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美麗的英語

第10章 第二部分:從漢語到英語在西敏寺大教堂

美麗的英語 张海迪 5667 2018-03-20
In Westminster Abbey 在西敏寺大教堂 去年,作家出版社再一次邀請我和我先生翻譯一本書,書名是Darwin's Worms(《達爾文的蚯蚓》)。書的作者是英國人亞當?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開始我曾想,達爾文是一個研究生物進化的人,他研究的重點應該是古生物、古人類,像蚯蚓這種只要有泥土就會有的小東西,他可能只是順便提一下,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意義。 我拿到原著的時候,首先看到封面的標題下面有一行小字: A profound meditation…Philips is one of the finest prose stylists at work in the language, an Emerson for our time.

(這是一種意義深遠的沉思……菲利普斯是正在寫作的最出色的英語文體家之一,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愛默生。) 看了這一行小字,我在想,小小的蚯蚓有什麼地方值得菲利普斯去沉思冥想呢?亞當?菲利普斯是一個什麼人,竟被譽為當代的愛默生呢?我曾讀過愛默生的論文和講演錄,他思想深刻,視野廣闊,獨特的語言有時沉靜如水,有時又激烈如火,他的文字總是讓人久久回味,而亞當?菲利普斯是怎樣一位能與愛默生比肩而立的語言大師呢? 打開書,我想,要認識書的作者,最好的辦法就是讀他的文字。 剛剛翻了兩頁,我的眼睛就離不開這本書了,這是一本論述死亡的哲學著作。亞當?菲利普斯從一張音樂會的節目單引出了有關人世間的苦難到底是多還是少的話題,然後又轉到了關於nature這個詞和它的詞義的討論。有人說,Nature is perhaps the most complex word in the language.(nature也許是這種語言中最複雜的一個詞。)

英語裡有很多詞是多義的,根據《英漢大詞典》,nature 大寫時指: 大自然,自然界,自然力 小寫時的意義有: 自然狀態,原始狀態,原始生活; 天性,秉性,性格,性情; 本質,性質,種類,類型; 具有一種特性的人(或事物); 情理,常情; 真實,真切; 生命機能,生命力,生理,生理需求 ………… 對於nature這個詞,作者在書裡常常交替使用或者同時使用“大自然”和“天性”這兩層含義,於是,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我們被引進了概念的泥潭(conceptual muddle): Nature can seem to be at once the problem and the solution.

(自然似乎同時既成為問題,又是解決問題的答案。) 看到這裡,我好像感受到了一點亞當?菲利普斯語言的巧妙,他之所以要把我們引進這個概念的泥潭,是因為他在這個書裡論述的兩個人,一個是研究大自然的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另一個是研究人的本性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多麼巧妙的設計啊!可是這個概念上的巧妙卻使翻譯陷入重重困難,我們不得不在每一個用了nature這個詞的地方苦苦思索,揣摩它在這裡的意思是“自然”還是“本性”,或者作者在這裡賦予了它的雙重意義——自然和本性。 我和先生拿起筆,開始了翻譯的日子。我們要用最大的努力向這位語言大師表明,漢語在表述同樣的概念時,比英語毫不遜色,儘管有時候用一句話還表達不清全部含義,需要另加註解,但我們保持了極大的耐心。

達爾文,一個我很熟悉的名字。我一直很崇敬他。我十歲的時候,是一個每天只能躺在病床上的女孩子,我的病讓我痛苦煩躁,但我對世界的新奇感卻與日俱增,我讀各種各樣的書。有一天,媽媽給我找來一本達爾文的書,她告訴我達爾文發現了人是怎樣進化的。我那時不懂得進化這個詞,媽媽就說,達爾文書裡寫的是猴子怎麼變成人的。這樣我就懂了,很形像地知道了——在很久很久以前人曾經是猴子。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達爾文的這個發現太有趣了,他也讓我驚奇地生出很多想像——我的祖先多少輩以前曾經是猴子呢?他們那時候是怎樣生活的呢?可我沒能看懂那本厚厚的《人類的由來》(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

青年時代,我又一次翻開《人類的由來》,才知道他開創了人類對自身的由來、對生物形成和進化的嶄新認識,他的觀點使宗教關於上帝造人的神話不攻自破。他對人類認識史和思想史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從那時起,他在我生命的星空裡就與馬克思、愛因斯坦、聖雄甘地等排在一起了。 達爾文對蚯蚓發生濃厚的興趣決不是偶然的。他年輕的時候就搭乘比格爾號(Beagle)船進行了越洋考察,他到過美洲和澳洲,到過很多“未開化的”(untamed savages)地區,採集了大量野生動植物標本和化石,“目睹了人在文明和野蠻的界線上的舞蹈”。考察和研究使他解開了生物進化的奧秘,可是,他卻不能把他劃時代的偉大發現公諸於眾,因為在當時的英國和歐洲,教會仍然牢牢地禁錮著人們的思想,而進化論對教會的神創說是致命的打擊。可想而知,達爾文遭到了教會和其他保守勢力多麼瘋狂的攻擊!而他的妻子埃瑪(Emma也是他的表妹)又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他的理論與她的信仰是那樣的水火不相容。還有他的十個孩子,社會將會怎麼對待他們呢?

達爾文猶豫不決。 “to be, or not to be”(生存,還是毀滅),作者出人意料地在書裡提到了哈姆雷特。此時,一個偉大的發現正靜靜地躺在一個信封裡,等待著昭示世界,可是它的發現者卻陷入了哈姆雷特式的焦慮。達爾文在疾病和痛苦的雙重折磨中把目光轉向了蚯蚓,這隱藏在泥土中的小生命,勤勤懇懇、默默無聞地奉獻著,把荒野重新變成綠色蔥蘢的肥沃土地,把死亡又還原成生命…… 不僅如此,適者生存的結論使他自己也陷入了生與死這種觀念的危機。生存競爭太殘酷了,生物生存的目的之一,似乎就是讓自己成為整個食物鏈中的一環,如果食物鏈一旦中斷,隨之而來的就是滅絕(extinction)。死亡每時每刻都在發生。達爾文在他的科學考察中,對物種的滅絕做了深入的研究。因此,對於死亡,尤其是對生物個體的消失,是隱藏在他心中的一個解不開的結。他心愛的女兒安娜在十歲時不幸夭折,達爾文遭受的心靈創痛是難以磨滅的,正是安娜的死,促使他決心向世界公佈他的進化論。在連續十三個月的瘋狂寫作之後,劃時代的著作Origin of Species()完成了。隨後,達爾文來到一個叫Moore Park的地方療養,在他給妻子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

At last I fell fast asleep on the grass, and awoke with a chorus of birds singing around me, and squirrels running up the trees, and some woodpeckers laughing, and it was as pleasant and rural a scene as ever I saw, and I did not care one penny how any of the beasts or birds had been formed. (最後,我在草地上快要睡著了,在我的周圍,一群鳥兒在鳴叫,松鼠吱吱地躥上樹梢,還有幾隻啄木鳥在歡唱。它們的合鳴喚醒了我,這是我從未見過的讓人愉快的鄉村景象,我才不在乎那些獸啊鳥啊是怎麼形成的呢。)

達爾文沉醉在田園詩般的美麗之中,以至於他發出了感慨“我才不在乎那些獸啊鳥啊的是怎麼形成的呢”。我想,one penny在這裡決不是“一個便士”,而是“不值得”,“微不足道”,“毫不在乎”。 偉大的科學家退卻了,不是因為教會和保守勢力的攻擊和辱罵,也不是因為研究工作遇到了不可逾越的困難,而是因為大自然的怡人景色讓他在草地上就要睡著了。 在這本書的最後一節裡,達爾文描述了他在植物生長茂盛的河堤上深思的情景,他說, ……with birds singing on the bushes, with various insects flitting about, and with worms crawling through the damp earth……have all been produced by laws around us.

(鳥兒在灌木叢中歌唱,各種各樣的昆蟲在四周飛來飛去,還有蚯蚓拱出潮濕的泥土……所有這一切都是由我們周圍的法則決定的。) 啊,law(法則)決定一切。那麼,是哪些法則呢?達爾文列舉了這樣一些: Growth of Reproduction(繁殖法則) Inheritance(遺傳法則) Variability(變異法則) a Ratio of Increase so high as to lead to a Struggle for Life(由於繁殖率過高導致的生存競爭的法則) Natural Selection(自然選擇法則) Divergence of Character(特徵演變法則)

the Extinction of less-improved forms(改良不足的生命形式歸於滅絕的法則) 我在每一個詞和詞組後面都加上了法則兩個字。翻譯就是這樣,在需要說明的地方,譯者就要把問題說明白。在這本書的翻譯中,經常會遇到這種需要我們冥思苦想的地方。 大自然是法則統治的,人的情感,不論它多麼令人激動,讓人感嘆,讓人流淚,都是蒼白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有誰能夠真正直面死亡呢? 有一個人。 這就是書中的另一個人——弗洛伊德。他是奧地利的精神病醫生,心理學家,也是精神分析學說(psychoanalysis)的創始人。 人們對弗洛伊德的生平知道得併不多,那是因為他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銷毀了自己所有的手稿和大部分書信,也許他不願意給後人留下可以追踪他身世的證據,他也堅決反對別人撰寫他的傳記。可是他使用的一些名詞卻讓人無法忘記他,比如,libido,直譯為“裡比多”,有的詞典上寫成“力比多”,還有的詞典上寫成“生命力,活力”,也有的寫成“性慾”,等等。但是我想,這個詞最好還是音譯,因為中文裡目前還找不到一個能夠完全與它對應的詞,也許在別的語言裡也是這樣,弗洛伊德使用它的真正含義或許只有他自己才明白。 弗洛伊德認為,決定人的一切動機和行為的,歸根到底是性慾(sexual desire),性的要求和性的行為從嬰兒時代就已經開始了,它一直支配著人的一生。弗洛伊德在他的成名作Analysis of Dreams()一書中說,人為什麼會做夢呢?那是因為白天人的性慾受到壓抑,所以晚上就用夢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原來,夢是性慾的表現。 弗洛伊德的這種觀點極大地冒犯了宗教的尊嚴和體面,他把上帝賦予人的神聖外衣剝得一干二淨,讓人的內心和外表都赤裸裸地暴露出來,並且對他(她)進行性慾的分析和死亡的評判。弗洛伊德杜撰了有關人的三個概念: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他認為,人生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去死。他用古希臘神話中的愛神——愛洛斯(Eros)代表人的生命本能,用死亡之神薩納托斯(Thanatos)代表人的死亡本能,他說這兩種本能是每個人都有的,死亡是人生的終極目的,人活著就是為了“以自己的風格去死”(die in one's own fashion)。 弗洛伊德像一個沿街叫賣的小販一樣,到處兜售自己的精神分析學說,並且在他自己開設的診所里為他的病人做出“性慾受到壓抑”、“暗戀”、“俄狄浦斯情結(Oedipus complex)”等等的診斷,開出一張張精神分析的處方。他的怪誕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弗洛伊德卻容不得別人對他個人進行“診斷”,他曾經以惡毒的語言拒絕了一位作者為他寫傳記的請求: You, who have so much better and more important things to do, you who can establish monarchs and who can survey the brutal folly of mankind from a lofty vantage point; no, I am far too fond of you to permit such a thing. Anyone who writes a biography is committed to lies, concealments, hypocrisy, flattery and even to hiding his own lack of understanding…… (你有這麼多更好的、更重要的事情可做,你可以創立王國,你可以從一個至高無上的優越的位置去俯瞰人類獸行般的無知,不,我遠沒有這麼樂意,允許你做這樣一件事。任何一個寫傳記的人必定與撒謊、隱瞞、偽造、吹牛拍馬糾纏不清,甚至還會掩蓋自己的無知……) 達爾文和弗洛伊德,這兩個人同樣都創立了石破天驚一般的學說,但他們卻有那麼巨大的差別。一個甘願像蚯蚓一樣,默默無聞地奉獻自己的一生,即使在遭到教會和其他保守勢力的百般攻擊和侮辱的情況下,仍然埋頭鑽研小小的蚯蚓,表現出一個科學工作者寬闊的胸懷。達爾文的死是榮耀的,他被安葬在西敏寺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他的身邊是偉大的科學家牛頓(Sir Isaac Newton)。 弗洛伊德僥倖逃脫了納粹的迫害,在1938年6月被允許離開奧地利前往倫敦,但他不久就因為患癌症死去。不過,他倒真的是以自己的風格去死的,他在面部潰爛,無法進食的情況下,囑咐醫生給他注射藥物,幫助他永遠地沉睡了——我想這就是安樂死。 翻譯完這本書,我似乎才明白,為什麼書裡很大一部分篇幅都在討論弗洛伊德,而書名卻偏偏是《達爾文的蚯蚓》。我想,積極的生命意義永遠都會受到褒揚,就像達爾文讚頌的蚯蚓一樣。但是,美好的一切卻永遠是短暫的,轉瞬即逝,正像詩人Shelly有點傷感的詩句: Th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 Tomorrow dies All that we wish to stay Tempts…. And then flies. What is this world's delight? Lightning that mocks the night Brief even as bright. (鮮花今天微笑 明天卻凋零 我們希望美麗永駐 她誘惑著我們…… 然後飛逝 這世界上什麼是快樂? 閃電讓黑夜驚喜 耀眼只在瞬間)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