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學

第94章 《古文觀止》觀不止——吳楚材、吳調侯

知道點中國文學 姜赟 1722 2018-03-20
真是好書不厭百回讀,隨著歲月的消逝,由當日的不能甚解到若有所得,由強記死背到豁然而悟……直到今天,這些前人集智慧的大成的好書,始終引導我,鼓勵我!是良師,更是益友! ……讓我一生都將受用不盡!我常常想:中國人擁有這樣巨大的智慧寶庫,實在應該引起全民共識,去珍惜研究! ——台灣著名畫家、作家梁丹豐評 清代康熙年間文人吳楚材、吳調侯聯手選評的12卷,自其行世以後,翕然風靡,為人樂道,其影響深遠。 20世紀80年代末,北京學者陳文良先生系統地考察了長盛不衰的技術因素。他提出,首先是編者為該書所選的文章,全部是經受了時間檢驗和文人衡定的“名篇”。所謂“名篇”,起碼是經過宋、元、明、清,特別是明代至清初數百年間許多知識分子、讀者、編選者、書坊出版者所共同篩選認可的作品,而不是受某些人主觀認識支配的產物。第二,編輯選本必須在容量方面照顧到多數讀者能夠通讀,中型選本最容易流行的原因就在於此。第三,作為普及性選本,入選的每一篇分量不能太重,以便讀者一次起碼能讀一篇。所採用的就是這種編選方針,對有些篇目採用了“節選”的辦法,這也是它成功之處。第四,從內容和藝術風格上說,必須帶有較廣泛的實用性。的入選篇目大多條理明晰,辭藻華麗,可以供科舉士子揣摩、仿作,特別是用到對策和日常應酬性文章中去。

“康熙二吳”的約編成於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以前。此書沒有敘述其成書淵源和選評例則,只有其族先輩吳興祚寫的序,據吳興祚說,楚材“天性孝友,潛心力學,工舉業”。調侯為人“奇偉倜儻,敦尚氣誼”。序中交代了成書的因由:“今年(康熙三十四年)春,……二子寄餘一編。閱其選,簡而賅,評註詳而不繁,其審音辨字,無不精切而確當。批閱數過,覺向時之所闕如者,今則囅然喜矣。以此正蒙養而裨後學,闕功豈淺鮮哉!亟命付諸梨棗,而為數語,以弁其首。”因為有了這樣的因緣,我們今天才得以獲讀該編,否則恐怕早已湮沒絕滅於鄉野之間了。 全編12卷,選材上起東周,以《左傳·鄭伯克段於鄙》一篇首領全書;下迄明末,以張溥寫於明天啟七年(1627年)的《五人墓碑記》押卷。先後以“周文”(卷1至卷3)、“秦文”(卷4)、“漢文”(卷5至卷6)、“六朝、唐文”(卷7至卷8)、“唐、宋文”(卷9至卷11)、“明文”(卷12)為序次,凡選入220篇,各體各派略備,繁簡選輯頗當,評點註釋適中,長期被人們作為瀏覽中國傳統散文的規範讀本。流播所及,膾炙人口,鞠育了近300年間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學子。

中的選文和評點共同體現了二吳的思想傾向和審美觀念,形成二吳選、評古文的幾條原則。首先以儒學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準則,首篇《鄭伯克段於鄙》以孝涕為中心對鄭莊公和共叔段兄弟傾軋進行批諷;次篇《週鄭交質》以信與禮為旨,譏諷周平王與鄭莊公互相交換人質以取信於對方,卻不以信禮為本,反致關係惡化。如是開場,鮮明地表現了二吳的道德好尚是儒家的道德。其次是以人的真情真性為原則,二吳多選體現作者真性情的散文,自己常常為之感動,使其評點也能感人至深。他們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其感慨嘯歌,大有燕趙烈士之風。憂愁幽思,則又直與《離騷》對壘。”二吳以自我的性情感受所選的文章,也是希望以所選的文章去打動別人的。再次是以文章的婉轉奇妙、意韻深厚為準則。二吳好文章的奇妙,如韓癒的《祭鱷魚文》、蘇軾的《方山子傳》、劉基的《賣柑者言》都是作意出奇之文,令人讀來頓生詫異。而且二吳所選文章不在乎篇幅的長短,如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他們評說“文不滿百字,而抑揚吞吐,曲盡其妙”。真所謂能文者善品文啊。

在選目上到明清之季嘎然而止的缺憾,給人們意猶未盡之感。要閱讀明清之交以迄後來的散文,就只得另外披沙瀝金了。 20世紀20年代初,王文濡從“數百名家、數千佳文”之中淘選170餘篇,編為《續古文觀止》,1924年印行於世。此書在選目上擴大到了為吳本所不重視的論、說、序、跋、記、贊和墓誌、碑祭文等普通文體,以便於讀者舉一反三;對於入選文章的作者,一一簡介其生平於卷首,以幫助讀者知人論文;此外,王氏還大膽地將當時在世的大家名構一併採入。王文濡自己在《凡例》中聲明:“本編繼吳氏而編,故名《續古文觀止》。凡已讀者,得此編斯成完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