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類別 科普學習 知道點中國哲學

第218章 如何培養高尚的道德

知道點中國哲學 田小飞 555 2018-03-20
這就是中國哲學上著名的“尊德性,道問學”。意思是說,君子尊崇天賦的道德本性,把向別人請教學問、增進知識作為培養德性的道路。 《中庸》認為,聖人之道是偉大的,它浩浩蕩盪使萬物生長發育,充滿了天地。它非常繁榮昌盛,有300條原則、3000條規定,需要合適的人選才能夠使它推行。所以說,假如不是具有最高品德的人,道就不會凝聚在他的身上。所以君子要尊崇天賦的道德本性,把增進學問作為培養德性的道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聖人之道能夠凝聚在自己身上。 因此,尊德性和道問學的目的都是培養人的高尚品德,後來成為兩條不同的治學道路。宋代陸九淵把尊德性放在首要位置,認為應把心中天賦的道德本性樹立起來,提出“先立乎其大者”;朱熹強調道問學,所以主張考察事物,以獲得知識。朱熹認為,考察事物、獲取知識,載於《大學》,是上古聖人的遺訓,也是儒者求學的開端。只有先考察事物,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了知識,才能明辨是非,正確認識天理,按仁義的要求去做。陸九淵認為,天理就在人的心中,心就是天理。天理是個整體,不是可以分割成小塊,讓人一點一點得到的東西。要懂就完全懂,要不懂就完全不懂。朱熹讓人從考察事物出發,只能得到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並不能懂得天理。這樣做,只能敗壞聖人之道。

陸九淵和朱熹關於尊德性和道問學的分歧,是兩條求學道路的分歧。
按“左鍵←”返回上一章節; 按“右鍵→”進入下一章節; 按“空格鍵”向下滾動。
章節數
章節數
設置
設置
添加
返回