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化

第157章 追源溯流話舞獅

知道點中國文化 徐亮 820 2018-03-20
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有舞兒獅子的傳統。近年來,舞獅更走進了武打電影,在電影音樂的襯托下雄壯地起舞。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那麼,這一習俗起源於何時呢? 中國歷史上是不產獅子的,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了很多中原不產的動物如孔雀等作為西域各國給漢朝的貢品,其中就有獅子。在佛教中,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獅子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也就成了“瑞獸”。而且,獅子是百獸之王,形象雄偉俊武。古人把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舞獅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獅舞的技藝來源,是西涼的“假面戲”,到唐代,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

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舞獅人全身披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因此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 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 而南派的獅舞則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

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 “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彩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電影《黃飛鴻》、《方世玉》裡面的舞獅,就都是南派舞獅。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