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世界文學

第27章 拒絕諾貝爾文學獎的存在主義大師——薩特

知道點世界文學 邱立坤 1813 2018-03-20
藝術創作的主要動機之一,說我們明確地在和世界的關係中感到我們說本質的東西的這樣一種慾望。 ——薩特 1964年諾貝爾委員會宣布薩特獲得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但薩特卻很快發表了一個聲明,表示拒絕接受。因為他“謝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這就是存在主義作家薩特的風格。 作為在哲學和文學兩個領域作出了巨大成就的作家,薩特的一生給人類留下了冰山似的精神財富,其論著、作品有50卷之多。在哲學上,他是20世紀存在主義首屈一指的代表,其專著《想像》、《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辯證理性批判》與《方法論若干問題》等,已成為20世紀西方哲學思想發展史中的經典。哲學家薩特的非凡之處在於他把自己的哲學帶進人的生活,與人的生存狀態活生生地結合起來。他的“自我選擇”思想已經成為一種生活哲理,影響著二戰後的一代又一代人。

在文學上,以小說來圖解他的哲學是薩特寫作的一個重要特點,有人說薩特不過是個淺薄的通俗哲學者,但是不可否認,是薩特的文學作品使存在主義走向世界,今天的文學無法繞過薩特和他的存在主義作品。從戰後的40年代起,一直到60年代,這整整20年是薩特文學上的鼎盛時期。其間,他自創了一種最有利於體現存在主義觀點的新的戲劇體裁——“境遇劇”,、《間隔》、《死無葬身之地》、《畢恭畢敬的妓女》和《骯髒的手》就是薩特的新劇代表。薩特還創作了長篇小說《自由之路》三部曲,它不同於他以前的個人主義,深刻地描繪了法國社會風情和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訛詐,走上了用文學乾預社會政治的道路。 在他從事精神創作的時候,他也積極投入到政治活動中,成為人類正義的扞衛者和青年革命的精神領袖,作為一個時代的良心,他帶頭抗議美國對越南的野蠻入侵,指責前蘇聯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直到走上舞台公開聲討這種野蠻行徑。因此有人稱他是“20世紀人類的良心”,這與他的哲學思想相得益彰:現在是聯繫著過去和未來的一個虛無,人通過自由選擇賦予一切以意義,並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一個探索人類存在之謎的思考者也應是一個為了人類正義不惜赴湯蹈火的行動者,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法國知識分子!薩特以作家兼鬥士是承襲了法國知識分子的傳統。這個傳統可以上溯到18世紀的啟蒙作家伏爾泰,後又被雨果、左拉與法朗士這些偉大的作家所繼承,而薩特是這一行列中又一顆耀眼的明星。綜觀薩特轟轟烈烈的一生,在20世紀的思想史、文學史上,沒有一個人能在現實社會和精神領域同時引起那樣的軒然大波。

薩特這個名字生前死後都戴著耀眼奪目的“光圈”,《噁心》正是文學領域內薩特最耀眼的光圈之一。 《噁心》於1938年出版,是薩特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幾易其稿,終於成了今天這篇典型的存在主義小說。 《噁心》是一部日記體小說或者照作者自己所說,叫“哲學日記”。小說顯示了主人公對荒誕世界的“深深厭倦”,他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事物都使他產生懷疑與恐懼。以至他看到公園裡盤根錯節的樹根都感到驚恐不已。他覺得這個世界污穢醜惡,每一個人都毫無生氣,除了萎靡不振就是徬惶苦悶,生活處在沒有意義的深淵。 “我們所有這些人都在這裡又吃又喝來保存我們寶貴的生命,實際上我們沒有,絲毫沒有任何生存的理由。”主人公羅康丹一面批判這個令人窒息的世界,同時感到,生活不過是一灘毫無希望的死水,人的存在是多餘的,他說“一旦你認識到這一點,社會就會使你反胃,暈頭轉向,這就是噁心”。 《噁心》是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最好的圖解。 “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正是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主人公羅康丹對自己生活的目的發生疑問,生活在他面前一團茫然,他腦子裡充滿著苦惱,他對一切都感到噁心。他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目標、沒有前進的希望,生活不過是一個無聊的過程,人就如一個客體一般麻木地存在著。羅康丹說“我明白了,我已經找到了存在的答案,我噁心的答案,我整個生命的答案。其實,我所理解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歸結為荒誕這個根本的東西”。

小說雖無波瀾起伏的情節,但在寫主人公的心理時卻是有層次的,從對生活的意義感到困惑,到發現個別事物令自己噁心,最終一切都令自己“作嘔”,被“噁心”所包圍。 《噁心》不但有二戰前後人們那種惶惶不安的影子。薩特顯然否定了整個人類社會。但是薩特否定這個世界,出路是什麼呢?難道就像他所說的“真從來不美。美是一種只能符合於想像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基本結構中包含著虛無化”。然而,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薩特所想像的那個世界也是庸人自擾的虛無。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