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學

第64章 生逢亂世佳作出——元好問

知道點中國文學 姜赟 2122 2018-03-20
大較遺山詩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邁往之氣;文宗韓、歐,正大明達,而無奇纖晦澀之語;樂府則清新頓挫,閒宛瀏亮,體制最備。又能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得前輩不傳之妙,東坡、稼軒而下不論也。 ——徐世隆 好問才雄學贍,金元之際屹然為文章大宗,所撰《中州集》,意在以詩存史,去取尚不盡精。至所自作,則興象深邃,風格遒上,無宋南渡宋江湖諸人之習,亦無江西派生拗粗獷之失,至古文,繩尺嚴密,眾體悉備,而碑版志銘諸作尤為具有法度。 ——(《四庫全書總目·遺山集》)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七月初八,卒於元憲宗蒙哥七年(公元1257年)九月初四日。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韓岩村人。元好問生活的時代,正是金元興替之際,金朝由盛而衰被蒙古滅亡,蒙古本是金的臣屬,崛起後征伐四方而滅掉金國。在這樣大戰亂大動蕩的社會環境裡,元好問也經歷著國破家亡,流離逃難的痛苦煎熬。元好問是700多年前我國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

元好問是一位才華橫溢、多才多藝的文學家,在詩、詞、文、曲、小說和文學批評方面均有造詣,詩歌成就尤高。今存詩1361首,內容豐富。部分詩篇生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動亂和百姓苦難。詩人善於用典型的場景、簡潔的語言勾勒出國破家亡的慘狀和時代的劫難,沉鬱悲涼,追踪老杜,堪稱一代史詩。其寫景詩,意境清新,音韻瀏亮,耐人玩味。好問詩體裁多樣,七言是其所長。 《金史》本傳稱:“其詩奇崛而絕雕劌,巧縟而謝綺麗。五言高古沉鬱,七言樂府不用古題,特出新意,歌謠慷慨挾幽並之氣。”好問詞今傳377首,感慨興亡、言情詠物、登臨懷古、送別贈答,題材廣泛。其詞藝術上以蘇、辛為典範,博採眾長,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當為金代詞壇第一人。好問散曲,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具有開創性,存9首。 《續夷堅志》為其筆記小說集,不乏優秀篇章。好問為金代文學批評之鉅子,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所寫《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頗大。好問所編金詩總集《中州集》(附金詞總集《中州樂府》),為金代保存了可貴的文化資料。元好問還著有《遺山集》(40卷)。

元好問在文學上的最高成就還在於他的詩,其詩體裁多樣,有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絕、七言絕、五言律、七言律。詩的風格質樸沉鬱,因他出仕時正是中原塗炭、鐵馬干戈的戰亂年代,所以,他的詩多慷慨悲涼之作,有強烈的時代感,“奇崛而少雕刻,巧綺而謝綺麗”,以其獨特的風格在金朝文學史上佔有突出地位,被譽為一代宗師。他的詩描繪、抒發了詩人的憂國之情,戰爭帶給人民的痛苦。其中“離亂”是元好問詩的重要題材,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元好問的詩歌創作與其詩歌理論相符,“上薄風雅,中規李杜,粹然一出於正,直配蘇黃氏”。 (郝經《遺山先生墓誌銘》)特別是那些表現金亡前後的喪亂詩,內容充實,現實性強,感情飽滿,風格沉鬱,頗具老杜之風,其詩如:

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岐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從誰細向蒼生問,爭遣蚩尤作五兵? (《岐陽三首》之二) 萬里荊襄入戰塵,汴州門外即荊榛。蛟龍豈是池中物,蟣虱空悲地上臣。喬木他年懷故國,野煙何處望行人。秋風不用吹華髮,滄海橫流要此身。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五首》之四) 這兩首詩都悲憤虯結而深具力度,戰爭的巨大災難給詩人帶來的焦慮、痛苦以十分凝煉、集中的形式表現出來。前一首所寫的戰事雖發生在岐陽(今陝西鳳翔一帶),詩人則處於今河南省境內,但金王朝已一蹶不振,這樣的禍難也隨時可以降臨到詩人頭上。所以,他對此實有切膚之痛,篇末的“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已經不僅是基於對戰區民眾的同情,更是從自己命運出發的悲嘶。後一首雖有“喬木他年懷故國”之句,流露出對金王朝的情愫,但其重點仍在顯示戰禍的慘酷。意謂汴梁(今河南開封)即將毀滅,只剩下喬木、野煙,再也沒有行人了,與前一首中殘陽空城的境界相仿。只是後一首還突出了對不能衛護國家的群臣的蔑視和對自己有能力挽狂瀾於既倒的信心,較前一首的內容複雜;但無論哪一首都含有巨大的、感情的分量。這種渾厚、強烈的感情和由此導致的自然、豐富的想像,再配以高度的表現能力,就是元好問詩歌藝術成就的所在。

元好問文學成就的獲得,與遼文學以來的、在中國北部文學中的任情率真的傳統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繫。在元好問的詩歌創作中,已把遼文學以來的任情率真的特點與漢族在詩歌的藝術表現方面的積累有機地結合了起來,並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也正因此,以元好問為代表的金代文學具有與宋代文學的不同特色,和元代文學(尤其是元雜劇)的聯繫也比宋代文學來得密切。這種特色使元好問自己的詩詞受到了後人相當高的評價。趙翼說:“(遺山古體詩)構思菒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雋,雖蘇(軾)、陸(遊)亦不及也。七言詩則更沉摯悲涼,自成聲調,唐以來律詩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數聯外,絕無嗣響,遺山則往往有之。”(《甌北詩話》)況周頤評其詞,則謂為“亦渾雅,亦博大,有骨幹,有氣象”(《蕙風詞話》)。這些評價雖不盡確,但也足以說明他在文學史上曾有過不小的影響。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