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學

第89章 避席畏聞——清朝的文字獄

知道點中國文學 姜赟 2067 2018-03-20
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 ——龔自珍《詠史》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 ——徐駿 詩人龔自珍《詠史》一詩中說:“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此詩反映的是那時文人做文章只為謀生存,提及文字獄,就面有異色,真是談虎色變。其實文字獄古已有之,只是在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文字獄案件為數之多,規模之大,在歷史上是空前的。那時,封建統治者動輒指斥人們“語含怨望”,“狂悼譏刺”,大興文字之獄。揭發檢舉此類案件者有功,隱瞞不報或辦理不力者有罪。一時告密誣陷之風大盛。有些人斷章取義,牽強附會,告密邀功;有些人挾嫌誣陷,以報私怨。文網密布,冤獄頻起,文人士子人人自危,惟恐一不小心,陷於羅網,或是受到株連,禍從天降。

清代的文字獄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愈演愈烈,前後100多年,有案可查的大小案件不下100起。在這些案件中,被判處死刑的200多人,受到株連而被判處各種刑罰的更不可勝數。文字獄的“罪犯”,既有政府的官員,也有各階層知識分子和平民,上至朝廷大員(包括個別的滿洲貴族),下至一般生員、鄉愚迂儒,以及江湖術士、轎夫、船工等等。在清朝前期,大體上說來,隨著政治形勢的演變,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逐步下降,文字獄打擊的對像也隨著發生變化。在康熙、雍正年間,主要打擊漢族上層分子和政府官員。目的是鎮壓反清力量,排除政府內部的異己勢力。而到了乾隆年間,主要為了打擊下層知識分子和平民百姓,同時也株連各級官員。乾隆帝為了進一步壓制反動力量,強化中央專制統治,變本加厲大興文字獄。正是在編纂《四庫全書》,大肆宣揚文治之際,趁機各處蒐集書籍,也焚燒、毀掉了許多稍有反動眉目的典籍、著作。文字獄因此達到了高潮。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八年的十年間,因文字獄而產生的案件就近50起。

早期最大的文字獄案件,是莊氏明史案和戴名世南山集案,都是由於編寫前朝、當朝的歷史而招禍的。可看作是一次有意識的小題大作,其目的是給具有反清思想的漢族知識分子一個暴力的威脅。而雍正年間的呂留良、曾靜之獄,算是清代文字獄中唯一的謀反案件,但是其實並未有真正的行動。這個反抗的力量是十分微弱的。 清代最著名的文字獄首先發生在康熙一朝,共有兩起:一起是“明史獄”。浙江烏程(今吳興)富商莊廷攏買得鄰居明大學士朱國楨的明史遺稿《列朝諸臣傳》,邀集許多名士加以編輯,並增補了明末天啟、崇禎兩代史事,其中多有指斥滿洲的文句,定名為《明書》,作為自己的著作。書中直書清朝先人的名字,指斥明將降清者為叛逆;不使用清朝年號,而用南明永曆等朝的年號。書編成後,莊廷攏已經去世,其父莊允城將之刊行。不料有人向朝廷告發,莊允城被逮入京,死於獄中,莊廷攏被掘墓開棺焚骨,所有作序者、校閱者及刻書、賣書、藏書者都被處死。先後因此獄牽連被殺者達70餘人,被充軍邊疆者達幾百人。

另一起是《南山集》獄。方孝標曾經到雲南在吳三桂部下做官,後來及早投降清朝而免除一死,著有《滇黔紀聞》等書。戴名世見其書,在所著《南山集》中加以引用,被認為有“大逆”語。其實二人著作並無甚麼詆毀清朝的“大逆”之語,只是方孝標的書中說到南明永曆政權不算為偽朝,戴名世的書中提到南明弘光帝及其年號,又揭露了康熙帝殺掉明太子的真相;以略微傾向明朝的口氣敘述了明末清初的抗清事件,對南明諸王寄以同情。結果此獄也波及數百人,戴名世被斬首,方孝標已死被戮屍,兩家男子16歲以上者均被殺,女眷等則被沒收為奴婢,方氏同族人都被充軍到黑龍江。 清代文字獄中惟一的謀反案件,呂留良、曾靜之獄,發生在雍正皇朝。呂留良是一個學者,明朝滅亡以後,他參加反清鬥爭失敗,就在家裡收子弟教書。有人推薦他博學鴻詞,他堅決拒絕了,後來他索性到寺院裡,剃頭當和尚,躲在寺院裡著書立說。書裡有反對清朝統治的內容,幸好書寫成了,沒有流傳開去,呂留良死後,更沒被人注意。湖南曾靜偶然見到呂留良的文章,對呂留良的學問十分敬佩,就派學生張熙,從湖南跑到呂留良的老家浙江去打聽他遺留的文稿。張熙一到浙江,不但打聽到文稿的下落,還找到呂留良的兩個學生。張熙跟他們一談,很合得來。他向曾靜匯報後,曾靜也約倆人見了面,4個人議論起清朝統治,並商量怎樣推翻清王朝。曾靜打聽到擔任陝甘總督的漢族大臣岳鍾琪,掌握很大兵權,頗受重用。要是能勸說岳鍾琪反清,成功就大有希望。曾靜寫了一封信,派張熙去找岳鍾琪。岳鍾琪收到信後,大吃一驚,在威逼張熙交待同謀不成之下,假裝答應,張熙於是將他們的計劃、主謀人員一一交待。岳鍾琪馬上上奏雍正,報告這起謀反事件。雍正帝將他們嚴加查辦。呂留良已經死了,雍正把呂留良的墳刨了,棺材劈了,又把呂留良的後代和他的兩個學生滿門抄斬。還有不少相信呂留良的讀書人也受到株連,被罰到邊遠地區充軍。

直到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文字獄高潮已經過去,還發生了所謂《篤國策》案。由於乾隆時代社會趨向穩定,文字獄引起挾嫌誣陷,株連親故,造成人人自危、上下猜疑,這對於鞏固滿清統治秩序並不有利。在這種情況下,清朝統治者調整了以往的政策,延續100多年的文字獄,在乾隆後期終於告一段落。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