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化

第160章 清明趣談

知道點中國文化 徐亮 864 2018-03-20
清明時逢陽春三月,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在我國,從春秋戰國開始,就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俗。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了宋代清明時節京都人民踏青遠足的熱鬧情景。 清明節正值仲春,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在過去,家庭富裕的人家大多攜帶酒食到野外遊玩賞春,稱為“踏春”,祈求一年不生腳疾,踏青的風俗流傳至今。在農村,這天則常用小米飯、豆餅、乾飯餵馬、騾、牛、驢等大牲畜,以犒賞其一年的辛勞,故有“打一千,罵一萬,但等寒食管頓飯”之說。 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都折柳條插在門框兩邊、窗上、樑上、床舖的席後面等地方,稱“插柳”,舊有“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的俗諺。農家老太太還有用柳條抽打牆壁、灶間、席後、床下的風俗,一邊抽打一邊唸道:“一年一個清明節,柳枝單打青幫蠍,白天不准門前過,夜裡不准把人蟄。”這是認為插柳能順陽氣,迎吉祥,避邪祟;同時又有勉勵人們珍惜光陰之意。

清明又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民間又稱清明節為“鬼節”、“冥節”。歷史上的中國人都有上墳的風俗。晚輩帶著供品、燒紙、香等,扛著鐵鍁,到自己的祖墳地,先將祭品供上,然後焚紙燃香,叩拜祭奠,最後給墳墓上添新土,並在墓頂壓上白紙條,叫“壓墳頭紙”。據說,這些都是表示在給祖先修屋,以防夏天雨大漏水,以示對祖先的悼念。 為什麼要在清明掃墓呢?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一方面給墳墓添土除草;同時供上祭品,燒些紙錢,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除了上述風俗之外,清明還盛行鬥雞的遊戲。鬥雞由清明開始,鬥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鬥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鬥雞成風,不僅是民間鬥雞,連皇帝也參加鬥雞。

清明還有吃蛋的習俗,這如同端午節吃粽子和中秋吃月餅一樣。清明節的蛋,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前者可吃,後者則供玩賞。 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打馬球,放風箏,盪鞦韆,鬥雞,拔河……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交替,社會的變遷,有的已被淘汰,有的仍遺留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