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世界文學

第39章 揭開戰爭的面紗——雷馬克

知道點世界文學 邱立坤 1467 2018-03-20
死者的遺囑不是說要報仇,而是說永遠不再有! ——雷馬克 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記者,打算寫他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一直在醞釀構思的小說,他僅用6個星期就完成了,小說屢經坎坷終於在《福斯報》上連載,引起轟動。小記者雷馬克也因此一舉成名,一躍而成為世界聞名的大作家,這部小說就是後來被兩次搬上銀幕的《西線無戰事》。 雷馬克於1898年出生在德國威斯特伐利亞的奧斯納布呂克市。 1916年11月從初等師範學校直接應徵入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爭中他5次負傷,戰爭給他的右腕節上留下一個無法消褪的疤痕。大戰結束以後的20年代是一個十分艱難的時期,雷馬克的日子很不好過。在那段時間裡,雷馬克乾過各種各樣的營生,有時候到處闖蕩,拿著一隻手提箱,販賣零星什物。後來,他為《大陸迴聲報》撰寫廣告稿和評論文章,這些短小而幽默的文字初步顯示了他的才能。到1927年下半年,雷馬克開始寫作他大戰結束以來一直醞釀、構思的小說《西線無戰事》。他完全利用業餘的晚上,僅僅花了六個星期就把小說寫成了,可是那手稿被擱置了半年。經過許多波折,到1929年1月全書才出版,在德國以及世界其他許多國家引起了轟動。意外的成功,使無名小卒雷馬克一躍而成為世界聞名的作家。

《西線無戰事》以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再現了普通士兵保羅·博伊默爾眼裡的戰爭,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戰況以及戰爭給普通人帶來的災難。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高中生保羅·博伊默爾在民族主義情緒的煽動下,與同學們一起投筆從軍。在兵氣連雲、白骨森森的前線,他們的理想和信念很快就被殺戮和死亡的現實全部摧毀。保羅的眼睛像攝像機的鏡頭一樣,忠實地記錄下20來個同學的毀滅過程,最後的鏡頭里還有主人公本人被子彈射殺的場面。 小說沒有精忠報國的萬丈豪情,作者只是想講講他那一代人的故事。戰死沙場的被毀滅了,而躲過砲彈的,仍然被戰爭的創傷毀滅了。作者對戰爭的反思是刻骨銘心的,他只是冷靜地把戰爭的真實一面寫給你看,讓士兵的鮮血沖洗掉民族主義豪情的偽裝,讓那些指指點點的政客們能夠親手摸一摸士兵的白骨。通過小說,讀者會看到在戰爭機器面前生命的脆弱與渺小。

雷馬克用冷靜的筆觸描繪了戰爭的恐怖。小說主人公保羅·博伊默爾的連隊在參戰之後,一次戰鬥下來只剩下80人,另一次戰鬥之後只剩下32人。冷酷的數字表現了人類最深沉的悲哀。在它的背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850萬死者的縮影。在屍橫遍野的戰場上,要生存就必須殺戮,而殺戮則毀滅了同樣渴望生存的其他生命。每個士兵就像風暴中的一星微火,隨時都可能被撲滅。 雷馬克還借主人公保羅·博伊默爾之口,表達了對“敵人”這個概念的理解。保羅面對被自己刺死的法國人說:“你們跟我們一樣是窮苦人,你們的母親跟我們的母親一樣在擔驚受怕,我們都同樣怕死,也會同樣死去,也有同樣的痛苦。”面對成群的俄國俘虜他又想:“一道命令使這些默默無言的身影成為我們的敵人;一道命令也可能使他們變成我們的朋友。”當人性從殘忍的相互殺戮中凸現出來時,所謂的民族主義不過是一層狹隘的面紗。

1930年美國環球影片公司出品了根據《西線無戰事》改編拍攝的同名電影。影片編導忠實而有力地再現出原著的主題,有力地譴責了帝國主義戰爭。正因如此,此片被德國納粹黨下令禁映。成名之後的雷馬克卻始終抱著置身事外的態度,他從來都不問世事。可是到了1930年,納粹黨還是找到他頭上來了。他們攻擊他在對待一戰問題上的反對英雄主義態度,雷馬克不得不逃離德國。 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後,雷馬克的作品跟托馬斯·曼、亨利希·曼、布萊希特等人的作品一樣都被扔進了大火中。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