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世界歷史

第86章 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

知道點世界歷史 梁功平 1022 2018-03-20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下面這個故事。 寒冷的北風呼嘯著,一個穿著單衣的小女孩蜷縮在屋子的角落裡。 “媽媽,天氣這麼冷,你為什麼不生起火爐呢?”小女孩在瑟瑟發抖。 媽媽嘆了口氣,說:“因為我們家裡沒有煤。你爸爸失業了,我們沒有錢買煤。” “媽媽,爸爸為什麼失業呢?” “因為煤太多了。” 這看似不可思議的矛盾就是發生在上個世紀30年代初一個美國煤礦工人家裡的場景,揭示的正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30年代經濟大危機的真實歷史。在危機席捲美國時,一噸噸的牛奶被倒入密西西比河,使之成為一條白色河道;一車車的大肥豬被趕下河。據歷史資料記載,僅1933年一年之中,就有640萬頭豬被活活扔到河裡淹死,有5萬多畝棉花被付之一炬。經濟危機似乎是傳染性的,同樣的場景在英國、法國、丹麥、荷蘭也隨處可見,整箱的水果、整船的水產品、整袋的咖啡豆被直接倒進大海,無數的畜牧產品被焚燒或掩埋。看到這樣的場面,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是人類供應如此之多的物質產品已經大大超過實際需要消費的量,所以只能採取銷毀的方式。關於這個問題,馬克思有過深刻的論述和經典的回答。

只要關註一下那個時代勞動者的生活狀況,相信所謂“生產過剩”的提法自然會不攻而破。如同前面故事裡的工人家庭一樣,廣大的勞動者還是正缺衣少食,忍飢挨餓,過著極端貧苦的生活。當時的歐美,失學兒童數以十萬計,營養不良的兒童比例竟然高達90%以上;大批的工廠礦山企業關門倒閉,數以百萬計的工人失業。 這就構成了一組鮮明的對比:一邊是在生存線上掙扎的勞動大眾;另外一邊則是大量的糧食肉奶和棉花羊毛被白白地毀掉。 這種過剩並非“真正過剩”,而是一種相對意義上的過剩。這種過剩是這樣被製造出來的:因為資本家為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在生產製造環節,加緊進行擴大生產和密集生產,大規模增加了產品供應;而另一方面則加強剝削,廣大勞動者卻身無分文,無錢來購買足夠的食物用品,所以所謂產品的“過剩”只是相對於廣大勞動者的實際購買力過剩,而非消費需求量過剩。

在利潤與道義面前,資本家選擇了追求利潤。資本家“暴殄天物”的行為使得可消費的產品大為減少,而“物以稀為貴”就能維持產品一個高價,保證高額利潤的創造。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這次經濟危機,從1929年秋天開始,發源於美國,隨後向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蔓延。據估計,這次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933年,危機造成了總計約2500億美元的損失,國家經濟癱瘓,社會生產倒退。經濟危機也引起了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危機。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