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哲學

第222章 心外無物

知道點中國哲學 田小飞 1122 2018-03-20
陸九淵認為,人心雖然不過方寸之大,但心中之理髮散開來卻能充塞於整個宇宙,故萬物萬理,無非也就是心中之理。由於理和心都可以看做是天地的本性,故人與天之間也就溝通了起來。 陸九淵在明朝中期遇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知音,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王守仁。一般人都以為天是無所不包的,天者無外也。可心學一派卻認為天不過就是對心的一種描述而已,王守仁說:“心即天,言心則天地萬物皆舉之矣。”“心即天”之可能,是建立在王守仁的心本論哲學基礎上的。 與陸九淵一樣,王守仁也特別強調理不外於人心。他認為,外心而求理,什麼也得不著。沿著這一思路,他進一步提出了“心外無物”的命題。據《傳心錄下》記載,一天,王守仁與朋友到某地遊玩,朋友指著山岩中的一株花樹問王守仁說:“你講天下沒有心外之物,像山岩上的這株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與我們的心有什麼相干?”王守仁回答道:“你沒有看到這株花樹時,它與你的心同樣處於一種寂然不動的狀態;而當你看到這株花樹時,花樹進入了你的視野,花的顏色形狀等等便與你的心發生感通,在心頭顯現。所以說它不在你的心外。”

這則小故事理解起來並不容易。不過,如與前面所說的貫通起來,就可以發現,王守仁的邏輯思路是:心中之理與宇宙萬物之理相通、相同,是一個東西。因而,明白了心中之理,也就明白了宇宙萬物之理。明白了宇宙萬物之理就在我的心中,也就等於明白了萬物不在我的心外。前面講的那個故事,王守仁沒有說“你沒有看到花樹時,花樹是不存在的”,而是說,“你沒有看到花樹時,它與你的心同樣處於一種寂然不動的狀態”。 “寂然不動”,意指沒有感應,而沒有感應,不等於事物不存在。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下面的對話中得到啟示: 王守仁問朋友說:“請你說說,什麼是天地的心?”朋友回答道:“聽說人是天地的心”。王守仁問:“人心指的是什麼?”朋友回答說:“只是一個靈明。”王守仁感嘆道:“可知道充塞天地,中間只有這個靈明!人只是受物我差異的迷惑,把人心和天地之心給自行隔斷了。其實我的靈明就是天地鬼神的主宰……離開了我的靈明,天地鬼神萬物也就都沒有了。”朋友追問:“天地鬼神萬物,在我們沒有出生以前就存在在那裡了,怎麼說沒有了我的靈明,就沒有存在了呢?”王守仁回答說:“你看那死了的人,他的精靈遊散了,對他而言,天地萬物又在什麼地方呢?”

在這段對話中,王守仁指出死人沒有了靈明,“他的”天地萬物自然也就不再存在,這與客觀天地的真實存在不是同一個概念。即每一個人心中都活動著一個他自己的天地萬物。同樣,當一個外在的事物沒有進入我們的心靈視感之前,它也只能與我們的心靈同處於一種寂然不動的狀態。假如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所謂的天地,只能是存在於我們心中的天地,此心之外,沒有“天地”可言。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