同盟國和中立國的船隻。到1939年底,英國護航的5756艘運輸船中只損失12艘,其中4艘是被潛艇擊沉的;在單獨航行的商船中,有102艘被擊沉。鄧尼茨損失潛艇9艘,約佔德國潛艇兵力的六分之一。

英國的護航運輸隊一般編成正面寬、兩翼窄的“方陣隊形”,組成10路縱隊,每路4艘,縱隊間隔600碼,前後船隻距離為400碼,戰鬥艦隻以“盒形警戒幕”進行護航,即在“方陣”的角部部署一艘護航艦隻,其他艦隻在“方陣”正前方的扇面內就位。這種隊形可以減少對方潛艇側翼攻擊的威脅,但在德國水面艦隻的威脅消除之後,英國廢除了這種隊形,採取了寬正面的長方形隊形。 1942年護航艦裝備了艦載雷達和高頻無線電測向儀,使護航警戒幕同船隊距離從4000碼增大到6000碼,縱隊間隔從600碼增大到6000碼,船與船之間的間隔進一步加大,這種隊形使德國潛艇的魚雷命中率降低了50%。 1940年春,鄧尼茨在法國親自監督修建海軍基地,德國潛艇從這些基地出發去大西洋巡邏區,距離可縮短一半以上,在德國空軍支援下,極大地增強了這些海軍潛艇的戰略能力。 1940年7月中旬,鄧尼茨首次在蘇格蘭以西海域260海里處使用“狼群戰術”。這一戰術的特點是:當一艘潛艇發現運輸船隊時,並不立即實施攻擊,而是隱蔽在水下尾隨跟踪,並把船隊的航向、航速和編組情況報告給陸上潛艇司令部。然後,陸上潛艇司令開始實施戰術指揮,命令“狼群”中的其他潛艇與跟踪艇取得聯繫。接著,海上指揮官接替指揮,協調各艇在夜間進行水面攻擊,先擊沉護航艦隻,然後消滅運輸船隊。不久,鄧尼茨發現海上指揮官難以實施有效的現場指揮,他就坐鎮潛艇指揮部,用無線電直接指揮。

為了配合德國的潛艇攻勢,意大利派出27艘潛艇前往大西洋,駐紮在比開斯灣內法國的波爾多,但意大利潛艇的性能、質量較差,所以鄧尼茨沒有將它們編入狼群作戰序列,指定它們負責北緯45度以南的海域,當時同盟國船隊很少出現在那兒,因此,意大利潛艇很少發現目標。 1940年7月,英國的護航區域由西經15度擴大到西經17度,從而抵消了德國潛艇增加的戰鬥巡邏時間,但同時又抽調了大型護航艦去保衛英吉利海峽,這就大大地削弱了大西洋上的護航兵力,有時一支船隊只有一艘軍艦護航。隨著夏季的流逝,英國被擊沉的船隻數量迅速增加:3月損失107009噸、4月158218噸、5月損失288461噸、6月損失585496噸、7月損失586913噸、8月損失397229噸、9月損失448621噸。其中單獨航行的船隻損失數量是護航船隻的兩倍,德國潛艇不願採用狼群戰術與運輸船隊周旋,喜歡攻擊單獨航行的船隻。由於英國護航的範圍不斷向西擴展,鄧尼茨的“狼群”也不得不向護航船隊發動攻擊。遭受最嚴重打擊的一次是在北愛爾蘭的布拉迪·福蘭德西北250海里處,一支由34艘商船組成的SC-7運輸船隊遭到7艘德國潛艇的攻擊,這些有戰鬥經驗的潛艇突破了4艘護航艦組成的警戒幕,在午夜的混戰中擊沉17艘商船。這場夜戰剛結束,由49艘快速商船組成、護航兵力薄弱的HX-79運輸船隊又遇上由6艘潛艇組成的“狼群”,這些潛艇再次擊潰護航艦隻,擊沉14艘商船。當幾艘潛艇發射完魚雷準備返航時,向東行駛的HX-79A運輸船隊又闖入這一海域,結果又損失了7艘商船。這幾次戰鬥使鄧尼茨的潛艇戰達到了高潮,在這段“愉快的時間”裡,他只用了6艘潛艇的代價,擊沉了對方217艘商船,共計110多萬噸。

1941年春,德國潛艇部隊取得了更大的戰果,不過在3月的一個星期,德國一下失去了3位最優秀的潛艇戰術家、王牌潛艇艇長,其中包括U-99號潛艇的克雷斯特施默爾艇長,他被俘前創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擊沉同盟國266629噸船隻的最高紀錄。 1941年4月1日起,英國海軍部接過岸防航空兵的戰術指揮權,英國遠程轟炸機開始進駐愛爾蘭,實施對運輸船隊的空中掩護。同時加拿大海軍也具備了在西太平洋護航的能力,所以到5月,北大西洋出現了第一支全程護航船隊,這標誌著大西洋第二階段爭奪戰的結束。自戰爭爆發以來,德國潛艇共擊沉650艘商船,其中10%是護航船隊的船隻,在水面艦隻得到航空兵的配合後,運輸船隊便再也沒有一艘船隻被擊沉。而這時,德國潛艇攻擊運輸船隊時卻損失了60%的潛艇,如果德國海軍想繼續保持以往的戰績,就必須以自己潛艇損失率的提高為代價。

隨著美國對戰爭的逐漸介入,大西洋之戰進入第三階段。 1937年,美國國內反戰情緒導致了國會通過中立法案,規定了交戰國與美國進行貿易的“現購自運”原則,即現金購買貨物、自己組織船運。中立法禁止出售軍火,但大戰爆發後,對中立法作了修改,在“現購自運”的基礎上,出售軍火。因為德國商船在戰時無法航行,制海權基本掌握在英國手中,所以美國的中立法案實際對英國有利。 1940年5月,丘吉爾請求美國租借50艘驅逐艦來為運輸船隊護航。 7月末,英美達成交易,美國給英國50艘“廢棄”的驅逐艦,以換取從紐芬蘭到特立尼達之間一些海軍基地99年的租用權。 1940年9月6日,作為報復,希特勒取消了潛艇襲擊英國商船的最後限制,並允許在必要時擊沉美國船隻。 1941年3月,美國“全面援助而不參戰”的政策有重大發展,國會通過了羅斯福總統的“租借法案”,而在一個月之前,美國海軍制定了為大西洋運輸船隊護航的計劃,美國海軍負責從紐芬蘭到冰島一段行程,過了冰島由英國海軍接替。在英國的外交努力下,冰島向美國提供了雷克雅未克空軍基地,使美國空軍可以對運輸船隊進行空中掩護。 1941年9月4日,在冰島西南約200海里處,德國U-652號潛艇首先向監視它的美國“格里爾號”驅逐艦發射一條魚雷,“格里爾號”規避後向其投放深水炸彈。這樣,德、美兩國海軍在沒有宣戰之前首次交火。在以後的一個多月裡,鄧尼茨運用“狼群戰術”成功地重創了美國在大西洋上的護航運輸船隊,使經驗不足的美國人吃盡了苦頭。

1941年12月17日,德國潛艇群與以英國“大膽號”護航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護航艦隊展開激戰,“大膽號”航母和另一艘驅逐艦被擊沉,德國也損失慘重,5艘潛艇被擊沉。鄧尼茨開始對在東大西洋實施“狼群戰術”的效果感到懷疑。這時,在北美髮動潛艇攻擊的時機已經成熟,鄧尼茨先後共派出11艘潛艇橫渡大西洋,進入北美海域作戰,開始了大西洋之戰的第四階段。德國潛艇的猛烈攻勢獲得極大戰果,同盟國商船損失數劇增:1941年12月損失124070噸,1942年1月損失327357噸、2月損失467451噸、3月則損失到537980噸。而德國的11艘潛艇在3個月內竟無一損失,這是鄧尼茨的“第二次愉快的時間”。特別是1942年3月,同盟國在世界各地的商船損失超過了80萬噸,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還是第一次。 德國潛艇在北美的攻勢震驚了同盟國,英國急忙騰出2個護航艦隊前往增援,美國則建立了連鎖運輸船隊系統予以對抗,才制止了德國人的猛烈進攻。但德國人投入1700噸級的、具有多種後勤功能的新型供應潛艇——“乳牛”,在1942年第三季度裡繼續擴大戰果。到了年底,北美護航船隊採取了飛機和水面艦隻協同護航的辦法,終於挫敗了德國潛艇部隊發動的遠程攻勢,鄧尼茨遂決定重返大西洋,開始大西洋之戰的第五階段。這時,德國製造潛艇的速度已增長到每月30艘,這使鄧尼茨能承擔更大的風險,去進攻同盟國的運輸船隊。另一方面,同盟國的多數飛機和水面艦艇都裝備了雷達,使德國潛艇面臨更大的損失。同盟國還組織了專門的反潛支援大隊,哪裡發現德國潛艇就立即趕往哪裡。鄧尼茨深知潛艇戰只有在中大西洋才能取得決定性勝利,為避免損失,鄧尼茨集中兵力攻擊在被稱做“黑坑”海域裡航行的船隻,“黑坑”位於紐芬蘭、愛爾蘭、冰島、格陵蘭島之間的中心海域。同盟國損失慘重,1942年11月被擊沉807754噸,這種兇猛的攻擊在1943年達到了高潮。 1943年1月,盟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一致認為同盟國的首要任務是必須粉碎德國的潛艇部隊。 1月30日,雷德爾因海軍水面艦隻在挪威海域攻擊英國運輸船隊失利,辭去德國海軍總司令職務,鄧尼茨接任該職。 4月28日,北大西洋上雙方最後較量的時刻終於來臨了,在格陵蘭的法韋爾角南面海域,鄧尼茨的51艘潛艇組成的“狼群”和同盟國的ONS-5護航船隊發生激烈的遭遇戰。先是盟軍從格陵蘭基地趕來的飛機配合護航艦艇,與德國潛艇交鋒。幾天后,盟軍兩個反潛支援大隊趕來參戰,它們充分發揮了雷達和高頻無線電測向儀的作用,當這場戰鬥結束時,6艘德國潛艇被擊沉。三星期後,同盟國飛機和護航艦艇又擊沉13艘德國艦艇,而運輸船隻損失了5艘。接著,在“黑色五月”裡,德國潛艇遭到巨大損失,被擊沉41艘,鄧尼茨被迫放棄北大西洋,準備待技術條件改善後捲土重來。這樣,在諾曼底登陸前的12個月裡,同盟國的船隻能較為順利地通過北大西洋。 1943年7月,由於反潛措施成功和美國造船能力的極大提高,同盟國每月的造船量終於超過了每月在世界各地被擊沉的數量。 1943年年底,大西洋的同盟國取得了年產商船1440萬噸的成績,超過了德國所估計的40%。鄧尼茨的噸位戰戰略終於破產。 1943年5月下旬,鄧尼茨將作戰重點轉移到亞速爾群島西南海域,美國護航航空母艦和護航驅逐艦組成的獵潛群正在此躍躍欲試,雙方展開角逐。大西洋爭奪戰進入第六階段。美國人使用了新型的反潛自導魚雷,連連擊沉德國潛艇,其余德國潛艇被逼得走投無路,只好浮到水面上來還擊,於是遭到更大的損失。在不到3月內擊沉15艘德國潛艇,自己只損失了3架飛機。從7月28日開始,英國轟炸機對德國潛艇發起了“比斯開灣大屠殺”,在一星期裡,擊沉9艘德國潛艇,迫使鄧尼茨在8月初,下達了停止從比斯開灣基地起航的命令。盟軍實際上封鎖了德國駐法國的潛艇基地,並在這次比斯開灣的攻擊中,共擊沉德國潛艇28艘。 早在1942年,大西洋上就展開了軍事技術的較量,英國飛機使用雷達探測潛艇,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德國很快實行反雷達措施,裝備了“梅托克斯”雷達接受機,其接受雷達信號距離比對方搜索雷達的目標探測距離遠得多,因此英國反潛飛機的優勢暫時消失了。 1943年初,英國研製出一種波長為10厘米的超高頻雷達,這種雷達發射的電波波長是“梅托克斯”探測不到的。為配合這種先進的雷達,同盟國飛機使用一種8000萬支光的“利式”探照燈,對德國潛艇進行突然襲擊。在大西洋之戰的第七階段裡,鄧尼茨重新向北大西洋盟國的主要運輸線發動進攻,他使用了新研製的“鷦鷯”式音響自導魚雷,這種魚雷能循著聲源自動撞向艦船的螺旋槳,主要打擊護航艦隻,撕開對方的警戒幕,以便用常規魚雷攻擊商船。 1943年9月,鄧尼茨因使用這種新式魚雷在“黑坑”海域小有收穫。但美國很快研製出“福克瑟”噪聲發生器,把它拖在艦船後面,吸引“鷦鷯”音響自導魚雷對其攻擊。這場技術較量,最後以盟國的勝利而告終。 在1943年,德國共損失潛艇237艘,盟軍除了技術上的優勢外,另一個原因是,葡萄牙在10月同意英國空軍使用亞速爾群島的基地,盟軍能利用該基地對北大西洋和中大西洋的運輸船隊實行夜間空中護航和定期空中巡邏,這對鄧尼茨是一個決定性的打擊。鄧尼茨被迫遠離北大西洋的重要海域。 1944年,英國前往蘇聯摩爾曼斯克的運輸船隊成了德國“狼群”作戰的唯一目標,使大西洋爭奪戰進入第八階段,也是最後的一次較量。英國派出以護航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護航艦艇,還得到反潛支援大隊的近距離掩護。經過一年的激烈交鋒,英國護航航空母艦在北方海域共擊沉13艘德國潛艇,而前往摩爾曼斯克的運輸船隊僅損失了6艘船隻。隨後,德國空軍對運輸船隊展開日益猛烈的攻擊,結果毫無成效。在這一年的2月至3月裡,一些在佛得角群島加油、準備前往開普敦海域和印度洋的德國潛艇,遭到美國遠程護航獵潛群的沉重打擊。 1944年的印度洋是德國潛艇唯一可以活動的地區,但也和在地中海巡邏一樣,往往有去無回,德國這一年派往印度洋的45艘潛艇中,有34艘被擊沉。而同盟國的損失,1944年的月平均數為30580噸,1945年最初的4個月的月平均數是63270噸。這些數字表明,德國的潛艇已成為一支騷擾性力量,已不能對盟國橫渡大西洋的船隊構成威脅。至此,大西洋之戰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 在歷時數年的大西洋爭奪戰中,軸心國共擊沉同盟國商船2775艘,總噸位為23351000噸,其中被德國潛艇擊沉的噸位是14573000噸,佔總數的62.4%。在同盟國全部商船損失中,護航運輸船隊的船隻僅佔28%,其餘都是單獨航行的船隻。德國投入戰爭的潛艇共1175艘,損失781艘,其中被美國擊沉的有191艘。同盟國之所以能取得大西洋戰爭的勝利,主要在於物質力量和技術力量佔壓倒性優勢,以及在這一基礎上採取了運輸船隊護航制。事實證明,軍事技術上佔明顯優勢的運輸船隊的護航隊,是對攻擊潛艇實施進攻作戰的決定性力量。它使德國潛艇失去了繼續攻擊北大西洋上盟國運輸船隊的信心和能力,從而使這些船隊將取得戰爭勝利所必不可少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而這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取勝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從整個戰爭來看,一旦運輸船隊遇到不幸,戰爭就向失敗靠近了一步,而每當一支運輸船隊順利抵達目的地時,戰爭便向勝利邁進了一步。所以,大西洋之戰也為海權優於陸權、戰爭勝利屬於掌握制海權一方的觀念,做了最好的說明。 1962年7月11日,英國蒙哥馬利元帥在英國上院演說時認為:“歷史的重大教訓是,對方實行陸戰戰略是注定要以失敗而告終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從根本上看,是一場爭奪海上航道控制權的鬥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