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世界文學

第59章 從領航員到作家——馬克·吐溫

知道點世界文學 邱立坤 2059 2018-03-20
他成了幽默家,是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著哀怨,含著諷刺,則是不甘於這樣的生活的緣故了。因為這一點點的反抗,就使現在新土地裡的兒童,還笑道:馬克·吐溫是我們的。 ——魯迅《小引》 馬克·吐溫(1835—1910年),美國19世紀最優秀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有文學上的林肯之稱。他原名塞繆爾·蘭格洪·克萊門斯,生於密蘇里州一個不大的村落裡。馬克·吐溫的父親是地方法官,經濟收入不多,家庭負擔頗重。為了擺脫生活的困境,全家遷移到密西西比河岸邊的肯尼波爾城。這裡是一片幾乎未經開墾的處女地,滿目荒涼。童年的塞繆爾經常跑到附近的一個農場裡,和一群小孩子一起,偷偷地去游泳,捕捉響尾蛇和蝙蝠,採集榛子和野山莓。同時他和那裡的黑人交上了朋友,每到傍晚,就和孩子們一起圍坐在黑人丹尼爾大叔身旁,聽他講述動聽的故事。塞繆爾熱愛這些勤勞樸實的黑人,尊重他們的智慧和品格,甚至把丹尼爾大叔看做是人類高尚品質的化身。肯尼波爾城是哺育塞繆爾童年的搖籃,他在這兒找到了歡樂,找到了知己,找到了以後創作的豐富的素材。

塞繆爾的父親很早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12歲的塞繆爾被送進肯尼波爾城的印刷廠當了學徒。這裡僅供吃穿,不發工錢。他比老闆矮半截,卻穿著老闆給的肥衣長褲,簡直就像鑽進了帳篷裡一樣。後來,他離開了這家印刷廠,做了一名流浪的排字工人,來往於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各個城市。在密西西比河上,他經常聽到輪船上的水手們測量水深時喊道:“馬克·吐溫!”意思是說水有“兩尋”深(“尋”是英美長度的舊稱,一尋合1.829米)。領航員聽到這種喊聲就放下心來,引導著輪船安全行進。他把領航員看做是密西西比河上的“國王”和“主宰”,十分羨慕這個職業。後來經過刻苦努力,他掌握了領航技術,做了領航員。他漂流在大河上下,接觸到各種臉譜的人物,洞察他們的心靈,熟悉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性格,長了許多見識。他開始寫些小文章在地方報紙上發表,並且用水手喊的那句話“馬克·吐溫”作為筆名。

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打響了。馬克·吐溫真正的文學活動開始於這場戰爭之後。他的主要作品有:《傻瓜出國記》、、、《王子與貧兒》、《密西西比河上》、、《給坐在黑暗中的人》、《使用私刑的合眾國》、《戰爭祈禱》等等。 1875年,在脫稿後,馬克·吐溫即著手寫作。開始時進展順利,不久卻難以為繼,中道擱淺。再次歷經6年的醞釀構思之後,馬克·吐溫終於重新握筆,一氣呵成,1884年,小說問世。這部“姍姍來遲”的小說是馬克·吐溫最成功的作品。海明威認為是美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也是最佳的一部書,現代美國文學源出於此。 通過黑奴吉姆為了擺脫被奴役、被出賣的命運,從蓄奴主那裡逃跑出來到處流浪的故事,表現了作者對於處在奴隸地位的黑人們的不幸遭遇和悲慘生活的無限同情,同時,還譴責了蓄奴主的暴虐無道和罪惡的種族歧視。

作品中的中心人物哈克,是個天真的白種孩子,他質樸、善良、勇敢而有心計。由於討厭資產階級的虛偽客套,經常遭到父親的毒打,為此,他逃了出來,想去過一種羅曼蒂克的冒險生活。在路上,他遇到從蓄奴主那裡逃跑出來的黑奴吉姆。按照美國憲法規定,白人發現逃跑的黑人奴隸,應該告發,哈克卻沒有告發吉姆。但是哈克卻也像一般白人那樣歧視、戲弄他。在以後與吉姆的相處中,他發現吉姆誠摯忠厚,“倒是個挺好的黑人哩”,於是同吉姆成了知心朋友。不但不再戲弄他,還主動幫助吉姆逃走。在哈克身上體現了一種真誠的友誼。至此哈克經過思想鬥爭,成為一個具有“健全的心靈”,而不論種族、膚色,主張人人平等的有民主思想的人。 作品的另一個人物吉姆,是一個勤勞、善良、純樸、誠實、忠厚的黑人奴隸。他不安於被奴役的命運,逃出了蓄奴主的魔掌;他不畏艱險,勇敢而堅強;他嚮往自由、始終保持獨立自由的思想。為了爭得做人的地位,他歷盡千辛萬苦。他既沒有卑躬屈膝之態,也沒有奴顏婢膝之言。這是一個敢於鬥爭、不怕困難、不避艱險、嚮往自由的黑人形象。

較細膩地刻畫了人物的內心活動,極度誇張的手法,使作品具有詼諧、幽默、滑稽可笑、漫畫化的風格。由於作者看不到種族壓迫的階級實質,所以在小說中對黑奴的解放採取了道德感化的階級調和的態度。 後來,馬克·吐溫對小說的主題思想作了這樣的歸納:“健全的心靈與畸形的良心發生了衝突,良心被打敗了。”反對蓄奴制的主題不始於馬克·吐溫,在他以前,前人多有反映,然而,從批判良心的高度來反對蓄奴制,在美國文學史上還是第一回,就是在美國思想史上也絕少有先例。這表現了馬克·吐溫的過人膽識。 馬克·吐溫是中國人民的朋友。當1900年爆發義和團反帝鬥爭時,他稱讚義和團說:“中國人當中只有他們愛國,我希望他們成功。”他反對“入國聯軍”對中國的入侵,要求“讓中國人自己處理自己的事務”。美國人民尊馬克·吐溫為“我們文學上的林肯”。他說“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樂”,他一生都孜孜不倦地工作著,不願意把“真理帶到墳墓裡去”。 1910年4月,他病在榻上。臨終前,他口述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憎恨,讓速記員記下來,準備發表於天下。 4月21日,這位文壇泰斗溘然長逝了。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