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學

第17章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

知道點中國文學 姜赟 1881 2018-03-20
後世諸史之列傳,多藉史以傳人;《史記》列傳,惟借人以明史。故與社會無大關係之人,並不限於政治方面,凡與社會各部分有關係之事業,皆有傳為之代表。以行文而論,每敘一人,能將其面目活現。 ——梁啟超 《史記》幾乎會出現在所有的必讀書目中。其實沒有比讀《史記》更激動人心的了,經太史公的精心選擇,那一個個的歷史人物無不寫得龍騰虎躍,讀之,讓人不得不佩服太史公的才情。魯迅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對《史記》在史學和文學史上卓越成就的精闢評價。 司馬遷出生在黃河之濱的龍門(今陝西韓城附近),自幼聰穎好學,青年時代四處漫遊,獲得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珍貴的第一手材料,為撰寫《史記》積累了很多生動活潑的素材,同時也為《史記》那種“其文疏盪,頗有奇氣”(蘇轍語)的語言風格提供了豐富的生活基礎。其父司馬談,熟悉史事與天文地理,漢武帝建元初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35年)任太史令,他早就有意論載“天下之史文”,但始終沒有如願;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此後不久,開始著手撰寫《史記》。公元前98年,正當司馬遷全力以赴寫作《史記》時,遭李陵之禍下獄受腐刑。司馬遷以先賢鼓勵自己,雖遭大辱,也要完成《史記》,終於用了大約16年的時間寫完了這部52萬餘字的著作。

司馬遷一方面深受《春秋》的影響,撰述《史記》要明辨是非善惡,另一方面,他還要在《春秋》的基礎上作創變突破,把史學從政治和道德評價的範圍引向對歷史探索的園地,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史學。 如何使史學真正擔負起研究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給任少卿的信中作了敘說:“僕竊不遜,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絡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漢書·司馬遷傳》) 作為一個優秀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形成了極具個性的風格,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史記》首創了紀傳體通史的體裁形式。史書編年體的體裁形式有兩點嚴重不足,一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繫,二是不能突出表現人在歷史上的作用與地位。編年體的不足引發了司馬遷對史書撰寫的框架提出了一個全新構想。紀傳體史書以人物為中心,結合記言、記事,這種體裁的史書可以更多地反映各類人物在歷史上的活動,記述範圍廣泛,便於突出一定歷史時期的發展形勢。

《史記》主要由本紀、表、書、世家、列傳、史論組成,記載了上自黃帝,下到漢武帝時期近3000年的歷史;精心結構、謀篇佈局,表現了結構美。全書共130篇,中本紀12篇,記載歷代帝王世係與國家大事,及帝王本人事蹟;表10篇,記載帝王、諸侯、貴族、將相大臣的世系、爵位與簡要的政治事蹟;書8篇,分別記述天文、曆法、禮、樂、封禪、水利、經濟等典章制度和有關自然、社會情況;世家30篇,主要記述西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世系及歷史,漢代丞相、功臣、宗室、外戚、孔子和陳涉的事蹟;列傳70篇,是全書的主要部分,記述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各少數民族和鄰國的歷史;全書大多篇章後都有“太史公曰”,是作者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論及一些史實的補充,書的最後一篇《太史公自序》敘述司馬遷自己的家世和事蹟,以及撰寫本書的經過、意旨及作者的史學見解。

《史記》紀傳體的創造,為後世紀傳體史書的編纂樹立了楷模,對中國史學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後來的史學家撰寫紀傳體史書,在體裁上基本都是沿著《史記》的路子走的。 其二,體現司馬遷個性的不僅是他創造了紀傳體通史的體裁,還有他那獨特的文學風格。司馬遷具有高超的語言藝術,他運用時代語言,刻畫歷史人物的性格、特點,生動而簡練。 《史記》的人物傳記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節,簡練生動,繪聲繪色,一些人物和故事流傳至今。司馬遷將我國古代散文推向了新的、難以企及的高峰。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歸有光等,他們以《史記》為典範,反對具有種種不良傾向的文風,推動他們倡導的古文革新運動。至於太史公“筆法”、文章的氣勢、韻味等,更是後代作者揣摩、效法的重點。漢以來的許多作家作品都從《史記》中得到過有益的啟發,傳記文學乃至小說更是直接或間接地受《史記》的影響,它對我國古典小說傳統風格的形成起了巨大作用。

《史記》的問世,為中國史學,為世界史學,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司馬遷是中國文化偉人,也是世界文化偉人,《史記》被譯成英、法、日、俄等文字廣泛傳播。 1955年,蘇聯科學界推尊司馬遷為“世界文化偉人”,隆重紀念他誕生2100週年。蘇聯歷史學家將司馬遷和被稱為歐洲“歷史之父”的希羅多德相提並論,足見司馬遷和《史記》的地位和影響。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