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歷史

第79章 白虎觀會議

知道點中國歷史 邱立坤 906 2018-03-20
公元79年,漢章帝召集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和諸生在白虎觀討論儒經異同的一次會議,史稱白虎觀會議。會後,章帝命班固把討論結果編成《白虎通義》作為官方典籍公佈,以國家的力量促成了儒學經典與迷信的結合,影響深遠。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學說經政府的倡導,獲得了廣泛的傳播,而且越傳越多,越傳越繁瑣。一部經書的解說就達到一百多萬字,書,連統治者都感到需要加以減省。 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鑑於當時諸經各派分支太多,對經義的解釋也各有差異的狀況,宣帝乃聚集儒生召開石渠閣會議,初步解決了今文經學派內部的爭執。到西漢末年,儒家哲學內部又發生經今、古文派之爭,劉歆於皇家圖書館秘室中發現的古字體《春秋左氏傳》、《毛詩》、《易禮》等在王莽時代就被立為官學。自此以後,經今、古文二派鬥爭激烈,你消我長。

東漢光武帝中元元年(56年)宣布圖讖於天下,進一步把儒家經義與讖緯圖書等迷信東西結合起來,完成了東漢國教的形式。所謂讖是當作神靈啟示人們的一種預言,讖與緯連稱,是一種長期的發展結果。讖緯即總集過去所有的具有一定性質的預言,而用以解釋一般現象的儒家經典,使那些預言與儒家經典相交織,使聖人的教條與神靈的啟示合二為一。這樣,聖經變成了天書,孔子就變成了神人。 章帝建初四年詔引光武中元元年詔書云:五經章句繁多,議欲省減。於是,章帝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集會白虎觀,講義五經同異。使五官中郎將魏應承製問,侍中淳于恭奏,章帝親臨現場,裁定對錯,決定取捨。這樣一連數月,問題才得以解決,這就是白虎觀奏議。欽定的奏議,賦予了光武以來儒家經典與讖緯迷信相結合的神學性與國教化性質。

會議討論的結果由古文經大師班固整理撰成《白虎通義》一書,簡稱《白虎通》。 《白虎通》極盡其雜糅混合之能事,將《易》、《詩》、、《春秋》(包括各家的《序傳》)、《禮》、《樂》、、《孝經》以及各種逸文)和圖書混合在一起,概括了西漢以來今文經學的主要觀點,在某些方面也包括了正當鼎盛之時的讖緯之學和古文經學的觀點。形成三者調和的產物。東漢以後,經學逐漸衰亡,但《白虎通義》的基本思想和許多具體的規定,卻為歷代王朝遵循,歷兩千餘年而不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