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文學

第3章 纂諸侯別說——《國語》

知道點中國文學 姜赟 2132 2018-03-20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蒲松齡 左氏《國語》,其文深宏杰異,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柳宗元《非國語·序》 “臥薪嘗膽”這個成語可謂家喻戶曉,其主人公越王勾踐以及美人西施的故事在我國浩瀚的文學畫廊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故事敘述了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忍辱負重,懸苦膽於床頭,不時品嚐以教育自己不要忘掉舊辱。經過10年生聚,10年教訓,終於報仇復國。它表現出的發憤圖強精神,給後人以教益。這個故事見於《國語》中的《越語》。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體史書,記載了起自周穆王,止於魯悼公(約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440年),週、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的事件,它沒有記述詳細的歷史,而是以一些重要事件將歷史穿起來,並且以記載言論為主。其中《晉語》九卷,佔全書近半;《週語》三卷;《魯語》、《楚語》、《越語》各二卷;《齊語》、《鄭語》、《吳語》各一卷。

關於《國語》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認為《國語》和《左傳》同出自左丘明之手。但《國語》和《左傳》兩書在編寫體例、語言風格上存在很大差異,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產生於戰國初年,作者不詳。 《國語》的文學成就總體而言沒有《左傳》高,但其縝密、生動、精練、真切的筆法,在歷史散文中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它詳於記言而略於記事,將筆墨集中於對一兩個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畫上,有向傳記文學發展的趨勢。其中“勾踐滅吳”就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遣伍子胥為大將領精兵攻打越國,越軍大敗,越王勾踐退守到會稽山上,向士兵下令說:“凡是我的兄弟們,只要有幫我出謀劃策打敗吳國的,我將和他共理國政。”大夫文種進見說:“我聽說,商人在夏天的時候就準備皮貨,而冬天的時候就準備細葛布。天旱的時候準備船,在有大水的時候則準備車輛,這樣做就是想在缺少這些東西的時候馬上派上用場。在沒有被四鄰侵擾的時候,我們也應該選拔謀臣與武士並供養起來,就像蓑笠一樣,雨已經下來了,卻要急著到處找。現在大王您退守到會稽山上了,才想起尋求謀臣勇士,怕是太晚了吧?”勾踐說:“如果現在能夠讓我聽聽您的高見,哪有能算是晚了呢?”於是就拉著文種還有范蠡等人一起商量,最後終於決定派文種去吳國議和。

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與越國講和,撤走了大軍,勾踐帶著300個士人到吳國為奴,受盡了屈辱。 3年後,夫差認為勾踐是真心臣服所以就把他放回了越國。勾踐對越國人說:“我自不量力,與吳國這樣的大國作對,結果使你們流離失所,橫屍原野,這是我的罪過。我懇請你們允許我改變政策。”於是下令:青壯年不娶老婦,老年不娶少婦,女孩子17歲還未出嫁者,男子20歲還不娶妻生子者,其父母有罪;孕婦臨產,公家派醫生守護。生下男孩,公家獎勵兩壺酒,一條狗;生下女孩,公家獎勵兩壺酒,一頭豬;生三胞胎,公家給配備一名乳母;生雙胞胎,公家發給吃的。還下令孤兒、寡婦、患病的人、貧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錢供養教育他們的子女。前來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廟堂上舉行宴饗,以示尊重。這樣連續10年,國家不收賦稅,老百姓家家存有3年的餘糧。

越國的老百姓都請求說:“從前夫差讓我們的大王在諸侯面前丟臉,現在越國已經忍受夠了,請允許我們為您報仇。”勾踐還故作姿態,推辭說:“從前打的那敗仗,不是你們的罪過,是我的罪過。像我這樣的人,哪裡還知道什麼是恥辱?大家就不用為我打仗了。”老百姓們又請求說:“越國全國上下,愛戴大王,就像愛戴自己的父母一樣。兒子想著為父母報仇,作為臣下也想著為國君報仇,難道還有誰敢不盡其全力嗎?請大王帶我們再打一仗!”勾踐就答應了,於是招來大家宣誓,說:“前進的將得到賞賜,後退的則要受到懲罰。” 越國上下同仇敵愾,於公元前482年夫差北上同晉國爭霸的機會一舉攻破吳國都城姑蘇,殺了吳太子友。 10年後,越國再次攻占姑蘇,夫差在姑蘇山上自殺了。在勾踐回國途中,范蠡攜西施泛舟而去,而大夫文種不聽范蠡隱退的勸告,結果回國不久被勾踐賜死。

“勾踐滅吳”成功地塑造了勾踐等人物形象。開始越兵潰敗,勾踐急求謀臣,緊張卻不慌亂。文種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婉轉地批評君王平日沒有培養謀臣武將以備用,勾踐的答對也很出色:有幸聽到您這番金玉良言,哪裡會感到太遲了呢!他只是一個複仇者,更是一位城府很深的政治家。胸怀大志而處變不驚,他知人善任而重用范蠡、文種等人才。他不忘國恥,能夠忍辱負重、臥薪嘗膽、卑事仇敵而面無慍色,撫慰百姓而痛切自責。文種不忘國難,臨危不懼,敢於進言;范蠡深謀遠慮,目光長遠,此等明君賢臣相與共事,豈有不勝之理。 除了表現“勾踐滅吳”這樣的重大歷史事件外,《國語》還常常選用一些精彩的言論反映社會問題。出名的數《週語》“召公諫弭謗”一節,提出了統治者如何對待民間輿論的問題,嚴正警告了那些專制霸道,妄圖壓制來自民間批評的統治者,提出了“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這一著名論斷。 ”《國語》一書,深厚渾樸,《週(語)》、《魯(語)》尚矣。《週語》辭勝事,《晉語》事勝辭。《齊語》單記桓公霸業,大略與《管子》同。如其妙理瑋辭,驟讀之而心驚,潛玩之而味永,還須以《越語》壓卷。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