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世界哲學

第145章 沙門思潮

知道點世界哲學 李义天 1128 2018-03-20
沙門(Samana),意為勤息、息心、淨志,是對非婆羅門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總稱。沙門思潮興起於列國時代,是與婆羅門教相對立的思想流派,其哲學思想為印度哲學的重要內容。 沙門思潮的興起是有深刻原因的。從宗教方面來說,古代印度長期流行的婆羅門教,在宗教領域佔據重要地位。但婆羅門教自身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沒有嚴密的組織系統,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其教義也越來越不為人們所信服。婆羅門教宣揚吠陀天啟,可是,《吠陀》對社會歷史現象的解釋並不能使人們滿意。它鼓吹祭祀萬能,要求人們履行名目繁多的祭儀,結果是祭司撈取了大量錢財,而廣大人民的經濟負擔則越來越沉重。 婆羅門教強調婆羅門地位至高無上,與列國時代政治經濟的發展也不相適應。在列國時代,王權在戰爭中不斷加強,國王成為強大的統治者,然而國王屬於剎帝利種姓,居於婆羅門種姓之下。他們對自己的地位當然是不滿意的。另一方面,屬於吠舍種姓的商人,不少通過經商、放高利貸而致富,擁有大量的財富。他們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也表示強烈的不滿,力圖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他們聲稱,財富是決定社會地位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沙門思潮諸派興起後,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國王和大商人的支持。

沙門思潮最初興起於恒河中下游地區。傳統說法認為,婆羅門教在這一地區已經走向衰落,從而為反婆羅門教各流派的產生提供了條件。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沙門思潮興起時,婆羅門教在這一地區雖然已經流傳,但還沒有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更不存在衰落的問題。當時婆羅門教的中心地區是在位於喜瑪瓦特山與文底耶山之間的維那舍那以東和缽鑼耶迦以西的地區,即《摩奴法典》中所說的“婆羅門中國”。在恒河中下游地區,土著文化仍然有很大的勢力。婆羅門教傳入後,對土著文化及其原有的社會結構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但也受到土著文化的強烈抵制,從而在思想文化領域引起激烈的震盪,促使了思想文化上爭鳴局面的出現。所以,沙門思潮的興起不僅反映了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變化,而且也反映了雅利安文化與土著文化的衝突與進一步融合。

根據文獻記載,沙門思潮的派別達64派之多。它們的學說重點不一,具體內容有異,但也有共同的特點,即反對婆羅門教,猛烈抨擊婆羅門教的綱領。當時的印度思想界十分活躍,出現了類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 沙門思潮有“六師”,其中主要的有順世論、佛教、蓍那教和生活派(“邪命外道”)。順世論是印度甚至東方最大的唯物主義派別,這派認為世界的基礎是物質,物質由“四大”(地、水、火、風)構成。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均由“四大”結合而成,死後還歸“四大”;因此,它否定靈魂的存在,認為靈魂和肉體不可分,感覺經驗是認識的唯一源泉。在社會觀方面,順世論主張種姓平等,反對祭祀和業報等。佛教是最大的沙門思潮派別。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