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中國歷史 《台灣通史》上冊

第21章 卷十三軍備志-3

《台灣通史》上冊 连横 12880 2018-03-20
光緒十二年,巡撫劉銘傳奏清賦,並議整屯務。巡道陳鳴志飭中路撫民理番同知蔡嘉毅議查,遂上整頓之策。略曰:“查乾隆五十三年,將軍公福奏准,九十三社之化番,挑選壯丁四千,以為屯丁。則設大屯四,小屯八,星羅棋布,聯絡各營,有事之際,隨時調集,農隙之時,為之訓練。計丁給地,除徵租地界之外,未墾荒埔五千六百九十一甲餘,均分撥屯丁。其近屯之地,每丁一甲或至一甲一分,距屯稍遠者,一甲三四分。命其自耕,以為贍養。即照番田之例,減免租賦,立石為界,官為巡視。至於屯田、以查出界外私墾田園三千七百三十餘甲,按等昇科,以充其用。每年計徵租谷四萬一千二百六十一石四斗六升六合四勺三撮,每石折銀一圓,可得四萬一千二百六十一圓四角六分六厘四毫三瓣。又有九芎林口租谷折銀八十圓,除給隘丁佃首餉費二千一百三十圓,及屯弁、屯丁俸餉等項三萬三千二百四十圓,此外尚剩五千九百七十一圓四角六分六厘四毫三瓣,收存各縣,調撥口糧,俾充振卹,專為屯務之用。伏查屯丁設置以來,百有餘年,父以傳子,子以傳孫,數代相承,得免飢餓,實賴此屯。然此養贍之地,輾轉佃耕,百弊叢生。或私自賣買,或竟被侵占,埔地日削,幾無聊生。謹陳整頓之策五條,伏祈憲鑑。一曰,清屯餉。查屯田徵餉每年四萬一千餘圓,例由本廳移牒各縣,造冊送呈憲鑑。而近來各縣或稱水沖沙壓,或言旱魃為災,以是徵額每多缺損。茲請先令各縣清丈本項屯田,查勘地方段落四至,造成魚鱗清冊,分別報告。如有被害丈溢之業,妥為處置,以充屯餉之需。二曰,選精壯。屯丁久沐皇恩,一旦裁撤四千之眾,失其衣食,弱者轉於溝壑,強者聚嘯生事。今請妥為揀選,棄弱留強,以其子弟補缺。並造名簿,由本廳給發腰牌,俾之攜帶,以定壯丁之額,免糜餉項。三曰,分調遣。揀選番丁成屯之後,分調二千名,以六營為巡防。大屯仍舊四百名為一營,小屯三百名為一營,或分為四營,以一二年交代,均其勞逸,以資操防。四曰,備工作。全台建省之時,需工甚多,故月給工食,或開山墾地,或修路造城,仍給器械,以慣其用。勒以兵法,假如一旬之中,七日作工,三日操演,認真訓練,自成勁旅。五曰,分餉需。屯餉舊田若能清丈,溢出必多。然以現在每月支餉甚鉅,慾望驟增,實有至難。伏思台灣土勇數營,曾立戰功,故未遣散。顧兩三年來,病故逃亡甚多,十不存一。請減每營為二百,或改營為旗,每旗二百四十名。如以改減為難,遇有病故逃亡之時,暫不填募,任其漸次減少,以節餉需。既以剩餘之款,改充屯餉。屯丁工作既畢,俟其訓練又精,再將駐屯之處,分給荒埔開墾。徵相繼餉,以充餉需,似足大減國帑。 ”鳴志嘉之代詳巡撫請採用。唯分餉一條,以營勇增減本有定數,而屯租徵收亦有常額,斷不得以勇餉而分給屯餉。進止如何,乞為裁奪。十二月,銘傳通飭廳縣查勘屯田甲數,並檄總兵朱名登、通判金提會同各廳縣點閱屯丁,驗其優劣,以備取捨,而屯租遂改為官租矣。

隘勇 台灣設隘,仿於鄭氏。永曆十九年,諮議參軍陳永華請申屯田之製,以開拓番地,而人民之私墾者亦日進,每遭番害,乃築土牛以界之,禁出入。土牛者造土如牛,置要害,戍兵防守,至今尚留其跡。或曰紅線,則以土築短垣,上砌紅磚,以為識,耕者不得越。歸清以後,仍沿其製,而墾田愈廣,漸入內山,官不能護。乃為自衛之計,設隘藔,募隘丁,以資捍禦。其經費則由隘內田園徵之,謂之隘租。鋤耰並進,弓矢前驅,南至瑯■,北窮淡水,皆有漢人足跡,而政令且不及也。康熙六十年,朱一貴之變,全台俱動。及平,總督滿保以沿山一帶,為盜番出沒之所,議逐人民於內,塞各隘,築長垣,以絕出入。總兵藍廷珍力陳不可。六十一年,福建巡撫楊景素奏請立石番界,派兵巡防,是為官隘之始。雍正六年冬,山豬毛番亂,討之。十一年,以南路營兵三百戍其他,自是番不敢出,然猶未有隘名也。十三年,彰化眉加臘番亂,討之,乃設隘於柳樹湳,在烏溪之北,為今台灣府治附近。其時台中皆番地也。乾隆五十三年,大將軍福康安奏設屯番之製,以近山之地,照舊設立隘丁,或分地受耕,或支給口糧,均係民番自行捐辦。今其地歸屯,應以官收租谷內支給,仍責成各隘首,督率隘丁,實力巡查,以與營汛相表裡。於是鳳山、嘉義、彰化、淡水各設隘於邊,每處隘首一名,隘丁十數名,或二三十名。每名年給口糧三十石,折銀三十圓,隘首倍之。惟九芎林隘,官徵屯租全給,餘則官給四成,民給六成,是為官設之隘。然官隘之力有限,而人民之墾者日多。

嘉慶七年,吳沙募三籍之氓,入闢蛤仔難,築堡以居。沿山各隘,俱戍鄉勇,曰民壯藔,故居者無害。各有田園數千甲,為經費。設廳之後,雖昇科,而近隘之地,仍留為隘丁耕稼,自收自給。奉旨準行,是為私設之隘。蛤仔難處台之北東,負山面海,皆番地。自三貂嶺越山行,為遠望坑,有民壯藔焉。始用以通道,繼用以捍行。過此而西,為大里簡,亦設民壯藔。又西為梗枋,為烏石港,遠望坑之南為金面山,為白石,為湯圍,為柴圍。迤西為三圍,又南為四圍一結,為四圍二結,為四圍三結,為旱溪,為大湖,為叭哩沙湳,為鹿埔,為清水溝,為崩山,為員山莊,為馬賽,凡二十處,各設隘袪害。前時行人出入,隘丁護之,每人酬錢四十文。迨設官後,由官齎之。

十七年,漳人林朝宗等請墾蘇澳之地,增設施八坑隘。施八坑在東勢山尾,林深草茂,土番據之,而口甚狹,西連叭哩沙湳,出坑而東為蘇澳,通海之處也。土廣而腴,眾每請墾,而有司以距城遼遠,慮藏奸宄,不許。及道光元年,耕者已三百餘人,署通判姚瑩乃籍其田以為隘,未竣而去。六年夏,閩、粵械鬥,粵人黃斗乃居淡水之鬥換坪,乘勢煽生番作亂。及平,設隘南莊,置屯把總一、屯兵六十以戍。十四年冬,淡水同知李嗣業以南莊既墾,而東南山地未闢,乃命姜秀鑾、周邦正集閩、粵之人,凡二十四股,合設金廣福隘,以從事墾荒。自樹杞林而入北埔,設隘藔十五處,所轄之地,袤三十餘里,廣一二十里,徵收田租,以供隘費。是為公設之隘。 同治十三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請開山撫番,而隘制久廢,以兵代之。

光緒十二年,巡撫劉銘傳奏頒隘勇之製,收防費,廢隘租,以期整剔。十四年,阿罩霧人林朝棟、林文欽合設公司曰林合,給墾台灣轄縣沿山數千甲,並營腦業。慮遭番害,請設隘勇兩營。凡五百名,自給餉械,以林榮泰、劉以專率之。自抽籐坑至集集,分設隘藔,謂之銃櫃。隘勇擊柝巡守,有警則鳴銑傳示,眾悉出,伏險擊,故番害稍戢。番之出草,每乘隙弋人,或昏夜突襲,故防之綦嚴。而任其事者,多愍不畏死,以殺番相雄長者也。 鳳山縣轄隘藔沿革表 隘藔社隘官設,在山豬毛口,原設隘丁三十名,今裁。 漏陂社隘官設,在南太武山南,原設隘丁十五名,今裁。 茄藤社隘官設,在大昆麓,原設隘丁二十名,今裁。 力力社隘官設,在佳佐山麓,原設隘丁二十名,今裁。

放■社隘官設,在三條崙嶺,原設隘丁二十名,今裁。 淡水廳轄隘藔沿革表 火焰山隘民設,在大甲堡西南,即大甲溪。原設隘丁八名,今裁。 日北山腳隘民設,原在日北山腳,後移入鯉魚潭高崗,屬苑里堡。原設隘丁六名,今設八名。現隸苗栗縣。 三叉河隘民設,在苑里堡內山高崗,處日北山隘之北,今移番仔城,原設隘丁五十名。現隸苗栗縣。 內外草湖隘民設,原為高埔隘,後移苑里堡東首內山,而南勢湖隘亦歸併在三叉河隘之北。二隘原設隘丁十七名,今設二十名。現隸苗栗縣。銅鑼灣隘官設,在後壟堡銅鑼灣內山要處,為草湖隘之北。原設隘丁二十五名。現隸苗栗縣。 芎中七隘官設,在後壟堡芎蕉中心埔七十分三莊之內,故名。為銅鑼灣之北。原設隘丁三十名。現隸苗栗縣。

大坑口隘官設,原為中隘,後移後壟堡內山橫崗,為芎中七隘之北大坑口隘。原設隘丁三十名,中隘十名,今設四十名。現隸苗栗縣。 蛤仔市隘官設,在後壟堡蛤仔山內之橫崗,為大坑口隘之北。今設隘丁二十名。現隸苗栗縣。 嘉志閣隘民設,在嘉志閣莊,後改汛防,移入內山,為蛤仔市隘之北。原設隘丁二十名,今三十名。現隸苗栗縣。 南港隘民設,在中港南港之內山,為嘉志閣隘之北。原設隘丁十五名。現隸苗栗縣。 三灣隘民設,在中港堡三灣內山,為南港隘之北。道光六年,奏請派撥屯把總一員,屯丁六十名,通事一名,以防中港、三灣、大北埔等隘。今改設隘丁四十二名,屯把總一名。現隸苗栗縣。 金廣福隘民設,原在淡水廳東之鹽水港、南隘、茄苳湖石碎崙、雙坑、大崎、金山面、圓山仔、大北埔、小銅鑼圈等十處。其小銅鑼圈,即舊之中港尖山隘,嗣因土地日闢,已越舊址,乃裁撤為一,移於五指山之右,沿山十餘里,均設隘以防。其石碎崙原設隘丁四十名,由官撥充租稅,以補不敷。而大北埔中港、尖山二隘,亦官奏設,由民給費。其鹽水港、南隘、茄苳湖、小銅鑼圈四處,原設了各二十名,雙坑十四名,大崎、金山面各十八名,圓山仔六名,均民給費。今合設一百二十名,就地取糧,每年由官撥租四百餘石,發串著令自收。現隸新竹縣。

矺仔隘民設,在三灣隘之北,距廳東三十里。原設隘丁十五名,今仍之。現隸新竹縣。 猴洞隘民設,在矺仔隘之北,距廳東三十四里。原設隘丁十五名,今仍之。現隸新竹縣。 樹杞林隘民設,在猴洞隘之北,距廳東二十五里。原設隘丁十五名,今二十名。現隸新竹縣。 九芎林隘民設,即南河隘,距廳東四十里。原設隘丁十名,由官撥給屯租,今歸民辦。現隸新竹縣。 鹹菜硼隘民設,在九芎林隘之北,距廳東五十里。原設隘丁二十名,今仍之。現隸新竹縣。 大嵙崁隘民設,在桃澗堡內山。原設隘丁三十名,今仍之。現隸南雅廳。 三角湧隘民設,在海山堡內山大嵙崁隘之北。今設隘丁十名。現隸南雅廳。 大銅鑼圈隘民設,原在四方林,後移桃澗堡內山。舊設隘首一名,丁無定額,今設十名。現隸淡水縣。

三坑隘民設,在桃澗堡內山,為大銅鑼圈隘之北,今設隘丁二十名,現隸淡水縣。 大坪隘民設,在桃澗堡內山,為銅鑼圈隘之北。今設隘丁二十名。現隸淡水縣。 溪洲隘民設,在桃澗堡內山,為大坪隘之北。今設隘丁十名。現隸淡水縣。 橫溪隘民設,在擺接堡內山。今設隘丁五名。現隸淡水縣。 暗坑隘民設,在擺接堡內山。今設隘丁十名。現隸淡水縣。 萬順藔隘民設,在擺接堡內山,為暗坑隘之北。原設隘丁十二名,今十五名。現隸淡水縣。 十份藔隘民設,在石碇堡內山。原設隘丁十名,今裁。 三貂嶺隘民設,在三貂嶺民番交界之處。原設隘丁十名,後改汛防。 噶瑪蘭廳轄隘藔沿革表 遠望坑隘民設,在廳治北鄙,與淡水交界。前設民壯藔,今裁。

大里簡隘民設,在廳治之北。前設民壯藔,後改汛防。 便枋隘民設,在廳治之北。前設隘丁,後改汛防。 烏石港隘民設,在廳治之北。前設隘丁,後改汛防。 金山面隘民設,在廳治之北二十五里。原設隘丁八名。 白石山隘民設,在廳治之北二十里。原設隘丁十名。 湯圍隘民設,在廳治之北十七里。原設隘丁八名。 柴圍隘民設,在廳治之北十二里。原設隘丁五名,今裁。 三圍隘民設,在廳治之北十二里。原設隘丁五名,今裁。 四圍隘民設,在廳治之北八里。原設隘丁六名。 旱溪隘民設,或作礁溪,在廳治之北九里。原設隘丁八名,今移於摸壁潭。 泉大湖隘民設,在廳治西南二十五里。現設隘丁十三名。 葫蘆隘民設,在廳治西南十六里。現設隘丁六名。

施八坑隘民設,在廳治之南三十里。現設隘丁十二名。 馬賽隘民設,在廳治之南三十里。原設隘丁十二名,今裁。 員山隘民設,在廳治之南二十五里。原設隘丁十名。 鹿埔嶺隘民設,在廳治之南二十五里。現設隘丁十二名。 清水溝隘民設,在廳治之南十五里。原設隘丁八名,今裁。 崩山隘民設,在廳治之南二十里。原設隘丁八名,今移於擺燕山。 大埤隘民設,在廳治西北十里。現設隘丁八名。 三關仔隘民設,在廳治西北五里。現設隘丁八名。 叭哩沙湳隘民設,在廳治之西三十里。現設隘丁十二名。 內湖隘民設,在廳治之西十五里。現設隘丁六名。 大湖隘民設,在廳治之西四十二里。原設隘丁十二名。 穎廣莊隘民設,在廳治之西七里。現設隘丁五名。 枕頭山隘民設,在廳治之西六里。現設隘丁十名。 鄉勇 康熙六十一年,朱一貴既平之後,地方未靖,台灣鎮總兵藍廷珍上書總督滿保,請行保甲,許之。既復請辦團練,以為郡治。今雖有協防之兵二千人,足供調遣,然計南路下淡水岡山分去四百有奇,北路下加冬半線又分去四百,所存防兵不過千人,經制各營又多分守汛地,府治關係重大,未可遽雲兵力有餘也。當今之時,宜急訓練鄉壯,聯絡村社,以補兵防之所有不周。無事皆農,有事皆兵,使盜賊無容身之地。所謂急則治其標,不可須臾緩者也。其後遂以為例,每有兵事則舉辦之。林爽文之役,南北俱陷。粵莊多出軍,助戰守。而鹿港郊商亦募勇自衛,故無害。一貴漳人也,漳、泉方息鬥,又與粵莊仇,故多拒之。事平,下旨嘉許,立功者給以功牌,死者祀之,春秋豆俎,以旌義烈,故民多奮勇。禁煙之役,英艦輒窺伺沿海,總兵達洪阿、巡道姚瑩治軍有律,策勵民兵,以資戰守,故無外害。淡水同知曹謹請停防洋經費,專募鄉勇,瑩不可。當是時,班兵積弊,幾不可用。瑩乃選拔精兵六百名,增給月餉,而訓練之,欲以漸及各營,未成而去。道光二十八年,徐宗幹任巡道,與總兵議,漸整營製。又以澎湖一營遠隔海洋,上書督撫,請改募兵。略曰:“澎人皆捕海為生,極為勤苦,且熟諳水性,履波濤如平地,壯健丁勇挑選入伍,以備不虞,較諸水師實為得力。不但可以省戍兵換班之費,且可以收海島無業之民。沙線既熟,守望亦專,是一舉而數善備也。”不從。洪、楊之役,湘、淮諸將多練鄉勇,戡平大難,於是漸汰綠營。及戴潮春之變,攻陷彰化,南北俱動,官兵不戰而潰,巡道孔昭慈死之。乃再設團練,以淡水紳士林占梅為團練大臣,駐大甲,阻其北竄。而各莊亦多起義軍,以相搏戰,建功尤偉。然而猾紳土豪,夤緣為利,怙其勢力,互相雄長,武斷鄉曲,莫敢誰何。巨姦積匪,藏之宇下,一言不合,輒起興戎,浸成遊俠之風,而官莫敢問也。光緒七年,改為培元總局。 法人之役,沿海戒嚴,巡道劉璈集士紳,再辦團練,手訂章程十七條以布之,則於府縣城內設一總局,東西南北中各舉團練一人,歸總局經理。城外各鄉遠近不一,大約以周三四十里為分局,任以團總,副以團佐。閩、粵人之聚居者可設族團,族長主之,凡團內之壯丁皆注於籍,分為義勇、練勇、團勇。義勇常駐局中,逐日操練,月給糧金四圓八角;練勇按旬一操,每次給銀二角,其費皆由鋪戶捐之。練勇八名抵義勇一名。不歸捐者為團勇,自備口糧,每月赴操一次。由局豫選明幹義勇為百長,以帶練勇,又由練勇選甚長,以帶團勇。衣裝旗幟,捐戶備製,各分其色,以俾辨別。其有膽略過人,願赴前敵者,准其自告,別編一冊,由縣會營,申明號令,隨軍出戰,不與前鋒,慮亂行也。信賞必罰,昭示鼓勵。從前犯法之人,如能改過自新,以功抵罪,辦團紳士,別為請獎。夫團練之設。所以自衛也,在城守城,在鄉守鄉,足供行軍之不逮,唯在理者之得宜爾。八月朔,又刊漁團章程二十條,通飭紳民暨沿海漁戶遵行。略曰:“漁團辦法與陸團不同。沿海漁戶貧苦居多。既難如陸團捐勇出資,又難如陸團派紳設局。情形既異,頭緒尤繁。並議就漁團以選水勇,藉水勇以聯漁團,相輔而行,較為妥便。除照原詳水勇名數,由各路挑選泅水精壯漁民,先後招募成軍,以固要防。並將漁團辦法釐定章程,以清內亂,而御外侮。其辦法則於海口陸團派委團紳一名,會同水營管帶,編造漁戶清冊,每船每筏給以白布小方旗一面,上書某路某口幾甲幾牌幾號之船,凡近海十里以內,或二百名、三百名、四百名聯爲一團,派管帶、幫帶各一員以統率之。每哨置正副哨長,又於水勇之中,每船派充甚長一名,每筏伍長一名。每哨配船四隻,筏八隻,無筏者即用小劃。其船逐月租價七兩,筏一兩四錢,衣旗軍器由官給發。每旬逢五,操練一次。無事之時,仍准出漁,有事則分哨守戰,以與陸團策應。如有勾通外寇,洩露軍情,潛為引港者,殺無赦。”當是時,巡撫劉銘傳駐台北,亦辦團練,奏簡林維源為團練大臣,各府廳縣設總局,以名望紳士理之。下設分局,各鄉置團,劃為一段,以衛鄉里,嚴守望,詰盜賊,其製甚善。 乙未之役,台灣自主,以進士邱逢甲為團練使,統率義軍,並辦漁團。 一時蒼頭特起,執戈制梃,效命軍前,悍然而不顧死者比比也。然而蒼葛雖呼,魯陽莫返,則亦無可如何而已。古者兵民為一,存亡與共,其民皆國之兵也,故能有勇知方。自募兵起,而兵民分矣。兵民分,而其兵為朝廷之兵,藩鎮之兵,悍將之兵。養其爪牙,以肆禽獵,而國之威棱乃不振。夫欲振威棱,當用民兵,遠師三代,近法歐洲,而後可以爭雄於天下。 師船 台灣,海國也,戰史之策,不在於陸而在於水,故治台者多重海防。昔者荷蘭以夾板之威,跋浪滄溟,稱雄東澥。鄭氏繼之,亦設水師之鎮,駕乘風之船,狎侮波濤,若履平地,使清人不敢南顧者,則以重洋之險,未可投鞭斷流也。芝龍素習海,開府安平,舳艫直通臥內,凡海舶出洋者,不得鄭氏令旗,不能往來,每舶例入二千金,以此富敵國。延平入台之後,亦時造巨艦,販運東南洋,而攬其利。使鄭氏不亡,整軍經武,則已為海軍之強國矣,而至於亡者,天也。 清人得台,分汛水陸,安平水師副將統兵三營,有戰船五十四隻,澎湖水師副將統兵二營,有戰船三十三隻。其後添設淡水營水師都司,統兵五百,有戰船二隻,所以防備沿海也。台、澎各營之船,例由通省廳員分派修造,康熙三十四年,改歸內地州縣,其尚可修整而不堪駕駛者,州縣派員,辦運工料,赴台興修。迨按糧議派,台屬三縣始亦分修數只,此非厚庇台屬也,蓋以內地各廠員多力分,工料俱便,不煩運載,可以剋期報竣也。先是,康熙十三年,部定各省戰船,三年小修,五年大修。二十九年,奏准沿海戰船新造之後,三年小修,又後三年大修。又後三年尚堪駛用者,仍令大修,否則奏明折造,改為內河之船。既又奏准各省戰船至應改修之年,以文到之日為始,限一月領船,又一月估價報部。覆準之後,應以部文到日為始,大修限三月,小修兩月,如逾限者照例議處。後又奏准福建戰船勻派通省道府監修,台、澎九十二隻,應由台灣道府各十八隻,餘仍歸派內地。於是道府始設船廠,採伐內山樟木,以為材料。未幾仍歸內地。四十四年,復歸台屬。而府修倍道,飭與福州府分修,議於部價津貼運費外,每船捐貼百五十圓,繳交鹽糧廳代辦其半,道、鎮、協、營、廳、縣共襄厥事。嗣又專歸府辦,而道廠廢矣。雍正三年,兩江總督查弼納奏請設立總廠於通達江湖之處,飭派道員監督,領銀修造,复派副將或參將一員公同監視,務節浮費。部價不敷銀兩,歷來州縣協貼,仍應照舊。詔可。福建總督亦奏言,台、澎戰船請於台灣設廠,委令道協督造。於是各船盡歸台廠,而道協之責任獨重矣。七年秋九月,總督高其倬奏改福建分設福、漳、台三廠。攤造戰船,而福廠由鹽驛、興泉二道承修海壇等營一百三十三隻,漳廠由汀漳道承修水師提標等營一百零一隻,台廠由台灣道承修台協等營九十八隻。其後增設泉廠,由興泉道辦之,而福廠僅命鹽驛道。 乾隆元年,總督郝玉麟奏言:“福建戰船,福廠承修七十六隻,泉廠五十三隻,漳廠九十九隻,台廠九十六隻。而台廠遠阻重洋,難以勻派。顧台灣自設廠以來,開辦料館,沿山樟樹概歸官有。南之瑯■,北之淡水,均委匠首。而匠首以伐木之外,私攬熬腦,而贏其利。然台廠自數十年來,津貼較少,工料日騰,修造戰船,屆期難竣,或至脆弱,不堪駕駛,歷任擱置,賠累為難,是有修船之名,而無用船之實。”及徐宗幹任巡道,禀請變通船政,其書曰: “昔劉晏曰,成大計者不惜小費,置船場執事者,當先使之私用無窘,則官物堅完矣,誠古今之通論也。曩者台地船工,道府有餘項,價寬則易完;舟師有口糧,物固則不腐,是以一船得一船之實用也。查船廠所需料物,有購自內地者,若松杉,若鐵,若油,若棕之類,皆由廈口商船配帶交廠,例不許民間私售;廠用有餘,則發商匠領賣,而交價浮於原值。舊船椗柁等料,亦有廠戶承領繳價,以津貼工料例價之不敷,如有延欠同存料,並於交案作抵,此官私之皆有利益也。乃日久而利之所在,弊即生焉。今移交冊內,孔、劉、鄧、平四任,流抵一萬餘兩,週、劉、沈等任,流抵三萬六千餘兩,姚、熊兩任,列抵廠料及匠欠九千餘兩,熊任又抵存廈料四千餘兩,其匠欠作抵。是以現存之項,為辦公之餘囊,而以待追之項,為懸抵之空賬也。又各屬有料差,有匠首,承辦料物,由各澎船運廠,向來於差役中點派,有應交公費,亦為廠中工需津貼。如恐其厲民而裁革之,則採伐料物,無所責成,或土棍影射滋擾,為害更甚。然官有餘資,民少困窮,亦利弊參半,而久則有弊無利矣。今者道府之存款,有減無增,舟師之出巡,有名無實。應修應造之船,例應由營駕廠,因港道不能疏通,修船者得以卸責,而弁兵亦樂於折價,虛報領收,便可搪塞。或購買以補額,即補額亦為兵丁販運耳。已修已造之船,例應由營領駕,因港口不能安泊,駕船者得以藉口,而工匠亦樂於草率,埔岸高擱,何須堅固。或粉飾以備驗收,即驗收亦為兵丁需費耳。由是而料物之餘存者益多,則以發匠領賣為利;由是而鋪匠之積欠者益多,則以移居折抵為便。領售多而完繳愈少,所追者半窮丐子孫,流抵多而存款愈少,所墊者皆寄存要款。完繳愈少,而比追無著,則不能不問及保人,追保人不能不累及鋪民,鋪民視為畏途,而接充者無人矣。是欲發料物以為津貼,不可得也。存款愈少,而工需急促,不能不取及料差造料。差不能不累及匠首,匠首皆苦無贏餘,而顧充者無人矣。是欲借料差以為津貼,又不可得也,是誠不如不開港不駕廠之為便也。今一旦力矯其弊,而正告之曰,有船必造,有船必修,則應之曰,造必如何而後可用也,修必如何而後可用。如其式而造之修之,則又曰,用不可也。即用之矣,而終置之無用之地。曰非不用也,造不如式也,修不如式也,是誠不如不修船而給以修之之費,不造船而給以造之之費之為便也。然而又不應也。曰料物不能私取也,工匠不能聽其使令也。則仍歸廠修造,而令水師營員監視之,其奉委者不過千把等官,或曰此舊料不必用也,作價與我可也;或曰此新料不必用也,作價與我可也。不得已而與將官親督之,則工皆實用矣。然而已造之船,桅柁皆完,駕未久而棄置者有之;已修之船,帆索悉備,領未久而折賣者有之。即不准其棄置,不許以折賣,而無兵丁以守之,無炮械以實之。有兵丁矣,有炮械矣,無官弁以統之,無口糧以養之,欲其不變價而不能也,欲其不販賣而不能也。私用窘則官物焉能全也,將官則知之而無如何也。數年而屆小修如是,數年而屆大修如是,又數年而屆折造亦復如是。其間或偶遇風暴,則曰不堪修葺,甚且以為片板無存,修無可修,而造難遽造。久之而文冊中有船,海洋中無船矣。嗟乎!洋面無兵船,則洋面皆盜船;洋面皆盜船,則洋面無商船,商船絕而台民危矣。今盜船漸以台洋為通逃藪,因循再久,患不遠也,勢不能不亟起而改圖之。 全台原設及裁改,應共存戰船九十六隻。內台協中營十九隻,內省造四隻,本年新折造二隻,本年及來年已屆大修四隻,小修三隻,應造補三隻,又應歸府廠造補三隻。台協左營十四隻,內省造六隻,新折造一隻,應造補一隻,屆大修一隻,小修二隻,又應歸府廠造補二隻,小修一隻。台協右營十四隻,省造四隻,應造補二隻,屆大修四隻,小修二隻,應歸府廠造補二隻,小修二隻。澎協左營十七隻,省造六隻,應造補二隻,屆大修五隻,撥府折造二隻,大修二隻。澎協右營十六隻,省造一隻,屆大修十三隻,撥府造補一隻,小修一隻。艋舺營十四隻,省造四隻,應造補六隻,屆小修一隻,大修一隻,撥府大修一隻,折造一隻。除省造二十五隻,新造補三隻外,未修未補者尚有六十八隻。大同安梭船新造實銷銀一千零五十兩零,內支台耗二百兩零,實領司庫八百四十七兩零。折造實銷銀六百二十八兩零,支台耗一百四十二兩零,實領司庫四百八十六兩零。大修實銷銀四百七十三兩零,支台耗九十二兩零,實領司庫三百八十兩零。小修實銷銀三百三十七兩零,支台耗六十三兩零,實領司庫二百七十四兩。中小同安梭以次遞減。大號白底船新造實銷銀二千一百十二兩零,折造銀一千一百五十八兩零,大修八百七十二兩,小修六百二十一兩零。小號白底船又以次減。例銷之價,實苦不敷。如前所謂料價等無可津貼,則賠墊益多。或曰,請將道府兩廠應折造造補之二十三隻,歸道府趕緊辦理,其餘屆限大小修之各船,竟請歸台灣鎮督飭水師將備,各歸各營領價承修,勒限報驗。其料物仍由道廠支給,照例價於領項內扣收。台協各營即在道廠興辦,由營員經理。澎湖、艋舺各營由該營將官督修,責成該廳據實查報,或由鎮委員驗收,既免駕廠之遲逾,又無領駕之周折。如屆折造,則以舊船折料運廠,或應造補,即由廠興工,舊料無用再運,則事以簡而易集,工以分而易完矣。或曰,屆限大小修之船,大半皆不堪修葺,由修造以後,多擱於海埔。風日暴烈,雨水浸淋,責營承修,亦仍有名無實,不如一概全行由道府折造,以大修兩船小修三船之費,各按大小號折料添補,改為新造一隻,庶幾工歸實在。於原設額數不符,另行籌議造補。其實照原額實備一半,即已得用,餘即補足,亦無兵無械,徒虛設耳。或曰,折造造補之船,請全歸省廠興辦,例價不敷,由道府將折料變價,再另行籌捐,劃解省局。配渡到台後,大小修仍歸營承辦,料物多需於內地,盜船不絕,商船日稀,料物不能源源配渡,不如就省製造之便。所需於台地者惟樟木耳,回班哨船可帶運也。如此則所謂發料僉差諸弊之有累於地方者,不過大小修之用,舊例即不能革除,而亦可稍為輕減矣。如循舊由台廠修辦,所有廈口料物,亦須商哨並運,方無誤工需也。擇於斯三者而變通行之,全台幸甚。 明戚繼光言,軍工當任武臣,不當任文臣。航海者漁人,而造舟者梓人,彼何與於利害,而勞苦以經營之,加倍以賠補之,不過苟且塞責而已,無補國家。佟中丞雲,工料本貴,給價不敷,雖造成器具,總屬無用之物。所謂惜小誤大,其害不可勝言。由此觀之,台地之船工,責成舟師大員之賢者,而厚給其值,其為上策。不然積習相沿,徒糜帑項,而海洋之防僅有虛名,商民之受害其小焉者也,此可為長太息也。 ” 又以廠道淤塞,不便出入,擇地於小西門外迤南之處,建築船塢,中開港道,至三鯤身入海,計費二千四百餘圓。然自海通以來,輪船鐵艦縱橫海上,而舊式之船不足一顧。法軍之役,巡道劉璈駐南,以台、澎四面皆海,戰既不能,守又不可,禀請南北洋大臣分派戰船援助。弗從。事平,劉銘傳整理海防,乃購置輪船,以資郵傳。而尚不能籌艦隊,則以財力限之也,然自是而海戰形勢為之一變。 砲台 有明之季,海疆多事,始戍澎湖。澎湖為台灣外府,群島錯立風濤淜湃,舟觸輒破,故守台灣者重澎湖,而媽宮為之紐。萬曆二十五年,增遊兵。四十五年,復增衝鋒遊兵,左右各置小城,列銃以守,曰銃城。天啟二年,荷將高文律乘戍兵單薄,以十餘舟入澎湖,據焉。因山為城,環海為池,破浪長驅,肆毒漳、泉。總兵俞諮皋逐之,乃復澎湖,築城暗澳,高丈有七,厚丈有八,東西南各闢一門,北設砲台,內蓋衙宇,建營房,鑿井駐兵,以控制媽宮。媽宮之左為風櫃山,高七八尺。荷人鑿其中,壘土若雉堞,毀之。分軍以戍,與案山、西垵相犄角,東為■上澳、豬母落水。當南之衝,舊有舟師戍之,亦筑銃城,以防橫突。西為西嶼,北為北山墩,又北為太武,稍卑為赤嵌,循港而進為鎮海港,壘城其中,以扼海道。其防守也如此。荷人既入台灣,築城一鯤身,即砲台也,曰熱蘭遮,台人謂之王城。基方二百七十六丈有六尺,高三丈有奇,為兩層,用大磚,調油灰,共搗而成,雉堞釘以鐵,故甚固。城上瞭亭相望,上層編入丈許,設門三。東畔嵌空數處,為曲洞,為幽宮。四隅箕張,置炮二十。南北規井,下入於海,上出於城,水極清冽,可於城上引汲。以防火攻。置炮十,皆重千斤者。而北隅繞垣為外城,狀極雄偉,駐兵守之。倚城一樓,榱棟堅巨,有機車,可挽重而上,亦置炮數尊。內城之北,下闢水門,傴僂而入,磴道曲折。下有地室,高廣各丈餘,長數丈,曲轉旁出。近海之處又一洞,內藏鉛子。其險固也如此。荷人建政署其中,以鎮撫民番。濱城之外為巨海,水道紆回。鹿耳門拱之,輔以師船,而內與赤嵌樓相犄角。樓在鎮北坊,為今之海神廟,亦砲台也,建於永曆四年,荷人謂之普羅比熱蘭遮,猶言攝理也。壘磚為垣,堅埒於石,週二十五丈有三尺,上置巨砲。南北兩隅,瞭亭挺出。樓高三丈六尺有奇,雕棟凌空,軒豁四達。其下有洞,曲折宏邃,右鑿穴,左浚井。前門之左復一井,以俯瞰市肆。當是時,荷人政令,南至打鼓,北達諸羅,而蚊港為北鄙互市之口,猴樹港、鹽水港、茅港尾諸水匯焉。港外為青峰闕,荷人築砲台以守,制若城。內鑿一井,舟師邏之。既又逐西班牙人而有其地,雞籠、淡水各據砲台,以提東洋貿易,一時幾無敢抗。 延平克台,就赤嵌城以居,改名安平。永曆十八年,嗣王經視澎湖,命築壘,左右峙各建砲台,煙火相望,以薛進思、戴捷林昇守之。十九年,聞施琅疏請伐台,洪旭告曰:“前者荷人失守,恃其炮火,憑其港道,而不防備澎湖,故我先王一鼓而下。夫澎湖為東寧門戶,無澎湖是無東寧也。今宜建築安平砲台,副以砲船,扼鹿耳門,別遣一將鎮澎湖,嚴軍固壘,以待其來。”從之。三十六年春,施琅治兵於海,嗣王克塽以劉國軒為正提督,駐澎湖。修治各壘,環設炮城,凌師以守。激戰之後,敗績而降。 清人得台,以安平為郡治之塞,駐水師副將,有砲架三十,砲台十九,煙墩四十三處,以防守沿海。而鹿耳門亦建砲台,借為安平之蔽。彰化為北路之衝,八卦山在其東,俯瞰城中,山破則城亦破,故建砲台,駐兵固守,以為擁護,所謂定寨者也。高可望海,然一有兵事,山輒被據,移炮以攻,故議主毀棄。鹿港為彰化互市之口,乾隆五十四年,駐水師游擊,北自大安,南至海豐,各建砲台,汛兵守之。當是時,昇平無事,所欲防者,海寇而已。通商以後,西力東漸,夾板輪船,爭雄海上,一但啟釁,沿海戒嚴。而舊式之炮,利不足以及遠,力不足以洞堅,拱手讓人,覆軍從之。同治十三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視師台灣,奏築安平、旗後各砲台,仿照西式。法軍之後,巡撫劉銘傳奏辦海防。光緒十二年,興工改築,新向英國購置鋼鐵後膛砲三十一尊,及加農炮,以配各台,計費六十四萬九千餘兩。十四年,复聘德國工師,重造基隆砲台,狀極堅固,且練砲兵以演放之。砲兵之外,又設水雷營,亦攻守之利器也,台灣海防於是漸備。然有其器必有其人,而後可以致果,否則非唯無用,借寇兵而齎盜糧,更為覆亡之害也,悲夫! 鄭氏澎湖砲台表 媽宮嶼上下砲台二座 風櫃尾砲台一座 四角嶼砲台一座 雞籠嶼砲台一座 東西■里炮台四座 內外塹砲台二座 西嶼頭砲台二座 牛心灣頂砲台一座 清代台灣砲台表 鹿耳門砲台在安平鎮之西,俯臨大海。歸清之後,建築砲台,其后海水氾濫,台遂沉沒。 安平小砲台在安平鎮南隅,舊時所建,及築大砲台,遂廢。 安平大砲台在安平鎮南隅,距台南府治六里。同治十三年沈葆楨奏建,光緒元年十一月竣工。中鑿大池,塹外有濠,海水入焉。置大砲五,小砲四,以水師副將率砲兵三百名守之,顏曰“億載金城”。 打鼓砲台在鳳治之西山,臨大海,其後增建旗後砲台,以為犄角。 旗後砲台在鳳治之西,與打鼓山對峙,為互市之口,中闢港道,輪船可入。光緒元年,聘英國工師築之,結構宏壯,中置巨砲,以兵守焉。 東港砲台在鳳治西南,兩岸相距三里許,水深丈餘,閩粵商船時來貿易。同治十三年沈葆楨奏建,置炮十尊,駐兵五百,已而撤去。法軍之役,再駐二百,以防南犯。 青峰闕砲台在嘉義西南,距治六十里,為蚊港之口,荷人所築,久圮,炮亦為海水浸爛。嘉慶十年蔡牽之役,金門鎮總兵王得錄就附近再築砲台三座,煙墩三,望樓一,以安平水師協營,守備一員,千總把總各一員,兵一百八十名守之,今圮。 鹿港砲台 三林港砲台距彰治西南四十里,港道久淤,移汛番挖,砲台亦圮。 海豐港砲台距彰治西南七十里,港道久淤,移汛宗元,砲台亦圮。 大安港砲台在苗栗縣治之西,舊屬淡水,為貿易之口,港道已淤,砲台亦圮。 滬尾砲台在台北府治之西,為互市之口,勢控北鄙,光緒二年始築砲台,法軍之役,扼險以守,及巡撫劉銘傳修之,置炮十一,顏曰“北門鎖鑰”。基隆砲台基隆為互市之口,舊設炮壘。光緒二年,改築砲台以守,法軍之役,被毀。光緒十四年,乃仿西式新築,置鋼鐵炮。 媽宮砲台在澎湖廳治之北,舊設炮壘,副以師船。光緒元年改築砲台。十三年,劉銘傳檄吳宏洛修之,駐重兵以扼海道。 大城北砲台在媽宮之西十里,光緒元年建,十三年修,駐兵千五百名,為媽宮犄角。西嶼砲台在媽宮之西,舊建砲台於外垵。光緒十四年,別建於內垵,俯瞰大海,駐兵千五百名。 桶盤澳砲台舊時所建,今廢。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