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學

第98章 霧幕沉沉開子夜——茅盾

知道點中國文學 姜赟 1858 2018-03-20
筆勢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噴薄,不可控搏。而其細微處復能婉委多姿,殊為難能可貴。 ——吳宓 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 ——瞿秋白《〈子夜〉與國貨年》 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公元1896年—1981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初版印行之時(公元1933年)即引起強烈反響。瞿秋白曾撰文評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寫實主義的成功的長篇小說……1933年在將來的文學史上,沒有疑問的要記錄的出版”(《(子夜)和國貨年》)。歷史的發展證實了瞿秋白的預言。半個多世紀以來,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日本著名文學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薦10部20世紀世界文學巨著時,便選擇了,認為這是一部可以與《追憶逝水年華》(普魯斯特)、(加西亞·馬爾克斯)媲美的傑作。

茅盾,原名沈雁冰,中國新文學的長篇小說成就,主要體現在茅盾的創作上。除長篇之外,還有由、《動搖》、《追求》3個略帶連續性的中篇組成的,以及短篇小說、(也有人把這兩篇視為中篇小說)。 這部長篇圍繞著民族資本家吳蓀甫與買辦趙伯韜之間的尖銳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繪了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社會的廣闊畫面:工人罷工,農民暴動,反動當局鎮壓和破壞人民的革命運動,帝國主義掮客的活動,中小民族工業被吞併,公債場上驚心動魄的鬥法,各色地主的行徑,資本家家庭內部的各種矛盾……通過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畫面,藝術地再現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風雲,反映了革命深入發展,星火燎原的中國社會風貌,充分錶現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極大關注和捕捉巨大課題反映社會時代的卓越能力。

悲劇英雄吳蓀甫,是中國現代文學大師茅盾先生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是我國小說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城市為描寫題材的力作,它力圖全方位展現一幅30年代初期的中國社會圖。吳蓀甫是民族資本家的代表,熱衷於發展民族工業,不同於以帝國主義為後台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吳蓀甫是30年代中國民族工業中的精英人物。但吳蓀甫所處的時代,已不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而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時代和現實環境條件,不可能使他演出一出才智橫溢、充滿光華的歷史正劇,他要發展民族工業的理想,只有在人民革命洗刷了山河後才有可能實現。而他所處的與人民革命的潮流相違背的立場,決定了他必然要陷於悲劇的結局;事實上從這個人物的經歷、遭遇、結局來看,無疑是屬於悲劇範疇的。

茅盾表現這個悲劇人物的性格和命運,也不像一般英雄悲劇那樣,直接展示悲劇人物的性格,而是從各個層面展示主人公複雜的性格。作家十分自覺地把吳蓀甫置於多方面的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加以刻畫,表現他與買辦資本家趙伯韜的關係、與工人的關係、與中小資本家朱吟秋的關係,圍繞上述三方面的主要社會關係,又展示了更為錯綜複雜的關係。 茅盾擅長以心理描寫來刻畫人物,往往通過細密入微的剖析來揭示人物的潛意識活動;同時,把交代情節,抒發感情,描寫景物等融為一體,顯示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小說最後一章寫吳蓀甫的心理狀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決戰前,他坐臥不寧;二是決戰時,他心情複雜,時而緊張,時而恐慌,時而驚喜,時而憤怒;三是決戰後,他絕望透頂,如萬箭穿心。這一章就這樣以吳蓀甫的心境變化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行動來推動情節的發展。

茅盾遵循現實主義“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創作原則,塑造了一個企圖以個人奮鬥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卻因時代的必然而一敗塗地的悲劇英雄吳蓀甫,他是一個20世紀初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民族資本家的堂·吉訶德。的主要美學價值也就在於真實地創造了這個在世界文學中具有獨特悲劇意義的藝術典型。 難能可貴的是茅盾自己也坦言的缺點,稱這部書是“半肢癱瘓”。原因為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這本書寫了三個方面:買辦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三者之中,前兩者是作者與之有所接觸,並且熟悉,比較真切地觀察了其人與其事的;後一者則僅憑'第二手'的材料,即身與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這樣的題材的來源,就使這部小說描寫買辦資產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的部分比較生動真實,而描寫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的部分則差得多了。至於農村革命勢力的發展,則連'第二手'的材料也很缺乏,我又不願意向壁虛構,結果只好不寫。此所以我稱這部書是'半肢癱瘓'的。”

文學史家認為,茅盾先生將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等人的結構嚴謹、場面宏大的長篇小說藝術帶到了中國,使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在30年代走向成熟,而正是以其巨大的歷史內容和有力的藝術表現,聳立在20世紀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最高峰。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