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世界文化

第53章 假名文字的由來

知道點世界文化 邓金林 743 2018-03-20
最遲到東漢初年,日本已與中國建立了友好關係,隨著兩國交往加深,漢字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傳入了日本。在漢字傳入日本時,日本已有了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在與中國的交往中,日本人深深地被中國文化所吸引,於是試圖在自己的語言中引入漢字,以便於文化的吸收和交流。 作為兩種不同的語言,古日語和漢語的讀音大相徑庭,它們的音節極為不同,為使漢字音節能為日本人接受,日本人用日語音節改造漢語音節,實現了漢字讀音的日語化。但是有許多漢字不容易被日語音節轉化,這種情況下日本人只好通過對漢語讀音的模仿創出一些新的讀音。在這裡,漢語方言對模仿有很大影響,所以,在日本人模仿的漢語“音讀”中,就分出了“吳音”、“漢音”和“唐音”等不同形式。 “吳音”與晉朝時漢字主要由江浙一帶傳入日本有關,帶有吳地的特有軟語發音。 “漢音”則主要受華北和西安一帶語音影響,由於傳入多在隋唐時期,而那時中日交往最為廣泛,所以至今“漢音”是日本語言的主要讀音。宋元及其後,漢字傳入日本並被模仿的語音稱為“唐音”,也有較大影響。

日本人還用日語解釋漢字的意義,學名叫“訓讀”。在訓讀時,日本人往往用幾個音節解釋漢語的一個音節,這就出現了日文中常見的一字多讀現象。 上面所說的都是日本人在語音方面對漢語的吸收,其實不僅僅如此,日本人早就在琢磨怎樣用漢字來書寫日語,這種摸索的最終結果就是假名文字的出現。 假名,顧名思義是藉用之意,就是藉用漢字作為音符,來書寫日語的形式。假名吸收了中國書畫藝術的分類,分為兩種:一種是用簡化楷書的部首表示日語音節,一種是用簡化草書的部首表示日語音節,前者稱為片假名,後者稱為平假名。 大約到公元13到14世紀,假名成為日本的成熟文字,為人們廣泛使用,但知識分子則多用文言文寫詩作賦,文言文仍被看作高貴的象徵。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